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伦苏木,蒙古语“多庙”之意。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28公里处,古城北靠起伏的黑山缓坡,南临艾不盖河,地处河水北岸的冲积平原上,是元朝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敖伦苏木遗址航拍全景
艾不盖河
黑山航拍
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内蒙古年鉴1998》记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伦苏木古城,是成吉思汗姻亲汪古部赵王世家的首府,是元朝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重要王城。”
敖伦苏木遗址残存建筑基址
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元代之前。《辽史·天祚帝纪》记载:“大石……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黑水”即今艾布盖河,“白达达”即汪古部。
据《新元史》记载,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联合为金国看守金长城的阴山汪古部,约定与汪古部世代为“安达”(结义兄弟)和“忽答”(结亲之家),并将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姬嫁给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为妻。公元1309年,元武宗封汪古部长术忽难为赵王,其后继承的七位赵王皆世居敖伦苏木,因此该城也被称作“赵王城”。
敖伦苏木古城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960米,南北长约570米,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城墙的四面辟有城门,四角筑有角楼,外设瓮城。城墙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建筑基址99处。在中部偏东南处一大型院落里,发现一块刻有“王傅德风堂碑记”的石碑,碑记全文近千字,详细记载了“赵王”历任王傅之事。
敖伦苏木遗址残存城垣
敖伦苏木遗址带手印的墙砖
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文物志》记载,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27年6月找到元代汪古部主世代居住的赵王城,即今敖伦苏木古城,在城内发现了《王傅德风堂碑记》石碑。黄文弼先生的日记中提到:“又在城内寻找,得汉文、蒙文碑各一方。乃马札罕之子八都帖木儿至大元年立为王傅,管领德宁、砂井、净州、集宁等路,在此建造王府也。”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琉璃瓦片和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佛像、景教墓石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物,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在这里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西夏黑釉双耳瓶
石刻
景教石塔顶
敖伦苏木出土石兽
敖伦苏木古城作为元代德宁路所在地,是元朝主要三条驿道木怜道的重要站点,更是进出大漠南北、汇南北货、通东西客的重要水陆驿站。因此,该城自然成为汪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地之间的要冲。商道西至黑城、南连丰州、东至元大都、北上哈拉和林,各民族在此往来频繁,汉语、蒙古语为常用语言。
沐浴千年风雨的敖伦苏木古城,因历史厚度和人文积淀而愈加经典耐读,生动地刻画出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草原上交流、交往的烟火日常,其中蕴藏着春种秋收的辛勤耕耘、缭远悠扬的婉转牧歌、东来西往的开放交融……。
如今,达茂旗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弘扬北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不断提高包满铁路运输和满都拉口岸安全高效通关能力,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征程上继续实干担当、奋勇前行!
敖伦苏木,蒙古语“多庙”之意。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28公里处,古城北靠起伏的黑山缓坡,南临艾不盖河,地处河水北岸的冲积平原上,是元朝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敖伦苏木遗址航拍全景
艾不盖河
黑山航拍
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内蒙古年鉴1998》记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伦苏木古城,是成吉思汗姻亲汪古部赵王世家的首府,是元朝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重要王城。”
敖伦苏木遗址残存建筑基址
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元代之前。《辽史·天祚帝纪》记载:“大石……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黑水”即今艾布盖河,“白达达”即汪古部。
据《新元史》记载,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联合为金国看守金长城的阴山汪古部,约定与汪古部世代为“安达”(结义兄弟)和“忽答”(结亲之家),并将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姬嫁给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为妻。公元1309年,元武宗封汪古部长术忽难为赵王,其后继承的七位赵王皆世居敖伦苏木,因此该城也被称作“赵王城”。
敖伦苏木古城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960米,南北长约570米,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城墙的四面辟有城门,四角筑有角楼,外设瓮城。城墙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建筑基址99处。在中部偏东南处一大型院落里,发现一块刻有“王傅德风堂碑记”的石碑,碑记全文近千字,详细记载了“赵王”历任王傅之事。
敖伦苏木遗址残存城垣
敖伦苏木遗址带手印的墙砖
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文物志》记载,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27年6月找到元代汪古部主世代居住的赵王城,即今敖伦苏木古城,在城内发现了《王傅德风堂碑记》石碑。黄文弼先生的日记中提到:“又在城内寻找,得汉文、蒙文碑各一方。乃马札罕之子八都帖木儿至大元年立为王傅,管领德宁、砂井、净州、集宁等路,在此建造王府也。”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琉璃瓦片和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佛像、景教墓石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物,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在这里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西夏黑釉双耳瓶
石刻
景教石塔顶
敖伦苏木出土石兽
敖伦苏木古城作为元代德宁路所在地,是元朝主要三条驿道木怜道的重要站点,更是进出大漠南北、汇南北货、通东西客的重要水陆驿站。因此,该城自然成为汪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地之间的要冲。商道西至黑城、南连丰州、东至元大都、北上哈拉和林,各民族在此往来频繁,汉语、蒙古语为常用语言。
沐浴千年风雨的敖伦苏木古城,因历史厚度和人文积淀而愈加经典耐读,生动地刻画出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草原上交流、交往的烟火日常,其中蕴藏着春种秋收的辛勤耕耘、缭远悠扬的婉转牧歌、东来西往的开放交融……。
如今,达茂旗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弘扬北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不断提高包满铁路运输和满都拉口岸安全高效通关能力,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征程上继续实干担当、奋勇前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