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
二等论文第六篇
《精品年鉴框架设计的学习与探索》
作者
谭欣颖(通辽市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精品年鉴框架设计的学习与探索
摘 要: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 2015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为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推出的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之一,是全国年鉴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旨在狠抓质量建设,打造志鉴精品,进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连云港年鉴(2019)》 《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这四本精品年鉴,从大事记编纂、框架设计、资料信息、记述内容、条目撰写、图片使用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十分精细、全面、完美,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关键词:中国精品年鉴 学习 探索
这四本精品年鉴,分别来自孝义、长沙、连云港、北京朝阳区四个地区,位置上涵盖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中2部北方年鉴、2部南方年鉴,极具代表性,各个地区的撰稿单位在撰写年鉴的时候都有其体量、规模相似的精品年鉴可以学习。可以说想要撰写一本好的年鉴,参考这四本年鉴就足矣。
一、读精品,学习精品年鉴编纂的好做法、好经验
四本精品年鉴创新框架体系,均具备科学性,对框架体系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科学的增设类目、调整分目、归并子目等,重点突出了城市发展特点、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如《连云港年鉴(2019)》按照事以类从的分类原则,与时俱进地建构年鉴框架,做到科学分类、涵盖全面、编排有序、特色鲜明。《连云港年鉴(2019)》设 39个类目、265个分目,按自然、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顺序编排。与《连云港年鉴(2018)》相比,《连云港年鉴(2019)》在框架上做了提升改动,新设“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类目,将原作为分目的“连云港港”提升为类目,进一步突出全市发展的重点;设置海洋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类目,突出地方特色;设置乡村建设类目,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安全类目整合设置成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类目,突出时代特色。在相关类目设供给侧改革、税务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分目、条目,突出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各行各业体制和机制的优化。向精品年鉴学习不仅仅要学习其框架内容,更要认真对比每个年份年鉴中它们增删改查的部分,分析选取适合本地区的框架进行改动,不能照搬照抄。《长沙年鉴(2020)》每年邀请全国年鉴专家参加年鉴框架研讨会,摸索出“三研四查定框架”的方法。举行专门的框架研讨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要重视框架的重要性,框架“定”好了,剩下内容自然水到渠成。在框架研讨会上要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承编单位工作职能、研究领导专家意见;查看党报党刊、查看官网官微、查看工作简报、查看内部资料,为优化框架提供科学印证。
根据中国精品年鉴评选标准,四本精品年鉴均做到了图表与文字同等对待、文前专题图片与正文同等对待、装帧设计与文稿编辑同等对待,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图文并重,展现了艺术特点。如《长沙年鉴(2020)》注重用图片真实地记录历史瞬间,集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以纪实性、直观性、形象性发挥文字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卷首设置“70年长沙”专题彩页,用28页彩页中63张黑白照片衔接36张彩色照片,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星城巨变,读者在翻阅过程中就像看一帧一帧组成的慢电影,更加直观、震撼。《长沙年鉴(2020)》在长沙市政区图的基础上设置长沙市文化地图,文化地图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长沙市文化地图将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进行展示,一图在手,长沙历史文化美景美食图片呈现眼前,地点在地图里展现,可知可感,还可按图索骥,前往长沙文化景点探访体验。由此可见设计一幅有自己城市特色的文化地图能更好的让读者在翻开年鉴这本书的时候迅速了解一个城市。《连云港年鉴(2019)》也做到了三个同等对待。第一,做到图文并重,进一步提升图片、表格在年鉴中的地位和价值。第二,把文前专题图片与正文同等对待,设置“山海港城”“人民楷模王继才”“年度视点”“70年回眸”4个专题,精心挑选主题图片,精心撰写图片说明,在“70年回眸”专题里精心选择4组前后对比照片,新老照片对比效果强烈,充满视觉冲击力。第三,把装帧设计与文稿编辑同等对待,提高年鉴的鉴赏性和艺术品味。在封面设计上,选取大山、水波纹和桥头堡元素,表示连云港依山傍海、勾通欧亚的地理文化特征,并通过印刷时的烫金、UV工艺增强艺术效果。高度重视图表的运用是做好精品年鉴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探索形成图照编辑征图、选图、构图、审图、图文比“五步法”,变“等米下锅”为“选菜烹饪”。
四本精品年鉴区域功能定位准确,均体现了时代特征。抓住了城市典型特点,在区情定位方面精准发力,选题立目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呈现工作亮点,凸显各功能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北京朝阳年鉴(2020)》在卷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专题特设女民兵方阵彩页,在“专文”中收录受阅女民兵代表宣讲稿,在“人物与荣誉”类目记述女民兵方队事迹,多角度展示朝阳区女民兵的风采。此外,还在卷首专题图片增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助力冬奥、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疏解整治促提升、协作扶贫等专题,多角度、有侧重地展示朝阳区年度新作为。《孝义年鉴(2020)》同样记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这条主线,在卷首设置“专题图片”,从“数字孝义”“城市名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生活”“民生幸福”等方面集中呈现孝义城市发展新貌。同时增设“专文”类目,收录六篇专题文章,分别从城市建设与变迁、工农业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进步、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记述孝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总结四十余年来孝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群众体育”中通过记述“‘庆五一迎五四’千人健身跑活动”“2019年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活动”“2019中国北方幼儿(少儿)篮球嘉年华活动”“‘羽协杯’职工羽毛球大赛”“‘喜迎二青会’全民健身交流展示活动”等条目,集中展现孝义市民多彩精神文化生活。年鉴的信息是逐年更新的,是可变的,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一年一鉴,不仅要记录基础资料,更应该记录当年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尤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读者翻开年鉴就能了解到当年事。
二、用精品,对照精品年鉴查找年鉴编纂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在年鉴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创新思维,年鉴框架陈旧。年鉴普遍存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部分篇目分类缺乏科学性。在制定本地区编纂提纲中,对本土文化的特色亮点工作挖掘不够深,没能突出展现地区重点工作。二是部门领导对年鉴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干部,未能深刻认识到新的历史时期,年鉴已由传统文化形式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从年鉴资料中撷取素材、吸收养分、寻求启示。三是供稿人员流动性大,撰稿水平参差不齐。承编单位人员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变动频繁的问题,稳定的优秀主撰人员尤为稀缺。年鉴编纂仅仅解决了“规范”问题,在“精准”上仍需要加强。每年组稿文件下发后,各单位按文件要求指派专人撰稿,但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稿件的质量难以提高,供稿的速度难以加快。四是稿件文字内容不突出,数据资料缺失。内容重点不突出,信息挖掘不够深入。历年的基本数据有些年份的年鉴上有记载,有些年份则缺失,这种纵向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三、编精品,探索打造精品年鉴的新路径
为打造精品年鉴,在对港澳台问题、涉密问题、敏感信息问题、地图使用问题、国家领导人照片问题上严格把关的同时,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与创新并举。在规范框架设计方面:考虑年鉴整体设计门类要齐全,讲求概全性,科学性,层次性;在栏目与分目设计上,要注重项目归类科学,栏目与分目名称要规范准确;检索手段齐全,要编制索引;要具有地方、行业与部门特色,缺乏特色,则导致实用性不强;内容上要能代表并反映本地方本行业或本领域发展特征。在规范条目编写方面:条目类型上做到齐全,安排适当,方便检索;条目要素上要以事实为主体,要件齐全,信息密度大,避免工作总结性写法、内容空泛肤浅;条目标题上主题突出鲜明;文字表达上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文字精练。在规范装帧设计方面:版式设计上各级标题区别明显,版面位置恰当,文字表格插图搭配适当,字体字号规范统一,方便查询与阅读,符合出版规定要求;封面设计上具有本鉴特点,庄重大方,美观新颖;彩图设计上主题突出,新颖大方,图片文字说明规范;并把好印刷装订质量关。对如何规范编辑说明、框架设计、条目、体例要加强研究规范;对年鉴资料的文献价值、变与不变、静态与动态、选材与资料价值、功能与作用、资料性与社会性、内容界定与归属、调整与创新、图片应用和语言记述等加强研究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在内容创新方面不同的年鉴有不同的做法。二是高标准要求编辑人员及撰稿人。年鉴编辑人员既要懂年鉴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要认真研究探讨年鉴编纂工作的规律性,年鉴的框架设计、内容设置、编纂方法等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向国际精品年鉴编纂水平靠拢。要善于沟通,争取相关编撰单位的领导重视,使其充分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性,对年鉴的编纂工作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对撰稿人员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撰稿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提供良好条件。撰稿单位的领导重视不重视,领导得力不得力,是年鉴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 高的关键。只有在对年鉴的性质和作用有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好。要选准选好撰稿人,让最适当的人写最适当的条目。要进一步提高撰稿人的业务素质。年鉴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从事年鉴稿件写作工作的撰稿人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或本领域的工作,要有相当的文字水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撰稿人必须对整个地方、行业或领域的工作现状有整体地把握和客观的分析;具备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对年鉴文稿作出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取舍,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要能够把每年的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记录下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撰稿人队伍,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重要基础。三是强化年鉴工作流程。每期年鉴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编写大纲,从编纂宗旨、编纂方针、指导思想、编辑原则、字数规模、编写范围、工作进度、出版时间等作出安排。召开撰稿人培训会,提出组稿、撰稿时间表,确定编、审、排、校时间表,确定印刷出版时间表,编制编辑出版工作流程表。建立健全编审制度。为保证年鉴质量,在编纂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自身的审稿机制,重视审稿环节,加大审稿力度,确保编纂质量。年鉴自身的审稿主要包括编辑审稿、编辑部主任审稿、主编审稿等相关环节,这是保证年鉴质量的基础。初审主要审核稿件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客观、重点 突出;复审通过对稿件的内容、质量、体例、语言文字等的审阅,决定稿件的取舍,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后送终审;终审要从方针政策的原则性角度,对稿件的内容和质量进行审核,审查前面的工作质量。通过独立审稿、交叉审稿、相互讨论等形式,把每人的修改意见跃然纸上,对进一步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打造精品年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对是年鉴出版工作中的必要工序之一,是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不发生政治性、 原则性错误;内容不发生重大误解的错误;保证版面美观和规范;防止格式和字体的错误。年鉴稿件一般应为三校加通校。编辑部做出详细校对要求,对整部年鉴的内容,主要是版式、字体字号、书眉、页码 进行核对。建立岗位责任制。年鉴时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在编辑部内部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共同完成总的出版任务。做好编辑队伍和撰稿人队伍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年鉴撰稿人进行培训,每年针对上一卷年鉴编撰中存在的举办问题解答会;为年鉴撰稿负责人提供有关年鉴撰写的参考资料及样本;定期召开有各单位年鉴负责人和撰稿人参加的年鉴编纂工作研讨会。编辑队伍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责任编辑参加各类年鉴培训班、学术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授课;与其他单位年鉴同行进行年鉴交换进行探讨和交流;注意学习出版和印刷知识。四是年鉴的开发利用问题。就年鉴编纂信息化、品牌化、“互联网+”模式、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编以致用等问题展开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广大读者需求,是我们每一个年鉴人值得认真思考并迅速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尽管有的年鉴已经建设了年鉴网站、数据库、链接小程序,实现了线上阅读,新增了网络版年鉴、手机版年鉴品种和扫描二维码功能,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仅限于少数年鉴,而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年鉴工作必须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年鉴信息化建设。
年鉴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年鉴事业的核心本质,这是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进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年鉴编辑人员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探索创新,以开展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年度评审活动为重要抓手,以新时代工匠精神继续打造精品年鉴。
本期推介
二等论文第六篇
《精品年鉴框架设计的学习与探索》
作者
谭欣颖(通辽市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精品年鉴框架设计的学习与探索
摘 要: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 2015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为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推出的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之一,是全国年鉴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旨在狠抓质量建设,打造志鉴精品,进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连云港年鉴(2019)》 《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这四本精品年鉴,从大事记编纂、框架设计、资料信息、记述内容、条目撰写、图片使用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十分精细、全面、完美,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关键词:中国精品年鉴 学习 探索
这四本精品年鉴,分别来自孝义、长沙、连云港、北京朝阳区四个地区,位置上涵盖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中2部北方年鉴、2部南方年鉴,极具代表性,各个地区的撰稿单位在撰写年鉴的时候都有其体量、规模相似的精品年鉴可以学习。可以说想要撰写一本好的年鉴,参考这四本年鉴就足矣。
一、读精品,学习精品年鉴编纂的好做法、好经验
四本精品年鉴创新框架体系,均具备科学性,对框架体系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科学的增设类目、调整分目、归并子目等,重点突出了城市发展特点、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如《连云港年鉴(2019)》按照事以类从的分类原则,与时俱进地建构年鉴框架,做到科学分类、涵盖全面、编排有序、特色鲜明。《连云港年鉴(2019)》设 39个类目、265个分目,按自然、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顺序编排。与《连云港年鉴(2018)》相比,《连云港年鉴(2019)》在框架上做了提升改动,新设“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类目,将原作为分目的“连云港港”提升为类目,进一步突出全市发展的重点;设置海洋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类目,突出地方特色;设置乡村建设类目,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安全类目整合设置成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类目,突出时代特色。在相关类目设供给侧改革、税务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分目、条目,突出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各行各业体制和机制的优化。向精品年鉴学习不仅仅要学习其框架内容,更要认真对比每个年份年鉴中它们增删改查的部分,分析选取适合本地区的框架进行改动,不能照搬照抄。《长沙年鉴(2020)》每年邀请全国年鉴专家参加年鉴框架研讨会,摸索出“三研四查定框架”的方法。举行专门的框架研讨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要重视框架的重要性,框架“定”好了,剩下内容自然水到渠成。在框架研讨会上要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承编单位工作职能、研究领导专家意见;查看党报党刊、查看官网官微、查看工作简报、查看内部资料,为优化框架提供科学印证。
根据中国精品年鉴评选标准,四本精品年鉴均做到了图表与文字同等对待、文前专题图片与正文同等对待、装帧设计与文稿编辑同等对待,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图文并重,展现了艺术特点。如《长沙年鉴(2020)》注重用图片真实地记录历史瞬间,集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以纪实性、直观性、形象性发挥文字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卷首设置“70年长沙”专题彩页,用28页彩页中63张黑白照片衔接36张彩色照片,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星城巨变,读者在翻阅过程中就像看一帧一帧组成的慢电影,更加直观、震撼。《长沙年鉴(2020)》在长沙市政区图的基础上设置长沙市文化地图,文化地图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长沙市文化地图将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进行展示,一图在手,长沙历史文化美景美食图片呈现眼前,地点在地图里展现,可知可感,还可按图索骥,前往长沙文化景点探访体验。由此可见设计一幅有自己城市特色的文化地图能更好的让读者在翻开年鉴这本书的时候迅速了解一个城市。《连云港年鉴(2019)》也做到了三个同等对待。第一,做到图文并重,进一步提升图片、表格在年鉴中的地位和价值。第二,把文前专题图片与正文同等对待,设置“山海港城”“人民楷模王继才”“年度视点”“70年回眸”4个专题,精心挑选主题图片,精心撰写图片说明,在“70年回眸”专题里精心选择4组前后对比照片,新老照片对比效果强烈,充满视觉冲击力。第三,把装帧设计与文稿编辑同等对待,提高年鉴的鉴赏性和艺术品味。在封面设计上,选取大山、水波纹和桥头堡元素,表示连云港依山傍海、勾通欧亚的地理文化特征,并通过印刷时的烫金、UV工艺增强艺术效果。高度重视图表的运用是做好精品年鉴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探索形成图照编辑征图、选图、构图、审图、图文比“五步法”,变“等米下锅”为“选菜烹饪”。
四本精品年鉴区域功能定位准确,均体现了时代特征。抓住了城市典型特点,在区情定位方面精准发力,选题立目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呈现工作亮点,凸显各功能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北京朝阳年鉴(2020)》在卷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专题特设女民兵方阵彩页,在“专文”中收录受阅女民兵代表宣讲稿,在“人物与荣誉”类目记述女民兵方队事迹,多角度展示朝阳区女民兵的风采。此外,还在卷首专题图片增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助力冬奥、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疏解整治促提升、协作扶贫等专题,多角度、有侧重地展示朝阳区年度新作为。《孝义年鉴(2020)》同样记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这条主线,在卷首设置“专题图片”,从“数字孝义”“城市名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生活”“民生幸福”等方面集中呈现孝义城市发展新貌。同时增设“专文”类目,收录六篇专题文章,分别从城市建设与变迁、工农业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进步、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记述孝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总结四十余年来孝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群众体育”中通过记述“‘庆五一迎五四’千人健身跑活动”“2019年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活动”“2019中国北方幼儿(少儿)篮球嘉年华活动”“‘羽协杯’职工羽毛球大赛”“‘喜迎二青会’全民健身交流展示活动”等条目,集中展现孝义市民多彩精神文化生活。年鉴的信息是逐年更新的,是可变的,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一年一鉴,不仅要记录基础资料,更应该记录当年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尤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读者翻开年鉴就能了解到当年事。
二、用精品,对照精品年鉴查找年鉴编纂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在年鉴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创新思维,年鉴框架陈旧。年鉴普遍存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部分篇目分类缺乏科学性。在制定本地区编纂提纲中,对本土文化的特色亮点工作挖掘不够深,没能突出展现地区重点工作。二是部门领导对年鉴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干部,未能深刻认识到新的历史时期,年鉴已由传统文化形式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从年鉴资料中撷取素材、吸收养分、寻求启示。三是供稿人员流动性大,撰稿水平参差不齐。承编单位人员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变动频繁的问题,稳定的优秀主撰人员尤为稀缺。年鉴编纂仅仅解决了“规范”问题,在“精准”上仍需要加强。每年组稿文件下发后,各单位按文件要求指派专人撰稿,但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稿件的质量难以提高,供稿的速度难以加快。四是稿件文字内容不突出,数据资料缺失。内容重点不突出,信息挖掘不够深入。历年的基本数据有些年份的年鉴上有记载,有些年份则缺失,这种纵向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三、编精品,探索打造精品年鉴的新路径
为打造精品年鉴,在对港澳台问题、涉密问题、敏感信息问题、地图使用问题、国家领导人照片问题上严格把关的同时,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与创新并举。在规范框架设计方面:考虑年鉴整体设计门类要齐全,讲求概全性,科学性,层次性;在栏目与分目设计上,要注重项目归类科学,栏目与分目名称要规范准确;检索手段齐全,要编制索引;要具有地方、行业与部门特色,缺乏特色,则导致实用性不强;内容上要能代表并反映本地方本行业或本领域发展特征。在规范条目编写方面:条目类型上做到齐全,安排适当,方便检索;条目要素上要以事实为主体,要件齐全,信息密度大,避免工作总结性写法、内容空泛肤浅;条目标题上主题突出鲜明;文字表达上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文字精练。在规范装帧设计方面:版式设计上各级标题区别明显,版面位置恰当,文字表格插图搭配适当,字体字号规范统一,方便查询与阅读,符合出版规定要求;封面设计上具有本鉴特点,庄重大方,美观新颖;彩图设计上主题突出,新颖大方,图片文字说明规范;并把好印刷装订质量关。对如何规范编辑说明、框架设计、条目、体例要加强研究规范;对年鉴资料的文献价值、变与不变、静态与动态、选材与资料价值、功能与作用、资料性与社会性、内容界定与归属、调整与创新、图片应用和语言记述等加强研究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在内容创新方面不同的年鉴有不同的做法。二是高标准要求编辑人员及撰稿人。年鉴编辑人员既要懂年鉴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要认真研究探讨年鉴编纂工作的规律性,年鉴的框架设计、内容设置、编纂方法等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向国际精品年鉴编纂水平靠拢。要善于沟通,争取相关编撰单位的领导重视,使其充分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性,对年鉴的编纂工作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对撰稿人员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撰稿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提供良好条件。撰稿单位的领导重视不重视,领导得力不得力,是年鉴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 高的关键。只有在对年鉴的性质和作用有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好。要选准选好撰稿人,让最适当的人写最适当的条目。要进一步提高撰稿人的业务素质。年鉴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从事年鉴稿件写作工作的撰稿人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或本领域的工作,要有相当的文字水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撰稿人必须对整个地方、行业或领域的工作现状有整体地把握和客观的分析;具备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对年鉴文稿作出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取舍,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要能够把每年的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记录下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撰稿人队伍,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重要基础。三是强化年鉴工作流程。每期年鉴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编写大纲,从编纂宗旨、编纂方针、指导思想、编辑原则、字数规模、编写范围、工作进度、出版时间等作出安排。召开撰稿人培训会,提出组稿、撰稿时间表,确定编、审、排、校时间表,确定印刷出版时间表,编制编辑出版工作流程表。建立健全编审制度。为保证年鉴质量,在编纂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自身的审稿机制,重视审稿环节,加大审稿力度,确保编纂质量。年鉴自身的审稿主要包括编辑审稿、编辑部主任审稿、主编审稿等相关环节,这是保证年鉴质量的基础。初审主要审核稿件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客观、重点 突出;复审通过对稿件的内容、质量、体例、语言文字等的审阅,决定稿件的取舍,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后送终审;终审要从方针政策的原则性角度,对稿件的内容和质量进行审核,审查前面的工作质量。通过独立审稿、交叉审稿、相互讨论等形式,把每人的修改意见跃然纸上,对进一步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打造精品年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校对是年鉴出版工作中的必要工序之一,是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不发生政治性、 原则性错误;内容不发生重大误解的错误;保证版面美观和规范;防止格式和字体的错误。年鉴稿件一般应为三校加通校。编辑部做出详细校对要求,对整部年鉴的内容,主要是版式、字体字号、书眉、页码 进行核对。建立岗位责任制。年鉴时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在编辑部内部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共同完成总的出版任务。做好编辑队伍和撰稿人队伍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年鉴撰稿人进行培训,每年针对上一卷年鉴编撰中存在的举办问题解答会;为年鉴撰稿负责人提供有关年鉴撰写的参考资料及样本;定期召开有各单位年鉴负责人和撰稿人参加的年鉴编纂工作研讨会。编辑队伍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责任编辑参加各类年鉴培训班、学术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授课;与其他单位年鉴同行进行年鉴交换进行探讨和交流;注意学习出版和印刷知识。四是年鉴的开发利用问题。就年鉴编纂信息化、品牌化、“互联网+”模式、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编以致用等问题展开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广大读者需求,是我们每一个年鉴人值得认真思考并迅速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尽管有的年鉴已经建设了年鉴网站、数据库、链接小程序,实现了线上阅读,新增了网络版年鉴、手机版年鉴品种和扫描二维码功能,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仅限于少数年鉴,而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年鉴工作必须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年鉴信息化建设。
年鉴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年鉴事业的核心本质,这是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进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年鉴编辑人员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探索创新,以开展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年度评审活动为重要抓手,以新时代工匠精神继续打造精品年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