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史学理论指出由于历史文本性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才能触知过去,既然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只能以文本形式呈现,那么“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也就可以运用于任何时期历史书写产生的“文本”。具体到方志研究,当然也同样适用。对于近年来兴起的从文本角度研究方志文本的历史书写、建构过程,李晓方在《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对这一研究取向进行概括和界定:“将地方志作为一种包含着建构成分的‘文本’,并试图通过对其产生过程的解构,探讨由此映射出的社会历史情状、权力和观念。”(第10页)这与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流行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颇有共通之处。二者虽分别是以正史和方志为研究对象,但都将作为研究对象的史料视为一种“文本”,相对于史料本身,则更加重视考察史料“文本”的形成过程,进而“重新解释史料并建构历史图像”(孙正军《通往史料批判研究之途》《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4期)。
可以说,目前此种研究取向观照下的方志研究,可看作是“历史书写”研究范式在方志研究领域的拓展,虽未特别标举“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但相关研究取径甚至具体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方志研究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孙正军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中总结的“历史书写”三种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都可以很清楚地在目前的方志书写研究中找到。
前文提及的刘正刚《“贞女遗芳”与明清广东仕宦塑造的女性形象》通过梳理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各个年代不同版本的《广东通志》《顺德县志》《龙山乡志》,发现宋代女子吴妙静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方志中的形象有一个不断变化、丰富的过程,由一开始仅是出资修桥造福民众,到明清时代被逐步塑造为节、孝、贞等道德形象,反映明清时期广东地方官绅通过方志书写等手段,不断重塑符合“朝廷之教化”的广东女性形象,以达到融入党中央主流文化的目的。“历史书写”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即通过“比较成书于不同时代的文献对同一或相关记载的异同”,来分析不同时代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史家个人意识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李晓方分析清代瑞金地方人物谢长震从康熙《瑞金县志》中“义烈”到乾隆《瑞金县志》中“忠烈”形象的变化,谭必友对比乾隆、道光和光绪三个不同版本《凤凰厅志》对苗族称呼的变化,也都是采用这种通过比对不同时代史料文本而考察文本形成过程的方法。
由于中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尤其在明清修志的鼎盛时期,方志纂修呈现出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同一地区方志在不同时代不断得以重修,对同一对象的记载,或照搬前志,或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修动、叠加,形成丰富的层累的资料,为比较成书于不同时代的文献对同一或相关记载的异同,提供大量空间。
在区域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兴起的背景下,近年来,针对方志研究,谢宏维提出要将“地方文献分析与区域社会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将地方文献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理解和解读,探究其形成过程以及由此映射出来的地方社会变迁与文化氛围”(《文本与权力:清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地方志分析》),这与孙正军提到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第二种具体方法,“分析文献成书背景,探讨政治环境、社会氛围、文化思潮等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几乎不谋而合。这种具体方法与美国学者蔡默涵在《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提出的“文本考古学”也颇有共通之处:首先是将史料看成是历史性的生成的产物,是“随着政治与思想的变化,文本随时代变化不断经历变更与操作的动态过程的结果”,探求各个不同时期“政治与思想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历史的书写与架构”,即动态地理解“政治环境、社会氛围、文化思潮等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其次是追本溯源,如同考古学不断挖掘遗址,经过不同时代叠加的地层,“回向更早的过去”,将“文本上互相联系的各个叙述分层还原为它们首先是被撰写,然后是被编排到一起时的编年顺序”,即是探讨史料文献作为文本形成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政治思想和历史书写者本身的主观性。正如《历史书写》一书的作者米歇尔·德·塞尔托在书中所言,历史学家“‘紧跟着’形势而动,他针对现在阐释过去”(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也就是看到历史学家形成史料所处时代的“现在”的“形势”必然会对史料中所要呈现的“过去”产生影响。这正是“文本的历史性”,即探究文本形成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文本书写者本身的时代性对文本形成的影响。类似的还有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提到的“文本分析”的方法,以语言、文字(或以及图像、影视)符号所陈述的内容为表相(或社会记忆),而尝试探索此表相背后的本相,也就是探求此陈述、表述内容背后的社会情境。“文本的历史性”“文本分析”及“文本考古学”,与孙正军提到的方法都存在吻合之处,如前文所提及的学界对影响方志书写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几乎都可归入此种方法。
孙正军提到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第三种具体方法,即所谓的“整体的史料批判研究”,不局限于正史的范围,而是“以某类史籍,乃至于史籍全部作为考察对象”“不拘泥具体内容,从整体上比较不同时期同一类别的一组文献的性质、结构等,由此探讨文献形成背后的政治或者文化氛围”(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具体到方志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方志中的人物传记就可视为“同一类别的一组文献”。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中,对传主的个性化描述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让渡于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各种书写模式,可以通过对这些书写模式的具体“性质、结构”进行解读,分析探讨这些模式化的人物传记背后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情境,即“文献形成背后的政治或者文化氛围”。如刘正刚、杜云南对方志中女性“言论”模式的探析(刘正刚《明代方志书写烈女抗暴“言论”模式探析》《暨南学报》2014年第2期。杜云南《明清广东方志书写烈女“言论”探析》《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6期),就是这种具体方法在方志研究中的实际运用。不仅是“言论”模式,方志对女性身份、称呼、行为的记载都遵照特定的书写模式(周毅《从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看地方志女性历史书写的模式化》《史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除“列女传”外,方志中忠节、孝友、乡贤、隐逸、名宦等其他类型人物的传记,在理学教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中,同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模式化、程式化的特点,也就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展开具体研究。
近来“历史书写”范式得以在方志研究领域展开,在社会文化史的视域中,从文本角度研究方志文本的历史书写、建构过程,挖掘方志背后影响方志书写的诸如理学教化、权力格局、价值观念等各种影响因素,研究视角新颖多元,观点结论也都颇具新意。但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审视相关影响因素与方志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能仅理解为这些因素对方志书写的任意涂抹。“历史”一词既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已是一种常识。“历史书写”同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方志中对地方社会历史相关的各种人物、制度、事件的记载可视为狭义层面的“历史书写”,但在历史上具体的时空中,地方社会的客观历史亦可视为是一种广义层面的“历史书写”,甚至连理学教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行为本身也可纳入这种广义的“历史书写”范畴。如此,方志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地方社会历史整体上的自我历史书写。所以,对方志的“历史书写”进行研究,就不仅是解析方志文本书写、建构过程这种狭义的“历史书写”,而且需要从广义的层面对方志这种“地方社会历史整体上的自我历史书写”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更进一步接近广义的“历史书写”,尽可能地再现地方社会历史真实的现实场景。如此,对方志文本的解析也可以视为重构区域社会史的过程。
从前文相关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聚焦于方志文本的书写、建构过程,注重对方志文本中的建构成分进行解读,对方志书写所呈现的“历史事实”则有所忽略,似有过度阐释之嫌。无论如何,方志书写毕竟是对地方社会历史进行记录的“一方全史”,地方社会历史文化自身发展的历史性对方志书写的限定作用仍然存在。这种历史性并非完全是方志书写建构的结果,同样也无法完全通过方志书写的建构性来说明。此外,“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在方志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孙正军总结的三种具体研究方法也在目前的方志书写研究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进一步拓展深入,如对书写模式化的解读亦可运用于方志中其他类型的人物传记。但也不得不指出,针对“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一些不足,我们同样得有所审视。如“历史书写”在理论上是对文本持怀疑态度(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方志前后相沿,其中大量文本都是以前志为基础而丰富叠加起来的,文本在层累叠加过程中,哪些是因袭照搬前志旧文,哪些是实际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哪些是方志编纂者在当时社会历史情境下有意识的书写、建构,必须要加以认真区分,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否则反而陷入方法的滞绊。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明清安庆方志看理学教化与方志书写研究》(18BZS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07JJD77009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后现代史学理论指出由于历史文本性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才能触知过去,既然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只能以文本形式呈现,那么“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也就可以运用于任何时期历史书写产生的“文本”。具体到方志研究,当然也同样适用。对于近年来兴起的从文本角度研究方志文本的历史书写、建构过程,李晓方在《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对这一研究取向进行概括和界定:“将地方志作为一种包含着建构成分的‘文本’,并试图通过对其产生过程的解构,探讨由此映射出的社会历史情状、权力和观念。”(第10页)这与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流行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颇有共通之处。二者虽分别是以正史和方志为研究对象,但都将作为研究对象的史料视为一种“文本”,相对于史料本身,则更加重视考察史料“文本”的形成过程,进而“重新解释史料并建构历史图像”(孙正军《通往史料批判研究之途》《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4期)。
可以说,目前此种研究取向观照下的方志研究,可看作是“历史书写”研究范式在方志研究领域的拓展,虽未特别标举“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但相关研究取径甚至具体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方志研究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孙正军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中总结的“历史书写”三种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都可以很清楚地在目前的方志书写研究中找到。
前文提及的刘正刚《“贞女遗芳”与明清广东仕宦塑造的女性形象》通过梳理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各个年代不同版本的《广东通志》《顺德县志》《龙山乡志》,发现宋代女子吴妙静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方志中的形象有一个不断变化、丰富的过程,由一开始仅是出资修桥造福民众,到明清时代被逐步塑造为节、孝、贞等道德形象,反映明清时期广东地方官绅通过方志书写等手段,不断重塑符合“朝廷之教化”的广东女性形象,以达到融入党中央主流文化的目的。“历史书写”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即通过“比较成书于不同时代的文献对同一或相关记载的异同”,来分析不同时代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史家个人意识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李晓方分析清代瑞金地方人物谢长震从康熙《瑞金县志》中“义烈”到乾隆《瑞金县志》中“忠烈”形象的变化,谭必友对比乾隆、道光和光绪三个不同版本《凤凰厅志》对苗族称呼的变化,也都是采用这种通过比对不同时代史料文本而考察文本形成过程的方法。
由于中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尤其在明清修志的鼎盛时期,方志纂修呈现出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同一地区方志在不同时代不断得以重修,对同一对象的记载,或照搬前志,或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修动、叠加,形成丰富的层累的资料,为比较成书于不同时代的文献对同一或相关记载的异同,提供大量空间。
在区域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兴起的背景下,近年来,针对方志研究,谢宏维提出要将“地方文献分析与区域社会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将地方文献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理解和解读,探究其形成过程以及由此映射出来的地方社会变迁与文化氛围”(《文本与权力:清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地方志分析》),这与孙正军提到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第二种具体方法,“分析文献成书背景,探讨政治环境、社会氛围、文化思潮等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几乎不谋而合。这种具体方法与美国学者蔡默涵在《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提出的“文本考古学”也颇有共通之处:首先是将史料看成是历史性的生成的产物,是“随着政治与思想的变化,文本随时代变化不断经历变更与操作的动态过程的结果”,探求各个不同时期“政治与思想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历史的书写与架构”,即动态地理解“政治环境、社会氛围、文化思潮等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其次是追本溯源,如同考古学不断挖掘遗址,经过不同时代叠加的地层,“回向更早的过去”,将“文本上互相联系的各个叙述分层还原为它们首先是被撰写,然后是被编排到一起时的编年顺序”,即是探讨史料文献作为文本形成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政治思想和历史书写者本身的主观性。正如《历史书写》一书的作者米歇尔·德·塞尔托在书中所言,历史学家“‘紧跟着’形势而动,他针对现在阐释过去”(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也就是看到历史学家形成史料所处时代的“现在”的“形势”必然会对史料中所要呈现的“过去”产生影响。这正是“文本的历史性”,即探究文本形成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文本书写者本身的时代性对文本形成的影响。类似的还有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提到的“文本分析”的方法,以语言、文字(或以及图像、影视)符号所陈述的内容为表相(或社会记忆),而尝试探索此表相背后的本相,也就是探求此陈述、表述内容背后的社会情境。“文本的历史性”“文本分析”及“文本考古学”,与孙正军提到的方法都存在吻合之处,如前文所提及的学界对影响方志书写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几乎都可归入此种方法。
孙正军提到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第三种具体方法,即所谓的“整体的史料批判研究”,不局限于正史的范围,而是“以某类史籍,乃至于史籍全部作为考察对象”“不拘泥具体内容,从整体上比较不同时期同一类别的一组文献的性质、结构等,由此探讨文献形成背后的政治或者文化氛围”(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具体到方志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方志中的人物传记就可视为“同一类别的一组文献”。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中,对传主的个性化描述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让渡于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各种书写模式,可以通过对这些书写模式的具体“性质、结构”进行解读,分析探讨这些模式化的人物传记背后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情境,即“文献形成背后的政治或者文化氛围”。如刘正刚、杜云南对方志中女性“言论”模式的探析(刘正刚《明代方志书写烈女抗暴“言论”模式探析》《暨南学报》2014年第2期。杜云南《明清广东方志书写烈女“言论”探析》《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6期),就是这种具体方法在方志研究中的实际运用。不仅是“言论”模式,方志对女性身份、称呼、行为的记载都遵照特定的书写模式(周毅《从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看地方志女性历史书写的模式化》《史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除“列女传”外,方志中忠节、孝友、乡贤、隐逸、名宦等其他类型人物的传记,在理学教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中,同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模式化、程式化的特点,也就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展开具体研究。
近来“历史书写”范式得以在方志研究领域展开,在社会文化史的视域中,从文本角度研究方志文本的历史书写、建构过程,挖掘方志背后影响方志书写的诸如理学教化、权力格局、价值观念等各种影响因素,研究视角新颖多元,观点结论也都颇具新意。但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审视相关影响因素与方志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能仅理解为这些因素对方志书写的任意涂抹。“历史”一词既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已是一种常识。“历史书写”同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方志中对地方社会历史相关的各种人物、制度、事件的记载可视为狭义层面的“历史书写”,但在历史上具体的时空中,地方社会的客观历史亦可视为是一种广义层面的“历史书写”,甚至连理学教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行为本身也可纳入这种广义的“历史书写”范畴。如此,方志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地方社会历史整体上的自我历史书写。所以,对方志的“历史书写”进行研究,就不仅是解析方志文本书写、建构过程这种狭义的“历史书写”,而且需要从广义的层面对方志这种“地方社会历史整体上的自我历史书写”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更进一步接近广义的“历史书写”,尽可能地再现地方社会历史真实的现实场景。如此,对方志文本的解析也可以视为重构区域社会史的过程。
从前文相关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聚焦于方志文本的书写、建构过程,注重对方志文本中的建构成分进行解读,对方志书写所呈现的“历史事实”则有所忽略,似有过度阐释之嫌。无论如何,方志书写毕竟是对地方社会历史进行记录的“一方全史”,地方社会历史文化自身发展的历史性对方志书写的限定作用仍然存在。这种历史性并非完全是方志书写建构的结果,同样也无法完全通过方志书写的建构性来说明。此外,“历史书写”的研究范式在方志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孙正军总结的三种具体研究方法也在目前的方志书写研究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进一步拓展深入,如对书写模式化的解读亦可运用于方志中其他类型的人物传记。但也不得不指出,针对“历史书写”研究范式的一些不足,我们同样得有所审视。如“历史书写”在理论上是对文本持怀疑态度(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方志前后相沿,其中大量文本都是以前志为基础而丰富叠加起来的,文本在层累叠加过程中,哪些是因袭照搬前志旧文,哪些是实际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哪些是方志编纂者在当时社会历史情境下有意识的书写、建构,必须要加以认真区分,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否则反而陷入方法的滞绊。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明清安庆方志看理学教化与方志书写研究》(18BZS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07JJD77009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