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所宜与才之所长
唐代学者皇甫湜在《编年纪传论》一文中,针对有关编年、纪传二体优劣的争论,指出:“得良史之体者,在适不在同。编年、纪传,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者耳,何常之有?”这是说,采用编年体还是纪传体专史,应依据实际需要和史家自身的特点,不必拘泥。这虽是就纪传、编年体而言的,亦可以借之来衡评通史与断代史。史家撰写通史或断代史,也是“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
一般说来,通史的编纂往往出现在社会发生显著变化之后,巨大的社会变化需要思想家、史学家予以解释。司马迁《史记》、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都试图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从史学发展来看,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撰写通史的要求。司马光指出,自司马迁、班固以来的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司马光《进书表》)《资治通鉴》的编纂即是为解决读史繁难问题。20世纪40年代,王袍冲指出:“现在是中国通史的饥荒时代,一方面因为这一百年来,内忧外患,相继不绝,国家天天在惊涛骇浪中,有时候痛定思痛,都想翻翻前史,以为当前的借镜。一方面因为西洋的新史学,已经灌输进来,一切旧史,举不足以应时代的需求,厌学者的欲望。”(王袍冲:《理想中的中国通史》,《大学》1942年第1卷第9期)这是从社会需要和史学发展,说明20世纪前期史家撰写中国通史的迫切性。通史“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志》),对史家在才、学、识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通识的史家,才能写出通古今之变的通史。通史的撰述不仅系于“时之所宜”,而且系于“才之所长”。
断代史也是时代的产物,如班固断汉为书,是“宣汉”这一时代要求在史学上的反映,正如陈其泰所言,“时代召唤‘汉书’出世”(陈其泰:《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三联书店1994年版)。漆侠论及断代史的撰述时,曾指出“只有真正能够盱衡一代,将一代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统一整体,从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论述其发展,才有可能写出一部较有深度的断代史”(漆侠、刁培俊:《漆侠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这说明史家须具有“包举一代”之能力,才能撰写出理想的断代史。“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这一特性,通史、断代史的撰述在史学发展史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史学研究者既需要“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导论卷《题记》),也需要究一代之始末,详一代之兴废。诚如杜维运指出,通史能见历史之大,断代史则现历史之细。历史洪流,自远古浩浩荡荡而来,惟通史能显此一洪流,然其细流,则被淹没。断代史以时间所涉较短,历史细流,赖以汇集。所以,凡被通史所捐弃的大量历史事实,在断代史中皆有可能保留。历史得以丰富,是断代史的大功。(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第六章《经学极盛下的史学发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通史、断代史都是呈现历史的恰当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并非刘知幾、郑樵所认为的那样非此即彼。如果没有断代史的基础,难以产生高水平的通史;如果缺乏通史的眼光,断代史的研究也难以深入。范文澜指出,通史要在直通、横通的基础上做到会通,需要全国的史学工作者分工合作,或从事断代史或专题史研究,使局部研究与综合研究互相促进,才能写出理想的中国通史。漆侠指出:“我认为,中国学术界缺乏一部像样的中国通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断代史的研究不够。”(漆侠、刁培俊:《漆侠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中国目前没有一部好的通史,缺乏像样的中国通史著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断代史。”(漆侠:《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同时,他也强调通史对断代史研究的重要性,“搞断代史应以通史为基础,历史的‘流’断不了,否则就会失去相因之义”(漆侠:《历史研究法》)。白寿彝指出,通史与断代史是辩证的关系,没有断代史的基础,不能写通史;没有通史的基础,断代史也写不好;通过通史提高断代史的水平,反过来也提高了通史的水平(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18vxk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所长)
时之所宜与才之所长
唐代学者皇甫湜在《编年纪传论》一文中,针对有关编年、纪传二体优劣的争论,指出:“得良史之体者,在适不在同。编年、纪传,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者耳,何常之有?”这是说,采用编年体还是纪传体专史,应依据实际需要和史家自身的特点,不必拘泥。这虽是就纪传、编年体而言的,亦可以借之来衡评通史与断代史。史家撰写通史或断代史,也是“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
一般说来,通史的编纂往往出现在社会发生显著变化之后,巨大的社会变化需要思想家、史学家予以解释。司马迁《史记》、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都试图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从史学发展来看,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撰写通史的要求。司马光指出,自司马迁、班固以来的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司马光《进书表》)《资治通鉴》的编纂即是为解决读史繁难问题。20世纪40年代,王袍冲指出:“现在是中国通史的饥荒时代,一方面因为这一百年来,内忧外患,相继不绝,国家天天在惊涛骇浪中,有时候痛定思痛,都想翻翻前史,以为当前的借镜。一方面因为西洋的新史学,已经灌输进来,一切旧史,举不足以应时代的需求,厌学者的欲望。”(王袍冲:《理想中的中国通史》,《大学》1942年第1卷第9期)这是从社会需要和史学发展,说明20世纪前期史家撰写中国通史的迫切性。通史“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志》),对史家在才、学、识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通识的史家,才能写出通古今之变的通史。通史的撰述不仅系于“时之所宜”,而且系于“才之所长”。
断代史也是时代的产物,如班固断汉为书,是“宣汉”这一时代要求在史学上的反映,正如陈其泰所言,“时代召唤‘汉书’出世”(陈其泰:《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三联书店1994年版)。漆侠论及断代史的撰述时,曾指出“只有真正能够盱衡一代,将一代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统一整体,从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论述其发展,才有可能写出一部较有深度的断代史”(漆侠、刁培俊:《漆侠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这说明史家须具有“包举一代”之能力,才能撰写出理想的断代史。“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这一特性,通史、断代史的撰述在史学发展史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史学研究者既需要“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导论卷《题记》),也需要究一代之始末,详一代之兴废。诚如杜维运指出,通史能见历史之大,断代史则现历史之细。历史洪流,自远古浩浩荡荡而来,惟通史能显此一洪流,然其细流,则被淹没。断代史以时间所涉较短,历史细流,赖以汇集。所以,凡被通史所捐弃的大量历史事实,在断代史中皆有可能保留。历史得以丰富,是断代史的大功。(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第六章《经学极盛下的史学发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通史、断代史都是呈现历史的恰当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并非刘知幾、郑樵所认为的那样非此即彼。如果没有断代史的基础,难以产生高水平的通史;如果缺乏通史的眼光,断代史的研究也难以深入。范文澜指出,通史要在直通、横通的基础上做到会通,需要全国的史学工作者分工合作,或从事断代史或专题史研究,使局部研究与综合研究互相促进,才能写出理想的中国通史。漆侠指出:“我认为,中国学术界缺乏一部像样的中国通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断代史的研究不够。”(漆侠、刁培俊:《漆侠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中国目前没有一部好的通史,缺乏像样的中国通史著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断代史。”(漆侠:《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同时,他也强调通史对断代史研究的重要性,“搞断代史应以通史为基础,历史的‘流’断不了,否则就会失去相因之义”(漆侠:《历史研究法》)。白寿彝指出,通史与断代史是辩证的关系,没有断代史的基础,不能写通史;没有通史的基础,断代史也写不好;通过通史提高断代史的水平,反过来也提高了通史的水平(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18vxk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所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