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的文风是指年鉴编纂的语言风格。所谓语体,是根据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年鉴语体是其下位语体,是语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语体。它是编纂者根据年鉴的性质与功能,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形成的具有年鉴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语体的言语特点和表达功能体现在具体的条目中,年鉴语体依托于条目而存在。掌握地方综合年鉴的语体特点,才能使年鉴语言表达得准确、朴实、简洁、流畅。
一、准确
地方综合年鉴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无误的语言,才能保证年鉴内容的准确性。地方综合年鉴用语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一)恰当用词,准确表现事物的面貌
地方综合年鉴要真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就应寻找那些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概念的状貌,反映不同的景象和感情的词。正像福楼拜所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它们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1]。我国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感叹。近现代许多语言大师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那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年鉴编辑者应当学习的。
(二)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现代汉语里近义词非常多,“在线近义词查询”已收录8411条近义词。有些近义词,粗看意思区别不大,细细考究,含义完全不同,如“反应”和“反映”,“消亡”和“消灭”,“克服”和“克复”,“收集”和“搜集”,“蔓延”“漫延”和“曼延”,等等,必须经过精细辨析才能准确地使用。有些词,稍有不慎就会用错。
例如“度”和“渡”。文字学把“度”和“渡”这类汉字称为“古今字”,“渡”是“度”的分化字(历时)。当“渡”与“度”共存(共时),就称“通假”。在现代汉语中作动词时,这二字都有“由此及彼”的含义,但具体含义有区别:
“渡水”与“度时”:“渡”多用于空间。“度”用于时间。我们常见到的“欢度春节”“度假村”的“渡”均为别字,应当用“度”来代替。
“过度”与“过渡”:两者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过度”是程度副词,意为超过一定强度,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等;而“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如过渡时期等。
“强度”与“强渡”:“强度”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强渡”是一个军事术语。
“共度”与“共渡”:“共渡难关”是比喻义,是“跨过难关”的意思。引申为度过不易克服的困难之意。“共度”与“共渡”音同形近,词义却完全不一样。不能写成“共渡难关”。
近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其用法:
1.词义程度的轻重
如“信任”和“相信”,“相信”是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较重。“满意”和“满足”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褒义词,但“满意”比“满足”的程度要浅,分量要轻。“不满”和“愤怒”意思也有相近之处。但“愤怒”比“不满”程度要深。分量要重。
2.词义的着重点
如“诡辩”与“狡辩”,两者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进行辩护。
3.词义范围的大小
如“开垦”“开拓”和“开辟”,“开垦”“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垦”指土地开发为可耕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的范围较小;“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4.词义的使用对象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地对象和情况。如“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词;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词。
5.词义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很细微、精妙的。遣词造句的时候。必须仔细地体味、揣摩。首先要区别词义的褒贬色彩,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煽动”是贬义词。“急急忙忙”无所谓褒贬。“慌慌张张”就含有贬义了。
二、朴实
朴实是地方综合年鉴语言的基本风格。美的文字,并不完全是外表上装饰得非常华丽的文字。年鉴语言的美,给人的感觉应当是淡远的美。一种质朴、自然、平易近人的美。老舍在《学生腔》一文中所说:“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得恰当与否。连着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便起好作用。”
(一)立言得体
地方综合年鉴运用文字应立言得体,在落笔之时应有一定的“分寸”。年鉴在叙述、说明时,切忌使用广告语言,应实事求是地叙事记人,对其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估价要恰如其分,拒绝“锦上添花”“妙笔生辉”,不溢美,不说过头话。有些词语在年鉴中应严格地限制使用,如“极大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等等。此外,不需要过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介绍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汇。药品产品的介绍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国家级新药”等词汇。另外,谨慎使用诸如“世界一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等提法。年鉴记述的人与事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务必掌握分寸,立言得体,确保记述的准确性。
(二)通俗易懂
地方综合年鉴要做到通俗易懂,应在主题发掘和表现方法上多下功夫。作者要善于深入到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主题。主题定得好,就有可能写出有意义、有深度,读者感兴趣、愿意看的条目。把准了时代脉搏,把握住社会主流,让地方综合年鉴谈改革的理,说生活的事,讲群众的话,自然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要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现实社会的丰富多彩。有“英国报业之父”之称的笛福说:“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五百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都听得懂。”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写应把那些普通人不便于接受的大道理、感到费解的专门术语变成容易接受的、符合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生硬的、“文白”夹杂的语言,不广泛通用的方言俚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命令式、教训口吻的语言,等等,杜绝华丽辞藻。
年鉴的文风是指年鉴编纂的语言风格。所谓语体,是根据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年鉴语体是其下位语体,是语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语体。它是编纂者根据年鉴的性质与功能,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形成的具有年鉴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语体的言语特点和表达功能体现在具体的条目中,年鉴语体依托于条目而存在。掌握地方综合年鉴的语体特点,才能使年鉴语言表达得准确、朴实、简洁、流畅。
一、准确
地方综合年鉴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无误的语言,才能保证年鉴内容的准确性。地方综合年鉴用语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一)恰当用词,准确表现事物的面貌
地方综合年鉴要真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就应寻找那些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概念的状貌,反映不同的景象和感情的词。正像福楼拜所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它们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1]。我国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感叹。近现代许多语言大师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那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年鉴编辑者应当学习的。
(二)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现代汉语里近义词非常多,“在线近义词查询”已收录8411条近义词。有些近义词,粗看意思区别不大,细细考究,含义完全不同,如“反应”和“反映”,“消亡”和“消灭”,“克服”和“克复”,“收集”和“搜集”,“蔓延”“漫延”和“曼延”,等等,必须经过精细辨析才能准确地使用。有些词,稍有不慎就会用错。
例如“度”和“渡”。文字学把“度”和“渡”这类汉字称为“古今字”,“渡”是“度”的分化字(历时)。当“渡”与“度”共存(共时),就称“通假”。在现代汉语中作动词时,这二字都有“由此及彼”的含义,但具体含义有区别:
“渡水”与“度时”:“渡”多用于空间。“度”用于时间。我们常见到的“欢度春节”“度假村”的“渡”均为别字,应当用“度”来代替。
“过度”与“过渡”:两者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过度”是程度副词,意为超过一定强度,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等;而“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如过渡时期等。
“强度”与“强渡”:“强度”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强渡”是一个军事术语。
“共度”与“共渡”:“共渡难关”是比喻义,是“跨过难关”的意思。引申为度过不易克服的困难之意。“共度”与“共渡”音同形近,词义却完全不一样。不能写成“共渡难关”。
近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其用法:
1.词义程度的轻重
如“信任”和“相信”,“相信”是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较重。“满意”和“满足”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褒义词,但“满意”比“满足”的程度要浅,分量要轻。“不满”和“愤怒”意思也有相近之处。但“愤怒”比“不满”程度要深。分量要重。
2.词义的着重点
如“诡辩”与“狡辩”,两者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进行辩护。
3.词义范围的大小
如“开垦”“开拓”和“开辟”,“开垦”“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垦”指土地开发为可耕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的范围较小;“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4.词义的使用对象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地对象和情况。如“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词;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词。
5.词义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很细微、精妙的。遣词造句的时候。必须仔细地体味、揣摩。首先要区别词义的褒贬色彩,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煽动”是贬义词。“急急忙忙”无所谓褒贬。“慌慌张张”就含有贬义了。
二、朴实
朴实是地方综合年鉴语言的基本风格。美的文字,并不完全是外表上装饰得非常华丽的文字。年鉴语言的美,给人的感觉应当是淡远的美。一种质朴、自然、平易近人的美。老舍在《学生腔》一文中所说:“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得恰当与否。连着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便起好作用。”
(一)立言得体
地方综合年鉴运用文字应立言得体,在落笔之时应有一定的“分寸”。年鉴在叙述、说明时,切忌使用广告语言,应实事求是地叙事记人,对其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估价要恰如其分,拒绝“锦上添花”“妙笔生辉”,不溢美,不说过头话。有些词语在年鉴中应严格地限制使用,如“极大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等等。此外,不需要过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介绍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汇。药品产品的介绍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国家级新药”等词汇。另外,谨慎使用诸如“世界一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等提法。年鉴记述的人与事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务必掌握分寸,立言得体,确保记述的准确性。
(二)通俗易懂
地方综合年鉴要做到通俗易懂,应在主题发掘和表现方法上多下功夫。作者要善于深入到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主题。主题定得好,就有可能写出有意义、有深度,读者感兴趣、愿意看的条目。把准了时代脉搏,把握住社会主流,让地方综合年鉴谈改革的理,说生活的事,讲群众的话,自然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要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现实社会的丰富多彩。有“英国报业之父”之称的笛福说:“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五百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都听得懂。”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写应把那些普通人不便于接受的大道理、感到费解的专门术语变成容易接受的、符合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生硬的、“文白”夹杂的语言,不广泛通用的方言俚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命令式、教训口吻的语言,等等,杜绝华丽辞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