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修史之难,莫过于修志。”
又云:“不得人,不修志。”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担当起繁难的修志重任呢?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提出:“史有三长:才、学、识,故史者少。”清代方志学家普遍感到修志有“三难”、“四难”或“五难”,但关键的一条是修志人才(尤其是主编)难得。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论述修志人才条件时说:“才、学、识,三者得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然而,他又在前人“三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史德”,这就更难了。
古代官吏,特别是省官、府官、县官,由于对修志之难认识深刻,每逢开局修志,除官吏本人亲自主持之外,还要聘请名儒协修,因而在刻印志书时,往往标明某某(官吏)修(主持人),某某(聘请的名儒)纂(执笔人)。由于重视聘请名儒修志,因而古代的志书一般都能保证有较高的文字质量,言简意赅,叙事典雅,文约事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志书编纂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当今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对中国历代旧志来说,都是全新的历史超越,对所需修者人才的条件,尤其是主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志书事涉百科,体制恢宏,卷帙浩繁,是一地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要把修志事业代代相济,连绵不断地抓下去,各县市精心挑选主编,并由主编领衔组织起精干的有战斗力的地方志办公室,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修志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二十年来的修志实践证明:主编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部县市志编纂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主编的水平有多高志书的水平就有多高。”这是一条铁的规律。修志者永远也超越不了自己的立场和有限的经历学识,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的县市修志进度快,志书质量高;有的县市修志进度慢,志书质量差;有的县市修志打了消耗战,新编志书千呼万唤出不来。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县市领导对修志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外,重要的原因还是主编选择不当。一届修志的这条根本经验不可不察。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届志书编完后,县市修志队伍有所削弱,由于自然的原因,绝大多数老主编已经离退休了。更由于县极机构改革在干部任职年龄上搞“一刀切”,修志队伍绝大多数都更替成了二、三十岁的新手。在启动续志工程之后,选择适当的人作县市志主编已成为当务之急。
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能充任县市志主编呢?笔者经历了一届修志的全过程,参与过近五十个县市志稿的评审工作,并与各地众多的县市志主编相识,根据各地的修志实践经验,特别是一届志书中的精品佳作的编纂经验,县市志主编的素质大要有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他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必须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既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又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县市志主编必须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带好修志队伍,切实加强地方志办公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一届修志的实践证明,当思想理论指导正确时,修志工作就能得到顺利发展,取得应有的成绩;如果思想理论指导发生失误或偏差,修志工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全局性的严重后果。县市志主编只有在理论上坚定,才能在政治上清醒。这是保证新编志书观点正确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条件。
县市志主编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修志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取得修志工作的胜利。他必须具备史志工作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始终坚持存真求实的精神,要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问题、事件和人物,是非分明,不模棱两可。在记述某项事业时,是即是,非即非,不溢美,不饰非;在记述历史人物时,功即功,过即过,功不浮夸,过不掩饰,既不以功掩过,也不因过湮功。修志者的心要公正无私,不要以自我好恶决定取舍,褒贬是非,评述功过。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县市志主编必须有科学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胡乔木同志提出的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遵循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的“三新”原则,最核心的是“新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必须把这些事件和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否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心主义,无法公正地、客观地判断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对入志资料的取舍,要具有历史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所记之事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的求实学风。要编好新志书,真正出名志,出精品,县市志主编必须自始至终下大功夫、下苦功夫收集资料。除了认真查档案、查图书、访先贤之外,还应该重视实地考察。即使前人已经记录下来的资料,也不一定完整,需要进行补充,有的甚至存在错讹之处,需要认真地进行考证,仔细地辨别真伪,要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求实存真。修续志几乎是与历史同步,县市志主编更要重视社会调查,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了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时期,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城市和城镇发展速度在加快;由经济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等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渐渐淡化出历史舞台。对外开放从沿海、沿江、沿边推进到内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在整体上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少数地区已向现代化迈进。改革已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整个社会领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及民主政治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社会在追求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续志要成为一地改革开放的实录,要深刻反映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的全面转型进程,编纂难度是很大的。县市志主编必须以宽阔的马克思主义眼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全面审视本县市地情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把握住当地改革开放的大势大略。全力捕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个性化的千姿百态,这是续志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县市志主编政治水平高低的首要问题。
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浩繁的文字工程,不皱眉头,充满信心,以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进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艰难和困苦。方志界是无权、无钱、无势的“三无”世界,是清苦、清淡、清贫的“三清”环境,县市志主编如果没有奉献精神,铁心修志,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今商海滔滔,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带好一支队伍,修好一部县市志的。
县市志主编必须热爱修志大业,对创编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重大意义认识深刻,站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高度,以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视修志责任重于泰山,把修志工作看作是一门学问、一项事业、一个建功立业的岗位去研究、去奋斗、去实践。修志职业是一个高思想、高道德、高品格、高知识含量的特殊职业,各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的志书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县市志主编必须把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要一个心思收集资料,一个心思研究地情,一个心思撰磨志稿,最后才成集腋成裘,按质按量完成修志任务,达到为人民大众立言,为共产党立言,为社会主义立言的目的。一届修志实践证明,这是修志工作胜利的政治保障。
第二,他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记述内容涉及自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与现状,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采取众手成志的办法来进行编纂。但众手所作成果,要交给主编一人进行总纂。如果把修一部县市志比作创作排演一出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那么主编即是这部历史话剧的编剧兼总导演。他要把这部话剧导演好,必须要在“协调众议”、“统一体例”、“统一文风”、“删繁就简”、“推倒重来”等等方面进行艰苦繁难的工作。而这一切,县市志主编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是办不到的。因此,选拔县市志主编最好是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挑选,特别是在那长期在一个县市工作,对县市情了解较多,有较高的文字水准,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作调查研究,既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能在各方面活动得开的领导干部中挑选。由这样的人当县市志主编,修志机构“一班人”才能统得住,上下左右才能活动得开,这就为地方志办公室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必须具有一定的学识和写作能力。修志为著述大业,担当这一大任的县市志主编,必须是这个县市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较高的人。他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万事皆通、皆懂,但他必须是“地方通”,至少在学识上和写作上应具备如下三点:一是对史学、方志学的知识要通些,要能够看懂古典文献资料;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百科知识,特别是对一个县市的各行各业的知识要有所涉猎,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有过较长时间的写作、著述、编纂工作实践,确属一县市或一方的真正“硬笔杆子”。只有如此,这个县市志主编才能做到如章学诚所说的“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才有修好一部县市志的希望。
第四、他必须通览一个县市的全局,具有制定宏观规划的才能,对编好一部志书成竹在胸。一部县市志的编纂旷日持久,经月计年,生产周期长,如果主编没有宏观规划的才能,就会造成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所以一位好的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总揽全局、统筹安排、总体策划、制定宏观规划和修志之“法”的才能,他应当是修志工作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他要亲自制定修志工作方案、志书行文规定和县市志编写纲目,反复培训各部门修志骨干,并试写志稿为各部门修志人员做表率,提供范例。他要亲自主持志稿讨论会,吸收各方面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最后亲自动手删削文辞,决定资料的取舍,详略的平衡,交叉的处理,体裁的运用,文字的润色,风格的统一。他必须及时地捕捉住修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果断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使修志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总纂成功。
第五、他必须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善于集才集智,走好群众路线。一个人再聪明能干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位县市志主编在修志过程中全会遇到千百个不懂或不甚懂得的问题,面对各行各业的“必然王国”要想获取真知,在志稿中表述正确,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向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请教,虚心当小学生。要认真贯彻“专家修志”路线,就要县市志主编出面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做老师或顾问,经常带着修志中的问题向他们请教,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能不懂装懂。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赞扬的话,批评的话,甚至挑剔的话,讽刺挖苦的话,都要听得进耳朵里去。要从纷纭的意见中,择其善而从之,真正做到“从善如流”。主编只一人,但在编纂县市志的过程中,却不能做“独臂将军”,而应是“千手观音”。这里的根本诀窍是善于走好群众路线,善于集才集智。要同一切关心支持修志的同志交朋友,从众多的人身上汲取知识营养和政治营养。有些自己不真懂的事情,要请行家里手来指教,来评判,来定音。一个县志主编如果在自己身边有一个“智囊团”或“脑库”,他的学识、眼界和智慧就会扩大好多倍。在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真正的“人尖子”,都是善于集才集智的人。县市志主编要成为修志的“人尖子”,不可不研究集才集智之道。集才集智是修良志、出精品的根本大计。这也是李铁映同志强调要“专家修志”的根本意义。
第六、他必须善于团结地方志办公室这一班人和一切关心支持修志工作的人。如果修志机构这一班入团结不好,七松八紧,就休想带领“千军万马”去打修志之仗。为此,他要紧紧抓好修志机构一班人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并指导他们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学会志书写作的“诀窍”。真正把地方志机构办成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使修志工作者逐渐丰富学养,成为学人。要站在创编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高度看问题,地方志机构既要出志书成果,又要出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修志工作实践,要为一个县市培养出几个“地方通”,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一批“行业通”。通过这些“地方通”和“行业通”去推动读志用志,充分发挥新编志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样县市修志机构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贡献就大了。
第七、他必须年富力强,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著述大业。县市志主编既是胸怀全局、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坚守阵地、英勇善战的“战斗员”。在修志过程中,主编应是从始至终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县市修志事业的真正的“核心人物”。因此修志工作一开始,就要精心务色年富力强,条件合适的人作主编,要再三权衡,慎之又慎,一经确定之后,就要以政府名义发下聘书,并将名单报省级修志机构备案。如果县市志主编人选考虑不周,中间反复易人,修志工作就要走弯路,就要遭受大的挫折了。一届修志的许多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吸取这种沉痛的教训,在续修新一届志书时力求避免重蹈覆辙,把修志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上述这些条件,具体到每一个县市的志书主编来讲不一定全具备。但大致有这样一个框框,注意从这些方面考虑之后再选择县市志主编,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稳妥的。一个县市的地方志办公室如果有了理想的主编,县市委和县市政府领导对修志工作又大力支持,真正做到李铁映同志提出的“一纳入”、“五到位”,及时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主编和修志事业班子能够一门心思修志,那就一定有望修出一部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地方志办公室)
古云“修史之难,莫过于修志。”
又云:“不得人,不修志。”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担当起繁难的修志重任呢?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提出:“史有三长:才、学、识,故史者少。”清代方志学家普遍感到修志有“三难”、“四难”或“五难”,但关键的一条是修志人才(尤其是主编)难得。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论述修志人才条件时说:“才、学、识,三者得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然而,他又在前人“三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史德”,这就更难了。
古代官吏,特别是省官、府官、县官,由于对修志之难认识深刻,每逢开局修志,除官吏本人亲自主持之外,还要聘请名儒协修,因而在刻印志书时,往往标明某某(官吏)修(主持人),某某(聘请的名儒)纂(执笔人)。由于重视聘请名儒修志,因而古代的志书一般都能保证有较高的文字质量,言简意赅,叙事典雅,文约事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志书编纂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当今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对中国历代旧志来说,都是全新的历史超越,对所需修者人才的条件,尤其是主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志书事涉百科,体制恢宏,卷帙浩繁,是一地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要把修志事业代代相济,连绵不断地抓下去,各县市精心挑选主编,并由主编领衔组织起精干的有战斗力的地方志办公室,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修志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二十年来的修志实践证明:主编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部县市志编纂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主编的水平有多高志书的水平就有多高。”这是一条铁的规律。修志者永远也超越不了自己的立场和有限的经历学识,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的县市修志进度快,志书质量高;有的县市修志进度慢,志书质量差;有的县市修志打了消耗战,新编志书千呼万唤出不来。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县市领导对修志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外,重要的原因还是主编选择不当。一届修志的这条根本经验不可不察。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届志书编完后,县市修志队伍有所削弱,由于自然的原因,绝大多数老主编已经离退休了。更由于县极机构改革在干部任职年龄上搞“一刀切”,修志队伍绝大多数都更替成了二、三十岁的新手。在启动续志工程之后,选择适当的人作县市志主编已成为当务之急。
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能充任县市志主编呢?笔者经历了一届修志的全过程,参与过近五十个县市志稿的评审工作,并与各地众多的县市志主编相识,根据各地的修志实践经验,特别是一届志书中的精品佳作的编纂经验,县市志主编的素质大要有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他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必须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既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又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县市志主编必须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带好修志队伍,切实加强地方志办公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一届修志的实践证明,当思想理论指导正确时,修志工作就能得到顺利发展,取得应有的成绩;如果思想理论指导发生失误或偏差,修志工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全局性的严重后果。县市志主编只有在理论上坚定,才能在政治上清醒。这是保证新编志书观点正确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条件。
县市志主编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修志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取得修志工作的胜利。他必须具备史志工作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始终坚持存真求实的精神,要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问题、事件和人物,是非分明,不模棱两可。在记述某项事业时,是即是,非即非,不溢美,不饰非;在记述历史人物时,功即功,过即过,功不浮夸,过不掩饰,既不以功掩过,也不因过湮功。修志者的心要公正无私,不要以自我好恶决定取舍,褒贬是非,评述功过。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县市志主编必须有科学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胡乔木同志提出的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遵循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的“三新”原则,最核心的是“新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必须把这些事件和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否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心主义,无法公正地、客观地判断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对入志资料的取舍,要具有历史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所记之事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的求实学风。要编好新志书,真正出名志,出精品,县市志主编必须自始至终下大功夫、下苦功夫收集资料。除了认真查档案、查图书、访先贤之外,还应该重视实地考察。即使前人已经记录下来的资料,也不一定完整,需要进行补充,有的甚至存在错讹之处,需要认真地进行考证,仔细地辨别真伪,要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求实存真。修续志几乎是与历史同步,县市志主编更要重视社会调查,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了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时期,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城市和城镇发展速度在加快;由经济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等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渐渐淡化出历史舞台。对外开放从沿海、沿江、沿边推进到内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在整体上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少数地区已向现代化迈进。改革已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整个社会领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及民主政治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社会在追求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续志要成为一地改革开放的实录,要深刻反映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的全面转型进程,编纂难度是很大的。县市志主编必须以宽阔的马克思主义眼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全面审视本县市地情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把握住当地改革开放的大势大略。全力捕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个性化的千姿百态,这是续志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县市志主编政治水平高低的首要问题。
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浩繁的文字工程,不皱眉头,充满信心,以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进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艰难和困苦。方志界是无权、无钱、无势的“三无”世界,是清苦、清淡、清贫的“三清”环境,县市志主编如果没有奉献精神,铁心修志,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今商海滔滔,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带好一支队伍,修好一部县市志的。
县市志主编必须热爱修志大业,对创编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重大意义认识深刻,站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高度,以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视修志责任重于泰山,把修志工作看作是一门学问、一项事业、一个建功立业的岗位去研究、去奋斗、去实践。修志职业是一个高思想、高道德、高品格、高知识含量的特殊职业,各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的志书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县市志主编必须把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要一个心思收集资料,一个心思研究地情,一个心思撰磨志稿,最后才成集腋成裘,按质按量完成修志任务,达到为人民大众立言,为共产党立言,为社会主义立言的目的。一届修志实践证明,这是修志工作胜利的政治保障。
第二,他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记述内容涉及自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与现状,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采取众手成志的办法来进行编纂。但众手所作成果,要交给主编一人进行总纂。如果把修一部县市志比作创作排演一出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那么主编即是这部历史话剧的编剧兼总导演。他要把这部话剧导演好,必须要在“协调众议”、“统一体例”、“统一文风”、“删繁就简”、“推倒重来”等等方面进行艰苦繁难的工作。而这一切,县市志主编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是办不到的。因此,选拔县市志主编最好是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挑选,特别是在那长期在一个县市工作,对县市情了解较多,有较高的文字水准,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作调查研究,既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能在各方面活动得开的领导干部中挑选。由这样的人当县市志主编,修志机构“一班人”才能统得住,上下左右才能活动得开,这就为地方志办公室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必须具有一定的学识和写作能力。修志为著述大业,担当这一大任的县市志主编,必须是这个县市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较高的人。他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万事皆通、皆懂,但他必须是“地方通”,至少在学识上和写作上应具备如下三点:一是对史学、方志学的知识要通些,要能够看懂古典文献资料;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百科知识,特别是对一个县市的各行各业的知识要有所涉猎,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有过较长时间的写作、著述、编纂工作实践,确属一县市或一方的真正“硬笔杆子”。只有如此,这个县市志主编才能做到如章学诚所说的“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才有修好一部县市志的希望。
第四、他必须通览一个县市的全局,具有制定宏观规划的才能,对编好一部志书成竹在胸。一部县市志的编纂旷日持久,经月计年,生产周期长,如果主编没有宏观规划的才能,就会造成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所以一位好的县市志主编必须具备总揽全局、统筹安排、总体策划、制定宏观规划和修志之“法”的才能,他应当是修志工作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他要亲自制定修志工作方案、志书行文规定和县市志编写纲目,反复培训各部门修志骨干,并试写志稿为各部门修志人员做表率,提供范例。他要亲自主持志稿讨论会,吸收各方面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最后亲自动手删削文辞,决定资料的取舍,详略的平衡,交叉的处理,体裁的运用,文字的润色,风格的统一。他必须及时地捕捉住修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果断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使修志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总纂成功。
第五、他必须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善于集才集智,走好群众路线。一个人再聪明能干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位县市志主编在修志过程中全会遇到千百个不懂或不甚懂得的问题,面对各行各业的“必然王国”要想获取真知,在志稿中表述正确,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向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请教,虚心当小学生。要认真贯彻“专家修志”路线,就要县市志主编出面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做老师或顾问,经常带着修志中的问题向他们请教,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能不懂装懂。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赞扬的话,批评的话,甚至挑剔的话,讽刺挖苦的话,都要听得进耳朵里去。要从纷纭的意见中,择其善而从之,真正做到“从善如流”。主编只一人,但在编纂县市志的过程中,却不能做“独臂将军”,而应是“千手观音”。这里的根本诀窍是善于走好群众路线,善于集才集智。要同一切关心支持修志的同志交朋友,从众多的人身上汲取知识营养和政治营养。有些自己不真懂的事情,要请行家里手来指教,来评判,来定音。一个县志主编如果在自己身边有一个“智囊团”或“脑库”,他的学识、眼界和智慧就会扩大好多倍。在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真正的“人尖子”,都是善于集才集智的人。县市志主编要成为修志的“人尖子”,不可不研究集才集智之道。集才集智是修良志、出精品的根本大计。这也是李铁映同志强调要“专家修志”的根本意义。
第六、他必须善于团结地方志办公室这一班人和一切关心支持修志工作的人。如果修志机构这一班入团结不好,七松八紧,就休想带领“千军万马”去打修志之仗。为此,他要紧紧抓好修志机构一班人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并指导他们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学会志书写作的“诀窍”。真正把地方志机构办成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使修志工作者逐渐丰富学养,成为学人。要站在创编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高度看问题,地方志机构既要出志书成果,又要出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修志工作实践,要为一个县市培养出几个“地方通”,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一批“行业通”。通过这些“地方通”和“行业通”去推动读志用志,充分发挥新编志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样县市修志机构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贡献就大了。
第七、他必须年富力强,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著述大业。县市志主编既是胸怀全局、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坚守阵地、英勇善战的“战斗员”。在修志过程中,主编应是从始至终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县市修志事业的真正的“核心人物”。因此修志工作一开始,就要精心务色年富力强,条件合适的人作主编,要再三权衡,慎之又慎,一经确定之后,就要以政府名义发下聘书,并将名单报省级修志机构备案。如果县市志主编人选考虑不周,中间反复易人,修志工作就要走弯路,就要遭受大的挫折了。一届修志的许多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吸取这种沉痛的教训,在续修新一届志书时力求避免重蹈覆辙,把修志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上述这些条件,具体到每一个县市的志书主编来讲不一定全具备。但大致有这样一个框框,注意从这些方面考虑之后再选择县市志主编,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稳妥的。一个县市的地方志办公室如果有了理想的主编,县市委和县市政府领导对修志工作又大力支持,真正做到李铁映同志提出的“一纳入”、“五到位”,及时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主编和修志事业班子能够一门心思修志,那就一定有望修出一部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地方志办公室)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