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与断代史并非对立
历史纷繁复杂,史书编纂不可能是一种体例与模式,即使纪传体史书撰写也不应固守单一范式,通史与断代不可偏废。
民国时期,张舜徽撰《史通平议》,评刘知幾论《汉书》,曰:“知幾斯语,但就《汉书》中纪、传言之耳!若夫十志所叙,贯通古今,何尝专明一代!后之断代为书者,述及典章制度,靡不溯厥来源,穷搜远绍。良以因革损益,非综述不能明。以此见断代为书之穷,而通史之体,究不可废。”
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慧眼博识,撰《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他直接求问班固,探寻其撰书宗旨,由《汉书·叙传》所记班固自己的话,揭明《汉书》的通史精神。班固说:“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综括汉代历史,且又不局限于汉代,牢笼天地,博及古今,并不像刘知幾所说的“究西都之首末……包举一代”。刘家和先生按照班固的话,精读《汉书》,考察班固如何以“罗万象,贯古今”的气势撰著西汉一代之史,深入开掘《汉书》“八表”“十志”所蕴涵的通史精神。班固撰《汉书》,是如何把通史精神贯彻其中的呢?班氏本人并没有说明,我们无法得到当事人的“口供”,只能根据事物之理“定谳”了。
刘家和先生借用了郭象的一句话,直击班固心灵。《庄子·天运第十四》记老子与子贡论三皇五帝之治不同。郭象注曰:“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刘家和先生将这句话解释为“通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班固撰著《汉书》,正是本乎“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把时代精神与通史精神结合起来,使《汉书》成为“中国历史和史学的连续性传统”中的重要链环。从形式上看,《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从其内容和精神上看,又是整个中国通史中前后连接、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符合《汉书》的实际,也是班固撰史的初心期许。
《汉书》之微言大义经刘家和先生这样的表发,又启发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通史与断代史并非对立物,都是记述历史的形式,只是时间段限不同,其精神是一致的。通史“通古今之变”,断代史“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目的都在于“通变”。通史将古今贯通,观察历史变化;断代史专就某时代,考察其变化及前后沿承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变通久”是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的共同追求。
无论是刘知幾还是郑樵都昧于斯理,并未真正体悟到司马迁、班固撰著史书的初心,过分注重编纂形式,亦可曰为“史法”,而忽视了《史记》《汉书》所蕴涵的精神,所以才各持一端,凭借己意“编织”断代史、通史“套路”,迷惑、网彀学人。后世学人往往受他们的影响,依通史、断代站边列队,将通史与断代史对立起来。刘家和先生读《汉书》,首先看看班固怎么说,再去看看刘知幾怎么说,外人后人说终究不如本人说。他由班固本人说得见其著述之初心,进而窥得《汉书》之精神,既破除了刘知幾设下的“圈套”,又破除了郑樵对《汉书》的猜度。其实郑樵也有冤屈,他读《汉书》,不读班固而读刘知幾,上了《史通》的“当”。自刘家和先生鸿文出世,刘知幾布下的千年迷雾,一朝被扫落干净。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通史与断代史并非对立
历史纷繁复杂,史书编纂不可能是一种体例与模式,即使纪传体史书撰写也不应固守单一范式,通史与断代不可偏废。
民国时期,张舜徽撰《史通平议》,评刘知幾论《汉书》,曰:“知幾斯语,但就《汉书》中纪、传言之耳!若夫十志所叙,贯通古今,何尝专明一代!后之断代为书者,述及典章制度,靡不溯厥来源,穷搜远绍。良以因革损益,非综述不能明。以此见断代为书之穷,而通史之体,究不可废。”
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慧眼博识,撰《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他直接求问班固,探寻其撰书宗旨,由《汉书·叙传》所记班固自己的话,揭明《汉书》的通史精神。班固说:“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综括汉代历史,且又不局限于汉代,牢笼天地,博及古今,并不像刘知幾所说的“究西都之首末……包举一代”。刘家和先生按照班固的话,精读《汉书》,考察班固如何以“罗万象,贯古今”的气势撰著西汉一代之史,深入开掘《汉书》“八表”“十志”所蕴涵的通史精神。班固撰《汉书》,是如何把通史精神贯彻其中的呢?班氏本人并没有说明,我们无法得到当事人的“口供”,只能根据事物之理“定谳”了。
刘家和先生借用了郭象的一句话,直击班固心灵。《庄子·天运第十四》记老子与子贡论三皇五帝之治不同。郭象注曰:“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刘家和先生将这句话解释为“通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班固撰著《汉书》,正是本乎“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把时代精神与通史精神结合起来,使《汉书》成为“中国历史和史学的连续性传统”中的重要链环。从形式上看,《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从其内容和精神上看,又是整个中国通史中前后连接、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符合《汉书》的实际,也是班固撰史的初心期许。
《汉书》之微言大义经刘家和先生这样的表发,又启发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通史与断代史并非对立物,都是记述历史的形式,只是时间段限不同,其精神是一致的。通史“通古今之变”,断代史“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目的都在于“通变”。通史将古今贯通,观察历史变化;断代史专就某时代,考察其变化及前后沿承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变通久”是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的共同追求。
无论是刘知幾还是郑樵都昧于斯理,并未真正体悟到司马迁、班固撰著史书的初心,过分注重编纂形式,亦可曰为“史法”,而忽视了《史记》《汉书》所蕴涵的精神,所以才各持一端,凭借己意“编织”断代史、通史“套路”,迷惑、网彀学人。后世学人往往受他们的影响,依通史、断代站边列队,将通史与断代史对立起来。刘家和先生读《汉书》,首先看看班固怎么说,再去看看刘知幾怎么说,外人后人说终究不如本人说。他由班固本人说得见其著述之初心,进而窥得《汉书》之精神,既破除了刘知幾设下的“圈套”,又破除了郑樵对《汉书》的猜度。其实郑樵也有冤屈,他读《汉书》,不读班固而读刘知幾,上了《史通》的“当”。自刘家和先生鸿文出世,刘知幾布下的千年迷雾,一朝被扫落干净。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