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完成第一轮自治区专业志编纂任务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以下简称《社科志》)的承编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六十多年来,自治区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1982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4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印发《关于加快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又一个更加繁荣发展的春天的到来。为了总结经验,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使哲学社会科学有效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决策服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对《社科志》编纂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和动员全区的编纂力量,用四年时间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人民政府交付的《社科志》编纂任务。
2006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以吴团英为主任、马永真为常务副主任的《社科志》编纂委员会,同时成立《社科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暴雅艳,副主任:刘蒙林),以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工作。经过多次征求意见,组织修改,2006年6月,编纂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编纂方案、篇目大纲的通知》。按照“分写合编、众手成志、分级负责、统一编纂”的要求,编纂委员会选定了21位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为每一章及人物、附录的负责人,并与他们签订了编纂合同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为了更多地掌握修志要领,编纂委员会举办了修志撰稿人培训班,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并请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郝文强同志为培训班授课。此外,在自治区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积极争取和筹措经费,从而使这项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得到了保证,使志稿的编纂工作得以按计划开展。
《社科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社科志》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程。编纂该志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当代、详近略远的原则,全面地总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该志的编纂体例和方法地把握上,既坚持志体的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事以类从、逐级统属、前后衔接、繁简适宜、文字为主、图表穿插等传统特点,又注意在设立篇目上从学科门类出发,勇于创新,使该志更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了突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民族和地区特点,该志将蒙古学研究单另成章,并在宗教学、方志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地理学、地名学、文化学等章中,也特别注意突出了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社科志》初稿完成后,先由刘蒙林初审。2007年7月,编纂委员会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统稿要点》,组织晓克、哈布尔、德力格尔、暴雅艳、何天明、刘蒙林进行了第一次统稿。之后,由马永真进行第二次审稿,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及时组织进行较大的修改(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写),对资料不完整者做了必要补充。经过反复修改,志稿内容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完善,并于2009年9月形成了《社科志(送审稿)》。
《社科志》由概述、大事记、专业志、附录四大类组成,按哲学社会科学现有的主要学科设立章节。该志的记述时间上限通过概述、大事记、人物等尽可能上溯至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人文活动之发端,下限至2005年12月底;附录中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至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等三部分,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连贯性,故下限至2010年12月。全志采用现代汉语语体文,志文力求准确、严谨、朴实、简洁和流畅。共有20章及人物、附录,总字数计180多万字。
2009年9月29日,由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持,邀集各学科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社科志》(稿)评审会。评审会上,组成了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和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为主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经过与会评委的认真评审,评审委员会对该志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志稿的质量,使之达到更高水平,力争成为一部“佳志”,评审委员会还从志稿的结构微调、突出特点、核准史实、讲求体例及行文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编纂委员会对评委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归纳和合理吸收,最终形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修改方案》,并召集各章负责人进行认真讨论和具体落实。修改稿完成后,由马永真、冯军胜作了最后统稿。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2010年3月,180多万字的《社科志》(稿)编纂完毕。乌恩特、余小珩、崔俊、刘成法、刘蒙林等为该志提供照片百余幅。经过该志主编马永真终审,编纂委员会于2010年3月向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报送了《社科志》(验收稿)。
在《社科志》编纂过程中,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关怀与重视,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主管同志多次听取内蒙古社科院的汇报并进行业务指导,孟秀芳、郝文强、孟国荣、徐媛英等同志多次提出好的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完善志稿起到了积极作用。参加《社科志》编纂的全体工作人员本着为人民“立言”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勤奋努力,为该志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编纂委员会向参加《社科志》编纂和服务工作的全体同志,以及给予《社科志》编纂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部志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
2010年12月
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完成第一轮自治区专业志编纂任务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以下简称《社科志》)的承编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六十多年来,自治区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1982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4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印发《关于加快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又一个更加繁荣发展的春天的到来。为了总结经验,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使哲学社会科学有效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决策服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对《社科志》编纂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和动员全区的编纂力量,用四年时间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人民政府交付的《社科志》编纂任务。
2006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以吴团英为主任、马永真为常务副主任的《社科志》编纂委员会,同时成立《社科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暴雅艳,副主任:刘蒙林),以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工作。经过多次征求意见,组织修改,2006年6月,编纂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编纂方案、篇目大纲的通知》。按照“分写合编、众手成志、分级负责、统一编纂”的要求,编纂委员会选定了21位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为每一章及人物、附录的负责人,并与他们签订了编纂合同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为了更多地掌握修志要领,编纂委员会举办了修志撰稿人培训班,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并请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郝文强同志为培训班授课。此外,在自治区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积极争取和筹措经费,从而使这项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得到了保证,使志稿的编纂工作得以按计划开展。
《社科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社科志》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程。编纂该志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当代、详近略远的原则,全面地总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该志的编纂体例和方法地把握上,既坚持志体的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事以类从、逐级统属、前后衔接、繁简适宜、文字为主、图表穿插等传统特点,又注意在设立篇目上从学科门类出发,勇于创新,使该志更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了突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民族和地区特点,该志将蒙古学研究单另成章,并在宗教学、方志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地理学、地名学、文化学等章中,也特别注意突出了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社科志》初稿完成后,先由刘蒙林初审。2007年7月,编纂委员会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统稿要点》,组织晓克、哈布尔、德力格尔、暴雅艳、何天明、刘蒙林进行了第一次统稿。之后,由马永真进行第二次审稿,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及时组织进行较大的修改(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写),对资料不完整者做了必要补充。经过反复修改,志稿内容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完善,并于2009年9月形成了《社科志(送审稿)》。
《社科志》由概述、大事记、专业志、附录四大类组成,按哲学社会科学现有的主要学科设立章节。该志的记述时间上限通过概述、大事记、人物等尽可能上溯至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人文活动之发端,下限至2005年12月底;附录中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至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等三部分,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连贯性,故下限至2010年12月。全志采用现代汉语语体文,志文力求准确、严谨、朴实、简洁和流畅。共有20章及人物、附录,总字数计180多万字。
2009年9月29日,由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持,邀集各学科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社科志》(稿)评审会。评审会上,组成了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和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为主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经过与会评委的认真评审,评审委员会对该志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志稿的质量,使之达到更高水平,力争成为一部“佳志”,评审委员会还从志稿的结构微调、突出特点、核准史实、讲求体例及行文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编纂委员会对评委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归纳和合理吸收,最终形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修改方案》,并召集各章负责人进行认真讨论和具体落实。修改稿完成后,由马永真、冯军胜作了最后统稿。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2010年3月,180多万字的《社科志》(稿)编纂完毕。乌恩特、余小珩、崔俊、刘成法、刘蒙林等为该志提供照片百余幅。经过该志主编马永真终审,编纂委员会于2010年3月向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报送了《社科志》(验收稿)。
在《社科志》编纂过程中,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关怀与重视,自治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主管同志多次听取内蒙古社科院的汇报并进行业务指导,孟秀芳、郝文强、孟国荣、徐媛英等同志多次提出好的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完善志稿起到了积极作用。参加《社科志》编纂的全体工作人员本着为人民“立言”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勤奋努力,为该志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编纂委员会向参加《社科志》编纂和服务工作的全体同志,以及给予《社科志》编纂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部志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
2010年12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