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级地方政府主持编纂的官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9月9日,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研究决定,批准成立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及总编室,统一组织和领导全区新编地方志工作,同时要求自治区直属机关有修志任务的单位和盟市、旗县(市区)成立地方志编纂机构。至20世纪80年代末,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事业单位和盟市、旗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地方志编纂机构,并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要求,开始了三级(省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志书的编纂工作。
1982年11月11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编地方志工作试行方案》,对全区三级志书的编纂做出具体规定。1983年6月28日~7月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8个盟市、82个旗县(市区)、自治区直属机关有关部门、内蒙古军区、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钢铁公司的代表和自治区史志专家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1983~1992年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会后,自治区政府下发了《批转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自治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情况和当前工作意见的报告》的文件。此次会议,是全区修志工作的誓师会、动员会,它标志着自治区的修志工作从此全面启动,并列入自治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中。
为加速培养专业修志人员,全区各地各行业陆续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和召开各种修志工作会议。1984~1985年,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先后举办3次全区修志人员培训班,聘请全国著名史志专家授课,三百余名修志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使之成为全区专业修志骨干。1985~1990年,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区地方志工作座谈会、全区旗县志主编工作座谈会、全区城市志编写座谈会、全区牧业旗志主编工作会议、自治区直属机关修志机构负责人会议、全区盟市志办主任会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编写工作会议、东北三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修志协作会议、全区地方志资料和刊物工作会议,并于1990年12月,召开了1990年度自治区直属机关修志工作总结表彰会。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全区新编地方志工作中理论准备不足,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加之机构、编制、经费等种种原因以及在机构改革中部分直属机关修志机构和旗县(市区)修志机构的撤并,修志人员大量流失,使全区的修志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995年3月,自治区政府重新调整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成员和办公室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了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全区修志工作的向前发展,确定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总监修、副总监修,自治区政府1位副主席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自治区政府办公厅1位副主任分管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是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针对志书编纂工作的实际,规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为83部,同时,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文件,进行了工作部署。1995~1999年,自治区政府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区地方志编修工作电话会议、全区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等3次全区性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门就全区的修志工作下发《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方案等4个材料的通知》、《关于加快全区志书编纂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等19个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开展。1996年2月5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1997年1月24日自治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全区修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要重视和支持地方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编纂地方志工作列入“九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3年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治区直属机关和旗县(市区)部分被撤销的修志机构基本得到恢复,修志队伍相对稳定,涌现出大批修志先进人物,尤其是一批精品佳志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文化史上的空白,开创了全区修志工作的新局面。
1997年8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联合表彰了全区修志战线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75个单位被评为修志先进集体、15人荣记二等功、50人荣记三等功、98人荣获嘉奖、42人被通报表扬。1998年11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组织了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5部志书荣获特等奖、6部志书荣获一等奖、10部志书荣获二等奖、9部志书荣获三等奖、部分志书荣获单位奖项。其中2部志书在1993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5部志书获二等奖;1部志书在1997年“全国地方志奖”评奖中获一等奖,2部志书获二等奖。1999年10月,全国新编地方志书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隆重举行,已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志书参加了展览,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由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修志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自治区三级志书规划出版207部,有184个单位承编。
2003年2月,先后5次深入4个盟市和部分旗县(市区)听取修志工作情况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志书编纂及年鉴编辑工作,对其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协助解决。与此同时,还派人深入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督促检查,对志书篇目、体例及行文规则等给予及时指导。6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6部志书获一等奖,9部志书获二等奖,11部志书获三等奖,9部志书获优秀奖,7部志书获最佳组织奖,5部志书获最佳校对奖,4部志书获最佳装帧印刷奖,1部志书获专业志特别奖。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文进行了通报表彰。11月中旬,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三家联合发文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是年12月29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连辑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布小林、周廷芳、冯有恩参加会议,布小林作总结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来贺电,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会议总结了2003年修志工作,部署了今后的修志任务,并表彰了几年来在全区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区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获奖单位。是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继续加大地方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开发建设了数据库,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
2005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后的规划数为75部。是年7月5日,鉴于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专业志编纂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自治区政府在政府礼堂召开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工作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那炜清主持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杨玺通报了全国、全区地方志工作情况;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连辑作了重要讲话,并与未完成任务的43个厅局长签订了志书编纂《责任状》,要求未完成任务的自治区各直属机关要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保质保量地在2006年5月1日前正式出版志书,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全面完成自治区第一轮志书编纂任务。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机关的领导与编纂人员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同时,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完成第一轮自治区专业志编纂任务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单位须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正式出版志书。该文件还发了进一步修订后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方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行文规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校对规则以及关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评审、出版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四个附件,作为志书编纂工作的基本依据。
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计划续志的单位有10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单位有内蒙古军区、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民航局等;盟市志计划续志的有8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地区为巴彦淖尔盟;旗县(市区)志计划续志的地区或单位有50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地区有土默特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扎鲁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牙克石市、根河市、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临河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磴口县等。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级志书已开展续志工作的单位和地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史志局编纂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志》已于2002年3月进行评审,7月予以验收,待印刷出版;杭锦后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杭锦后旗志》已于2002年底完成初稿,待修改后,进行评审。其他已开展续志工作的单位和地区志书正在编纂中。
2003年2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届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政府要求志书下限至2002年12月已满10年的地区和部门,均需开展第二届修志工作。第二届修志工作从前期准备、资料收集、组织编写到最后成书,大致为3~5年,即从2003年开始至2008年基本结束。三级志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为多卷本(各专业志为单卷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总文字量控制在五千万字左右(各专业志文字量控制在六十万字左右);盟市志为单卷本或多卷本,文字量控制在一百万字左右;旗县志为单卷本,文字量控制在五十万字左右。
一、自治区厅局各专业志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自治区党委领导、自治区政府主持下,由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各专业志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97年,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项目,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付梓印刷并正式出版发行。
1999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并出版了2部专业志,评审、验收了8部专业志。
2000年,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邮电志》2部专业志书,评审验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等4部专业志。是年7月,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送审稿)》。8月2日,赴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汇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及全区志书编纂情况,并呈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征求意见,布赫副委员长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给予了较高评价。8月25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评审会,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周德海作讲话,至年底,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总纂稿。
2001年4月27日,自治区政府隆重举行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首发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自治区副主席牛玉儒,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任亚平等领导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自治区的修志成绩,指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的出版对全区修志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为政府及其领导人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周廷芳等领导参加首发式并分别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高德到会并讲话。
2001年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3部专业志,评审验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等5部专业志。是年底,全区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专业志20部。
2002年,地方志编修又出新成果,全年共出版专业志2部,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统计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评审验收专业志5部,超额完成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达的职能职责目标。
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集中精力抓修志业务工作,全年共出版4部专业志书,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武警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劳动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审计志》,评审、验收了3部专业志。
2004年评审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档案志》,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技术监督志》。
2005年评审的专业志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税务志》,验收的专业志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气象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档案志》,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气象志》。
截至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各专业志共正式出版发行28部,完成总规划的37%。
二、盟市旗县(市区)志
1999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并出版了9部旗县志,评审、验收了2部盟市志、5部旗县志。
2000年,共出版《哲里木盟志》、《包头市志》(卷三)2部盟市志,《阿拉善左旗志》、《阿拉善右旗志》2部旗县(市区)志。与此同时,评审验收了《包头市志》(卷四、五)等3部盟市志,《太仆寺旗志》等8部旗县(市区)志。
2001年,出版《呼和浩特志》(中、下),《包头市志》(卷四、五)2部盟市志,《清水河县志》、《阿尔山市志》、《乌审旗志》、《扎鲁特旗志》、《开鲁县志》、《阿巴嘎旗志》、《太仆寺旗志》、《多伦县志》、《乌达区志》、《鄂伦春自治区旗志》(续志)等10部旗县(市区)志;评审验收了《科尔沁区志》等7部旗县(市区)志。到2001年底,全区共出版盟市志11部、旗县(市区)志65部。
2002年,共出版盟市志2部、旗县志7部,评审验收旗县志7部。
2003年,共评审、验收、出版了《乌海市海南区志》、《西乌珠穆沁旗志》、《苏尼特左旗志》、《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卓资县志》等5部旗县志。
2004年,验收了《乌兰察布盟志》、《正蓝旗志》、《正镶白旗志》3部盟市旗县志;出版了《海南区志》、《新巴尔虎右旗志》、《苏尼特右旗志》、《正镶白旗志》、《兴和县志》,蒙文版《正蓝旗志》、《鄂托克旗志》7部旗县志。
2005年,验收了《兴和县志》、《丰镇市志》、《乌拉特后旗志》3部旗县志,出版了《库伦旗志》、《四子王旗志》2部旗县志。
三、年鉴编纂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综合年鉴的编纂
《内蒙古年鉴》是由自治区政府主办并组织实施,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具体承编的自治区政府综合年鉴,具有自治区政府公报的性质。
1997年1月,自治区成立了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为主任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年鉴编纂委员会,同时,在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下设内蒙古年鉴编辑部,具体负责《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工作。年鉴编辑部设立后,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拟定了篇目大纲,随后,派人赴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考察学习。1997年12月,先后在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盟市旗县和自治区政府直属委办厅局的年鉴编纂人员培训班,培训了业务骨干,同时编写应急教材《〈内蒙古年鉴〉文集》,以供年鉴条目编纂人员参考使用,这些措施对年鉴编写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9年10月,为了加强年鉴的编纂力量,对年鉴编辑部的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在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内蒙古年鉴》(1998卷)也总纂完稿。10月,《内蒙古年鉴》(1998卷)(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由自治区政府主办的第一部省(区)级地方综合年鉴,全书共设大事记、特载、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经济、科教文卫体、盟市旗县、附录9个大类目,计149万字。此年鉴在全国第四届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获得“良好奖”。《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出版,填补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史上没有一部综合性年鉴的空白。
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规定,本着一年一鉴的精神,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于1999年9月28日下发《关于编纂〈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的通知》,要求继续编纂《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2001年,编辑完成了182万字的《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于是年9月出版发行,并荣获全国年鉴第五届校对质量优秀奖。该年鉴借鉴外省区经验,大胆创新,以彩页形式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明星企业、拳头产品、旅游景点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进业绩,融资料性、可读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国内外认识、了解、研究内蒙古的必备工具书。2001年参加了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荣获一等奖。11月,正式出版《内蒙古年鉴》(2001卷),赢得了自治区有关领导和全国年鉴界的好评。
2002年1月29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组织编纂〈内蒙古年鉴〉(2002卷)的通知》,就2002卷年鉴的供稿内容、交稿时间、报送方式等做了具体要求。是年10月25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内蒙古年鉴〉(2002卷)监审人员暨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的《内蒙古年鉴》(2002卷)总监修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担任,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建功新增为编纂委员会委员。
2002年2月,《内蒙古年鉴》(2001卷)荣获“第六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奖”优秀奖。《内蒙古年鉴》(2002卷)于11月公开出版面世,并于2003年2月制作出版自治区第一部电子版年鉴光盘《内蒙古年鉴》(2002卷)多媒体光盘。
是年9月,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委托,承办《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卷)全国性组稿会议,接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及来自西藏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七十多名方志年鉴界同仁,受到好评,完成为《中国地方志年鉴》和《中国民族年鉴》的撰稿任务。11月30日,下发《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关于表彰〈内蒙古年鉴〉(2002卷)优秀撰稿人的通知》,对全区各委办厅局、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的214名在年鉴编纂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撰稿人予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2003年,按时公开出版一百七十多万字的《内蒙古年鉴》(2003卷)。完成了为《中国地方志年鉴》(2003卷)“内蒙古部分”和《中国民族年鉴》“内蒙古部分”供稿各5万字和20多万字的任务。《内蒙古年鉴》(2003卷)于10月底由方志出版社出版面世。《内蒙古年鉴》从“2003卷”起全部实现了在编辑部内部进行计算机上编辑、校对、设计等工作,并运用方正系统进行排版,彩页部分运用pagemaker(文档编辑工具)和photoshop(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完成设计及制作的大胆尝试,节省了经费,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年鉴内文质量。《内蒙古年鉴》追求精益求精,始终以改革创新为目标,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为目的,每年在内容上都不断创新、有所增加,并出版多媒体光盘。
2003年10月14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名义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的编纂委员会主任由自治区副主席连辑担任。同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名义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内蒙古年鉴〉(2003卷)监审人员暨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内蒙古年鉴》(2003卷)的总监修由自治区主席担任。12月22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表彰〈内蒙古年鉴〉(2003卷)优秀撰稿人的通报》,对包括全区各委办厅局、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的280余家供稿单位的480位撰稿人中,在2003卷年鉴编纂过程中表现突出的211名撰稿人予以表彰。
《内蒙古年鉴》编辑部始终没有放松业务上的学习与研究。2001年8月,组织部分厅局、盟市、旗县年鉴撰稿人参加了中国版权协会年鉴研究会在北戴河举办的首届年鉴高级研讨班,全区参加研讨班的撰稿人全部拿到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版权协会年鉴研究会颁发的年鉴培训上岗证书。9月,又组织自治区直属厅局、盟市、旗县的三十多位撰稿人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2001年年鉴学术研讨会及全国第十二届书展,重点参观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参展的几百种年鉴。通过参加培训,大大提高了各年鉴供稿单位撰稿人的业务水平,《内蒙古年鉴》副主编、分卷副主编全部参加了研讨会,这为《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0月中旬,《内蒙古年鉴》主编乌日吉图、常务副主编海棠、执行副主编张晓虹到天津年鉴社进行了考察交流。
2001年发表的论文有:海棠的《谈提高〈内蒙古年鉴〉出版效率》,载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1期;《如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
(2)专业年鉴及盟市旗县综合年鉴的编纂
自治区专业年鉴 自治区政府各直属部门编纂专业年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编纂的《内蒙古统计年鉴》(1987卷)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呼和浩特铁路局编纂的《呼和浩特铁路年鉴》(1989卷)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条件的部门均开始编写专业年鉴,出版专业年鉴二十余种近百册。
盟市旗县综合年鉴 全区盟市、旗县编写综合年鉴的工作始于1987年。首先,由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呼伦贝尔年鉴》(1986卷),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后,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乌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也编纂出版了地区综合年鉴。1995年以后,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均开始编纂出版综合年鉴,有十余个盟市、旗县正式出版了各自的年鉴,出版年鉴达十余种三十余册。
四、读志用志
修志的目的在于运用。地方志的使用价值是编纂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始终把研究和开发志书应用价值的工作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计划的实施,为全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要求各级修志部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新编地方志书及大量资料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志书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使用志书;注意挖掘、开发利用地方志这一资源宝库,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各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利用志书中大量的宝贵资料,编写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的宝贵教材,发挥地方志的“教育”功能;做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字志书的翻译、出版、发行工作,促进内蒙古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编纂各种地情丛书,宣传内蒙古的资源优势、风土民情等,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服务。
在开发利用志书资源方面,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强调要加快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志资源,把案头工作变为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把静态资料变为动态信息,把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使用价值,使地方志通过网络为大众所认识、了解和运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2002年出版电子版年鉴,并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上设地方志网页,建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信息库,极大地方便领导和社会各界读志用志,更好地发挥志书的“咨政、教育、存史”的功能和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现已成为一个知识量密集、读志用志的信息化平台。
五、法制建设
为逐步把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专门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以修志业务为主的各项任务。
六、网络建设
2002年7月,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实现与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的连接;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建立地方志主页,设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地方志工作等8个栏目;12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网站正式开通,设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及志鉴动态等栏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的开设标志着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迈进一大步。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栏目将全区12个盟市部分旗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区域沿革、人口比例、农业、工业、畜牧业、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最新资料放置其中,供读者查寻;“内蒙古年鉴”栏目将陆续把《内蒙古年鉴》1998卷、1999/2000卷、2001卷、2002卷、2003卷、2004卷、2005卷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栏目将《内蒙古地方志》近期重要文献、领导讲话、论文等提供给读者参考;“志鉴动态”栏目将编史修志最新动态公开于读者。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室(2002年5月前称资料室)现藏图书八千余册,分为八类,即旧志书、新志书、历史、工具书、年鉴、文史资料、专业参考、文学及其他。2002年底,方志室利用微机按藏书分类,对所藏书籍实行数字化管理,将图书管理系统置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为社会各界提供快速有效的咨询服务。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编辑出版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从2002年起,开始编辑制作出版《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实现一年一鉴一盘。2002年电子版《内蒙古年鉴》按照原书的结构制作,图文并茂,内存文字150万字,图片200幅,视频20分钟,并附带有全文检索功能,便于读者查找。《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在设计制作上突出民族特点、地区特点、时代特点,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继续加强地方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数据库开发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开发建设了数据库,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配备计算机18台、复印机2台、打印机10台、传真机2部、扫描仪3台。在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网站所设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志鉴动态8个栏目不断添加、补充新内容的同时,在数据库开发建设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至11月底,开发建立了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4个数据库,通过超链接,做到层层互通、级级相连,达到数据库管理、信息发布、检索查询、网络信息的共享与数据资料地对外交流。方志资料数据库,将收藏的区内外旧志书、新出版志书、年鉴等近万册的图书目录输入计算机,进行分类、分卷、分目检索,下载打印,信息浏览方便快捷,实现了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过去卡片查阅、手工管理的落后方式,有效发挥了方志资料服务领导、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使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方志资料管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与此同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干部职工全部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运用技术,《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内蒙古旅游》等书刊的编辑都实现了编校自动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七、队伍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区上下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基本建立修志机构;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大部分建立修志机构,其他修志单位也设有临时修志机构,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修志工作“网络”。在修志工作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兼职修志人才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修志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有较大提高,许多中青年成为修志工作的中坚力量,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继续发挥着余热。修志机构的建立、健全和队伍建设的加强,是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随着全区年鉴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全区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编纂年鉴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全区共有年鉴供稿人近五百人,供稿单位近三百个,而且愈来愈趋向于专业化。全区年鉴供稿基本上达到数字化、微机化,稿件磁盘化,为提高年鉴供稿质量、加快编辑工作速度打下良好基础。各单位、各部门、各盟市旗县形成了领导亲自过问年鉴、亲自抓年鉴的态势。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年鉴人才遍布全区各行各业。
2003年11月中旬,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在全区修志战线上多年从事编纂地方志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选出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集体39个,二等功人员27位,三等功人员44位,嘉奖人员88位,并由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发文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级地方政府主持编纂的官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9月9日,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研究决定,批准成立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及总编室,统一组织和领导全区新编地方志工作,同时要求自治区直属机关有修志任务的单位和盟市、旗县(市区)成立地方志编纂机构。至20世纪80年代末,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事业单位和盟市、旗县(市区)均建立健全了地方志编纂机构,并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要求,开始了三级(省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志书的编纂工作。
1982年11月11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编地方志工作试行方案》,对全区三级志书的编纂做出具体规定。1983年6月28日~7月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8个盟市、82个旗县(市区)、自治区直属机关有关部门、内蒙古军区、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钢铁公司的代表和自治区史志专家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1983~1992年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会后,自治区政府下发了《批转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自治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情况和当前工作意见的报告》的文件。此次会议,是全区修志工作的誓师会、动员会,它标志着自治区的修志工作从此全面启动,并列入自治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中。
为加速培养专业修志人员,全区各地各行业陆续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和召开各种修志工作会议。1984~1985年,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先后举办3次全区修志人员培训班,聘请全国著名史志专家授课,三百余名修志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使之成为全区专业修志骨干。1985~1990年,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区地方志工作座谈会、全区旗县志主编工作座谈会、全区城市志编写座谈会、全区牧业旗志主编工作会议、自治区直属机关修志机构负责人会议、全区盟市志办主任会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编写工作会议、东北三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修志协作会议、全区地方志资料和刊物工作会议,并于1990年12月,召开了1990年度自治区直属机关修志工作总结表彰会。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全区新编地方志工作中理论准备不足,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加之机构、编制、经费等种种原因以及在机构改革中部分直属机关修志机构和旗县(市区)修志机构的撤并,修志人员大量流失,使全区的修志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995年3月,自治区政府重新调整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成员和办公室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了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全区修志工作的向前发展,确定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总监修、副总监修,自治区政府1位副主席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自治区政府办公厅1位副主任分管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是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针对志书编纂工作的实际,规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为83部,同时,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文件,进行了工作部署。1995~1999年,自治区政府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区地方志编修工作电话会议、全区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等3次全区性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门就全区的修志工作下发《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方案等4个材料的通知》、《关于加快全区志书编纂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等19个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开展。1996年2月5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1997年1月24日自治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全区修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要重视和支持地方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编纂地方志工作列入“九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3年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治区直属机关和旗县(市区)部分被撤销的修志机构基本得到恢复,修志队伍相对稳定,涌现出大批修志先进人物,尤其是一批精品佳志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文化史上的空白,开创了全区修志工作的新局面。
1997年8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联合表彰了全区修志战线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75个单位被评为修志先进集体、15人荣记二等功、50人荣记三等功、98人荣获嘉奖、42人被通报表扬。1998年11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组织了第一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5部志书荣获特等奖、6部志书荣获一等奖、10部志书荣获二等奖、9部志书荣获三等奖、部分志书荣获单位奖项。其中2部志书在1993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5部志书获二等奖;1部志书在1997年“全国地方志奖”评奖中获一等奖,2部志书获二等奖。1999年10月,全国新编地方志书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隆重举行,已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志书参加了展览,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由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修志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自治区三级志书规划出版207部,有184个单位承编。
2003年2月,先后5次深入4个盟市和部分旗县(市区)听取修志工作情况汇报,督促检查指导志书编纂及年鉴编辑工作,对其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协助解决。与此同时,还派人深入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督促检查,对志书篇目、体例及行文规则等给予及时指导。6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活动,6部志书获一等奖,9部志书获二等奖,11部志书获三等奖,9部志书获优秀奖,7部志书获最佳组织奖,5部志书获最佳校对奖,4部志书获最佳装帧印刷奖,1部志书获专业志特别奖。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文进行了通报表彰。11月中旬,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三家联合发文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是年12月29日,自治区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连辑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布小林、周廷芳、冯有恩参加会议,布小林作总结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来贺电,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会议总结了2003年修志工作,部署了今后的修志任务,并表彰了几年来在全区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区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获奖单位。是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继续加大地方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开发建设了数据库,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
2005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后的规划数为75部。是年7月5日,鉴于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专业志编纂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自治区政府在政府礼堂召开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工作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那炜清主持会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杨玺通报了全国、全区地方志工作情况;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连辑作了重要讲话,并与未完成任务的43个厅局长签订了志书编纂《责任状》,要求未完成任务的自治区各直属机关要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保质保量地在2006年5月1日前正式出版志书,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全面完成自治区第一轮志书编纂任务。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机关的领导与编纂人员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同时,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完成第一轮自治区专业志编纂任务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单位须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正式出版志书。该文件还发了进一步修订后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方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行文规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校对规则以及关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编纂、评审、出版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四个附件,作为志书编纂工作的基本依据。
200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计划续志的单位有10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单位有内蒙古军区、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民航局等;盟市志计划续志的有8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地区为巴彦淖尔盟;旗县(市区)志计划续志的地区或单位有50个,其中已开展续志的地区有土默特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扎鲁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牙克石市、根河市、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临河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磴口县等。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级志书已开展续志工作的单位和地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史志局编纂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志》已于2002年3月进行评审,7月予以验收,待印刷出版;杭锦后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杭锦后旗志》已于2002年底完成初稿,待修改后,进行评审。其他已开展续志工作的单位和地区志书正在编纂中。
2003年2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届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政府要求志书下限至2002年12月已满10年的地区和部门,均需开展第二届修志工作。第二届修志工作从前期准备、资料收集、组织编写到最后成书,大致为3~5年,即从2003年开始至2008年基本结束。三级志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为多卷本(各专业志为单卷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总文字量控制在五千万字左右(各专业志文字量控制在六十万字左右);盟市志为单卷本或多卷本,文字量控制在一百万字左右;旗县志为单卷本,文字量控制在五十万字左右。
一、自治区厅局各专业志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自治区党委领导、自治区政府主持下,由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各专业志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97年,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项目,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付梓印刷并正式出版发行。
1999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并出版了2部专业志,评审、验收了8部专业志。
2000年,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邮电志》2部专业志书,评审验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等4部专业志。是年7月,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送审稿)》。8月2日,赴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汇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及全区志书编纂情况,并呈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征求意见,布赫副委员长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给予了较高评价。8月25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稿)评审会,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周德海作讲话,至年底,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总纂稿。
2001年4月27日,自治区政府隆重举行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首发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自治区副主席牛玉儒,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任亚平等领导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自治区的修志成绩,指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的出版对全区修志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为政府及其领导人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孙炜东、周廷芳等领导参加首发式并分别讲话。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高德到会并讲话。
2001年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工会志》3部专业志,评审验收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等5部专业志。是年底,全区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专业志20部。
2002年,地方志编修又出新成果,全年共出版专业志2部,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统计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评审验收专业志5部,超额完成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达的职能职责目标。
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集中精力抓修志业务工作,全年共出版4部专业志书,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武警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劳动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审计志》,评审、验收了3部专业志。
2004年评审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档案志》,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技术监督志》。
2005年评审的专业志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税务志》,验收的专业志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气象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档案志》,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气象志》。
截至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各专业志共正式出版发行28部,完成总规划的37%。
二、盟市旗县(市区)志
1999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并出版了9部旗县志,评审、验收了2部盟市志、5部旗县志。
2000年,共出版《哲里木盟志》、《包头市志》(卷三)2部盟市志,《阿拉善左旗志》、《阿拉善右旗志》2部旗县(市区)志。与此同时,评审验收了《包头市志》(卷四、五)等3部盟市志,《太仆寺旗志》等8部旗县(市区)志。
2001年,出版《呼和浩特志》(中、下),《包头市志》(卷四、五)2部盟市志,《清水河县志》、《阿尔山市志》、《乌审旗志》、《扎鲁特旗志》、《开鲁县志》、《阿巴嘎旗志》、《太仆寺旗志》、《多伦县志》、《乌达区志》、《鄂伦春自治区旗志》(续志)等10部旗县(市区)志;评审验收了《科尔沁区志》等7部旗县(市区)志。到2001年底,全区共出版盟市志11部、旗县(市区)志65部。
2002年,共出版盟市志2部、旗县志7部,评审验收旗县志7部。
2003年,共评审、验收、出版了《乌海市海南区志》、《西乌珠穆沁旗志》、《苏尼特左旗志》、《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卓资县志》等5部旗县志。
2004年,验收了《乌兰察布盟志》、《正蓝旗志》、《正镶白旗志》3部盟市旗县志;出版了《海南区志》、《新巴尔虎右旗志》、《苏尼特右旗志》、《正镶白旗志》、《兴和县志》,蒙文版《正蓝旗志》、《鄂托克旗志》7部旗县志。
2005年,验收了《兴和县志》、《丰镇市志》、《乌拉特后旗志》3部旗县志,出版了《库伦旗志》、《四子王旗志》2部旗县志。
三、年鉴编纂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综合年鉴的编纂
《内蒙古年鉴》是由自治区政府主办并组织实施,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具体承编的自治区政府综合年鉴,具有自治区政府公报的性质。
1997年1月,自治区成立了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为主任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年鉴编纂委员会,同时,在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下设内蒙古年鉴编辑部,具体负责《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工作。年鉴编辑部设立后,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拟定了篇目大纲,随后,派人赴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考察学习。1997年12月,先后在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盟市旗县和自治区政府直属委办厅局的年鉴编纂人员培训班,培训了业务骨干,同时编写应急教材《〈内蒙古年鉴〉文集》,以供年鉴条目编纂人员参考使用,这些措施对年鉴编写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9年10月,为了加强年鉴的编纂力量,对年鉴编辑部的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在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内蒙古年鉴》(1998卷)也总纂完稿。10月,《内蒙古年鉴》(1998卷)(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由自治区政府主办的第一部省(区)级地方综合年鉴,全书共设大事记、特载、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经济、科教文卫体、盟市旗县、附录9个大类目,计149万字。此年鉴在全国第四届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获得“良好奖”。《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出版,填补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史上没有一部综合性年鉴的空白。
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规定,本着一年一鉴的精神,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于1999年9月28日下发《关于编纂〈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的通知》,要求继续编纂《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2001年,编辑完成了182万字的《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于是年9月出版发行,并荣获全国年鉴第五届校对质量优秀奖。该年鉴借鉴外省区经验,大胆创新,以彩页形式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明星企业、拳头产品、旅游景点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进业绩,融资料性、可读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国内外认识、了解、研究内蒙古的必备工具书。2001年参加了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荣获一等奖。11月,正式出版《内蒙古年鉴》(2001卷),赢得了自治区有关领导和全国年鉴界的好评。
2002年1月29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组织编纂〈内蒙古年鉴〉(2002卷)的通知》,就2002卷年鉴的供稿内容、交稿时间、报送方式等做了具体要求。是年10月25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内蒙古年鉴〉(2002卷)监审人员暨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的《内蒙古年鉴》(2002卷)总监修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担任,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建功新增为编纂委员会委员。
2002年2月,《内蒙古年鉴》(2001卷)荣获“第六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奖”优秀奖。《内蒙古年鉴》(2002卷)于11月公开出版面世,并于2003年2月制作出版自治区第一部电子版年鉴光盘《内蒙古年鉴》(2002卷)多媒体光盘。
是年9月,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委托,承办《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卷)全国性组稿会议,接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及来自西藏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七十多名方志年鉴界同仁,受到好评,完成为《中国地方志年鉴》和《中国民族年鉴》的撰稿任务。11月30日,下发《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关于表彰〈内蒙古年鉴〉(2002卷)优秀撰稿人的通知》,对全区各委办厅局、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的214名在年鉴编纂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撰稿人予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2003年,按时公开出版一百七十多万字的《内蒙古年鉴》(2003卷)。完成了为《中国地方志年鉴》(2003卷)“内蒙古部分”和《中国民族年鉴》“内蒙古部分”供稿各5万字和20多万字的任务。《内蒙古年鉴》(2003卷)于10月底由方志出版社出版面世。《内蒙古年鉴》从“2003卷”起全部实现了在编辑部内部进行计算机上编辑、校对、设计等工作,并运用方正系统进行排版,彩页部分运用pagemaker(文档编辑工具)和photoshop(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完成设计及制作的大胆尝试,节省了经费,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年鉴内文质量。《内蒙古年鉴》追求精益求精,始终以改革创新为目标,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为目的,每年在内容上都不断创新、有所增加,并出版多媒体光盘。
2003年10月14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名义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的编纂委员会主任由自治区副主席连辑担任。同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名义下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调整〈内蒙古年鉴〉(2003卷)监审人员暨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后,《内蒙古年鉴》(2003卷)的总监修由自治区主席担任。12月22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表彰〈内蒙古年鉴〉(2003卷)优秀撰稿人的通报》,对包括全区各委办厅局、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的280余家供稿单位的480位撰稿人中,在2003卷年鉴编纂过程中表现突出的211名撰稿人予以表彰。
《内蒙古年鉴》编辑部始终没有放松业务上的学习与研究。2001年8月,组织部分厅局、盟市、旗县年鉴撰稿人参加了中国版权协会年鉴研究会在北戴河举办的首届年鉴高级研讨班,全区参加研讨班的撰稿人全部拿到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版权协会年鉴研究会颁发的年鉴培训上岗证书。9月,又组织自治区直属厅局、盟市、旗县的三十多位撰稿人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2001年年鉴学术研讨会及全国第十二届书展,重点参观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参展的几百种年鉴。通过参加培训,大大提高了各年鉴供稿单位撰稿人的业务水平,《内蒙古年鉴》副主编、分卷副主编全部参加了研讨会,这为《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0月中旬,《内蒙古年鉴》主编乌日吉图、常务副主编海棠、执行副主编张晓虹到天津年鉴社进行了考察交流。
2001年发表的论文有:海棠的《谈提高〈内蒙古年鉴〉出版效率》,载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1期;《如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
(2)专业年鉴及盟市旗县综合年鉴的编纂
自治区专业年鉴 自治区政府各直属部门编纂专业年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编纂的《内蒙古统计年鉴》(1987卷)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呼和浩特铁路局编纂的《呼和浩特铁路年鉴》(1989卷)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条件的部门均开始编写专业年鉴,出版专业年鉴二十余种近百册。
盟市旗县综合年鉴 全区盟市、旗县编写综合年鉴的工作始于1987年。首先,由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呼伦贝尔年鉴》(1986卷),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后,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乌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也编纂出版了地区综合年鉴。1995年以后,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均开始编纂出版综合年鉴,有十余个盟市、旗县正式出版了各自的年鉴,出版年鉴达十余种三十余册。
四、读志用志
修志的目的在于运用。地方志的使用价值是编纂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始终把研究和开发志书应用价值的工作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计划的实施,为全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要求各级修志部门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新编地方志书及大量资料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志书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使用志书;注意挖掘、开发利用地方志这一资源宝库,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各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利用志书中大量的宝贵资料,编写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的宝贵教材,发挥地方志的“教育”功能;做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字志书的翻译、出版、发行工作,促进内蒙古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编纂各种地情丛书,宣传内蒙古的资源优势、风土民情等,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服务。
在开发利用志书资源方面,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强调要加快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志资源,把案头工作变为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把静态资料变为动态信息,把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使用价值,使地方志通过网络为大众所认识、了解和运用,更好地为现实服务。2002年出版电子版年鉴,并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上设地方志网页,建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信息库,极大地方便领导和社会各界读志用志,更好地发挥志书的“咨政、教育、存史”的功能和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现已成为一个知识量密集、读志用志的信息化平台。
五、法制建设
为逐步把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专门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以修志业务为主的各项任务。
六、网络建设
2002年7月,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实现与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的连接;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建立地方志主页,设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地方志工作等8个栏目;12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网站正式开通,设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及志鉴动态等栏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的开设标志着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迈进一大步。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栏目将全区12个盟市部分旗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区域沿革、人口比例、农业、工业、畜牧业、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最新资料放置其中,供读者查寻;“内蒙古年鉴”栏目将陆续把《内蒙古年鉴》1998卷、1999/2000卷、2001卷、2002卷、2003卷、2004卷、2005卷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栏目将《内蒙古地方志》近期重要文献、领导讲话、论文等提供给读者参考;“志鉴动态”栏目将编史修志最新动态公开于读者。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室(2002年5月前称资料室)现藏图书八千余册,分为八类,即旧志书、新志书、历史、工具书、年鉴、文史资料、专业参考、文学及其他。2002年底,方志室利用微机按藏书分类,对所藏书籍实行数字化管理,将图书管理系统置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局域网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为社会各界提供快速有效的咨询服务。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编辑出版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从2002年起,开始编辑制作出版《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实现一年一鉴一盘。2002年电子版《内蒙古年鉴》按照原书的结构制作,图文并茂,内存文字150万字,图片200幅,视频20分钟,并附带有全文检索功能,便于读者查找。《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在设计制作上突出民族特点、地区特点、时代特点,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继续加强地方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数据库开发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开发建设了数据库,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配备计算机18台、复印机2台、打印机10台、传真机2部、扫描仪3台。在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网站所设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志鉴动态8个栏目不断添加、补充新内容的同时,在数据库开发建设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至11月底,开发建立了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4个数据库,通过超链接,做到层层互通、级级相连,达到数据库管理、信息发布、检索查询、网络信息的共享与数据资料地对外交流。方志资料数据库,将收藏的区内外旧志书、新出版志书、年鉴等近万册的图书目录输入计算机,进行分类、分卷、分目检索,下载打印,信息浏览方便快捷,实现了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过去卡片查阅、手工管理的落后方式,有效发挥了方志资料服务领导、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使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方志资料管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与此同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干部职工全部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运用技术,《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内蒙古旅游》等书刊的编辑都实现了编校自动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七、队伍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区上下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基本建立修志机构;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大部分建立修志机构,其他修志单位也设有临时修志机构,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修志工作“网络”。在修志工作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兼职修志人才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修志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有较大提高,许多中青年成为修志工作的中坚力量,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继续发挥着余热。修志机构的建立、健全和队伍建设的加强,是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随着全区年鉴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全区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编纂年鉴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全区共有年鉴供稿人近五百人,供稿单位近三百个,而且愈来愈趋向于专业化。全区年鉴供稿基本上达到数字化、微机化,稿件磁盘化,为提高年鉴供稿质量、加快编辑工作速度打下良好基础。各单位、各部门、各盟市旗县形成了领导亲自过问年鉴、亲自抓年鉴的态势。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年鉴人才遍布全区各行各业。
2003年11月中旬,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在全区修志战线上多年从事编纂地方志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选出先进集体标兵和先进集体39个,二等功人员27位,三等功人员44位,嘉奖人员88位,并由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三家联合发文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