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编纂的新方志和旧方志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方志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我们在编纂《中牟县志》续志时,从灵活应用各种方志体裁方面进行了——些探索,愿与方志界同仁共享。
一、关于方志体裁创新
旧方志的体裁,—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其中的述、记、志、传、录为文本信息,图、表为非文本信息,归结起来,旧方志所采用的信息语言,就是“文、图、表”三种。旧方志的图仅有地图一种形式,旧方志的表则不过是职官表、人物表之类的文字表格,它与述、汇、志、传、录相比,其实只是文字编排的方式不同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旧方志的信息语言就只有“文、图”两种了。
新方志也基本采用这七种基本体裁,但是,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表达思想的信息语言不断丰富,新方志的图、表较之旧方志的图、表,不仅增加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新方志的图基本有地图、照片两大类,有些志书还使用了绘画、示意图等更多形式的图片。新方志的表除文字表格以外,占更多篇幅、起更大作用的,则是以数字为主的一般统计表和统计表(统称数据表格)。除了传统的图、表以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以图片形式表现数据的信息语言形式:图表,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方志。——这不仅是方志体裁的发展和创新,更是现代科技在志书编排上的体现,是社会进步在志书中的缩影。
二、关于图片的应用
各种类型的图片,均是采用绘画语言来传达信息,和文本语言相比,它具有更直观、信息容量更大的优点,出版界同仁经常讲的“一图胜千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各类图片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照片的应用。在志首集中编排彩照,上届志书已形成惯例,但是,在正文中穿插使用随文照片的方式,不仅上届志书没有普遍采用,就是在续志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认为,适度使用随文照片,可以增强志书的视觉冲击力,起到美化志书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志书的印刷、装帧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编排得体的照片,可以大大增加志书的信息含量,增强志书资料性和存史价值,因为照片本身就是最直观的资料,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文物古迹、游览景点、物产介绍类的信息,再精美的语言文字,也没有一张照片描述得更透彻,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我在《中牟县志》的“救灾”部分插入了一张县领导在雨后洪水中指挥救灾的照片,它不仅记录了灾情,反映了救灾场面,还表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灾民的关注,党的干部为人民服务、和灾民患难与共的精神。
其次是其它类型图片(包括绘画、示意图、结构图、流程图等)的作用。对于已经消失而没有留下照片、无法以照片形式再现的事物,我们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图片来表现,使它起到对事物的指示、引导、诠释说明作用,比如分析某一事物布局、构成的组织结构图,表现某一事件实施过程、发展进程的流程图,展示某一物品体貌特征的示意图等等,通过一些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勾勒描绘,就可以起到大量文字记述的作用,不仅可减小篇幅,而且能说明更多问题。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公安、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纷繁复杂的战役时,那些优秀的指挥员通过一张示意图、部署图,就可以很快找到线索、抓准脉络,进而步步深入、取得侦破或战斗的胜利,这就是合理用图、发挥图片寓繁于简、指示引导功能的体现,对我们编纂志书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中牟县志》对2000年底县委、县政府等系统的机构设置,原来采用文字记述,总觉得混乱、眉目不清,我把它改为一幅“机构设置示意图”,就显得条理清晰,使用方便多了。
三、关于表格的应用
志书中各类数据表格所发挥的最重要作用,是最合理地分类集中大量的数字(文字表格的作用也是这样,只不过它集中的是文本数据而已)。那么,在表格中集中大量数字,其作用又是什么呢?除了用数字保存信息,以表格减少行文重复、减小志书篇幅、增加信息含量之外,数据表格的直接功能不外乎三种:
其一,用数字集中表现事物的绝对量,以明确的量来表现事物的状态。比如:不同耕地农作物的单产分别是“XX公斤”,不同时期的环境温度分别是 “X℃”,不同类型车辆的时速分别是“XX公里/小时”。这种以数字表现的量,即使过上千百年,人们也可以认知它。
其二,通过数字地对比来显示一种趋势、体现一种规律,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和幅度,表现事物间的比例关系。这样的数字,当时也具有明确的量化作用,但是,经过历史变迁和衡量尺度的变化,若干年后,数字本身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而通过数字表现的事物变化速度和幅度、比例关系,则会成为永恒的主旨。比如秦汉时代,要表现某人的生活水平变化,就会叙述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收入支出分别是“X X两”黄金,现在看来,这“X X两”黄金实际的使用价值究竟是多少?即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系,我们也不很容易或根本无法认知它,而通过这三个数字反映出来的此人收入支出增减的幅度,则可以很轻松地为我们所接受。
其三,前两种功能的结合,既表现绝对的量,又反映事物变化的速度、幅度,事物间的比例关系。
了解表格及其中数字的作用,在实际用表时,我们就可以依据自己所要表现的实际目的,对原始表格进行处理了。处理的原则,一是尽可能不减少表格本身的信息量,二是尽量减少表格的篇幅,只要结合篇目剪裁、合并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行和列,处理起来是不会有太大难度的。
当然,即是同一表格中的同一组数字,其作用究竟属于哪一种,有时也是难以简单划定的,对我们编者是这样,对志书的读者更是这样。
志书中数据表格的功能是很明显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使用表格一定要把握科学、适度的原则,既不能毫无节制地堆砌表格,更不能抱着“资料不够、表格来凑”的态度来使用表格。
四、关于图表的应用
必要的数据表格应该合理地加以保留,但是,对不同的数据表格,我们还可以为它选择一个更适合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使用图表。
图表有很多类型,比如曲线(折线)图、条形图、柱状图、圆饼图等,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点、线、面的结合来表现数值与数值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反映多个数字比较产生的幅度变化、比例结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创建各种类型的图表,其操作都是非常简单方便的。
在我们编纂志稿中,大部分行列数不多、比较简单的数据表格,都可以直接转换为图表,尤其是起前述第二种作用的数据表格,转换为图表后,各数字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出的速度幅度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尤其在读者利用志书时,不必再推敲、分析原始数字,也不必进行比较和换算,就可以迅速方便地看出我们要表现的主旨。
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在图表上添加原始数字作为数据标注,甚至在图表上增加一个参照标本,这样,无论是读者看大体的速度幅度变化、比例结构,或是专业学者查找原始数字、甚至是在某一参照系中进行深度学术研究,都可以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使样式呆板的数据表格表现出鲜活的生机,达到甚至超越数据表格的第三种功能,达到表格应用最高境界。《中牟县志》原有一个全县土壤类型构成表,我用计算机把它转换为圆饼比例图、并加上数据标注后,各类土壤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立刻鲜活地显示了出来,比直接查看表格中的数字直观得多,起到了表格所起不到的作用。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3年第5期
我们编纂的新方志和旧方志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方志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我们在编纂《中牟县志》续志时,从灵活应用各种方志体裁方面进行了——些探索,愿与方志界同仁共享。
一、关于方志体裁创新
旧方志的体裁,—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其中的述、记、志、传、录为文本信息,图、表为非文本信息,归结起来,旧方志所采用的信息语言,就是“文、图、表”三种。旧方志的图仅有地图一种形式,旧方志的表则不过是职官表、人物表之类的文字表格,它与述、汇、志、传、录相比,其实只是文字编排的方式不同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旧方志的信息语言就只有“文、图”两种了。
新方志也基本采用这七种基本体裁,但是,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表达思想的信息语言不断丰富,新方志的图、表较之旧方志的图、表,不仅增加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新方志的图基本有地图、照片两大类,有些志书还使用了绘画、示意图等更多形式的图片。新方志的表除文字表格以外,占更多篇幅、起更大作用的,则是以数字为主的一般统计表和统计表(统称数据表格)。除了传统的图、表以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以图片形式表现数据的信息语言形式:图表,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方志。——这不仅是方志体裁的发展和创新,更是现代科技在志书编排上的体现,是社会进步在志书中的缩影。
二、关于图片的应用
各种类型的图片,均是采用绘画语言来传达信息,和文本语言相比,它具有更直观、信息容量更大的优点,出版界同仁经常讲的“一图胜千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各类图片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照片的应用。在志首集中编排彩照,上届志书已形成惯例,但是,在正文中穿插使用随文照片的方式,不仅上届志书没有普遍采用,就是在续志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认为,适度使用随文照片,可以增强志书的视觉冲击力,起到美化志书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志书的印刷、装帧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编排得体的照片,可以大大增加志书的信息含量,增强志书资料性和存史价值,因为照片本身就是最直观的资料,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文物古迹、游览景点、物产介绍类的信息,再精美的语言文字,也没有一张照片描述得更透彻,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我在《中牟县志》的“救灾”部分插入了一张县领导在雨后洪水中指挥救灾的照片,它不仅记录了灾情,反映了救灾场面,还表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灾民的关注,党的干部为人民服务、和灾民患难与共的精神。
其次是其它类型图片(包括绘画、示意图、结构图、流程图等)的作用。对于已经消失而没有留下照片、无法以照片形式再现的事物,我们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图片来表现,使它起到对事物的指示、引导、诠释说明作用,比如分析某一事物布局、构成的组织结构图,表现某一事件实施过程、发展进程的流程图,展示某一物品体貌特征的示意图等等,通过一些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勾勒描绘,就可以起到大量文字记述的作用,不仅可减小篇幅,而且能说明更多问题。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公安、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纷繁复杂的战役时,那些优秀的指挥员通过一张示意图、部署图,就可以很快找到线索、抓准脉络,进而步步深入、取得侦破或战斗的胜利,这就是合理用图、发挥图片寓繁于简、指示引导功能的体现,对我们编纂志书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中牟县志》对2000年底县委、县政府等系统的机构设置,原来采用文字记述,总觉得混乱、眉目不清,我把它改为一幅“机构设置示意图”,就显得条理清晰,使用方便多了。
三、关于表格的应用
志书中各类数据表格所发挥的最重要作用,是最合理地分类集中大量的数字(文字表格的作用也是这样,只不过它集中的是文本数据而已)。那么,在表格中集中大量数字,其作用又是什么呢?除了用数字保存信息,以表格减少行文重复、减小志书篇幅、增加信息含量之外,数据表格的直接功能不外乎三种:
其一,用数字集中表现事物的绝对量,以明确的量来表现事物的状态。比如:不同耕地农作物的单产分别是“XX公斤”,不同时期的环境温度分别是 “X℃”,不同类型车辆的时速分别是“XX公里/小时”。这种以数字表现的量,即使过上千百年,人们也可以认知它。
其二,通过数字地对比来显示一种趋势、体现一种规律,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和幅度,表现事物间的比例关系。这样的数字,当时也具有明确的量化作用,但是,经过历史变迁和衡量尺度的变化,若干年后,数字本身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而通过数字表现的事物变化速度和幅度、比例关系,则会成为永恒的主旨。比如秦汉时代,要表现某人的生活水平变化,就会叙述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收入支出分别是“X X两”黄金,现在看来,这“X X两”黄金实际的使用价值究竟是多少?即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系,我们也不很容易或根本无法认知它,而通过这三个数字反映出来的此人收入支出增减的幅度,则可以很轻松地为我们所接受。
其三,前两种功能的结合,既表现绝对的量,又反映事物变化的速度、幅度,事物间的比例关系。
了解表格及其中数字的作用,在实际用表时,我们就可以依据自己所要表现的实际目的,对原始表格进行处理了。处理的原则,一是尽可能不减少表格本身的信息量,二是尽量减少表格的篇幅,只要结合篇目剪裁、合并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行和列,处理起来是不会有太大难度的。
当然,即是同一表格中的同一组数字,其作用究竟属于哪一种,有时也是难以简单划定的,对我们编者是这样,对志书的读者更是这样。
志书中数据表格的功能是很明显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使用表格一定要把握科学、适度的原则,既不能毫无节制地堆砌表格,更不能抱着“资料不够、表格来凑”的态度来使用表格。
四、关于图表的应用
必要的数据表格应该合理地加以保留,但是,对不同的数据表格,我们还可以为它选择一个更适合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使用图表。
图表有很多类型,比如曲线(折线)图、条形图、柱状图、圆饼图等,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点、线、面的结合来表现数值与数值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反映多个数字比较产生的幅度变化、比例结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创建各种类型的图表,其操作都是非常简单方便的。
在我们编纂志稿中,大部分行列数不多、比较简单的数据表格,都可以直接转换为图表,尤其是起前述第二种作用的数据表格,转换为图表后,各数字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出的速度幅度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尤其在读者利用志书时,不必再推敲、分析原始数字,也不必进行比较和换算,就可以迅速方便地看出我们要表现的主旨。
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在图表上添加原始数字作为数据标注,甚至在图表上增加一个参照标本,这样,无论是读者看大体的速度幅度变化、比例结构,或是专业学者查找原始数字、甚至是在某一参照系中进行深度学术研究,都可以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使样式呆板的数据表格表现出鲜活的生机,达到甚至超越数据表格的第三种功能,达到表格应用最高境界。《中牟县志》原有一个全县土壤类型构成表,我用计算机把它转换为圆饼比例图、并加上数据标注后,各类土壤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立刻鲜活地显示了出来,比直接查看表格中的数字直观得多,起到了表格所起不到的作用。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3年第5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