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在志书编修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实比较多,通过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在一些问题上已取得了统一的认识,提出了解决办法。但随着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各部类的记述问题上,还有不少较疑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具体编纂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有的问题争论还比较大,比较棘手,成为困扰修志者的头痛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借鉴,努力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第二轮修志工作健康发展。最近研究和对照了一些志书和志稿,从经济部类中提出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是否增设“经济综述”篇(章),如果设置应有哪些内容
在经济部类中,应不应该设“经济综述”篇(章),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一直有争论的问题之一,直到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记述做法上也就有了差异。从看过的志书、志稿和一些篇目看,设和不设大体各占50%。不设的理由有三:一是各行业有“概述”,志书之首有“总述”,不必再写“经济综述”;二是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都不设“综述”,单设“经济综述”体例上不统一;三是写“综述”有一定难度,弄不好交叉重复多,影响志书质量。
我的看法是设“经济综述”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趋势,第二轮志书还是应该设,并且应置于经济大类之首。总述在新方志编纂过程中已形成固定体裁之一,可概括全志之全貌,自然也应包括该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概况,但那是概之又概,不可能详细展开,而“经济综述”有特定的要求和较详细的统计数据,“总述”代替不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一旦到了一定阶段,条件成熟了,其余的各大部类也可能出现“综述”;只要我们在记述中把握好不同角度,交叉重复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从已出版的志书中进行选择和归纳,我感到“经济综述”的记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地域经济的总貌和特点;
②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如果上下限时间短,可只写发展过程,但超过15年以上的,客观上存在发展阶段的最好能划分;
③历年经济总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数据;
④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国有、集体、混合经济、外资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等);
⑤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⑥投资结构(包括资金来源、融资渠道、资金构成等);
⑦布局结构(在整个地域分布状况);
⑧消费结构(各类人群消费金额和消费内容)。
有的志书对“综述”提出更高要求,延伸到本地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演变过程,包括按地情特点而作出的创造性决定、实施结果及经验教训等。
2.第二轮志书中是否设“经济体制改革”专篇,如果设置应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轮志书中普遍加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以体现这一时代的最大特征。但如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要不要设专篇,一直是理论研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认识上也难以统一,做法上也就各不相同。从看过的志稿、篇目和已出版的志书看,已设和准备设“经济体制改革”专篇的大体占到40%,如陕西省的《白水县志(1984—2003)》送审稿和《户县志》《灞桥区志》等。没有设“经济体制改革”篇(章)的,不能说不重视对改革的记述,而是认为分解到各相关经济门类卷目写比较容易,不易出现交叉重复问题。我认为志书篇目设置不能强求整齐划一,各自有些特色、特点是好事,不同的方法与形式都是可以继续探索的。但无论从“改革”的重要性来讲,从体现时代特征来讲,或从“改革”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来讲,将“改革”内容全部分解到各部门去记述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因此我认为最好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为好。
设专门篇章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宏观上、总体上记述境域内怎样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记述的是怎样一步一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结合当地情特点予以贯彻,怎样统一干部群众认识,冲破各种阻力,协调各方力量,分哪些阶段实施,怎样从浅层次的改革,发展到较深层次改革,再到攻坚改革;怎么把各部门改革进行相互配套,保持大局稳定;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至于农、工、商和金融、财政、外贸和其他经济门类的具体改革以分散记述为宜。当然要设置改革专篇难度不小,修志者要有相当大的勇气,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掌握大量材料,进行精心研究,才能准确表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设“改革”篇章的志书,几乎都是分章节依次记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一些志书简单记述从经营承包制等经营方式改革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这样的记述方法,集中专门篇章和分散到经济门类中记述,就内容讲都差不多,显得深度是不够的,应给予充分注意。
3.关于经济产业分类设置的一些问题
国家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从统计角度和工商行政登记管理的需要而制订的国家标准,把各行业按一、二、三产业排列,分的极细。经济方面应该基本上按这个标准进行分类。第二轮志书中经济类篇目中占主体地位的内容仍然是三大产业。但有新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的篇目内容有所压缩;第二产业工业增加了高新技术行业,建筑业有了加强;第三产业的篇目扩充最多,除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外,新增或加强了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网络通信等行业。
从分类排序来看,多数志书的经济类篇目看,基本上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类和逻辑程序排列的,但也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①有的志书将第一产业农业,放在“工业”后面,有的放在商业后面。有的市、区没有农业了,当然不必设置。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确实愈来愈低,但其重要性并未降低,把第一产业随意放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面,是不合分类标准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先有农业,后有工业这一点谁都清楚,如《韩城市志(1990—2005)》送审稿将农业排在工业之后,应予以纠正。
②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从小行业的细分和排列上看问题不大,无非是归属的粗细不同而已。问题在于每个小行业下面的节、目大都只记述小行业概况、产品种类、销售额、利润和企业选介,普遍缺乏对设备、技术能力、开发能力、人才配备、自主创新等生产力记述。对活生生的工人、管理人员、企业家的活动状况记述很少。
③一些志书对“建筑业”的记述不够重视,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有的将建筑内容分散记述,没有设专门的章、节,有地把建筑业放在“房地产”篇章中,有的放在“住宅建设”中,这就是归属不当,应给予纠正。《白水县志(1984—2003)》送审稿将“建筑业”独立设章,排在“工业章”之后,这种设置排列我认为是应该肯定的。
④第三产业的设置和记述普遍有了加强,除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外,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得到重视,但现代服务业的记述还较弱,有待加强。如:“家政服务业”、“家电修理业”等,不少志书中没有该行业的内容;有的志书将“移动通讯业”和“电信业”分别设节,平起平坐,只照顾了经营主体。电信应包括通讯,就是现在的电信中也有移动通讯业务,也是归属不当。
4.关于对志书中“概述”的思考
在第二轮修志中,我认为在各门类中适当增设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无题“概述”比较好,既能解决横分过细,综合性概括较薄弱的问题,又能搞好与前志的自然衔接,体现第二轮志书特点。
首轮修志我不赞成有太多层次的概述,使概述的内容与正文中内容过多的交叉重复,影响志书质量。而二轮修志有了一些新的情况,如经济门类中小行业更多,分的更细,需要一些综合概括,二轮志书是断代志,与先志衔接要靠“概述”来担负起这个任务。《白水县志》除总述外,编、章都设有无题概述,有的节也设了无题概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5.设独立篇章记述大型(集团)企业,重点企业及特色企业是一种新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承担着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经营销售活动,把各种产品送到广大消费者即群众手中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地方志在记述社会经济活动时主要采用归入各种产业中来记述,把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按相同类别加以归纳,其主体仍是企业。由于企业数量较多,在分类产业(行业)中只能用“选介”方式加以记述。在第二轮修志中,不少志书把大型(集团)企业、重点企业、特色企业从产业的“企业选介”中分解出来,设独立篇章进行记述。如《蒲城县志》设专章对“能源企业”进行记述;《韩城市志》报审稿中设“煤炭”、“电力”和“钢铁焦炭”分志;《奉贤县志》设“企业(集团)公司”专篇等。
记述大型企业,这种做法我看值得借鉴,也是一种趋势。因为:①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②他们往往是该产业(行业)中的领头羊,规模较大、人员众多、设备和技术比较先进,品牌产品影响大,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③他们大都是纳税大户。④他们大都是集团性企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经营,涉及多个产业领域,以往只能以主业归类,不能反映全面情况。⑤他们大都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现代化、规模化,而且大都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⑥这些企业集中了大批人才,高级科技人员、高管人员,他们中的拔尖人物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历和活动丰富多彩,有的也可以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入志。
6.在记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面,篇目设置上的新变化、新做法应给予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出口贸易从国家、国营垄断转变为企业自主出口,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而国内企业投资国外,境外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对外经济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志书中如何准确全面地反映这些新变化、新趋势,是第二轮修志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看过的一些志书和志稿看,大部分志书在编纂或设计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这些变化,突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内容的记述,像《韩城市志》《高陵县志》等志稿都新增了“开发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独立篇目。在对内开放方面,一些志书、志稿中出现了“国内经济合作”或“国内合作交流”等独立篇目。这些做法,我认为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7.关于旅游业的记述
旅游业的发展和兴起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拳头产业、特色产业等。首轮志书中由于旅游业在大多数地区刚刚起步,记述的内容都不多,不够充分,因此多数志书将“旅游”放在文化部类中,有的在“文物”章下记述。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对“旅游”归属问题争论颇多,有的认为旅游已形成产业,应归于经济部类;有的认为旅游与文物、文化联系密切,现阶段叫“产业”的事物多,不能统统都归入经济部类。就“旅游”内部的归属问题在第二轮志书中仍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致。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地方旅游业发展快,已成规模,基本成熟,确已成为当地的新兴特色产业,有的已成支柱产业,其收入已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相当比例,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作用,这样的“旅游业”应该独立成篇,并归经济部类,如《韩城市志》;有的地区旅游资源少,发展慢,或刚刚起步,还在进一步规划之中,这样的旅游业还形不成产业,就不必硬性归入经济部类之中。
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在志书编修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实比较多,通过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在一些问题上已取得了统一的认识,提出了解决办法。但随着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各部类的记述问题上,还有不少较疑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具体编纂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有的问题争论还比较大,比较棘手,成为困扰修志者的头痛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借鉴,努力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第二轮修志工作健康发展。最近研究和对照了一些志书和志稿,从经济部类中提出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是否增设“经济综述”篇(章),如果设置应有哪些内容
在经济部类中,应不应该设“经济综述”篇(章),是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一直有争论的问题之一,直到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记述做法上也就有了差异。从看过的志书、志稿和一些篇目看,设和不设大体各占50%。不设的理由有三:一是各行业有“概述”,志书之首有“总述”,不必再写“经济综述”;二是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都不设“综述”,单设“经济综述”体例上不统一;三是写“综述”有一定难度,弄不好交叉重复多,影响志书质量。
我的看法是设“经济综述”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趋势,第二轮志书还是应该设,并且应置于经济大类之首。总述在新方志编纂过程中已形成固定体裁之一,可概括全志之全貌,自然也应包括该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概况,但那是概之又概,不可能详细展开,而“经济综述”有特定的要求和较详细的统计数据,“总述”代替不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一旦到了一定阶段,条件成熟了,其余的各大部类也可能出现“综述”;只要我们在记述中把握好不同角度,交叉重复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从已出版的志书中进行选择和归纳,我感到“经济综述”的记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地域经济的总貌和特点;
②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如果上下限时间短,可只写发展过程,但超过15年以上的,客观上存在发展阶段的最好能划分;
③历年经济总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数据;
④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国有、集体、混合经济、外资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等);
⑤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⑥投资结构(包括资金来源、融资渠道、资金构成等);
⑦布局结构(在整个地域分布状况);
⑧消费结构(各类人群消费金额和消费内容)。
有的志书对“综述”提出更高要求,延伸到本地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演变过程,包括按地情特点而作出的创造性决定、实施结果及经验教训等。
2.第二轮志书中是否设“经济体制改革”专篇,如果设置应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轮志书中普遍加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以体现这一时代的最大特征。但如何记述经济体制改革,要不要设专篇,一直是理论研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认识上也难以统一,做法上也就各不相同。从看过的志稿、篇目和已出版的志书看,已设和准备设“经济体制改革”专篇的大体占到40%,如陕西省的《白水县志(1984—2003)》送审稿和《户县志》《灞桥区志》等。没有设“经济体制改革”篇(章)的,不能说不重视对改革的记述,而是认为分解到各相关经济门类卷目写比较容易,不易出现交叉重复问题。我认为志书篇目设置不能强求整齐划一,各自有些特色、特点是好事,不同的方法与形式都是可以继续探索的。但无论从“改革”的重要性来讲,从体现时代特征来讲,或从“改革”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来讲,将“改革”内容全部分解到各部门去记述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因此我认为最好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为好。
设专门篇章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宏观上、总体上记述境域内怎样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记述的是怎样一步一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结合当地情特点予以贯彻,怎样统一干部群众认识,冲破各种阻力,协调各方力量,分哪些阶段实施,怎样从浅层次的改革,发展到较深层次改革,再到攻坚改革;怎么把各部门改革进行相互配套,保持大局稳定;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至于农、工、商和金融、财政、外贸和其他经济门类的具体改革以分散记述为宜。当然要设置改革专篇难度不小,修志者要有相当大的勇气,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掌握大量材料,进行精心研究,才能准确表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设“改革”篇章的志书,几乎都是分章节依次记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一些志书简单记述从经营承包制等经营方式改革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这样的记述方法,集中专门篇章和分散到经济门类中记述,就内容讲都差不多,显得深度是不够的,应给予充分注意。
3.关于经济产业分类设置的一些问题
国家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从统计角度和工商行政登记管理的需要而制订的国家标准,把各行业按一、二、三产业排列,分的极细。经济方面应该基本上按这个标准进行分类。第二轮志书中经济类篇目中占主体地位的内容仍然是三大产业。但有新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的篇目内容有所压缩;第二产业工业增加了高新技术行业,建筑业有了加强;第三产业的篇目扩充最多,除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外,新增或加强了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网络通信等行业。
从分类排序来看,多数志书的经济类篇目看,基本上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类和逻辑程序排列的,但也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①有的志书将第一产业农业,放在“工业”后面,有的放在商业后面。有的市、区没有农业了,当然不必设置。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确实愈来愈低,但其重要性并未降低,把第一产业随意放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面,是不合分类标准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先有农业,后有工业这一点谁都清楚,如《韩城市志(1990—2005)》送审稿将农业排在工业之后,应予以纠正。
②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从小行业的细分和排列上看问题不大,无非是归属的粗细不同而已。问题在于每个小行业下面的节、目大都只记述小行业概况、产品种类、销售额、利润和企业选介,普遍缺乏对设备、技术能力、开发能力、人才配备、自主创新等生产力记述。对活生生的工人、管理人员、企业家的活动状况记述很少。
③一些志书对“建筑业”的记述不够重视,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有的将建筑内容分散记述,没有设专门的章、节,有地把建筑业放在“房地产”篇章中,有的放在“住宅建设”中,这就是归属不当,应给予纠正。《白水县志(1984—2003)》送审稿将“建筑业”独立设章,排在“工业章”之后,这种设置排列我认为是应该肯定的。
④第三产业的设置和记述普遍有了加强,除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外,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得到重视,但现代服务业的记述还较弱,有待加强。如:“家政服务业”、“家电修理业”等,不少志书中没有该行业的内容;有的志书将“移动通讯业”和“电信业”分别设节,平起平坐,只照顾了经营主体。电信应包括通讯,就是现在的电信中也有移动通讯业务,也是归属不当。
4.关于对志书中“概述”的思考
在第二轮修志中,我认为在各门类中适当增设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无题“概述”比较好,既能解决横分过细,综合性概括较薄弱的问题,又能搞好与前志的自然衔接,体现第二轮志书特点。
首轮修志我不赞成有太多层次的概述,使概述的内容与正文中内容过多的交叉重复,影响志书质量。而二轮修志有了一些新的情况,如经济门类中小行业更多,分的更细,需要一些综合概括,二轮志书是断代志,与先志衔接要靠“概述”来担负起这个任务。《白水县志》除总述外,编、章都设有无题概述,有的节也设了无题概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5.设独立篇章记述大型(集团)企业,重点企业及特色企业是一种新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承担着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经营销售活动,把各种产品送到广大消费者即群众手中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地方志在记述社会经济活动时主要采用归入各种产业中来记述,把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按相同类别加以归纳,其主体仍是企业。由于企业数量较多,在分类产业(行业)中只能用“选介”方式加以记述。在第二轮修志中,不少志书把大型(集团)企业、重点企业、特色企业从产业的“企业选介”中分解出来,设独立篇章进行记述。如《蒲城县志》设专章对“能源企业”进行记述;《韩城市志》报审稿中设“煤炭”、“电力”和“钢铁焦炭”分志;《奉贤县志》设“企业(集团)公司”专篇等。
记述大型企业,这种做法我看值得借鉴,也是一种趋势。因为:①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②他们往往是该产业(行业)中的领头羊,规模较大、人员众多、设备和技术比较先进,品牌产品影响大,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③他们大都是纳税大户。④他们大都是集团性企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经营,涉及多个产业领域,以往只能以主业归类,不能反映全面情况。⑤他们大都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现代化、规模化,而且大都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⑥这些企业集中了大批人才,高级科技人员、高管人员,他们中的拔尖人物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历和活动丰富多彩,有的也可以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入志。
6.在记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面,篇目设置上的新变化、新做法应给予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出口贸易从国家、国营垄断转变为企业自主出口,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而国内企业投资国外,境外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对外经济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志书中如何准确全面地反映这些新变化、新趋势,是第二轮修志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看过的一些志书和志稿看,大部分志书在编纂或设计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这些变化,突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内容的记述,像《韩城市志》《高陵县志》等志稿都新增了“开发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独立篇目。在对内开放方面,一些志书、志稿中出现了“国内经济合作”或“国内合作交流”等独立篇目。这些做法,我认为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7.关于旅游业的记述
旅游业的发展和兴起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拳头产业、特色产业等。首轮志书中由于旅游业在大多数地区刚刚起步,记述的内容都不多,不够充分,因此多数志书将“旅游”放在文化部类中,有的在“文物”章下记述。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对“旅游”归属问题争论颇多,有的认为旅游已形成产业,应归于经济部类;有的认为旅游与文物、文化联系密切,现阶段叫“产业”的事物多,不能统统都归入经济部类。就“旅游”内部的归属问题在第二轮志书中仍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致。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地方旅游业发展快,已成规模,基本成熟,确已成为当地的新兴特色产业,有的已成支柱产业,其收入已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相当比例,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作用,这样的“旅游业”应该独立成篇,并归经济部类,如《韩城市志》;有的地区旅游资源少,发展慢,或刚刚起步,还在进一步规划之中,这样的旅游业还形不成产业,就不必硬性归入经济部类之中。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