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志起源于《禹贡》说
当代有学者认为,综览古今有关方志论述,虽主张方志导源于《禹贡》者较少,居于次要地位,但因此观点历来为人广泛传述,因此同样值得重视。首先,从体例来考察,后世纂修的许多方志,特别是全国性的区域志,不少是昉自《禹贡》的。例如,唐李吉甫纂《元和郡县图志》,就是依《禹贡》别九州之例,将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及陇右等十道来进行载述的。[12]又如,宋王存纂《元丰九域志》,也依《禹贡》别九州之例,按宋制将天下分为四京及京东、京西、两浙、江南、荆湖、梓州、夔州、福建、广南诸路等,而确立其全书结构。[13]这都说明后世方志在体例方面同《禹贡》存在着源流关系。其次,后世有些方志的若干载述内容也昉自《禹贡》。例如,《元丰九域志》在确定了分天下为四京及京东、京西等诸路的体例结构后,又于各路之下分别条例本路地理、户口、土贡及属县等。这在内容叙述方面与《禹贡》诸州记载略同。此外,元人朱思本在所撰《九域志·自序》中叙述其志所本时,还曾明确自称是以《禹贡》为准。
四、方志起源于《山海经》说
探索方志源流,所以要述及《山海经》,首先是因为有些旧方志叙述纂修缘起时,每每提及此书。宋元丰间,王存纂《九域志》,据《玉海》载称:至“绍圣四年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黄裳言:‘今《九域志》所载甚略,愿诏职方取四方郡县山川、民俗、物产、古迹之类,辑为一书,补缀遗缺。’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14]黄裳所要辑补的即是后来成书之《绍圣九域志补遗》。此志虽纂者不详,且已亡佚,但从“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来看,当是以《山海经》为主要源本。
《禹贡》记物产而不及风俗,然《山海经》所述,既有风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这些不仅补《禹贡》之无,而且正同后世方志风俗、人物门类吻合。此外,后世方志多有祠庙、碑碣、仙事、异闻等记录,考之《山海经》,亦有祭祀、巫医、神祇、怪异等载述。由此亦可见方志某些内容有来源于《山海经》之痕迹。所以,若谓《山海经》亦是后世方志源头之一,确无不可。[15]
应当指出,后世方志与《山海经》相比,无论内容还是体例结构,毕竟在多方面大异其趣。就可信程度来考察,方志虽也记载神怪异闻,但属末节,主要部分是纪实,因而较为可信;而《山海经》,虽经后人考证确定,知其中载有较为真实的地理和物产材料,然而大部分仍属神话传说,难以凭信,因而二者也互异。所以,《山海经》不仅谈不上是方志,而且即使确定它同方志有渊源,也只能说是次要源头之一。[16]
三、方志起源于《禹贡》说
当代有学者认为,综览古今有关方志论述,虽主张方志导源于《禹贡》者较少,居于次要地位,但因此观点历来为人广泛传述,因此同样值得重视。首先,从体例来考察,后世纂修的许多方志,特别是全国性的区域志,不少是昉自《禹贡》的。例如,唐李吉甫纂《元和郡县图志》,就是依《禹贡》别九州之例,将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及陇右等十道来进行载述的。[12]又如,宋王存纂《元丰九域志》,也依《禹贡》别九州之例,按宋制将天下分为四京及京东、京西、两浙、江南、荆湖、梓州、夔州、福建、广南诸路等,而确立其全书结构。[13]这都说明后世方志在体例方面同《禹贡》存在着源流关系。其次,后世有些方志的若干载述内容也昉自《禹贡》。例如,《元丰九域志》在确定了分天下为四京及京东、京西等诸路的体例结构后,又于各路之下分别条例本路地理、户口、土贡及属县等。这在内容叙述方面与《禹贡》诸州记载略同。此外,元人朱思本在所撰《九域志·自序》中叙述其志所本时,还曾明确自称是以《禹贡》为准。
四、方志起源于《山海经》说
探索方志源流,所以要述及《山海经》,首先是因为有些旧方志叙述纂修缘起时,每每提及此书。宋元丰间,王存纂《九域志》,据《玉海》载称:至“绍圣四年九月十七日,兵部侍郎黄裳言:‘今《九域志》所载甚略,愿诏职方取四方郡县山川、民俗、物产、古迹之类,辑为一书,补缀遗缺。’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14]黄裳所要辑补的即是后来成书之《绍圣九域志补遗》。此志虽纂者不详,且已亡佚,但从“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来看,当是以《山海经》为主要源本。
《禹贡》记物产而不及风俗,然《山海经》所述,既有风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这些不仅补《禹贡》之无,而且正同后世方志风俗、人物门类吻合。此外,后世方志多有祠庙、碑碣、仙事、异闻等记录,考之《山海经》,亦有祭祀、巫医、神祇、怪异等载述。由此亦可见方志某些内容有来源于《山海经》之痕迹。所以,若谓《山海经》亦是后世方志源头之一,确无不可。[15]
应当指出,后世方志与《山海经》相比,无论内容还是体例结构,毕竟在多方面大异其趣。就可信程度来考察,方志虽也记载神怪异闻,但属末节,主要部分是纪实,因而较为可信;而《山海经》,虽经后人考证确定,知其中载有较为真实的地理和物产材料,然而大部分仍属神话传说,难以凭信,因而二者也互异。所以,《山海经》不仅谈不上是方志,而且即使确定它同方志有渊源,也只能说是次要源头之一。[16]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