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下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主办的“方志大讲堂”第二十讲在国家方志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湄主讲,讲座题目为“《史记·伯夷列传》与正史的‘隐逸’书写”,中指办期刊处处长、副研究员程方勇博士主持并点评。
江湄介绍到,《史记》“列传”的宗旨是记载“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历史人物,但列传首篇却以两位让国高隐、没有任何历史功绩可言的“非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为主要记载对象。在这种看似矛盾的“书法”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意义,对历史书写之意义以及对史家之职责的看法和认识。她认为,中国历史记载的最高境界不是“如实”,而是“诗意”,是表达自己的“历史心性”,即《伯夷列传》中所表达的“尊奖隐逸、崇尚败者”的笔法,这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程方勇在点评中提出,江湄以《史记·伯夷列传》为出发点,分析了历代史传中关于隐逸的书写及其背后的理念,体现了传统史学对人的重视,对士人之心,也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中国之史心”的尊崇。讲授语言生动,道理深刻,可以感受到江教授深厚的史学修养,以及“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的史家情怀,听后让人获益匪浅。(中指办科研处 彭川)
2018年12月21日下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主办的“方志大讲堂”第二十讲在国家方志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湄主讲,讲座题目为“《史记·伯夷列传》与正史的‘隐逸’书写”,中指办期刊处处长、副研究员程方勇博士主持并点评。
江湄介绍到,《史记》“列传”的宗旨是记载“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历史人物,但列传首篇却以两位让国高隐、没有任何历史功绩可言的“非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为主要记载对象。在这种看似矛盾的“书法”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意义,对历史书写之意义以及对史家之职责的看法和认识。她认为,中国历史记载的最高境界不是“如实”,而是“诗意”,是表达自己的“历史心性”,即《伯夷列传》中所表达的“尊奖隐逸、崇尚败者”的笔法,这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程方勇在点评中提出,江湄以《史记·伯夷列传》为出发点,分析了历代史传中关于隐逸的书写及其背后的理念,体现了传统史学对人的重视,对士人之心,也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中国之史心”的尊崇。讲授语言生动,道理深刻,可以感受到江教授深厚的史学修养,以及“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的史家情怀,听后让人获益匪浅。(中指办科研处 彭川)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