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一、什么是地方志?
翻开国务院
二、地方志从何而来?
地方志起源颇多,有的认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古地图。发端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和图经。成熟于宋代,内容和形式大体定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进行了传承和局部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重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北京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阳休之的《幽州人物志》,距今已有1500余年,而编纂最早的《北京志》当属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现今流传或部分流传在世的有永乐、万历、康熙、光绪《顺天府志》等以及民国时期成书的《北京市志稿》。除此之外,郊区各县也都编修县志,北京地区流传至今的县志(旧志)约有50多种。
北京大规模重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于1988年,已完成第一轮《北京志》154部分志、18部区县志的编纂任务,第二轮规划志书86部正在编修,《北京奥运会志》已经出版。目前北京地区各类志书总计达900多种,其中有大量的特色志书、资料性丛书以及点校、整理的诸如《通州志略》等15部旧志。地方志工作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成果,建设了一批以北京市方志馆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支专兼职、老中青相结合的修志人才队伍,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地方志组织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有效结合的工作格局。
三、地方志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什么?
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由此看到,地方志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三大功能紧密相关。
1.存史。存史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功能,是指地方志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由于地方志记载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已成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各修志单位依托地方志书和掌握的修志资料,编写出版了大型丛书、词典、全书,近年来,村、乡、镇的修志工作以及专业志、行业志的编写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将要逐步开展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及历史文化名村修志工作,为挖掘和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北京市历史文脉提供依据,也为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了解家乡、联系乡情、寻根问祖提供帮助,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的地方文献,对于推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育人。地方志历来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出版文集画册,组织成就展览、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宣传英模和杰出人物等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彰显本地、本行业的特色和优势,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3.资政。地方志的资政功能,是指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自古就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各修志单位不仅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和自然科学提供史料和依据,而且还在参与制定发展纲要、地名规划、理论研究、时政宣传、咨询查阅、景观恢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大项目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四、展望地方志事业发展蓝图
为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今年7月7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标志着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从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转型,从修志为主向修志为用和多业并举转型。
“十三五”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开创首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规划纲要明确了六项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六项任务:一是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为启动第三轮修志打好基础。二是统筹全市年鉴事业发展,提升年鉴编纂工作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方志馆和地方志资料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四是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五是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六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提升修志队伍素质。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志。二是完善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构。三是保障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四是健全奖惩机制,确保任务落实。五是加强宣传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我们相信,《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来源:摘自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一、什么是地方志?
翻开国务院
二、地方志从何而来?
地方志起源颇多,有的认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古地图。发端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和图经。成熟于宋代,内容和形式大体定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进行了传承和局部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重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北京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阳休之的《幽州人物志》,距今已有1500余年,而编纂最早的《北京志》当属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现今流传或部分流传在世的有永乐、万历、康熙、光绪《顺天府志》等以及民国时期成书的《北京市志稿》。除此之外,郊区各县也都编修县志,北京地区流传至今的县志(旧志)约有50多种。
北京大规模重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于1988年,已完成第一轮《北京志》154部分志、18部区县志的编纂任务,第二轮规划志书86部正在编修,《北京奥运会志》已经出版。目前北京地区各类志书总计达900多种,其中有大量的特色志书、资料性丛书以及点校、整理的诸如《通州志略》等15部旧志。地方志工作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成果,建设了一批以北京市方志馆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支专兼职、老中青相结合的修志人才队伍,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地方志组织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有效结合的工作格局。
三、地方志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什么?
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由此看到,地方志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三大功能紧密相关。
1.存史。存史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功能,是指地方志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由于地方志记载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已成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各修志单位依托地方志书和掌握的修志资料,编写出版了大型丛书、词典、全书,近年来,村、乡、镇的修志工作以及专业志、行业志的编写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将要逐步开展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及历史文化名村修志工作,为挖掘和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北京市历史文脉提供依据,也为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了解家乡、联系乡情、寻根问祖提供帮助,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的地方文献,对于推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育人。地方志历来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出版文集画册,组织成就展览、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宣传英模和杰出人物等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彰显本地、本行业的特色和优势,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3.资政。地方志的资政功能,是指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自古就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各修志单位不仅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和自然科学提供史料和依据,而且还在参与制定发展纲要、地名规划、理论研究、时政宣传、咨询查阅、景观恢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大项目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四、展望地方志事业发展蓝图
为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今年7月7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标志着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从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转型,从修志为主向修志为用和多业并举转型。
“十三五”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开创首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规划纲要明确了六项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六项任务:一是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为启动第三轮修志打好基础。二是统筹全市年鉴事业发展,提升年鉴编纂工作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方志馆和地方志资料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四是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五是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六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提升修志队伍素质。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志。二是完善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构。三是保障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四是健全奖惩机制,确保任务落实。五是加强宣传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我们相信,《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来源:摘自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