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或称方志,其编修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方志作为带有地方行政区域特色的地方性著作,究竟起源于何时,其渊薮何在?这不仅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迄今尚无定论的课题。有关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远溯殷商,有的则云晚至宋代,据有学者统计,至少有17种说法[1]。诸家之说,择其要者大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方志起源于《周官》说
《周官》即《周礼》,是一部记述周代官制的著作。方志起源于《周官》之说,最早见于宋司马光《河南志·序》,此序中说:“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也。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为《两京记》。近故龙图阁直学士宋君敏求,字次道,演之为《河南》《长安》志。”[2]司马光在这段论述中,从北宋宋敏求纂修的《河南志》和《长安志》出发,上溯到唐韦述所撰《两京记》,然后将其源头直追至周官的职方、土训和诵训,认为方志渊源就在于此。
司马光主张方志导源于周官职方、土训、诵训的理由,推究起来,首先在于,据《周官》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3]《周官》的这段记载及其以下的解释表明,职方氏执掌天下之图和地,并按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这九州之国,辨明各地的山川、湖泊、薮泽、人民、物产、财用等,而这些方面正是后世方志所多载。所以,在周官职方氏的这类职掌中已露后世方志之端倪,从而可以说是其渊源所在。其次,周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4]。据东汉郑玄注称:“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若云,荆、扬地宜稻,幽、并地宜麻。”[5]这可看作职方的补充,也同后世方志有渊源。此外,《周官》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6]郑玄注称:“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库、殽之二陵。”[7]这类古迹遗事也是后世方志所多载,从中亦可察知其间存在渊源关系。所以,司马光云,后世学者仿周官职方、土训、诵训,为书以述地理。
二、方志起源于古史说
这一说法直接提出后世郡县志书便是古代诸侯国史。宋代郑兴裔在《广陵志·序》中言:“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
明代,视史、志一体的看法已极为普遍。明代万历《河东运司志》蒋春芳序称:“夫志,史乘之流也。”嘉靖《河间府志·序》中说:“古有列国之史,而今有一方之志,是虽名谓有殊,而核名实以记时事者,其义同也。”这就明显地将古代“列国之史”与当今之“一方之志”完全等同起来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是着力强调史志同源,他说:“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8],一时成为主流,一直较其他诸说流行,影响至今。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可见这一说法影响之大。方志学家李泰棻在其《方志学》一书中也称:“在中央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故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县志亦即某县史。”直接地将地方志与地方史视为同体,别无二致。即使今日,一些人仍习惯将地方志同地方史等同起来,不分界垒。
还有一些与上述观点相近的说法,认为方志源于古史书,或推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或起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源于《华阳国志》。虽上溯的年代有异,所指的源头不同,但认为方志源于古史书的见解却是相同的。例如章学诚即认为“郡县志乘即封建列国史官之遗”,即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演变而来。
当代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的撰写虽曾盛极一时,但遗憾的是这些书籍未能流传下来,以现存的《春秋》经传考之,无论在体裁,还是内容上,同后世的方志大不相同。以现存往往被推为方志源头之一的《华阳国志》而言,也多偏重于地理,同后世方志尚有较大的距离。至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二书同后世方志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更为明显了。客观而论,史学对历代方志编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与影响,史学各种书籍的体裁、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为方志的修纂提供了借鉴的体例和丰富的营养,于今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若简单地据此将史志完全等同为一体,而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其他学科对方志的影响,就难免失之片面了。[9]
也有学者认为,方志源于古史说所持理论,所讲者亦大多着眼于古代各诸侯国,其领域很小,有如后世郡县之规模。很少从所记内容和著作体例考虑,实际上是只看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古诸侯国领土虽小,但它的性质与职能毕竟与后世之郡县不同,两者自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诸侯国史所载内容正如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所说“不过君卿大夫言动之一端”,不像方志所记内容那样丰富、广泛。再从体裁而言,诸侯国史大多为编年纪事之体,这是当时史体的主流,与后世方志体裁的多样性也全然不同,因此很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渊源关系。虽然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无法自圆其说,而不得不承认“唯封建与郡县组织既殊,故体例靡得而援也”[10]既然体例、内容并不相同,一定要强调两者有渊源关系,则实在是过于牵强。[11]
地方志或称方志,其编修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方志作为带有地方行政区域特色的地方性著作,究竟起源于何时,其渊薮何在?这不仅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迄今尚无定论的课题。有关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远溯殷商,有的则云晚至宋代,据有学者统计,至少有17种说法[1]。诸家之说,择其要者大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方志起源于《周官》说
《周官》即《周礼》,是一部记述周代官制的著作。方志起源于《周官》之说,最早见于宋司马光《河南志·序》,此序中说:“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也。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为《两京记》。近故龙图阁直学士宋君敏求,字次道,演之为《河南》《长安》志。”[2]司马光在这段论述中,从北宋宋敏求纂修的《河南志》和《长安志》出发,上溯到唐韦述所撰《两京记》,然后将其源头直追至周官的职方、土训和诵训,认为方志渊源就在于此。
司马光主张方志导源于周官职方、土训、诵训的理由,推究起来,首先在于,据《周官》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3]《周官》的这段记载及其以下的解释表明,职方氏执掌天下之图和地,并按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这九州之国,辨明各地的山川、湖泊、薮泽、人民、物产、财用等,而这些方面正是后世方志所多载。所以,在周官职方氏的这类职掌中已露后世方志之端倪,从而可以说是其渊源所在。其次,周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4]。据东汉郑玄注称:“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若云,荆、扬地宜稻,幽、并地宜麻。”[5]这可看作职方的补充,也同后世方志有渊源。此外,《周官》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6]郑玄注称:“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库、殽之二陵。”[7]这类古迹遗事也是后世方志所多载,从中亦可察知其间存在渊源关系。所以,司马光云,后世学者仿周官职方、土训、诵训,为书以述地理。
二、方志起源于古史说
这一说法直接提出后世郡县志书便是古代诸侯国史。宋代郑兴裔在《广陵志·序》中言:“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
明代,视史、志一体的看法已极为普遍。明代万历《河东运司志》蒋春芳序称:“夫志,史乘之流也。”嘉靖《河间府志·序》中说:“古有列国之史,而今有一方之志,是虽名谓有殊,而核名实以记时事者,其义同也。”这就明显地将古代“列国之史”与当今之“一方之志”完全等同起来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是着力强调史志同源,他说:“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8],一时成为主流,一直较其他诸说流行,影响至今。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可见这一说法影响之大。方志学家李泰棻在其《方志学》一书中也称:“在中央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故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县志亦即某县史。”直接地将地方志与地方史视为同体,别无二致。即使今日,一些人仍习惯将地方志同地方史等同起来,不分界垒。
还有一些与上述观点相近的说法,认为方志源于古史书,或推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或起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源于《华阳国志》。虽上溯的年代有异,所指的源头不同,但认为方志源于古史书的见解却是相同的。例如章学诚即认为“郡县志乘即封建列国史官之遗”,即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演变而来。
当代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的撰写虽曾盛极一时,但遗憾的是这些书籍未能流传下来,以现存的《春秋》经传考之,无论在体裁,还是内容上,同后世的方志大不相同。以现存往往被推为方志源头之一的《华阳国志》而言,也多偏重于地理,同后世方志尚有较大的距离。至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二书同后世方志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更为明显了。客观而论,史学对历代方志编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与影响,史学各种书籍的体裁、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为方志的修纂提供了借鉴的体例和丰富的营养,于今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若简单地据此将史志完全等同为一体,而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其他学科对方志的影响,就难免失之片面了。[9]
也有学者认为,方志源于古史说所持理论,所讲者亦大多着眼于古代各诸侯国,其领域很小,有如后世郡县之规模。很少从所记内容和著作体例考虑,实际上是只看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古诸侯国领土虽小,但它的性质与职能毕竟与后世之郡县不同,两者自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诸侯国史所载内容正如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所说“不过君卿大夫言动之一端”,不像方志所记内容那样丰富、广泛。再从体裁而言,诸侯国史大多为编年纪事之体,这是当时史体的主流,与后世方志体裁的多样性也全然不同,因此很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渊源关系。虽然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无法自圆其说,而不得不承认“唯封建与郡县组织既殊,故体例靡得而援也”[10]既然体例、内容并不相同,一定要强调两者有渊源关系,则实在是过于牵强。[11]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