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能并未改变
隋代义仓的设立,在我国传统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仓廪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义仓丰富了我国仓廪制度的内容,使得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相得益彰,表明备荒救灾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保障直接生产者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知。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充分说明,民间具有取之不竭的创造力。隋代义仓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民间自助形式制度化,成为国家倡导并受保护的仓廪制度。尤其重要的是,这使我国仓廪制度显得更加成熟,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并行,互相补充。
义仓的设置,是开展生产自救的一项有效应急措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这对于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隋代疆域扩大,东部、南部均到大海,西至且末,北到五原。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隋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将“隋唐”合称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人马端临评价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是比较中肯的,而其中义仓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隋代创立的义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唐取代隋朝的当年,即沿袭前制设置义仓,虽然其间多有周折变化,却一直朝着逐渐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这为“贞观之治”增添了新的内容。至迟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经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与太仓、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军仓共同形成布局结构严整的仓廪体系。北宋的义仓制度更加完善,成为因地制宜、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备荒赈灾重要仓储。南宋朱熹鉴于义仓设在州县往往发挥不了救荒赈灾的作用,又在乡间设由“乡人士君子”管理的社仓,并在一些地区得到推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例如,清代规定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实际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别,义仓或社仓成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救措施。政府完全掌控的大型仓廪则主要集中于大都市附近,其功能是解决军粮、都市贵族和官员需求。义仓或社仓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
创建于隋代的义仓,当时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其在后代的变化更加明显。但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民间自救互助这一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因此,义仓在稳定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隋代经济史研究”(13AZS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
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基本功能并未改变
隋代义仓的设立,在我国传统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仓廪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义仓丰富了我国仓廪制度的内容,使得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相得益彰,表明备荒救灾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保障直接生产者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知。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充分说明,民间具有取之不竭的创造力。隋代义仓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民间自助形式制度化,成为国家倡导并受保护的仓廪制度。尤其重要的是,这使我国仓廪制度显得更加成熟,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并行,互相补充。
义仓的设置,是开展生产自救的一项有效应急措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这对于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隋代疆域扩大,东部、南部均到大海,西至且末,北到五原。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隋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将“隋唐”合称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人马端临评价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是比较中肯的,而其中义仓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隋代创立的义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唐取代隋朝的当年,即沿袭前制设置义仓,虽然其间多有周折变化,却一直朝着逐渐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这为“贞观之治”增添了新的内容。至迟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经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与太仓、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军仓共同形成布局结构严整的仓廪体系。北宋的义仓制度更加完善,成为因地制宜、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备荒赈灾重要仓储。南宋朱熹鉴于义仓设在州县往往发挥不了救荒赈灾的作用,又在乡间设由“乡人士君子”管理的社仓,并在一些地区得到推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例如,清代规定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实际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别,义仓或社仓成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救措施。政府完全掌控的大型仓廪则主要集中于大都市附近,其功能是解决军粮、都市贵族和官员需求。义仓或社仓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
创建于隋代的义仓,当时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其在后代的变化更加明显。但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民间自救互助这一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因此,义仓在稳定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隋代经济史研究”(13AZS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
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