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观点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我国思想界发生了大规模、深层次的学术变革,70年间中国学术已经形成了崭新格局。《丛书》紧扣“当代中国”这一主题,突破“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思想束缚,独辟蹊径、勇于探索,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学术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继承和外来学术思想借鉴、民族复兴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反映等问题,形成一系列的观点创新。
二是研究范式创新。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历史叙事,是由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的一系列概念和逻辑构成的。当代中国学术的源流、变化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丛书》把研究中国特色学术道路的起点、进程与方向作为自觉意识,贯穿于全丛书,注重学术思想史与中国学术道路的密切联系、学理化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个别问题研究与学术整体格局的密切联系、研究当代中国与启示中国未来的密切联系,开拓了学术诠释中国道路的新范式。
三是体例创新。《丛书》将专题形式和编年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的开放性,为开创学术思想史书写新范式探路。当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创新之路刚刚开始,随着《丛书》种类的增多,创新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思路还会更多、更深入。
学术思想史研究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话语体系时,要坚持中国立场、注重中国特色,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要主动设置议题,勇于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丛书》定位于对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独家诠释,内容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学术,具有学术“走出去”、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扩大我国学术思想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条件。《丛书》通过生动的叙述风格传播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全面、集中、系统地反映我国当代学术的建构过程,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的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丛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描绘,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的学术发展之路,进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丛书》中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等已经翻译成英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分别在有关国家出版发行,为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国际化传播开拓了新路。目前,《丛书》完成了出版计划的一部分,未来要继续做好《丛书》出版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术思想史研究和出版工作。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丛书》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多出精品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秉承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严肃对待学术研究,潜心研究,讲究学术诚信,拿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都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谢伏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本文系《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序言,文章略有删改)(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1日6版)
一是观点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我国思想界发生了大规模、深层次的学术变革,70年间中国学术已经形成了崭新格局。《丛书》紧扣“当代中国”这一主题,突破“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思想束缚,独辟蹊径、勇于探索,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学术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继承和外来学术思想借鉴、民族复兴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反映等问题,形成一系列的观点创新。
二是研究范式创新。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历史叙事,是由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的一系列概念和逻辑构成的。当代中国学术的源流、变化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丛书》把研究中国特色学术道路的起点、进程与方向作为自觉意识,贯穿于全丛书,注重学术思想史与中国学术道路的密切联系、学理化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个别问题研究与学术整体格局的密切联系、研究当代中国与启示中国未来的密切联系,开拓了学术诠释中国道路的新范式。
三是体例创新。《丛书》将专题形式和编年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的开放性,为开创学术思想史书写新范式探路。当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创新之路刚刚开始,随着《丛书》种类的增多,创新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思路还会更多、更深入。
学术思想史研究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话语体系时,要坚持中国立场、注重中国特色,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要主动设置议题,勇于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丛书》定位于对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独家诠释,内容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学术,具有学术“走出去”、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扩大我国学术思想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条件。《丛书》通过生动的叙述风格传播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全面、集中、系统地反映我国当代学术的建构过程,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的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丛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描绘,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的学术发展之路,进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丛书》中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等已经翻译成英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分别在有关国家出版发行,为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国际化传播开拓了新路。目前,《丛书》完成了出版计划的一部分,未来要继续做好《丛书》出版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术思想史研究和出版工作。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丛书》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多出精品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秉承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严肃对待学术研究,潜心研究,讲究学术诚信,拿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都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谢伏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本文系《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序言,文章略有删改)(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1日6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