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与断代史编纂应如何推进和创新?探讨这个课题,需要具备一种超越“惯性思维”的智慧。理由很明显,通史和断代史作为两大领域,长期被区分开来对待,以至使人忽视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实则,既然通史与断代史是最受读者重视的两种史著,那么其著史的要领就绝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贯通、相辅相成。换言之,在治史理念上,在观察史实的视角与要求上,在再现客观历史的方法上,必然有其相通之处。实现对“惯性思维”的超越,我们将通史与断代史编纂二者联系起来考察,能够激发灵感,总结出以下两项有理论价值的命题,以推进新时代的历史编纂工作。
通史的成功撰著有赖于坚实
的断代史研究
通史著作必须依赖对诸多断代做深入的研究,才能讲清楚历史的因果演变,再现历史中珍贵的创造和活跃的生命力。因此,对各个断代做深入的研究是成功的通史撰著的根基。一部通史佳作必定要做到,一要达到上下贯通,能够把握和讲清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大格局、大趋势、大关节。二是研究务必深入,要达到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制度、人物等作具体清晰的记述,并且尽可能生动。
我们可举出被誉为“信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的《史记》为例证。司马迁《史记》有两大成功。其一,他明确提出并且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非凡目标。《太史公自序》中申明在全书总体上要做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而《殷本纪》以下各篇本纪的记载,均做到提纲挈领,又通过各篇篇末精彩的议论,揭示出朝代盛衰的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如《周本纪》,就被清代学者丁晏称赞为:“煌煌大篇,叙次秩然有条理。”(《史记余论·周本纪》)与本纪相配合,《十二诸侯年表序》等各篇表的序,又精当地概括历史盛衰大势。八书更是通贯记载有史以来各项典章制度。
其二,“通古今之变”又是建立在坚实地对各朝代历史的记述之上,这是《史记》成功的重要奥秘;如果不是这样,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未达到深刻了解而去写“通史”,那就必然流于空泛,大而化之,这样的著作更谈不上具有特色。以《史记》记载秦的历史的成功经验为例,《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系统记载大事。《秦本纪》详载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国,因历代有作为的君主苦心经营,而成帝业;《秦始皇本纪》则记载秦如何统一六国,深刻地总结秦朝结束六国分立局面的功绩,以及其后因不行仁义而骤亡的历史教训。以此为纲,司马迁又成功地写了多篇人物列传,包括司马穰苴、商君、白起、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蒙恬等,尽力展现有关秦朝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其中《李斯列传》篇幅最长,内容丰富,司马迁设立此传的目的,即以此与《秦始皇本纪》相配合,完整地写出秦皇朝为何由成功的顶点,经由赵高、秦二世、李斯之手而迅速灭亡。故明儒钟惺中肯地评论说:“太史公言秦用李斯,二十年竟并天下,而于秦亡关目紧要处皆系之《李斯传》。”(《钟伯敬评〈史记〉》)如果将上述司马迁对秦朝历史的翔实记载恰当地加以整合,就能成为一部秦史纲要。司马迁记西汉历史所下功夫犹深,白寿彝先生指出:“《史记》专记汉史者有六十二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十一篇。”“《史记》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汉史。”(《白寿彝史学论集》,第720页)这些出色的篇章,极具广度和深度地记载了自刘邦立国、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到文景之治、武帝盛世的历史,绘制了有关西汉政治、经济、军事、人物活动、社会情状全方位波澜壮阔的画卷,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正因为有断代史提供了如此坚实的基础,《史记》这部通史巨著才成为传统史学的楷模。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通史与断代史编纂应如何推进和创新?探讨这个课题,需要具备一种超越“惯性思维”的智慧。理由很明显,通史和断代史作为两大领域,长期被区分开来对待,以至使人忽视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实则,既然通史与断代史是最受读者重视的两种史著,那么其著史的要领就绝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贯通、相辅相成。换言之,在治史理念上,在观察史实的视角与要求上,在再现客观历史的方法上,必然有其相通之处。实现对“惯性思维”的超越,我们将通史与断代史编纂二者联系起来考察,能够激发灵感,总结出以下两项有理论价值的命题,以推进新时代的历史编纂工作。
通史的成功撰著有赖于坚实
的断代史研究
通史著作必须依赖对诸多断代做深入的研究,才能讲清楚历史的因果演变,再现历史中珍贵的创造和活跃的生命力。因此,对各个断代做深入的研究是成功的通史撰著的根基。一部通史佳作必定要做到,一要达到上下贯通,能够把握和讲清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大格局、大趋势、大关节。二是研究务必深入,要达到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制度、人物等作具体清晰的记述,并且尽可能生动。
我们可举出被誉为“信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的《史记》为例证。司马迁《史记》有两大成功。其一,他明确提出并且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非凡目标。《太史公自序》中申明在全书总体上要做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而《殷本纪》以下各篇本纪的记载,均做到提纲挈领,又通过各篇篇末精彩的议论,揭示出朝代盛衰的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如《周本纪》,就被清代学者丁晏称赞为:“煌煌大篇,叙次秩然有条理。”(《史记余论·周本纪》)与本纪相配合,《十二诸侯年表序》等各篇表的序,又精当地概括历史盛衰大势。八书更是通贯记载有史以来各项典章制度。
其二,“通古今之变”又是建立在坚实地对各朝代历史的记述之上,这是《史记》成功的重要奥秘;如果不是这样,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未达到深刻了解而去写“通史”,那就必然流于空泛,大而化之,这样的著作更谈不上具有特色。以《史记》记载秦的历史的成功经验为例,《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系统记载大事。《秦本纪》详载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国,因历代有作为的君主苦心经营,而成帝业;《秦始皇本纪》则记载秦如何统一六国,深刻地总结秦朝结束六国分立局面的功绩,以及其后因不行仁义而骤亡的历史教训。以此为纲,司马迁又成功地写了多篇人物列传,包括司马穰苴、商君、白起、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蒙恬等,尽力展现有关秦朝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其中《李斯列传》篇幅最长,内容丰富,司马迁设立此传的目的,即以此与《秦始皇本纪》相配合,完整地写出秦皇朝为何由成功的顶点,经由赵高、秦二世、李斯之手而迅速灭亡。故明儒钟惺中肯地评论说:“太史公言秦用李斯,二十年竟并天下,而于秦亡关目紧要处皆系之《李斯传》。”(《钟伯敬评〈史记〉》)如果将上述司马迁对秦朝历史的翔实记载恰当地加以整合,就能成为一部秦史纲要。司马迁记西汉历史所下功夫犹深,白寿彝先生指出:“《史记》专记汉史者有六十二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十一篇。”“《史记》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汉史。”(《白寿彝史学论集》,第720页)这些出色的篇章,极具广度和深度地记载了自刘邦立国、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到文景之治、武帝盛世的历史,绘制了有关西汉政治、经济、军事、人物活动、社会情状全方位波澜壮阔的画卷,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正因为有断代史提供了如此坚实的基础,《史记》这部通史巨著才成为传统史学的楷模。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