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的起源有多种的说法,如果从两汉时期大量出现地记算起,方志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方志的名称和形式多种多样。自东汉迄于北宋,千余年间,曾以地记、图经、地志、图志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迨至南宋,始发展成为定型方志。元代以后,志书在以志为名的主要形式下,稳定发展,明清大盛,迄民国亦未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承修志传统,开展首轮、第二轮志书编修。志书虽沿袭旧志名称,但从内容到体例已大大创新。
一、方志的初级形式——汉魏地记
地记发轫于两汉,兴起于三国、两晋,而大盛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当时地方志书的主流。地记是记载一地古今情况的早期地方志书,它同定型方志比较起来,由于一般只记载疆域、山川、古迹、人物、风土,而尚未及于政治、经济、军事、艺文,内容较为简略,神话和传说成分较多,所以在内容和体例方面尚不完备,未臻方志之体,是传统方志的初级形式。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自己的家乡,曾下令编写《南阳风俗传》,在其影响之下,沛、三辅、鲁、卢江等地也都纷纷产生了这类著作。这类著作,虽然为传记,实际已包含风俗等内容,兼有人物传记与地理性质,是最初形态的地记。
从现有所存书目看,西汉有王褒《云阳记》一种,东汉有李尤《蜀记》、朱玚《九江寿春记》、应劭《十三州记》、杨孚《临海水土记》、卢植《冀州风土记》等五种。此六种汉人地记,今均佚亡。但是,从后人的相关论述中可知,总体上讲,人物和地理是地记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种地记,乃至后来的方志,长期以来,在目录学上均无独立分类门目,或被看做地理之书,或被视为杂传。后世目录学家由于看法不同,以至于归类时出现“或一书而两类互见”“或裁篇分类著录”的奇特现象。即同一部著作,此书载入地理,彼书分在杂传。此类现象,直到清代也如此。
地记进入三国以后,逐渐兴盛起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地记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地方豪族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豪族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膨胀,门阀制度的形成,是地记得以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的选人制度,操纵地方选举及国家用人的大权,那种“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实际上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不成文法,结果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门第的高贵,世家大族们往往又各自标举郡望,以达到垄断权势的目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门第的高上,表明自己郡望的优越,于是便大肆表彰本郡的人才,撰写各类乡贤传记,宣扬本郡的山川名胜、地气灵秀、物产丰富。出于客观现实的需要,兼载人物与地理的著作形式——地记便盛行起来。当时除了先贤传、耆旧传、风俗记、风土记之类著作外,还大量出现了地记,这就将专写人物与专写风俗两者汇合起来,成为当时地方志书的主要形式。
当时的地记名称并不一致,有记、志、录、传之称,而以记为主流,记、志又是互为通用。当时的记与志意相同,都是记载的意思。正因如此,所以目录学家著录时,往往便出现志作记、记作志的相互变换的情况,如袁休明的《巴蜀记》,亦称《巴蜀志》;董览的《吴地志》,亦称《吴地记》;山谦之的《丹阳记》,亦称《丹阳志》;甚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将《华阳国志》称《华阳国记》。
根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所列不完全书目粗略统计:到三国时,地记增为14种,两晋达到43种,南北朝更增多为50种。魏、晋、南北朝地记大都佚亡无可考,完整的一部也没有。其中著名而尚有佚文辑录者,仅晋《太康地记》、任昉《地记》、罗含《湘中记》、盛弘文《荆州记》等数种。[1]作者和时代都确切可考的地记约130多种,而其他无法考证作者或年代的数量还相当大。[2]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地记的编写几乎从未间断,其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保持原有的名称外,与成型的方志已基本无异。
方志的起源有多种的说法,如果从两汉时期大量出现地记算起,方志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方志的名称和形式多种多样。自东汉迄于北宋,千余年间,曾以地记、图经、地志、图志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迨至南宋,始发展成为定型方志。元代以后,志书在以志为名的主要形式下,稳定发展,明清大盛,迄民国亦未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承修志传统,开展首轮、第二轮志书编修。志书虽沿袭旧志名称,但从内容到体例已大大创新。
一、方志的初级形式——汉魏地记
地记发轫于两汉,兴起于三国、两晋,而大盛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当时地方志书的主流。地记是记载一地古今情况的早期地方志书,它同定型方志比较起来,由于一般只记载疆域、山川、古迹、人物、风土,而尚未及于政治、经济、军事、艺文,内容较为简略,神话和传说成分较多,所以在内容和体例方面尚不完备,未臻方志之体,是传统方志的初级形式。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自己的家乡,曾下令编写《南阳风俗传》,在其影响之下,沛、三辅、鲁、卢江等地也都纷纷产生了这类著作。这类著作,虽然为传记,实际已包含风俗等内容,兼有人物传记与地理性质,是最初形态的地记。
从现有所存书目看,西汉有王褒《云阳记》一种,东汉有李尤《蜀记》、朱玚《九江寿春记》、应劭《十三州记》、杨孚《临海水土记》、卢植《冀州风土记》等五种。此六种汉人地记,今均佚亡。但是,从后人的相关论述中可知,总体上讲,人物和地理是地记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种地记,乃至后来的方志,长期以来,在目录学上均无独立分类门目,或被看做地理之书,或被视为杂传。后世目录学家由于看法不同,以至于归类时出现“或一书而两类互见”“或裁篇分类著录”的奇特现象。即同一部著作,此书载入地理,彼书分在杂传。此类现象,直到清代也如此。
地记进入三国以后,逐渐兴盛起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地记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地方豪族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豪族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膨胀,门阀制度的形成,是地记得以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的选人制度,操纵地方选举及国家用人的大权,那种“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实际上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不成文法,结果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门第的高贵,世家大族们往往又各自标举郡望,以达到垄断权势的目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门第的高上,表明自己郡望的优越,于是便大肆表彰本郡的人才,撰写各类乡贤传记,宣扬本郡的山川名胜、地气灵秀、物产丰富。出于客观现实的需要,兼载人物与地理的著作形式——地记便盛行起来。当时除了先贤传、耆旧传、风俗记、风土记之类著作外,还大量出现了地记,这就将专写人物与专写风俗两者汇合起来,成为当时地方志书的主要形式。
当时的地记名称并不一致,有记、志、录、传之称,而以记为主流,记、志又是互为通用。当时的记与志意相同,都是记载的意思。正因如此,所以目录学家著录时,往往便出现志作记、记作志的相互变换的情况,如袁休明的《巴蜀记》,亦称《巴蜀志》;董览的《吴地志》,亦称《吴地记》;山谦之的《丹阳记》,亦称《丹阳志》;甚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将《华阳国志》称《华阳国记》。
根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所列不完全书目粗略统计:到三国时,地记增为14种,两晋达到43种,南北朝更增多为50种。魏、晋、南北朝地记大都佚亡无可考,完整的一部也没有。其中著名而尚有佚文辑录者,仅晋《太康地记》、任昉《地记》、罗含《湘中记》、盛弘文《荆州记》等数种。[1]作者和时代都确切可考的地记约130多种,而其他无法考证作者或年代的数量还相当大。[2]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地记的编写几乎从未间断,其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保持原有的名称外,与成型的方志已基本无异。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