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语规则
词语包括词和词组。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联系的实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句子,其内部的语法单位叫词组。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用词组成句子表达出来的。一个句子能不能有效地表达事物的性状,除了句子的语法结构,还跟词用得合适不合适关系密切。词用得合适,又合乎造句规则,就能有效地表达客观存在;词用得不合适,即使语法结构没毛病,同样达不到交际目的。所谓合适不合适,有两层意思:一是正确使用词语,二是误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就是要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规范词语,其基本要求是正确明白、准确贴切、繁简适当、合乎规范四个方面。正确明白,是指不能误解词义、把词用错,不能违反事理,更不能含糊费解。准确贴切,是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造句时能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明确的概念。繁简适当,就是该用一个词的不用两个,该用两个词的也不用一个;该用一个词的用了两个,不是前后重复,就是词语赘余;该用两个词的用了一个,也会犯脱漏或苟简的毛病。合乎规范,就是按照词汇规则选用规范词语,不能误用词语。
(一)成语使用规则
1.规范使用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其结构的稳定性。它的成分一般不能任意颠倒,不能任意换字、加字或减字。成语有意义化的整体性。它不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成分结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一般带有形容和比喻或比拟的意义。
2.不能误用成语
误用成语主要有误解成语意义、搭配错误、部分语境条件不具、表意重复和把成语拆开使用等情况。如: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额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实际意义是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例句中却理解为热门。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主,美轮美奂。”“美轮美奂”的实际意义是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例句中却用来形容艺术品,所以用错。
运用成语要明白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成语的来源、原义,最终认清成语的实际意义(整体意义)。要注意万人空巷、望洋兴叹、文不加点、不刊之论等成语因误解意义而误用,注意筚路蓝缕、巧夺天工、如履薄冰等成语容易搭配错误。特别要注意一些语境条件不具和表意重复的成语。如:
“当时暴雨如注,道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大坝,投入抢险。”“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不协调。
“农业结构调整后,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山冈和田野”与“漫山遍野”表意重复。
表意重复比较典型的还有“一天天地日臻完善”“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等等。此外,有一些把成语拆开来使用的现象,破坏了成语的结构。如:
“他荐贤爱贤,从不求全而责备”“他的作品,既不矫揉,也不造作。”“求全”和“责备”意思相同,两者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矫”和“揉”都是形容“造作”的,意为过分造作,反而显得虚假,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所以,成语“求全责备”“矫揉造作”不能拆开使用。
(二)简称、缩略语使用规则
缩略语,也称紧缩词。它是指在已相对固定的比较复杂的词或词组中,直接或间接地摘取若干关键词,构成简短的词或词组,用以表达与原复杂词或词组相同的意义。
缩略语与简称关系密切。一个词语如果紧缩成另外一个词语,前一个形式叫作全称,后一个形式叫作简称。缩略语与简称的含义是大致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简称形成的过程,后者强调的是紧缩的结果。
1.简称
简称一般用于名称的简缩。它代表的是对应的一个字数比较多的全称,比如“政协”这个简称对应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全名字数太多,平时说话、行文为了方便,往往采用简称。
简称应由相关部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来规范。不合规范的简称会产生歧义、误解。比如,“南大”本来是南京大学的简称,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可是如果把南昌大学、南通大学、南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甚至济南大学、暨南大学也要简称为“南大”就会引起混乱的情况。
地方综合年鉴行文,第一次使用机构名称时应当使用全称,并用括号注明简称,下文再出现相同名称时,始可用简称。
地方综合年鉴行文,存在名称过于简化、过于谨慎、过于随意、不够统一、因循守旧等问题。
过于简化。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名称不可随意简化。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不可简称“内蒙”;不使用“藏区”“藏民”等不当提法,应使用“藏族聚居区”“藏族群众”等准确表述。又如“蒙古族”不可简称“蒙古族”,“维吾尔族”不可简称为“维吾尔族”,等等。另外,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不同支系,应注意不能以支系代替族名。如大家熟悉的电影《阿诗玛》,讲述的是彝族的一支撒尼人的故事,但很多人误以为是“撒尼族”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撒尼族”。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支,不可称之为“摩梭族”。编辑中遇到陌生的族称,应查阅资料以求准确,不能在56个民族之外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民族来。
过于谨慎。如“某某市人民政府市长率经济代表团到某某地参加招商洽谈会。”严格地讲这个称谓是不够确切的,应去掉“人民政府”这几个字,写作“某某市市长”才更确切。同样,不宜称“中共某某省省委书记”“中共某某市委书记”,应称“中共某某省委书记”“中共某某市委书记”。
过于随意。如把“清理‘三乱’办公室”叫作“清三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叫作“保先办”还有“政办”可以理解为“政府办公室”“政协办公室'”“政治部办公室”;“防指”可以理解为“防汛指挥部”,也可理解为“防火指挥部”。
按照新华社关于规范新闻信息报道用语的规定,地方综合年鉴不使用“践行‘八荣八耻’”的提法,可使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够统一,指在一部年鉴或同一栏(条)目中,同一个称谓前后不一致。如对“政治部门”使用多种称呼,有“政法单位”“政法机关”“政治务部门”“公检法司”“政法•公安机关”等。正确的做法是,同一名称在同一文稿中不止一次出现时,应力求名称划一,防止前后不统一。
因循守旧,是指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仍沿用旧称谓。如把农村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写作“乡镇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设主任和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可称“村主任”。一些媒体把“大学生村干部”称作“大学生村干部”“村干部”,这与现行法规称谓不相符。
2.缩略语
缩略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简洁的语言形式。它以比原词更为简练的形式凝聚起丰富的信息量,有效地增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1)缩略语的种类。缩略语紧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紧缩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常用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从原词语式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紧缩。如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名牌优质产品—名优产品,博士生导师—博导,拍摄制作—摄制。清华、北大、宝钢、农行等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构成的缩略语。也是采用这种形式,把“工商银行”缩略为“工行”,缺少了另一个代表性的语素“商”,造成表义上的不够全面。由于“工行”比“工商行”记述更经济省力,它才比“工商行”更流行。但从简称必须准确表述全称内含考量,应规范使用“工商行”。
二是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分。比如两会、“一国两制”、双拥、“三个代表”、海峡两岸三通、四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八项规定等。
(2)缩略语不规范的几种情形。一是生造缩略语。生造的缩略语含义不明确,或是产生歧义。一种是不看语境随意紧缩,影响了原词语的特定含义。比如“遇难”(遇到困难)、“遗物”(遗失物品)等,这样的紧缩词就容易产生歧义。类似的还有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缩略为:“人保”,使人误解为“人权保护”或“人力保障”等等,把“糖尿病人心脏病”缩略为“糖心病”,更让人不知所指。另一种是随意标数概括,一味地求简而导致简而不明,使人不好理解其准确含义。比如“深入开展‘三查三比三看’活动,由于干部做到‘两带头’,经过‘四学四说四对照’,出现了‘五多五少’的新局面”还有一种是违反约定俗成规则。缩略语必须为公众所认可。除“知名度”较髙的,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外,必须先用全称,并用括号标注说明,否则不宜使用。比如不能把“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写作“五四三办公室”这是典型的生造缩略语,违反了表义明晰、准确,构造合乎规范等基本原则。
二是洋化倾向过于严重。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使得汉语词汇库更为丰富多彩。与此相关的外来词语缩略语也呈蔓延之势。应当遵循汉语缩略语的习惯用法,把握好外来词语缩略语使用三原则:一是必要性。汉语难以意译和音译,不用字母词语就难以表义、表达的。如卡拉OK、HB铅笔、B型血、X光、G大调等等。二是适应性。对于那些虽然可以汉译,但不如原文简洁明确的外来词语缩略语,我们可以使用。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MBA(工商管理)、CT、B超。但要把握“适当”的原则。地方综合年鉴属于公文语体,应尽量少用外来词语缩略语。三是规范性。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抵制使用“洋泾浜语”,其二是防止外来词语缩略语本身的误用。此外,还要避免拼写错误、格式错误等毛病。
三是违反“一对一”的原则。缩略语的目的是简洁语言,达到以少驭繁的实用效果,单义性是缩略语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而现状是缩略语中存在着一对多,即一个缩略语对应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型的问题。如“增资”对应着“增加资金”“增加工资”,“普教”对应着“普通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与一个缩略语有几个原型相对的是一个原型具有几个不同的缩略形式。如“检查并缴获”对应着“查获”“查缴”,“统一调配”对应着“统调”“统配”。像这样等义的缩略形式应该选择一个作为规范的来使用。
(三)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QQ、BBS、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使用方便、简捷、形象,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基于追求个性、求异心理,交流时语言使用不规范,构词造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汉字、数字、英文字、符号等混杂在一起,产生一些怪字、错字、别字,缩写、谐音词不达意,病句连篇。这种一大串有别于正常意义的新奇词语,让大多数民众匪夷所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不理解。
我国的通用语言一直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发展之中。而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是好的总可以保留下来。现代汉语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有生命力的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一个特点——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法。近年来,现代汉语专家对网络语言协调规范,吸收网络语言中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使其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收录了近年来流行的如宅男、宅女、雷人、房奴、山寨、漂白、挺等网络热词,甚至连使用时间并不长的“被代表”的“被”的含义也收录在内。
地方综合年鉴使用网络语言应保持谨慎。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网络词语应为年鉴行文适用范围。此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律的网络用语。
(四)正确使用流行语、效仿词语
历史积淀于词汇。流行语的变迁背后,所勾勒的是一个国家变化的脉络。比如2013年中共中央纪检委“打虎”二字反复见诸媒体。其实,“打虎”这个词在1950年就已出现。同当下的情况类似,人们用“老虎”代指那些职位高、犯罪性质严重的腐败分子。由此可见,流行语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语从单一的“政治挂帅”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各种社会流行语,它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热点,以及风俗、时尚、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具体、生动反映。比如“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以人为本”“群众满意不满意”“民生工程”“幸福指数”“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等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文件和领导干部的讲话中,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下海”“上岗”“下岗”“再就业”“第二职业”“超市”“家政”等流行语,反映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充电”“上网”“健身房”“广场舞”等流行语,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流行语也有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讽喻,如“边腐边升”“几十个图章管不住一张嘴”“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圈子文化”等等,都极为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不满和反感。大量出现的社会流行语,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投影。地方综合年鉴记述事物注定要涉及社会流行语的使用。但具体如何使用,必须要注意把握适用范围和界限。
地方综合年鉴使用流行语要按照语言通用规范的要求,即依据权威性的工具书来判定。但规范与标准是有区别的,而且有宏观规范和微观规范之分。从宏观上看,词典修订周期长。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2005年7月修订出版第5版,2012年7月修订出版第6版,时隔7年。可以看出,规范要求相对稳定。而词语的使用是日新月异的,如果年鉴坚守非权威性词典收入的词语一概不能用,把反映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流行语一概拒入年鉴,那就等于削足适履,其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功能将大打折扣。年鉴编纂既要以词典作为标准,但又不胶柱鼓瑟、死抠词典,而应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慎重,也要尽其所用。判定是否可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看书面上是否经常使用。这里所指的“书面”,是指各级政府的公文、权威性报刊和比较严肃的文章,比如“中国梦”“乡愁”“光盘行动”“鞋子理论”[1]等,最初就是从政府公文、权威性报刊上逐步广泛使用起来的。
二是看全国主要方言区域在书面上和口头上是否经常使用。普通话的词语是吸收各方言土语的词汇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方言词是在某个地区使用的词语,或者由于没有合适的替代词,或者有独特的表达功能。而方言土语基本上发源于流行语,因此,吸收流行语也顺理成章。比如“给力”这个词。从词源上看,“给力”是一个闽南方言词。在闽南漳州话中,“给力”有“用劲发力”的动词义,又有“精彩、棒、够味儿”等形容词义从2004年到2009年,“给力”在网络帖子中开始零星使用。2010年流行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使用。紧接着,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此词被高频率使用,成为受欢迎的新词,在流行中又增添了不少新的意蕴。使“给力”一词脱去方言的狭隘性而在通用语言中流传使用的关键一步,是它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大字标题“给力江苏‘文化强省’”中突然出现。一向保持严谨平实风格的《人民日报》也使用“给力”一词,立即引发了模仿效应,使“给力”一词在全国媒体中迅速爆红,成为“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作为一个事件,“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也成了“2010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给力”一词的经历说明,部分有表现力的方言词通过广泛流行,也可以成为通用词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社会方言词进入通用词语并广泛使用,在词汇史上不乏先例。如“四梁八柱”本是土匪黑话,“跳槽”本是娼家用语,“下海”本是艺人的行话,现在均已进入通用词语行列。再如垃圾、货色、名堂、过硬等等,在现代语体文造句时经常使用。
流行语是丰富发展汉语言词汇的一条通道。但是,大量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糟粕,它传播低级趣味,散布封建迷信甚至黄毒思想。为此,年鉴行文时要审慎把关,清除语言污染。
流行语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语言的可读性,由此还派生出一批效仿词语。例如以“希望工程”为基础仿效而来的“形象工程”“文明工程”“夕阳工程”“银发工程”,以“工薪族”为基础仿效而来的“炒股族”“打工族”“麻将族”“追星族”“玩犬族”“飙车族”,以“军嫂”为基础仿效而来的“警嫂”“月嫂”,以“股民”为基础仿效而来的“彩民”“邮民”,以“酒吧”为基础仿效而来的“网吧”“书吧”,以“股市”为基础派生出来的“车市”“楼市”“书市”。地方综合年鉴对这类词语也要按照上述两条标准,判定哪些是准确、庄重、健康的仿效词语,适当加以选用。
(五)字母词使用规则
字母词是由字母与汉字、数字组成的或由符号、字母单独组成的词语,如“DVD”“AA制”“3C”“CN”等。《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全球华语词典》等通用辞书书末都设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栏,专门收载通行的字母词。
1.字母词的类型
根据字母词构成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纯字母型字母词,即全部由字母构成的字母词。按字母词的来源,可分为西文字母词、汉语字母词两类:
西文字母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VCD(激光压缩视盘)、PCBBS(电子公告板系统)、CE(消费类电子产品)、BMW(徳国著名汽车品牌“宝马”)、QQ(中文网络即时通讯软件)、CBD(中央商务区)等。
汉语字母词:如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还有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汉语拼音与外文缩略混合而成的词语(SDTV,山东电视台),以及汉语词语英译后缩略而成的词语(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SSIC,中国社会调查所)等。
二是字母加汉字型字母词,如PC机(个人计算机)、IC卡(集成电路卡)、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ATM机(自动柜员机)、X染色体、X光机、T型台、AB角、B型血、C照、D盘。
三是字母加数字型字母词,如MP3(数字音频压缩格式的袖珍型电子产品)、3D(三维)、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24K(24K金)、PⅡ(奔腾Ⅱ)。
四是数字、字母加汉字型字母词,如3B法则(广告设计中多用美女“beauty”、幼儿“baby”动物“beast”扮演角色的倾向)、3C认证(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5A级景区等。
另外,还有一种把未加缩略的外文(主要是英文)词语夹在中文中便用的现象,常见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Product(产品)等。这种外(英)文词只是与字母词类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字母词。
2.字母词使用急需规范
字母词在近十年来大量产生并流行,中外(英)文夹杂盛行不衰,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科技、经济领域需要即时引进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其原则语言,而翻译中文对译词既慢又不准,因此较多地直接“移植”外(英)文缩略语或外文原词。字母词有限度地少量使用,是开放社会的正常现象。但是,部分人为显示学问或言语时髦而故意多用字母词和外来词。有的字母词连词典都查不到,读者看了当然不知所云。这不仅是设置一道人为的语言障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汉语言的规范化、纯洁性。
地方综合年鉴在行文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同时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注:2013年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的具体规定,即“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应当符合翻译的某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口、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照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
3.字母词书写规则
字母词首字母一般使用大写,每一个字母占半个汉字位置,字母间短横占半个汉字位置,含字母词的文本提倡横排。
有5种情况,字母词缩略书写要用小写:
(1)小写字母和汉字构成的词语,如“x射线”“e时代”等。
(2)小写的缩略词,如“㎝”“g”“k”等计量单位。
(3)E-mail等半缩略语,构成成分中一半是缩略,E是electronic的首字母缩略语。
(4)字母加符号的情况,如“cn”“.com”“.gov”“.net”等。
(5)字母与符号构成的纯符号,如@等。
(六)正确使用涉及港澳台和国际关系、民族、宗教用语
举凡涉及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社会生活、涉外问题、国内外时事,以至重要史实、史评等表述,都可能遇到敏感的政治性问题。在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用语方面,应参考《关于止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等有关规定规范。
1.涉及港澳台的用语规范
涉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用语,须体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表述时,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不要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
有关两岸关系的事务,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能把涉台工作和涉外关系混为一谈。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所谓“法律”,应表述为“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涉及对台湾的法律事务,不使用“文书验证”“司法协助”“引渡”等国际法上的用语。
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台”“中港”“中澳”等;可以使用“大陆与台湾”“内地与香港”或“闽台”“京港”“沪澳”等。“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能弄混。
不能用“海峡两岸”“两岸四地”,可称“海峡两岸和香港”“海峡两岸和澳门”“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和港澳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不得出现“中、港、台”之类的称谓,应称“海峡两岸暨香港”“海峡两岸暨澳门”或“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等。
要正确使用“海外”“境外”两个特定概念。“海外”指国外。因此,不能将香港、澳门和台湾称为“海外”。“境外”不等于“国外”。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属“境外”,现实生活中,在特定场合也称去香港、澳门为“出境”。台湾地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尚未对其实施行政管辖权。就台湾、香港、澳门而言,“境外”的“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特定区域分界,而不是国境。
地方综合年鉴记述台商、港商、澳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投资企业时,不得称“中外合资”“中台合资”“中港合资”“中澳合资”,可称“桂台合资”“沪港合资”“粵澳合资”等。对来投资的台商、港商、澳商应称“台方”“港方”“澳方”,对己方可称“桂方”“沪方”“粤方”等,不能称“中方”。
2.涉及国际关系的用语规范
有的国际组织成员中,既包括一些国家,也包括一些地区。如WTO(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世贸”)和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在涉及此类国际组织时,不得使用“成员国”,而应使用“成员”或“成员方”,如不能使用“世贸组织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而应使用“世贸组织成员”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方”。因为,WTO和APEC中有一些“单独关税区”,它们不是主权国家,如WTO的成员包括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APEC成员包括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而不包括中国澳门。
3.涉及民族、宗教的用语规范
可以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新闻出版署、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规定、规范。
民族问题涉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在观点上应该与有关部门的权威提法或最新教科书的提法一致。如有些地方综合年鉴介绍本地历史人物时会记到岳飞和文天祥,但不能使用“民族英雄”的提法,而应分别称之为“抗金将领”“抗元将领”,或统称之为“著名将领”。
为了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地方综合年鉴除了引用不便改动的历史文献外,一律不用“满清”这个历史名称,元朝不称“蒙元”,“炎黄子孙”写作“中华民族子孙”或“中华儿女”。
要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涉及少数民族的话题应谨慎,避免犯无心之过,伤害民族感情。
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徒的通称,不要把宗教和民族混为一谈。记述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俗时,不要提“猪肉”。穆斯林宰牛羊及家禽,只说“宰”,不能写作“杀”。
地方综合年鉴出现政治差错,一般是涉及政治性内容的知识差错、语言文字差错和编校技术差错,是出版物中最常见的政治差错类型。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相关政策规范及特定的用语规范、技术规范的了解和把握。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一是要掌握宪法、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五条规定:“年鉴编纂出版应遵守国家关于保密、著作权、出版、广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规章,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出版管理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把好政治关。
二是了解相关文件中的技术性规定。全面了解,重点把握《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把好技术性规定关。技术性规定往往是很具体的,甚至是细致入微的,很多技术性规定在操作层面上体现并保证了政策性规定的执行。如对国家用语与地方用语的规定:“新疆幅员辽阔”“内蒙古幅员辽阔”“西藏幅员辽阔”的“幅员”一词,只能对国家而言,不能用于国内某一行政区域,其中的“幅员”应该为“土地”或“地域”;国土指属于一个国家管辖的领土或领域,只能对国家而言,因此不能说国内某地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某地的“国土”应该为“土地”或“地域”。
地方综合年鉴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安全、历史、疆域、民族、宗教、统战等方面的敏感问题,编纂中务必谨慎从事,切勿掉以轻心。地方综合年鉴属政府出版物,它代表政府发言,年鉴编辑无小事,一定要举轻若重、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二、词语规则
词语包括词和词组。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联系的实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句子,其内部的语法单位叫词组。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用词组成句子表达出来的。一个句子能不能有效地表达事物的性状,除了句子的语法结构,还跟词用得合适不合适关系密切。词用得合适,又合乎造句规则,就能有效地表达客观存在;词用得不合适,即使语法结构没毛病,同样达不到交际目的。所谓合适不合适,有两层意思:一是正确使用词语,二是误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就是要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规范词语,其基本要求是正确明白、准确贴切、繁简适当、合乎规范四个方面。正确明白,是指不能误解词义、把词用错,不能违反事理,更不能含糊费解。准确贴切,是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造句时能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明确的概念。繁简适当,就是该用一个词的不用两个,该用两个词的也不用一个;该用一个词的用了两个,不是前后重复,就是词语赘余;该用两个词的用了一个,也会犯脱漏或苟简的毛病。合乎规范,就是按照词汇规则选用规范词语,不能误用词语。
(一)成语使用规则
1.规范使用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其结构的稳定性。它的成分一般不能任意颠倒,不能任意换字、加字或减字。成语有意义化的整体性。它不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成分结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一般带有形容和比喻或比拟的意义。
2.不能误用成语
误用成语主要有误解成语意义、搭配错误、部分语境条件不具、表意重复和把成语拆开使用等情况。如: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额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实际意义是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例句中却理解为热门。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主,美轮美奂。”“美轮美奂”的实际意义是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例句中却用来形容艺术品,所以用错。
运用成语要明白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成语的来源、原义,最终认清成语的实际意义(整体意义)。要注意万人空巷、望洋兴叹、文不加点、不刊之论等成语因误解意义而误用,注意筚路蓝缕、巧夺天工、如履薄冰等成语容易搭配错误。特别要注意一些语境条件不具和表意重复的成语。如:
“当时暴雨如注,道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大坝,投入抢险。”“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不协调。
“农业结构调整后,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山冈和田野”与“漫山遍野”表意重复。
表意重复比较典型的还有“一天天地日臻完善”“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等等。此外,有一些把成语拆开来使用的现象,破坏了成语的结构。如:
“他荐贤爱贤,从不求全而责备”“他的作品,既不矫揉,也不造作。”“求全”和“责备”意思相同,两者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矫”和“揉”都是形容“造作”的,意为过分造作,反而显得虚假,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所以,成语“求全责备”“矫揉造作”不能拆开使用。
(二)简称、缩略语使用规则
缩略语,也称紧缩词。它是指在已相对固定的比较复杂的词或词组中,直接或间接地摘取若干关键词,构成简短的词或词组,用以表达与原复杂词或词组相同的意义。
缩略语与简称关系密切。一个词语如果紧缩成另外一个词语,前一个形式叫作全称,后一个形式叫作简称。缩略语与简称的含义是大致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简称形成的过程,后者强调的是紧缩的结果。
1.简称
简称一般用于名称的简缩。它代表的是对应的一个字数比较多的全称,比如“政协”这个简称对应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全名字数太多,平时说话、行文为了方便,往往采用简称。
简称应由相关部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来规范。不合规范的简称会产生歧义、误解。比如,“南大”本来是南京大学的简称,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可是如果把南昌大学、南通大学、南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甚至济南大学、暨南大学也要简称为“南大”就会引起混乱的情况。
地方综合年鉴行文,第一次使用机构名称时应当使用全称,并用括号注明简称,下文再出现相同名称时,始可用简称。
地方综合年鉴行文,存在名称过于简化、过于谨慎、过于随意、不够统一、因循守旧等问题。
过于简化。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名称不可随意简化。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不可简称“内蒙”;不使用“藏区”“藏民”等不当提法,应使用“藏族聚居区”“藏族群众”等准确表述。又如“蒙古族”不可简称“蒙古族”,“维吾尔族”不可简称为“维吾尔族”,等等。另外,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不同支系,应注意不能以支系代替族名。如大家熟悉的电影《阿诗玛》,讲述的是彝族的一支撒尼人的故事,但很多人误以为是“撒尼族”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撒尼族”。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支,不可称之为“摩梭族”。编辑中遇到陌生的族称,应查阅资料以求准确,不能在56个民族之外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民族来。
过于谨慎。如“某某市人民政府市长率经济代表团到某某地参加招商洽谈会。”严格地讲这个称谓是不够确切的,应去掉“人民政府”这几个字,写作“某某市市长”才更确切。同样,不宜称“中共某某省省委书记”“中共某某市委书记”,应称“中共某某省委书记”“中共某某市委书记”。
过于随意。如把“清理‘三乱’办公室”叫作“清三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叫作“保先办”还有“政办”可以理解为“政府办公室”“政协办公室'”“政治部办公室”;“防指”可以理解为“防汛指挥部”,也可理解为“防火指挥部”。
按照新华社关于规范新闻信息报道用语的规定,地方综合年鉴不使用“践行‘八荣八耻’”的提法,可使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够统一,指在一部年鉴或同一栏(条)目中,同一个称谓前后不一致。如对“政治部门”使用多种称呼,有“政法单位”“政法机关”“政治务部门”“公检法司”“政法•公安机关”等。正确的做法是,同一名称在同一文稿中不止一次出现时,应力求名称划一,防止前后不统一。
因循守旧,是指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仍沿用旧称谓。如把农村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写作“乡镇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设主任和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可称“村主任”。一些媒体把“大学生村干部”称作“大学生村干部”“村干部”,这与现行法规称谓不相符。
2.缩略语
缩略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简洁的语言形式。它以比原词更为简练的形式凝聚起丰富的信息量,有效地增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1)缩略语的种类。缩略语紧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紧缩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常用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从原词语式全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紧缩。如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名牌优质产品—名优产品,博士生导师—博导,拍摄制作—摄制。清华、北大、宝钢、农行等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构成的缩略语。也是采用这种形式,把“工商银行”缩略为“工行”,缺少了另一个代表性的语素“商”,造成表义上的不够全面。由于“工行”比“工商行”记述更经济省力,它才比“工商行”更流行。但从简称必须准确表述全称内含考量,应规范使用“工商行”。
二是用数字概括标示几项具有共同特点的成分。比如两会、“一国两制”、双拥、“三个代表”、海峡两岸三通、四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八项规定等。
(2)缩略语不规范的几种情形。一是生造缩略语。生造的缩略语含义不明确,或是产生歧义。一种是不看语境随意紧缩,影响了原词语的特定含义。比如“遇难”(遇到困难)、“遗物”(遗失物品)等,这样的紧缩词就容易产生歧义。类似的还有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缩略为:“人保”,使人误解为“人权保护”或“人力保障”等等,把“糖尿病人心脏病”缩略为“糖心病”,更让人不知所指。另一种是随意标数概括,一味地求简而导致简而不明,使人不好理解其准确含义。比如“深入开展‘三查三比三看’活动,由于干部做到‘两带头’,经过‘四学四说四对照’,出现了‘五多五少’的新局面”还有一种是违反约定俗成规则。缩略语必须为公众所认可。除“知名度”较髙的,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外,必须先用全称,并用括号标注说明,否则不宜使用。比如不能把“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写作“五四三办公室”这是典型的生造缩略语,违反了表义明晰、准确,构造合乎规范等基本原则。
二是洋化倾向过于严重。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使得汉语词汇库更为丰富多彩。与此相关的外来词语缩略语也呈蔓延之势。应当遵循汉语缩略语的习惯用法,把握好外来词语缩略语使用三原则:一是必要性。汉语难以意译和音译,不用字母词语就难以表义、表达的。如卡拉OK、HB铅笔、B型血、X光、G大调等等。二是适应性。对于那些虽然可以汉译,但不如原文简洁明确的外来词语缩略语,我们可以使用。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MBA(工商管理)、CT、B超。但要把握“适当”的原则。地方综合年鉴属于公文语体,应尽量少用外来词语缩略语。三是规范性。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抵制使用“洋泾浜语”,其二是防止外来词语缩略语本身的误用。此外,还要避免拼写错误、格式错误等毛病。
三是违反“一对一”的原则。缩略语的目的是简洁语言,达到以少驭繁的实用效果,单义性是缩略语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而现状是缩略语中存在着一对多,即一个缩略语对应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型的问题。如“增资”对应着“增加资金”“增加工资”,“普教”对应着“普通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与一个缩略语有几个原型相对的是一个原型具有几个不同的缩略形式。如“检查并缴获”对应着“查获”“查缴”,“统一调配”对应着“统调”“统配”。像这样等义的缩略形式应该选择一个作为规范的来使用。
(三)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QQ、BBS、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使用方便、简捷、形象,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基于追求个性、求异心理,交流时语言使用不规范,构词造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汉字、数字、英文字、符号等混杂在一起,产生一些怪字、错字、别字,缩写、谐音词不达意,病句连篇。这种一大串有别于正常意义的新奇词语,让大多数民众匪夷所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不理解。
我国的通用语言一直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发展之中。而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是好的总可以保留下来。现代汉语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有生命力的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一个特点——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法。近年来,现代汉语专家对网络语言协调规范,吸收网络语言中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使其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中。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收录了近年来流行的如宅男、宅女、雷人、房奴、山寨、漂白、挺等网络热词,甚至连使用时间并不长的“被代表”的“被”的含义也收录在内。
地方综合年鉴使用网络语言应保持谨慎。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网络词语应为年鉴行文适用范围。此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律的网络用语。
(四)正确使用流行语、效仿词语
历史积淀于词汇。流行语的变迁背后,所勾勒的是一个国家变化的脉络。比如2013年中共中央纪检委“打虎”二字反复见诸媒体。其实,“打虎”这个词在1950年就已出现。同当下的情况类似,人们用“老虎”代指那些职位高、犯罪性质严重的腐败分子。由此可见,流行语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语从单一的“政治挂帅”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各种社会流行语,它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热点,以及风俗、时尚、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具体、生动反映。比如“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以人为本”“群众满意不满意”“民生工程”“幸福指数”“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等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文件和领导干部的讲话中,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下海”“上岗”“下岗”“再就业”“第二职业”“超市”“家政”等流行语,反映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充电”“上网”“健身房”“广场舞”等流行语,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流行语也有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讽喻,如“边腐边升”“几十个图章管不住一张嘴”“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圈子文化”等等,都极为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不满和反感。大量出现的社会流行语,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投影。地方综合年鉴记述事物注定要涉及社会流行语的使用。但具体如何使用,必须要注意把握适用范围和界限。
地方综合年鉴使用流行语要按照语言通用规范的要求,即依据权威性的工具书来判定。但规范与标准是有区别的,而且有宏观规范和微观规范之分。从宏观上看,词典修订周期长。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2005年7月修订出版第5版,2012年7月修订出版第6版,时隔7年。可以看出,规范要求相对稳定。而词语的使用是日新月异的,如果年鉴坚守非权威性词典收入的词语一概不能用,把反映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流行语一概拒入年鉴,那就等于削足适履,其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功能将大打折扣。年鉴编纂既要以词典作为标准,但又不胶柱鼓瑟、死抠词典,而应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慎重,也要尽其所用。判定是否可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看书面上是否经常使用。这里所指的“书面”,是指各级政府的公文、权威性报刊和比较严肃的文章,比如“中国梦”“乡愁”“光盘行动”“鞋子理论”[1]等,最初就是从政府公文、权威性报刊上逐步广泛使用起来的。
二是看全国主要方言区域在书面上和口头上是否经常使用。普通话的词语是吸收各方言土语的词汇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方言词是在某个地区使用的词语,或者由于没有合适的替代词,或者有独特的表达功能。而方言土语基本上发源于流行语,因此,吸收流行语也顺理成章。比如“给力”这个词。从词源上看,“给力”是一个闽南方言词。在闽南漳州话中,“给力”有“用劲发力”的动词义,又有“精彩、棒、够味儿”等形容词义从2004年到2009年,“给力”在网络帖子中开始零星使用。2010年流行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使用。紧接着,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此词被高频率使用,成为受欢迎的新词,在流行中又增添了不少新的意蕴。使“给力”一词脱去方言的狭隘性而在通用语言中流传使用的关键一步,是它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大字标题“给力江苏‘文化强省’”中突然出现。一向保持严谨平实风格的《人民日报》也使用“给力”一词,立即引发了模仿效应,使“给力”一词在全国媒体中迅速爆红,成为“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作为一个事件,“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也成了“2010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给力”一词的经历说明,部分有表现力的方言词通过广泛流行,也可以成为通用词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社会方言词进入通用词语并广泛使用,在词汇史上不乏先例。如“四梁八柱”本是土匪黑话,“跳槽”本是娼家用语,“下海”本是艺人的行话,现在均已进入通用词语行列。再如垃圾、货色、名堂、过硬等等,在现代语体文造句时经常使用。
流行语是丰富发展汉语言词汇的一条通道。但是,大量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糟粕,它传播低级趣味,散布封建迷信甚至黄毒思想。为此,年鉴行文时要审慎把关,清除语言污染。
流行语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语言的可读性,由此还派生出一批效仿词语。例如以“希望工程”为基础仿效而来的“形象工程”“文明工程”“夕阳工程”“银发工程”,以“工薪族”为基础仿效而来的“炒股族”“打工族”“麻将族”“追星族”“玩犬族”“飙车族”,以“军嫂”为基础仿效而来的“警嫂”“月嫂”,以“股民”为基础仿效而来的“彩民”“邮民”,以“酒吧”为基础仿效而来的“网吧”“书吧”,以“股市”为基础派生出来的“车市”“楼市”“书市”。地方综合年鉴对这类词语也要按照上述两条标准,判定哪些是准确、庄重、健康的仿效词语,适当加以选用。
(五)字母词使用规则
字母词是由字母与汉字、数字组成的或由符号、字母单独组成的词语,如“DVD”“AA制”“3C”“CN”等。《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全球华语词典》等通用辞书书末都设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栏,专门收载通行的字母词。
1.字母词的类型
根据字母词构成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纯字母型字母词,即全部由字母构成的字母词。按字母词的来源,可分为西文字母词、汉语字母词两类:
西文字母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VCD(激光压缩视盘)、PCBBS(电子公告板系统)、CE(消费类电子产品)、BMW(徳国著名汽车品牌“宝马”)、QQ(中文网络即时通讯软件)、CBD(中央商务区)等。
汉语字母词:如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还有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汉语拼音与外文缩略混合而成的词语(SDTV,山东电视台),以及汉语词语英译后缩略而成的词语(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SSIC,中国社会调查所)等。
二是字母加汉字型字母词,如PC机(个人计算机)、IC卡(集成电路卡)、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ATM机(自动柜员机)、X染色体、X光机、T型台、AB角、B型血、C照、D盘。
三是字母加数字型字母词,如MP3(数字音频压缩格式的袖珍型电子产品)、3D(三维)、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24K(24K金)、PⅡ(奔腾Ⅱ)。
四是数字、字母加汉字型字母词,如3B法则(广告设计中多用美女“beauty”、幼儿“baby”动物“beast”扮演角色的倾向)、3C认证(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5A级景区等。
另外,还有一种把未加缩略的外文(主要是英文)词语夹在中文中便用的现象,常见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Product(产品)等。这种外(英)文词只是与字母词类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字母词。
2.字母词使用急需规范
字母词在近十年来大量产生并流行,中外(英)文夹杂盛行不衰,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科技、经济领域需要即时引进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其原则语言,而翻译中文对译词既慢又不准,因此较多地直接“移植”外(英)文缩略语或外文原词。字母词有限度地少量使用,是开放社会的正常现象。但是,部分人为显示学问或言语时髦而故意多用字母词和外来词。有的字母词连词典都查不到,读者看了当然不知所云。这不仅是设置一道人为的语言障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汉语言的规范化、纯洁性。
地方综合年鉴在行文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同时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注:2013年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的具体规定,即“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应当符合翻译的某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口、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照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
3.字母词书写规则
字母词首字母一般使用大写,每一个字母占半个汉字位置,字母间短横占半个汉字位置,含字母词的文本提倡横排。
有5种情况,字母词缩略书写要用小写:
(1)小写字母和汉字构成的词语,如“x射线”“e时代”等。
(2)小写的缩略词,如“㎝”“g”“k”等计量单位。
(3)E-mail等半缩略语,构成成分中一半是缩略,E是electronic的首字母缩略语。
(4)字母加符号的情况,如“cn”“.com”“.gov”“.net”等。
(5)字母与符号构成的纯符号,如@等。
(六)正确使用涉及港澳台和国际关系、民族、宗教用语
举凡涉及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社会生活、涉外问题、国内外时事,以至重要史实、史评等表述,都可能遇到敏感的政治性问题。在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用语方面,应参考《关于止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等有关规定规范。
1.涉及港澳台的用语规范
涉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用语,须体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表述时,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不要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
有关两岸关系的事务,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能把涉台工作和涉外关系混为一谈。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所谓“法律”,应表述为“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涉及对台湾的法律事务,不使用“文书验证”“司法协助”“引渡”等国际法上的用语。
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台”“中港”“中澳”等;可以使用“大陆与台湾”“内地与香港”或“闽台”“京港”“沪澳”等。“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能弄混。
不能用“海峡两岸”“两岸四地”,可称“海峡两岸和香港”“海峡两岸和澳门”“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和港澳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不得出现“中、港、台”之类的称谓,应称“海峡两岸暨香港”“海峡两岸暨澳门”或“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等。
要正确使用“海外”“境外”两个特定概念。“海外”指国外。因此,不能将香港、澳门和台湾称为“海外”。“境外”不等于“国外”。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属“境外”,现实生活中,在特定场合也称去香港、澳门为“出境”。台湾地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尚未对其实施行政管辖权。就台湾、香港、澳门而言,“境外”的“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特定区域分界,而不是国境。
地方综合年鉴记述台商、港商、澳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投资企业时,不得称“中外合资”“中台合资”“中港合资”“中澳合资”,可称“桂台合资”“沪港合资”“粵澳合资”等。对来投资的台商、港商、澳商应称“台方”“港方”“澳方”,对己方可称“桂方”“沪方”“粤方”等,不能称“中方”。
2.涉及国际关系的用语规范
有的国际组织成员中,既包括一些国家,也包括一些地区。如WTO(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世贸”)和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在涉及此类国际组织时,不得使用“成员国”,而应使用“成员”或“成员方”,如不能使用“世贸组织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而应使用“世贸组织成员”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方”。因为,WTO和APEC中有一些“单独关税区”,它们不是主权国家,如WTO的成员包括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APEC成员包括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而不包括中国澳门。
3.涉及民族、宗教的用语规范
可以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新闻出版署、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规定、规范。
民族问题涉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在观点上应该与有关部门的权威提法或最新教科书的提法一致。如有些地方综合年鉴介绍本地历史人物时会记到岳飞和文天祥,但不能使用“民族英雄”的提法,而应分别称之为“抗金将领”“抗元将领”,或统称之为“著名将领”。
为了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地方综合年鉴除了引用不便改动的历史文献外,一律不用“满清”这个历史名称,元朝不称“蒙元”,“炎黄子孙”写作“中华民族子孙”或“中华儿女”。
要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涉及少数民族的话题应谨慎,避免犯无心之过,伤害民族感情。
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徒的通称,不要把宗教和民族混为一谈。记述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俗时,不要提“猪肉”。穆斯林宰牛羊及家禽,只说“宰”,不能写作“杀”。
地方综合年鉴出现政治差错,一般是涉及政治性内容的知识差错、语言文字差错和编校技术差错,是出版物中最常见的政治差错类型。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相关政策规范及特定的用语规范、技术规范的了解和把握。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一是要掌握宪法、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五条规定:“年鉴编纂出版应遵守国家关于保密、著作权、出版、广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规章,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出版管理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把好政治关。
二是了解相关文件中的技术性规定。全面了解,重点把握《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把好技术性规定关。技术性规定往往是很具体的,甚至是细致入微的,很多技术性规定在操作层面上体现并保证了政策性规定的执行。如对国家用语与地方用语的规定:“新疆幅员辽阔”“内蒙古幅员辽阔”“西藏幅员辽阔”的“幅员”一词,只能对国家而言,不能用于国内某一行政区域,其中的“幅员”应该为“土地”或“地域”;国土指属于一个国家管辖的领土或领域,只能对国家而言,因此不能说国内某地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某地的“国土”应该为“土地”或“地域”。
地方综合年鉴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安全、历史、疆域、民族、宗教、统战等方面的敏感问题,编纂中务必谨慎从事,切勿掉以轻心。地方综合年鉴属政府出版物,它代表政府发言,年鉴编辑无小事,一定要举轻若重、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