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寻求、处理、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思维与习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巨大而迫切的需求,促进传统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传播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和内容
年鉴数字化、网络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年鉴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诸多信息转换成数据存储,然后通过互联网与读者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的过程。[1]
(一)电子版年鉴
在出版地方综合年鉴纸质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在CD-ROM、DVD-ROM或者其他数字介质上存贮各类信息,制成全文数据库,使信息缩微化、机读化、视听化,可以在计算机、电子阅读器和其他数字终端上使用。它是纸质版年鉴向网络时代年鉴发展中的一个过渡形式。[2]
制作电子版年鉴,一是要做到内容完整和系统完整,内容完整即保证纸质版内容进入电子版年鉴时要完整,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发挥电子版年鉴特长,扩展相关内容,以补充纸质版年鉴篇幅有限的不足,比如扩充重大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系统完整即要求结构完整,片头、内容、片尾以及各个页面之间须尽量保持连贯。二是要注意文字的准确性和检索系统的准确性,即一方面要注意文字的准确性,避免转版过程中出现错误,同时继续消除原纸质版年鉴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对系统方面可能出现的检索错误,要严格检查并加以消除。三是要制作美观,即界面要尽量符合美学的观点,突出本年鉴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四是要注重应用性,即功能上要更加完备,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全文检索、文本编辑、图片浏览、视频播放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年鉴服务社会。
(二)网络年鉴
通俗地讲,网络年鉴就是将年鉴内容传送到互联网上去,实现年鉴在网络世界的传播。网络年鉴具有存储空间小、查阅方便、保存齐全等优势,而更大的优势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组合在一起,实现不受带宽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信。网络年鉴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输形式,具有交互性,即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制作网络年鉴要使用制作网页的软件工具,加上网络数据库技术,便可以创作出独具年鉴特色、张扬个性的年鉴主页,同时将网络年鉴的主要内容做成可以链接到正文页面的提要目录,并设计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检索通道。运转网络年鉴需要开展信息更新、用户咨询、网络维护、主机设备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工作,以此构建年鉴的虚拟世界,开拓年鉴制作与传播的新局面。
二、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网络化的介入,给地方综合年鉴在编纂思想、资料收集方法、编纂工作形式,乃至载体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都带来了变革与创新。
(一)改变组稿编辑方式
网络的应用,使地方综合年鉴组稿方式趋于多元化。首先,行政组稿主渠道更加高效。政府网或部门网的开通,使得党政机关各部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实现年鉴资料传输和资源共享。其次,利用互联网发动社会力最供稿,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年鉴文献交流的新平台,以实现文献的资源共享。再次,编辑人员利用网络提供的线索,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挖掘年鉴可用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还改进了年鉴编辑工作。编辑部可以建立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所有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内部局域网,方便各编辑之间利用办公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使烦琐的年鉴编纂过程变得较为简单、快捷、准确。编辑部与供稿单位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式的编辑修改,在计算机上可以完成编制目录和图表、编制索引、总纂稿件、排版校对等工作。
(二)文献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年鉴并非传统纸质版年鉴的直接扫描,数字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声音、图像、文字之间实现从容自如的转换。年鉴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包括音像视频等动态构件。年鉴中的每个字词、图照都可以无限扩充相关的动画音像等资料。年鉴大事记在纸质版年鉴中是用文字形式来记录的,而在网络年鉴中可以配以动态的视频资料,变成全年大事纪录片。年鉴附录资料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诸多内容,若附上当年度有价值的音像史料,较之传统的年鉴附录,其可读性已经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
(三)文献服务由单向变为双向
地方综合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重点是努力为读者提供高度整合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文献服务。纸质版年鉴让读者被动接受年鉴提供的信息,几乎不享有自主权。而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就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读者通过信息定制,获取年鉴编纂单位掌握的相关文献,而不仅仅是年鉴已刊登的内容。甚至读者需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变化、预测未来走势时,网络年鉴也能够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海量掌握和统计分析来提供资料。
(四)促使编纂者更加重视年鉴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网络年鉴的出现,降低了年鉴的阅读门槛。阅读门槛的降低,潜在受众的扩大,使地方综合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年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也不断“倒逼”年鉴编纂者增加以社会读者为对象、以使用为目的、以广泛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文献内容。法治社会建设、政务公开,以及党委、政府出台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举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都是年鉴值得挖掘的资源。网络年鉴的优势还在于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不单通过目录可以检索年鉴内容,读者在检索窗口输入某个关键字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年鉴条目,查阅文献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年鉴的实用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将迈向“互联网+”模式,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和资源开发利用将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寻求、处理、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思维与习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巨大而迫切的需求,促进传统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传播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和内容
年鉴数字化、网络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年鉴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诸多信息转换成数据存储,然后通过互联网与读者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的过程。[1]
(一)电子版年鉴
在出版地方综合年鉴纸质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在CD-ROM、DVD-ROM或者其他数字介质上存贮各类信息,制成全文数据库,使信息缩微化、机读化、视听化,可以在计算机、电子阅读器和其他数字终端上使用。它是纸质版年鉴向网络时代年鉴发展中的一个过渡形式。[2]
制作电子版年鉴,一是要做到内容完整和系统完整,内容完整即保证纸质版内容进入电子版年鉴时要完整,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发挥电子版年鉴特长,扩展相关内容,以补充纸质版年鉴篇幅有限的不足,比如扩充重大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系统完整即要求结构完整,片头、内容、片尾以及各个页面之间须尽量保持连贯。二是要注意文字的准确性和检索系统的准确性,即一方面要注意文字的准确性,避免转版过程中出现错误,同时继续消除原纸质版年鉴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对系统方面可能出现的检索错误,要严格检查并加以消除。三是要制作美观,即界面要尽量符合美学的观点,突出本年鉴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四是要注重应用性,即功能上要更加完备,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全文检索、文本编辑、图片浏览、视频播放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年鉴服务社会。
(二)网络年鉴
通俗地讲,网络年鉴就是将年鉴内容传送到互联网上去,实现年鉴在网络世界的传播。网络年鉴具有存储空间小、查阅方便、保存齐全等优势,而更大的优势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组合在一起,实现不受带宽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信。网络年鉴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输形式,具有交互性,即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制作网络年鉴要使用制作网页的软件工具,加上网络数据库技术,便可以创作出独具年鉴特色、张扬个性的年鉴主页,同时将网络年鉴的主要内容做成可以链接到正文页面的提要目录,并设计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检索通道。运转网络年鉴需要开展信息更新、用户咨询、网络维护、主机设备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工作,以此构建年鉴的虚拟世界,开拓年鉴制作与传播的新局面。
二、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网络化的介入,给地方综合年鉴在编纂思想、资料收集方法、编纂工作形式,乃至载体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都带来了变革与创新。
(一)改变组稿编辑方式
网络的应用,使地方综合年鉴组稿方式趋于多元化。首先,行政组稿主渠道更加高效。政府网或部门网的开通,使得党政机关各部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实现年鉴资料传输和资源共享。其次,利用互联网发动社会力最供稿,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年鉴文献交流的新平台,以实现文献的资源共享。再次,编辑人员利用网络提供的线索,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挖掘年鉴可用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还改进了年鉴编辑工作。编辑部可以建立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所有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内部局域网,方便各编辑之间利用办公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使烦琐的年鉴编纂过程变得较为简单、快捷、准确。编辑部与供稿单位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式的编辑修改,在计算机上可以完成编制目录和图表、编制索引、总纂稿件、排版校对等工作。
(二)文献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年鉴并非传统纸质版年鉴的直接扫描,数字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声音、图像、文字之间实现从容自如的转换。年鉴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包括音像视频等动态构件。年鉴中的每个字词、图照都可以无限扩充相关的动画音像等资料。年鉴大事记在纸质版年鉴中是用文字形式来记录的,而在网络年鉴中可以配以动态的视频资料,变成全年大事纪录片。年鉴附录资料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诸多内容,若附上当年度有价值的音像史料,较之传统的年鉴附录,其可读性已经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
(三)文献服务由单向变为双向
地方综合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重点是努力为读者提供高度整合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文献服务。纸质版年鉴让读者被动接受年鉴提供的信息,几乎不享有自主权。而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就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读者通过信息定制,获取年鉴编纂单位掌握的相关文献,而不仅仅是年鉴已刊登的内容。甚至读者需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变化、预测未来走势时,网络年鉴也能够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海量掌握和统计分析来提供资料。
(四)促使编纂者更加重视年鉴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网络年鉴的出现,降低了年鉴的阅读门槛。阅读门槛的降低,潜在受众的扩大,使地方综合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年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也不断“倒逼”年鉴编纂者增加以社会读者为对象、以使用为目的、以广泛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文献内容。法治社会建设、政务公开,以及党委、政府出台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举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都是年鉴值得挖掘的资源。网络年鉴的优势还在于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不单通过目录可以检索年鉴内容,读者在检索窗口输入某个关键字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年鉴条目,查阅文献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年鉴的实用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将迈向“互联网+”模式,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和资源开发利用将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