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遗址,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2001年,黑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在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居延汉简等中华文化瑰宝,共同成为居延大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黑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的黑水河畔,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是西夏政权所设的十二军司之一——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
日出时的黑城遗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古老的中华谚语,与黑水城有着不解之缘。“弱水”,中华古水名,《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尚书·禹贡》记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的壮举。它从甘肃省的祁连山发源,流入内蒙古境内后,被称为额济纳河。正是这条河流带来的丰沃土壤,造就了额济纳绿洲的繁荣,也催生了千古名城——黑城。
流经黑城遗址的黑河
《阿拉善盟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治所今额济纳黑城,属甘肃行中书省所辖。亦集乃路是中原至漠北纳怜驿道的交通枢纽,后逐渐发展为东往上都、北走和林、西抵哈密、南通银川的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亦集乃路总管府(复制品)
《马可·波罗游记》的《亦集乃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从此前所言甘州城首途,若骑行十六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颇有骆驼牲畜,恃农业畜牧为主,盖其人不为商贾也……”。
马可·波罗书中的亦集乃城,除了是交通枢纽外,还是重要的补给地。“行人宜在此城预备四十日粮,盖离此亦集乃城后,北行即入沙漠。行四十日,冬季酷寒,路绝人烟,亦无草木”。亦集乃,一头连着草原,一头穿起沙漠、绿洲,地处咽喉要冲。额济纳绿洲土地肥沃,适宜种粮屯田发展农业;同时作为甘肃一带元军,前往漠北必经的军事要冲和军粮转运枢纽,黑城需担负经行大军的粮草供应。后历经战火,加上额济纳河改道远去,黑城也渐渐被黄沙掩盖。
黑城遗址航拍全景
黑城遗址的瓮城
今黑城遗址为两座城址的遗迹叠加在一起,最初为西夏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进入元朝后扩建成亦集乃路总管府城。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38米;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目前留存较明显的为南墙,正中开门,有瓮城、马面、角楼,城垣上添设的建筑全为元代扩建。亦集乃路总管府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东西设门,错对而开;门外设有方形瓮城,城墙四周均筑有马面,外城墙保存较好处高达10米。
黑城遗址残存建筑
黑城遗址残存城墙
散落在黑城遗址的建筑瓦片
城内布局清晰,层次分明,大街以东西为主干,南北街道多系窄巷,店铺、民宅、官衙、寺庙等分列两旁,著名的元朝时期的“马二请柬”就在这条街巷出土。
“马二请柬”
黑城遗址的覆钵式佛塔屹立在城墙西北角上沙丘之畔的两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是黑城的独特标志,也是西夏王朝的遗物,与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建筑遥相呼应,向过往的行人商旅诉说着古城千百年来的文明交汇,市井繁华。
黑城遗址,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2001年,黑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在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居延汉简等中华文化瑰宝,共同成为居延大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黑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的黑水河畔,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是西夏政权所设的十二军司之一——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
日出时的黑城遗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古老的中华谚语,与黑水城有着不解之缘。“弱水”,中华古水名,《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尚书·禹贡》记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的壮举。它从甘肃省的祁连山发源,流入内蒙古境内后,被称为额济纳河。正是这条河流带来的丰沃土壤,造就了额济纳绿洲的繁荣,也催生了千古名城——黑城。
流经黑城遗址的黑河
《阿拉善盟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治所今额济纳黑城,属甘肃行中书省所辖。亦集乃路是中原至漠北纳怜驿道的交通枢纽,后逐渐发展为东往上都、北走和林、西抵哈密、南通银川的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亦集乃路总管府(复制品)
《马可·波罗游记》的《亦集乃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从此前所言甘州城首途,若骑行十六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颇有骆驼牲畜,恃农业畜牧为主,盖其人不为商贾也……”。
马可·波罗书中的亦集乃城,除了是交通枢纽外,还是重要的补给地。“行人宜在此城预备四十日粮,盖离此亦集乃城后,北行即入沙漠。行四十日,冬季酷寒,路绝人烟,亦无草木”。亦集乃,一头连着草原,一头穿起沙漠、绿洲,地处咽喉要冲。额济纳绿洲土地肥沃,适宜种粮屯田发展农业;同时作为甘肃一带元军,前往漠北必经的军事要冲和军粮转运枢纽,黑城需担负经行大军的粮草供应。后历经战火,加上额济纳河改道远去,黑城也渐渐被黄沙掩盖。
黑城遗址航拍全景
黑城遗址的瓮城
今黑城遗址为两座城址的遗迹叠加在一起,最初为西夏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进入元朝后扩建成亦集乃路总管府城。黑水镇燕军司城驻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38米;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目前留存较明显的为南墙,正中开门,有瓮城、马面、角楼,城垣上添设的建筑全为元代扩建。亦集乃路总管府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东西设门,错对而开;门外设有方形瓮城,城墙四周均筑有马面,外城墙保存较好处高达10米。
黑城遗址残存建筑
黑城遗址残存城墙
散落在黑城遗址的建筑瓦片
城内布局清晰,层次分明,大街以东西为主干,南北街道多系窄巷,店铺、民宅、官衙、寺庙等分列两旁,著名的元朝时期的“马二请柬”就在这条街巷出土。
“马二请柬”
黑城遗址的覆钵式佛塔屹立在城墙西北角上沙丘之畔的两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是黑城的独特标志,也是西夏王朝的遗物,与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建筑遥相呼应,向过往的行人商旅诉说着古城千百年来的文明交汇,市井繁华。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