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东南过杀虎口通雁门关,北越阴山白道连朔漠,南倚东西摩天岭群山。宝贝河(古称金河)沿古城向西北流淌汇入黄河,是古代中原通往漠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土城子古城遗址全景
古城遗址主要由城墙遗迹、地表建筑遗迹和地下文化堆积构成,古城遗存城垣残高0.5~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由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已入选国家遗址公园预备名录。
土城子遗址城墙遗迹
古城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其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玁狁、北狄居住的古“襄”地,战国时期为赵国的云中郡边城,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隋朝建大利城,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政权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
土城子遗址残存城垣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狄,其母国也。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这不仅是“重耳流亡”的故事,也是春秋时期一段民族和合的佳话。1986年8月,在土城子古城东侧的墓葬区发现一把铸有铭文的青铜短剑,篆书“耳铸公剑”四字。经学者考证,认定为晋文公重耳所用之剑,确认土城子地区是当时狄的主要活动区域。
重耳剑
在古城遗址南区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卷云纹瓦当、圜底陶釜、蔺字圜钱等器物;这些具有典型“赵文化”的器物,实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破土、建造长城等重要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至阴山下。”《史记· 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1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大略,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融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也新兴了草原丝绸之路。所修通往代地的道路,可顺畅地到达云中郡,北上阴山以北到达草原上的匈奴部落,与其进行贸易往来。中原人民可穿越林胡、楼烦之地与北方胡人和西北民族地区通商,成乐城亦成为各部族之间贸易、交往的中心之一。
战国时期卷云纹瓦当
战国时期蔺字圜钱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汉朝从秦云中郡中另析出定襄郡,郡治设在成乐县,即今土城子古城的南城;在其周边发现大量的汉代墓葬,出土了青铜壶、青铜豆、青铜洗等规格较高的大件青铜器物,鲜活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在手工艺和文化艺术方面交流、融汇、升华的历史场景。
汉代青铜器
土城子遗址出土的鹦鹉提梁壶
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
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垄耕法)
在古城遗址南40公里新店乡出土的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更是详实地描绘出东汉晚期,乌桓、鲜卑等部族与大漠南北汉族杂居交往的状态。在这几组壁画中可以看到,一人扶犁、二牛耕地以及代田法垄耕等先进的农耕技术已经在这里广泛使用,生动再现了一千多年前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一地区的碰撞与融合。
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东南过杀虎口通雁门关,北越阴山白道连朔漠,南倚东西摩天岭群山。宝贝河(古称金河)沿古城向西北流淌汇入黄河,是古代中原通往漠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土城子古城遗址全景
古城遗址主要由城墙遗迹、地表建筑遗迹和地下文化堆积构成,古城遗存城垣残高0.5~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由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构成,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已入选国家遗址公园预备名录。
土城子遗址城墙遗迹
古城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其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玁狁、北狄居住的古“襄”地,战国时期为赵国的云中郡边城,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隋朝建大利城,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政权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
土城子遗址残存城垣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狄,其母国也。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这不仅是“重耳流亡”的故事,也是春秋时期一段民族和合的佳话。1986年8月,在土城子古城东侧的墓葬区发现一把铸有铭文的青铜短剑,篆书“耳铸公剑”四字。经学者考证,认定为晋文公重耳所用之剑,确认土城子地区是当时狄的主要活动区域。
重耳剑
在古城遗址南区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卷云纹瓦当、圜底陶釜、蔺字圜钱等器物;这些具有典型“赵文化”的器物,实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破土、建造长城等重要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至阴山下。”《史记· 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1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大略,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融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也新兴了草原丝绸之路。所修通往代地的道路,可顺畅地到达云中郡,北上阴山以北到达草原上的匈奴部落,与其进行贸易往来。中原人民可穿越林胡、楼烦之地与北方胡人和西北民族地区通商,成乐城亦成为各部族之间贸易、交往的中心之一。
战国时期卷云纹瓦当
战国时期蔺字圜钱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汉朝从秦云中郡中另析出定襄郡,郡治设在成乐县,即今土城子古城的南城;在其周边发现大量的汉代墓葬,出土了青铜壶、青铜豆、青铜洗等规格较高的大件青铜器物,鲜活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在手工艺和文化艺术方面交流、融汇、升华的历史场景。
汉代青铜器
土城子遗址出土的鹦鹉提梁壶
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
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垄耕法)
在古城遗址南40公里新店乡出土的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更是详实地描绘出东汉晚期,乌桓、鲜卑等部族与大漠南北汉族杂居交往的状态。在这几组壁画中可以看到,一人扶犁、二牛耕地以及代田法垄耕等先进的农耕技术已经在这里广泛使用,生动再现了一千多年前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一地区的碰撞与融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