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这些功能经古今学者的长期研讨,成为广泛共识,是对方志功能、作用的科学总结。当然,这三大功能,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其内涵是有本质不同的。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旧方志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通过记人述事,宣扬三纲五常,褒扬忠孝节义,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社会主义新方志则是为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因此,新方志的三大功能赋予了新的内涵。
1.存史
所谓存史,就是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载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方志是资料性文献,它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系统、翔实、可靠的资料。在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中,“存史”是基础,是源泉,如果没有资料的保存作支撑,什么“资治”“教化”都无从谈起。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谈及方志为现实服务的实例时,往往多为“资治”“教化”方面事例,于是其“存史”功能便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方志“存史”与“资治”“教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自然科学中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应用理论就会止步不前。但是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当今学子们在报考大学时,对应用理论趋之若鹜,基础理论却相对受到冷落。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受到影响。所以,方志的“存史”功能必须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否则,直接后果是方志的资料工作受到影响,无异于釜底抽薪,自毁长城。
2.资治
有的人简单地把“资治”理解为“资政”,或干脆改“资治”为“资政”,这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资政”的内涵远比“资治”为小,如果这个“政”指的是“政治”,那么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就不在其内了;如果指的是“政务”或“政策”,范围就更窄了,这就使方志的“资治”功能打了一个大折扣。所以“资治”就是“资治”,决不能简单理解为“资政”。方志的资治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向领导机关和决策者提供决策借鉴、依据和参考。方志乃一方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对领导者认识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在此方面,新方志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在制定近期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时,借助于新编地方志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二,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如为招商引资提供依据,发掘地方特色资源和优势,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提供历史借鉴,为创建地方名牌产品和恢复传统土特产品提供信息,发掘和恢复地方文化品种如地方戏、曲、歌、民间故事传说等。其三,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史料和依据,如我国独有的历史气候学就借鉴和研究了旧志中大量的历史气候的记载信息。
3.教化
有的人误认为“教化”一词含有封建的意味,便将其改为“教育”,实际上这也是陷入一个认识误区。“教化”一词本身并没有什么褒贬之意,更不存在任何阶级性。今天,我们讲方志的“教化”功能,指的是方志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思。“教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通过方志这种文化产品的长期熏陶,对一个地方的人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日积月累,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乡风和和谐的社会氛围。恩格斯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而要爱乡,首先就要知乡。新方志全面、准确地记述了一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富饶资源、经济成就、名优特产、灿烂文化、名人英模等,记述了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全面振兴中华的深刻道理。由于志书记载的是人们的身边之事,看得见,摸得着,听起来觉得熟悉,谈起来感到亲切,就更容易起到教化的效果。
方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这些功能经古今学者的长期研讨,成为广泛共识,是对方志功能、作用的科学总结。当然,这三大功能,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其内涵是有本质不同的。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旧方志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通过记人述事,宣扬三纲五常,褒扬忠孝节义,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社会主义新方志则是为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因此,新方志的三大功能赋予了新的内涵。
1.存史
所谓存史,就是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载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方志是资料性文献,它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系统、翔实、可靠的资料。在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中,“存史”是基础,是源泉,如果没有资料的保存作支撑,什么“资治”“教化”都无从谈起。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谈及方志为现实服务的实例时,往往多为“资治”“教化”方面事例,于是其“存史”功能便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方志“存史”与“资治”“教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自然科学中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应用理论就会止步不前。但是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当今学子们在报考大学时,对应用理论趋之若鹜,基础理论却相对受到冷落。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受到影响。所以,方志的“存史”功能必须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否则,直接后果是方志的资料工作受到影响,无异于釜底抽薪,自毁长城。
2.资治
有的人简单地把“资治”理解为“资政”,或干脆改“资治”为“资政”,这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资政”的内涵远比“资治”为小,如果这个“政”指的是“政治”,那么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就不在其内了;如果指的是“政务”或“政策”,范围就更窄了,这就使方志的“资治”功能打了一个大折扣。所以“资治”就是“资治”,决不能简单理解为“资政”。方志的资治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向领导机关和决策者提供决策借鉴、依据和参考。方志乃一方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对领导者认识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在此方面,新方志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在制定近期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时,借助于新编地方志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二,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如为招商引资提供依据,发掘地方特色资源和优势,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提供历史借鉴,为创建地方名牌产品和恢复传统土特产品提供信息,发掘和恢复地方文化品种如地方戏、曲、歌、民间故事传说等。其三,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史料和依据,如我国独有的历史气候学就借鉴和研究了旧志中大量的历史气候的记载信息。
3.教化
有的人误认为“教化”一词含有封建的意味,便将其改为“教育”,实际上这也是陷入一个认识误区。“教化”一词本身并没有什么褒贬之意,更不存在任何阶级性。今天,我们讲方志的“教化”功能,指的是方志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思。“教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通过方志这种文化产品的长期熏陶,对一个地方的人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日积月累,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乡风和和谐的社会氛围。恩格斯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而要爱乡,首先就要知乡。新方志全面、准确地记述了一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富饶资源、经济成就、名优特产、灿烂文化、名人英模等,记述了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全面振兴中华的深刻道理。由于志书记载的是人们的身边之事,看得见,摸得着,听起来觉得熟悉,谈起来感到亲切,就更容易起到教化的效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