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军事志书和军事史书的异同、了解两者的差异,有助于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性质和基本功用,有利于开发利用军事志资源,有利于正确把握军事志的体例特点,编纂出符合志体规范的军事志,充分发挥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军事志学与军事历史学都是军事学的分支。军事历史学是研究以往战争及其他军事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分支,主要包括战争史、军事史、军事科学史、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武装力量史、军事制度史、军事技术史、军事文献学、军事历史编纂学以及军事历史的史学理论等。而军事志学属于军事历史编纂学的范畴,也是军事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军事历史学和军事志学不仅在研究地对象和范围上有广狭之分,论述的方法也各有其侧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史和志不能混为一谈,或者说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弄清这两个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不能把军事志书编成军事史书,有必要对军事志书和军事历史书作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军事志书与军事历史书的关联
1.两者同源异流
先从基本定位上分析。军事史书和军事志书同源异体,殊途同归和相辅相成,关系极为密切。军事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部门志或专业志,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个地方军事和国防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是官修的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军情书。而史是志之成,是志所提供史料的结论;志是史之积,是史的资料仓库。
再从文化源流上分析。古人说:“志者,史之一隅”,史和志在体例上曾经相似,故有“志乃史体”之说。包括军事志在内的地方志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及其以后一些地理书和图经三个方面的合流、演变而成。古代有些史志,比方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以及之后的《吴越春秋》《华阳国志》等等,确实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志也行,说它是史也行,是分不太清的。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章学诚也说:“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特别是记述春秋战国越国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川、人物、物产、掌故等内容的史书《越绝书》,与后世方志的内容相近,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方志之始。今人朱士嘉也说《越绝书》“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宋以后方志受到了史书的巨大影响,吸取了史书的特点,利用史书的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效法纪传体史书的纪、传、志、实录、通典、考表等体裁名目,其纪年与国史一致,不并列地方语言与国语等等,已趋于成熟。明代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志是“史之流也”。到了近代,志和史逐渐分离,分道扬镳,发展愈来愈快,涉及愈来愈广,甚至与史分庭抗礼,独立存在,相互对峙,以至史志并存。
2.两者的编写原则和治学要求基本相同
从古至今,治史修志都有一系列的编纂原则和要求。编修社会主义的新军事史和志,都应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处理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2005年2月党中央军委办公厅颁发的《军事志编纂工作规定》明确,“军事志编纂工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功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宗旨,贯彻存真求实、开拓创新的方针”,这与撰写军事历史在编写原则上基本相同。修史编志的治学态度都要求实事求是,观点正确、善辨是非、公正无私、秉笔直书。史家和志家职业操守都要求具有德、才、学、识,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等等,这些也都基本相同。
3.两者相互渗透
首先,军事史和志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它们研究和记载的客体都是人类军事活动的史实。客观事物是一个,仅是选取史实的多少、选来干什么用不同罢了。当然,军事史和志有研究的地域范围和分工上的区别。军事历史书论述的是整个世界或一个国家或一支武装力量的历史。军事志书只记述一个地区的史实。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联系没有割断。
其二,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史书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写就。有的军事史书,或设专篇记述军事志的部分内容,如军制、军备、战事等,或不设专篇,而将军事志的部分内容记于各篇之中。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钱大昕的《辽史拾遗》、陆心源的《宋史翼》等名著,所依据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大量的方志中来的。志书决不能在史书的基础上编成。军事志书虽受军事史书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有相对的独立性,做到志经史纬、二体有机结合,诸体并用,达到全面准确反映本地区军事情况。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按行政区划记载各地地理等,为编写军事地理篇章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史书增加了人物,启发军事志增设人物专篇(章)。不可否认,两者在写法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在军事志书里,也确实包含了一些军事历史书以及用治史的方法写出的一些章节。如“概述”就采取了写史的笔法。又如,用“大事记”按编年体记载一方的重大军事事件。再如,在各篇(章、节)中,一般按时间顺序记载。这些都证明,军事史和志在相互渗透的同时,又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军事志,在内容和体例上,与军事历史书的促进密切相关。
其三,军事志依史而存。军事志应受军事历史和国家历史的制约,对当地重大军事史实的认识和估价,必须以国史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放在整个国家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离开国家历史背景去判断军事史实,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历史面貌。
其四,军事志促进历史研究。军事志以海量资料见长,是保存军事史料的丰富宝库,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是研究军事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现代和当代史学工作者的著作,引用志书中军事史实,对促进军事历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4.两者有相通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军事史和志都记载历史事实,都具备“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都有“鉴往知来”的社会价值。军事历史在叙述人类社会军事活动的同时,作出规律性的结论,为人们进行新的军事活动提供历史借鉴。军事志是一个资料库,即信息库,不仅一般地认识几条规律,借鉴一些经验教训,更多的是供现实检索、查找和利用。军事志通过积累和保存一个地域军事历史文献,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为军事指挥员和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地方史、军事等专门史、全国历史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四化建设提供翔实的咨询材料,为教育提供教材,激励官兵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锤炼战斗精神提供教材。两者的功能和价值是相通的。
军事志书与军事历史书的差异
1.研究的性质任务有别。军事历史书是学术性著述,借助史料,注重“述史”,对人类军事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周密的分析研究,力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和揭示发展的规律。军事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不直接阐述和认证规律,而是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忠实记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写现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军事志不主张“越境而书”和“越时而书”,但少数与本地域有密不可分联系的,可扼要记述,个别地方甚至还会写到未来。比如在“概述”的最后有展望未来的笔墨,再比如记述军事交通,除主要记述其现状外,对当前正在建设的道路、机场还可作简略地交待。
2.资料的重点不完全相同。军事历史书是记载过去,主要靠文献资料。远古的没有文献记载的时代,靠考古发掘;近代的,特别是近几十年的情况,也要搞调查,但这两种资料所占比重不大,远不如文献资料重要。而军事志书则以记载现代为主,系统地汇集和记载一个地方的大量军事资料,虽然也要利用书刊等等,但主要资料来自档案、采访、实地调查和考察。没有文字记载的要调查,有文字记载的也要通过调查采访来核实、甄别和补充。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文字资料,也要通过调查来搜集。
3.记述的范围有广狭之分。军事历史以时为经,以历史叙述与历史评论为两条主干,从专业的角度真实生动地叙述过程,如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军事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军事思想的演变等等。章学诚说:“方志属于史体,为国史之要删,荟萃一方之事,较之国史具体而微也。”(《复崔荆州书》)军事志书的内容宏微俱备,虽不如地区性的军史全面、系统,但与军事相关的社会和自然各个方面更加详备。军事志为了成书后的应用,它不以叙述历史过程取胜,而以记述历史过程主体的状况见长,重史实、重记叙、重过程的某种结果,比军事史书记述的范围要广泛和丰富得多。
4.记述的内容有不同侧重。史和志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由于功能侧重不同,由此产生材料取舍、表述方式和对材料的加工、运用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内在的、整体的。军事历史书重记过去,要求“详古略今”。在组织材料时,注重考察和围绕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重史观、重规律、重鉴戒,而对自然界的变化略记。而军事志书以记现状为主,要求“详今略古”。它偏重于对现实的调查,注意考察和记述历史过程武装力量和国防主体自身系统,呈现事物发展阶段上的基本面貌和一个个历史横断面显现的状态、结构、表征、内容等,着重辑录军事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料,还包括一些必不可少的事物发展条件与背景的资料,体现本质和特点,反映规律的标志性、典型性,体现军事和国防兴衰起伏、彰明因果的发展线索,而不必刻意再现某种历史过程。独立成书的军事志,做到军事地理与军事组织、军事活动、军事人物并重,花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与军事相关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军事史书则不必详加记述。
5.体例结构有区别。史和志纵横不同,在体例结构上是有差别的。史以继往,军事历史书记叙从上古到现代,由过去到现在,这是纵写。志以开来,军事志书记叙从军事的自然、人文环境到各个方面,这是横写。尽管结构上的不同不是区分史和志的主要标准,但就一般而言,军事历史书体裁形式是史体,由于内容单一,决定了它的形式单一,它以叙述为主,以时纵写,顺时记叙,以大事为主要线索,体裁接近记事本末体,主要是记述过去,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的纵向发展。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军事史书既有纵写部分,也有横写部分,但是横中有纵,并非都是纵写,也有分几部分(或几种体裁)之后才纵写的,或者在纵写中有一些横断面。就当代章节体的军事历史书而言,以纵写为主要体例。其主体部分,第一层次一般来说是纵写的,即先按时期或朝代划分。在一个时期或朝代之内,可能是纵横结合,而把一个朝代作为一个大的记述单元,在单元内可以横写(分若干问题写)或纵写。军事志书在体裁形式上属于志书体。它除大事记、概述外,以横为主,以类项为横,分门别类排列,横排纵写。当然,横分可以分二三个层次甚至更多,分到最后一层,才是纵写。其主体部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横分的。全军统一组织编修的军事志,在第一层次中除军事地理、军队组织、军事人物外,将军事活动分解若干类升格到第一层次。它比史书形式多样、运用灵活,以能更好地记载资料,适宜采用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军事志书的纵写,主要是排比某一事物某一横断面的重要资料,和军事史书把某一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剖析是有区别的。
6.记述方式有区别。史存大体,举大弃小。军事史书记大事,带有宏观性。它在全面记述的基础上,往往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线索,记事比较集中,还可以抓住某些典型来做文章,进行有血有肉的描述,非常注重阐述的深入性和系统性。虽然它也涉及许多门类,但这些门类的记叙,都是紧紧围绕着某一明显的“轴心内容”的,各部分记叙内容的详略、材料的取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军事史书又是论述性的,论述部分同样是史书的主体,注意“以论导史”“史论结合”,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即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著者对军事事件、军事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研究所得,做详尽、深入的阐发,甚至可以以较大的篇幅来论证一个问题,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有褒有贬,善恶俱备,褒贬鲜明。资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大,不一定那么全面,无需顾及一些非主要方面的史实。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北京第一版)为例,该书在记述“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在具体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前,就以论述为主的笔调,写了“战略决战方针的确立”长长的一段。
军事志书则是资料性的,志贵详细,它“补史之缺”“详史之略”,既记宏观,又记微观。要求罗列事实,罗列情况,带有微观性。它重在记述,入志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调查、整理、鉴别,只要有意义,都在记述范围之内,以全面、广泛、丰富、翔实见长。它的内容不仅追溯过去,普遍专设“文献”或“掌故”类的门目,更重记述现状,以反映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军事和国防状况。军事志书不存在某一特定的轴心内容,虽往往首放“大事记”,但并不占全书的主体,除个别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显得较为突出(但不是作为中心)外,其余各门类之间,在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上,一般并无明确的轻重之分。它的整体性虽不如军事史书强,但为了罗列更多的资料,其基本写作单元比军事史要小得多。许多军事志所记载的内容,往往可以成为同时代的人研究历史、了解当代直接征引的资料依据。军事志书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用资料说话,重记叙不重议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它有褒少贬,注意扬善,寓褒贬于事实之中。它采取纪实的笔法,一般不作议论,文字朴实、简洁,不存在任何渲染、评论之类。军事志书为更多地收录资料,还提高了图表的地位,特别是当代编写的军事志,根据需要比军事史书运用的图或表更多,不仅压减了文字,而且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7.组织形式有区别。在开修的时间上不同,过去中国有个传统,叫做“当代修志,隔代修史”,这是有它的原因的。治军事史,要有历史的沉淀,才能对史实有精当的评述。当代人要评论当代事,会受历史认识的局限,会有一些禁忌。而修军事志,主要是积累资料,则强调连续性,上轮修志结束即是下轮修志之始。在组织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不同。编写军事史书,通常虽有立项、审批、协作、撰写、会审等程序,但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来完成。而军事志是“官书”,要求比军事历史在素材上更加丰富、具体、准确,因而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比治军事历史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要通过成立指导或领导小组和编纂委员会,采取“一纳入”(纳入各级任务之中)、“八到位”(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办法,通过军内外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多年磨合,才能“众手成志”。
辨别军事志书和军事史书的异同、了解两者的差异,有助于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性质和基本功用,有利于开发利用军事志资源,有利于正确把握军事志的体例特点,编纂出符合志体规范的军事志,充分发挥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军事志学与军事历史学都是军事学的分支。军事历史学是研究以往战争及其他军事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分支,主要包括战争史、军事史、军事科学史、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武装力量史、军事制度史、军事技术史、军事文献学、军事历史编纂学以及军事历史的史学理论等。而军事志学属于军事历史编纂学的范畴,也是军事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军事历史学和军事志学不仅在研究地对象和范围上有广狭之分,论述的方法也各有其侧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史和志不能混为一谈,或者说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弄清这两个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不能把军事志书编成军事史书,有必要对军事志书和军事历史书作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军事志书与军事历史书的关联
1.两者同源异流
先从基本定位上分析。军事史书和军事志书同源异体,殊途同归和相辅相成,关系极为密切。军事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部门志或专业志,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个地方军事和国防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是官修的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军情书。而史是志之成,是志所提供史料的结论;志是史之积,是史的资料仓库。
再从文化源流上分析。古人说:“志者,史之一隅”,史和志在体例上曾经相似,故有“志乃史体”之说。包括军事志在内的地方志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及其以后一些地理书和图经三个方面的合流、演变而成。古代有些史志,比方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以及之后的《吴越春秋》《华阳国志》等等,确实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志也行,说它是史也行,是分不太清的。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章学诚也说:“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特别是记述春秋战国越国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川、人物、物产、掌故等内容的史书《越绝书》,与后世方志的内容相近,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方志之始。今人朱士嘉也说《越绝书》“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宋以后方志受到了史书的巨大影响,吸取了史书的特点,利用史书的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效法纪传体史书的纪、传、志、实录、通典、考表等体裁名目,其纪年与国史一致,不并列地方语言与国语等等,已趋于成熟。明代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志是“史之流也”。到了近代,志和史逐渐分离,分道扬镳,发展愈来愈快,涉及愈来愈广,甚至与史分庭抗礼,独立存在,相互对峙,以至史志并存。
2.两者的编写原则和治学要求基本相同
从古至今,治史修志都有一系列的编纂原则和要求。编修社会主义的新军事史和志,都应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处理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2005年2月党中央军委办公厅颁发的《军事志编纂工作规定》明确,“军事志编纂工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功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宗旨,贯彻存真求实、开拓创新的方针”,这与撰写军事历史在编写原则上基本相同。修史编志的治学态度都要求实事求是,观点正确、善辨是非、公正无私、秉笔直书。史家和志家职业操守都要求具有德、才、学、识,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等等,这些也都基本相同。
3.两者相互渗透
首先,军事史和志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它们研究和记载的客体都是人类军事活动的史实。客观事物是一个,仅是选取史实的多少、选来干什么用不同罢了。当然,军事史和志有研究的地域范围和分工上的区别。军事历史书论述的是整个世界或一个国家或一支武装力量的历史。军事志书只记述一个地区的史实。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联系没有割断。
其二,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史书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写就。有的军事史书,或设专篇记述军事志的部分内容,如军制、军备、战事等,或不设专篇,而将军事志的部分内容记于各篇之中。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钱大昕的《辽史拾遗》、陆心源的《宋史翼》等名著,所依据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大量的方志中来的。志书决不能在史书的基础上编成。军事志书虽受军事史书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有相对的独立性,做到志经史纬、二体有机结合,诸体并用,达到全面准确反映本地区军事情况。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按行政区划记载各地地理等,为编写军事地理篇章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史书增加了人物,启发军事志增设人物专篇(章)。不可否认,两者在写法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在军事志书里,也确实包含了一些军事历史书以及用治史的方法写出的一些章节。如“概述”就采取了写史的笔法。又如,用“大事记”按编年体记载一方的重大军事事件。再如,在各篇(章、节)中,一般按时间顺序记载。这些都证明,军事史和志在相互渗透的同时,又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军事志,在内容和体例上,与军事历史书的促进密切相关。
其三,军事志依史而存。军事志应受军事历史和国家历史的制约,对当地重大军事史实的认识和估价,必须以国史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放在整个国家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离开国家历史背景去判断军事史实,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历史面貌。
其四,军事志促进历史研究。军事志以海量资料见长,是保存军事史料的丰富宝库,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是研究军事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现代和当代史学工作者的著作,引用志书中军事史实,对促进军事历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4.两者有相通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军事史和志都记载历史事实,都具备“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都有“鉴往知来”的社会价值。军事历史在叙述人类社会军事活动的同时,作出规律性的结论,为人们进行新的军事活动提供历史借鉴。军事志是一个资料库,即信息库,不仅一般地认识几条规律,借鉴一些经验教训,更多的是供现实检索、查找和利用。军事志通过积累和保存一个地域军事历史文献,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为军事指挥员和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地方史、军事等专门史、全国历史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四化建设提供翔实的咨询材料,为教育提供教材,激励官兵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锤炼战斗精神提供教材。两者的功能和价值是相通的。
军事志书与军事历史书的差异
1.研究的性质任务有别。军事历史书是学术性著述,借助史料,注重“述史”,对人类军事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周密的分析研究,力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和揭示发展的规律。军事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不直接阐述和认证规律,而是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忠实记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写现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军事志不主张“越境而书”和“越时而书”,但少数与本地域有密不可分联系的,可扼要记述,个别地方甚至还会写到未来。比如在“概述”的最后有展望未来的笔墨,再比如记述军事交通,除主要记述其现状外,对当前正在建设的道路、机场还可作简略地交待。
2.资料的重点不完全相同。军事历史书是记载过去,主要靠文献资料。远古的没有文献记载的时代,靠考古发掘;近代的,特别是近几十年的情况,也要搞调查,但这两种资料所占比重不大,远不如文献资料重要。而军事志书则以记载现代为主,系统地汇集和记载一个地方的大量军事资料,虽然也要利用书刊等等,但主要资料来自档案、采访、实地调查和考察。没有文字记载的要调查,有文字记载的也要通过调查采访来核实、甄别和补充。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文字资料,也要通过调查来搜集。
3.记述的范围有广狭之分。军事历史以时为经,以历史叙述与历史评论为两条主干,从专业的角度真实生动地叙述过程,如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军事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军事思想的演变等等。章学诚说:“方志属于史体,为国史之要删,荟萃一方之事,较之国史具体而微也。”(《复崔荆州书》)军事志书的内容宏微俱备,虽不如地区性的军史全面、系统,但与军事相关的社会和自然各个方面更加详备。军事志为了成书后的应用,它不以叙述历史过程取胜,而以记述历史过程主体的状况见长,重史实、重记叙、重过程的某种结果,比军事史书记述的范围要广泛和丰富得多。
4.记述的内容有不同侧重。史和志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由于功能侧重不同,由此产生材料取舍、表述方式和对材料的加工、运用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内在的、整体的。军事历史书重记过去,要求“详古略今”。在组织材料时,注重考察和围绕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重史观、重规律、重鉴戒,而对自然界的变化略记。而军事志书以记现状为主,要求“详今略古”。它偏重于对现实的调查,注意考察和记述历史过程武装力量和国防主体自身系统,呈现事物发展阶段上的基本面貌和一个个历史横断面显现的状态、结构、表征、内容等,着重辑录军事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料,还包括一些必不可少的事物发展条件与背景的资料,体现本质和特点,反映规律的标志性、典型性,体现军事和国防兴衰起伏、彰明因果的发展线索,而不必刻意再现某种历史过程。独立成书的军事志,做到军事地理与军事组织、军事活动、军事人物并重,花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与军事相关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军事史书则不必详加记述。
5.体例结构有区别。史和志纵横不同,在体例结构上是有差别的。史以继往,军事历史书记叙从上古到现代,由过去到现在,这是纵写。志以开来,军事志书记叙从军事的自然、人文环境到各个方面,这是横写。尽管结构上的不同不是区分史和志的主要标准,但就一般而言,军事历史书体裁形式是史体,由于内容单一,决定了它的形式单一,它以叙述为主,以时纵写,顺时记叙,以大事为主要线索,体裁接近记事本末体,主要是记述过去,往往以时间、事件为中心线索,侧重事物的纵向发展。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军事史书既有纵写部分,也有横写部分,但是横中有纵,并非都是纵写,也有分几部分(或几种体裁)之后才纵写的,或者在纵写中有一些横断面。就当代章节体的军事历史书而言,以纵写为主要体例。其主体部分,第一层次一般来说是纵写的,即先按时期或朝代划分。在一个时期或朝代之内,可能是纵横结合,而把一个朝代作为一个大的记述单元,在单元内可以横写(分若干问题写)或纵写。军事志书在体裁形式上属于志书体。它除大事记、概述外,以横为主,以类项为横,分门别类排列,横排纵写。当然,横分可以分二三个层次甚至更多,分到最后一层,才是纵写。其主体部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横分的。全军统一组织编修的军事志,在第一层次中除军事地理、军队组织、军事人物外,将军事活动分解若干类升格到第一层次。它比史书形式多样、运用灵活,以能更好地记载资料,适宜采用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军事志书的纵写,主要是排比某一事物某一横断面的重要资料,和军事史书把某一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剖析是有区别的。
6.记述方式有区别。史存大体,举大弃小。军事史书记大事,带有宏观性。它在全面记述的基础上,往往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线索,记事比较集中,还可以抓住某些典型来做文章,进行有血有肉的描述,非常注重阐述的深入性和系统性。虽然它也涉及许多门类,但这些门类的记叙,都是紧紧围绕着某一明显的“轴心内容”的,各部分记叙内容的详略、材料的取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军事史书又是论述性的,论述部分同样是史书的主体,注意“以论导史”“史论结合”,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即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著者对军事事件、军事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研究所得,做详尽、深入的阐发,甚至可以以较大的篇幅来论证一个问题,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有褒有贬,善恶俱备,褒贬鲜明。资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大,不一定那么全面,无需顾及一些非主要方面的史实。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北京第一版)为例,该书在记述“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在具体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前,就以论述为主的笔调,写了“战略决战方针的确立”长长的一段。
军事志书则是资料性的,志贵详细,它“补史之缺”“详史之略”,既记宏观,又记微观。要求罗列事实,罗列情况,带有微观性。它重在记述,入志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调查、整理、鉴别,只要有意义,都在记述范围之内,以全面、广泛、丰富、翔实见长。它的内容不仅追溯过去,普遍专设“文献”或“掌故”类的门目,更重记述现状,以反映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军事和国防状况。军事志书不存在某一特定的轴心内容,虽往往首放“大事记”,但并不占全书的主体,除个别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显得较为突出(但不是作为中心)外,其余各门类之间,在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上,一般并无明确的轻重之分。它的整体性虽不如军事史书强,但为了罗列更多的资料,其基本写作单元比军事史要小得多。许多军事志所记载的内容,往往可以成为同时代的人研究历史、了解当代直接征引的资料依据。军事志书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用资料说话,重记叙不重议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它有褒少贬,注意扬善,寓褒贬于事实之中。它采取纪实的笔法,一般不作议论,文字朴实、简洁,不存在任何渲染、评论之类。军事志书为更多地收录资料,还提高了图表的地位,特别是当代编写的军事志,根据需要比军事史书运用的图或表更多,不仅压减了文字,而且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7.组织形式有区别。在开修的时间上不同,过去中国有个传统,叫做“当代修志,隔代修史”,这是有它的原因的。治军事史,要有历史的沉淀,才能对史实有精当的评述。当代人要评论当代事,会受历史认识的局限,会有一些禁忌。而修军事志,主要是积累资料,则强调连续性,上轮修志结束即是下轮修志之始。在组织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不同。编写军事史书,通常虽有立项、审批、协作、撰写、会审等程序,但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来完成。而军事志是“官书”,要求比军事历史在素材上更加丰富、具体、准确,因而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比治军事历史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要通过成立指导或领导小组和编纂委员会,采取“一纳入”(纳入各级任务之中)、“八到位”(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办法,通过军内外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多年磨合,才能“众手成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