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轮修志要直面各类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
在笔者见到的十几部第二轮所修市县志篇目和少数已经出版的第二轮市县志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缺项,就是没把防灾减灾问题纳入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中。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是中国社会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轮所修市县志要成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录,修志工作者必须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直面各类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的记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至1/6。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已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水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建设的“都江堰”等若干防洪灌溉工程,古人发明的地震仪,都成为令世人赞叹的伟大创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一贯重视领导人民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积极响应第44届联大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倡议,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推进减灾事业。因为这项工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第二轮修志若能如实记录下各个时期的各种灾害状况以及党和各级政府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于资政、教化、存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市面临的灾害现状和分析
赤峰市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和燕山北麓山地,蜿蜒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于西拉沐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构成全市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的地貌特征。全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3—5月)干旱,多大风天气,干旱是本季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此外,大风、沙暴、霜冻等也影响春播抓苗和牧草返青;夏季(6-8月)短促炎热,雨量集中,夏季雨量虽多,但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易出现暴雨、冰雹,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有25%的年份,因伏旱而减产;秋季(9-l0月)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使玉米、高梁及晚秋作物糜、黍、荞麦等遭霜冻危害;冬季(1l-2月)漫长而寒冷,降雪量少,全市处于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寒潮过境多伴有大风或大雪,有时形成“白灾”,给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6%,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2.7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0%,仅次于春季。
由于赤峰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而寒冷,夏短而酷热,无霜期短,降雨量少而集中,历年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霜冻灾、雪灾、虫灾等灾害。总的情况是,灾害年年有,小灾随时有,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地威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一直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这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重点防御工程和主要河道的减灾设防标准低,物资保障能力较差,缺少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科技手段比较落后,科研手段、人口素质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市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和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市长杭桂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作为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全球正处于自然灾害较频繁时段,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都在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灾害形势比较严峻。以2005年为例:进入6月份以后,我市11个旗县区60多个乡镇苏木程度不同地遭受了干旱、病虫、风雹、洪涝4种自然灾害。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来,以上灾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截至目前,全市受灾农作物总面积361.6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24.01%,其中绝收6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4.6%。受灾人口131.12万人,占全市农村牧区总人口的35..44%,因灾死亡10人。受灾牲畜59.3万头只,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4.3%。直接经济损失5.713亿元。这说明日益频繁的灾害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防灾减灾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城市发展得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灿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却越发显得突出。因此,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城市的抗御灾害的能力,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篇目安排和记述方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很大,人为的活动,生态的急剧变迁,也使得各地灾害现状不尽相同,因此防灾减灾篇目的体例、结构、编写,必须因地而宜,择善而从。本文依据赤峰地区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情况,尽可能提出一个大体完整的体例,并就编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粗浅的想法。
(一)防灾减灾篇记述的主要内容
1、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 包括①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主要记述各气象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系统;②监测和预报,主要记述大气监测、气象电信、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
2、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包括①干旱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农田基本建设、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作物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耕作保墒、覆盖抑制农田蒸发、人工增雨等②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③大风、沙尘暴灾害防治④低温寒害防治⑤其它
3、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包括①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防治机构、防治措施②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防治机构、防治措施 ③草害防治
4、森林、草原火灾防治。 记述①防治机构②林火防治③林火防御技术④林火扑救技术
5、防震减灾。包括①防震减灾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主要记述机构设置、市地震局主要职责②地震监测预报,主要记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与水平③防震减灾,主要记述减轻震灾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震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④省(区)、市间地震联防协作
6、疫病防治。包括①防疫机构②防疫技术③灾后卫生防疫减灾,主要记述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健康教育
7、地方病防治。记述①地方性氟中毒病防治②布鲁氏菌病防治、③碘缺发病防治④克山病防治
8、保险防灾与理赔。包括①概况②保险防灾措施③保险理赔,主要记述财产保险理赔、农业保险理赔
9、民政救灾救济。包括①救灾救济组织机构与职能②救灾救济方针、政策与法规③救灾救济的实施,主要记述救灾、社会救济
10、防灾减灾综合对策。记述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包括指导思想、防灾减灾意识要点 、途径与方法②防灾减灾组织体制③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包括防治灾害立法、资源统一管理与保护、依法防灾减灾
11、灾害监测和预报系统。①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②防汛基本建设和预警系统③干旱、洪水、大风、冰雹监测预测系统④地震灾害监测预报系统⑤森林火险监测预防
(二)记述以上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反映防灾减灾的历史与现状。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始终重视防范抵御自然灾害的工作,组织和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治理,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综合减灾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开展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以节水保墒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以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加强了灾害性天气、农林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畜牧业疫情、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建立了农业自然灾害测报、灾情评估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抗御灾害的能力还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先旱后涝、旱涝交替的灾害频频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深思考。今年发生这么严重的水灾及雹灾,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降雨集中,也就是说,主要是天灾造成的。当然,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河道淤积、水利设施薄弱、防雹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等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改造,使我们的防范抗御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以利更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第二、合理选择记述方式。 如采用大编体,则可在自然地理编中设防灾减灾章,在防灾减灾章下可设如前所述的11节。如果是采用小编体或中编体,则可专设防灾减灾篇,篇下设11章。还有一种方式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仅将气象灾害中的防灾减灾工作集中记述,其余则散记在有关篇章中。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防灾减灾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十分复杂,记述内容很多,具体撰稿时要恰当地处理好与有关篇章记述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一般拟采取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进行概要的记述,记述我市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救灾体系,改善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灾害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不拟将某种灾害状况和某项防灾减灾政策措施展开记述,造成正文畸轻畸重的情况。
第三、注意反映新情况新特点。比如,在近几年中,全民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备灾和灾害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保险正在成为灾害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等,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记述应当详尽一些。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地方特色也应当突出记述,如我市实施的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等,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应是记述重点之一。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5期
一、第二轮修志要直面各类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
在笔者见到的十几部第二轮所修市县志篇目和少数已经出版的第二轮市县志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缺项,就是没把防灾减灾问题纳入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中。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是中国社会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轮所修市县志要成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录,修志工作者必须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直面各类灾害与防灾减灾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的记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至1/6。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已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水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建设的“都江堰”等若干防洪灌溉工程,古人发明的地震仪,都成为令世人赞叹的伟大创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一贯重视领导人民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积极响应第44届联大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倡议,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推进减灾事业。因为这项工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第二轮修志若能如实记录下各个时期的各种灾害状况以及党和各级政府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于资政、教化、存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市面临的灾害现状和分析
赤峰市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和燕山北麓山地,蜿蜒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于西拉沐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构成全市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的地貌特征。全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3—5月)干旱,多大风天气,干旱是本季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此外,大风、沙暴、霜冻等也影响春播抓苗和牧草返青;夏季(6-8月)短促炎热,雨量集中,夏季雨量虽多,但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易出现暴雨、冰雹,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有25%的年份,因伏旱而减产;秋季(9-l0月)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使玉米、高梁及晚秋作物糜、黍、荞麦等遭霜冻危害;冬季(1l-2月)漫长而寒冷,降雪量少,全市处于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寒潮过境多伴有大风或大雪,有时形成“白灾”,给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6%,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2.7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0%,仅次于春季。
由于赤峰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而寒冷,夏短而酷热,无霜期短,降雨量少而集中,历年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霜冻灾、雪灾、虫灾等灾害。总的情况是,灾害年年有,小灾随时有,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地威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一直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这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重点防御工程和主要河道的减灾设防标准低,物资保障能力较差,缺少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科技手段比较落后,科研手段、人口素质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市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和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市长杭桂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作为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全球正处于自然灾害较频繁时段,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都在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灾害形势比较严峻。以2005年为例:进入6月份以后,我市11个旗县区60多个乡镇苏木程度不同地遭受了干旱、病虫、风雹、洪涝4种自然灾害。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来,以上灾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截至目前,全市受灾农作物总面积361.6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24.01%,其中绝收6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4.6%。受灾人口131.12万人,占全市农村牧区总人口的35..44%,因灾死亡10人。受灾牲畜59.3万头只,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4.3%。直接经济损失5.713亿元。这说明日益频繁的灾害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防灾减灾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城市发展得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灿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却越发显得突出。因此,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城市的抗御灾害的能力,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篇目安排和记述方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很大,人为的活动,生态的急剧变迁,也使得各地灾害现状不尽相同,因此防灾减灾篇目的体例、结构、编写,必须因地而宜,择善而从。本文依据赤峰地区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情况,尽可能提出一个大体完整的体例,并就编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粗浅的想法。
(一)防灾减灾篇记述的主要内容
1、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 包括①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主要记述各气象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系统;②监测和预报,主要记述大气监测、气象电信、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
2、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包括①干旱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农田基本建设、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作物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耕作保墒、覆盖抑制农田蒸发、人工增雨等②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③大风、沙尘暴灾害防治④低温寒害防治⑤其它
3、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包括①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防治机构、防治措施②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防治机构、防治措施 ③草害防治
4、森林、草原火灾防治。 记述①防治机构②林火防治③林火防御技术④林火扑救技术
5、防震减灾。包括①防震减灾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主要记述机构设置、市地震局主要职责②地震监测预报,主要记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与水平③防震减灾,主要记述减轻震灾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震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④省(区)、市间地震联防协作
6、疫病防治。包括①防疫机构②防疫技术③灾后卫生防疫减灾,主要记述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健康教育
7、地方病防治。记述①地方性氟中毒病防治②布鲁氏菌病防治、③碘缺发病防治④克山病防治
8、保险防灾与理赔。包括①概况②保险防灾措施③保险理赔,主要记述财产保险理赔、农业保险理赔
9、民政救灾救济。包括①救灾救济组织机构与职能②救灾救济方针、政策与法规③救灾救济的实施,主要记述救灾、社会救济
10、防灾减灾综合对策。记述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包括指导思想、防灾减灾意识要点 、途径与方法②防灾减灾组织体制③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包括防治灾害立法、资源统一管理与保护、依法防灾减灾
11、灾害监测和预报系统。①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②防汛基本建设和预警系统③干旱、洪水、大风、冰雹监测预测系统④地震灾害监测预报系统⑤森林火险监测预防
(二)记述以上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反映防灾减灾的历史与现状。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始终重视防范抵御自然灾害的工作,组织和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治理,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综合减灾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开展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以节水保墒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以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加强了灾害性天气、农林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畜牧业疫情、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建立了农业自然灾害测报、灾情评估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抗御灾害的能力还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先旱后涝、旱涝交替的灾害频频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深思考。今年发生这么严重的水灾及雹灾,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降雨集中,也就是说,主要是天灾造成的。当然,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河道淤积、水利设施薄弱、防雹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等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改造,使我们的防范抗御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以利更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第二、合理选择记述方式。 如采用大编体,则可在自然地理编中设防灾减灾章,在防灾减灾章下可设如前所述的11节。如果是采用小编体或中编体,则可专设防灾减灾篇,篇下设11章。还有一种方式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仅将气象灾害中的防灾减灾工作集中记述,其余则散记在有关篇章中。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防灾减灾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十分复杂,记述内容很多,具体撰稿时要恰当地处理好与有关篇章记述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一般拟采取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进行概要的记述,记述我市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救灾体系,改善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灾害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不拟将某种灾害状况和某项防灾减灾政策措施展开记述,造成正文畸轻畸重的情况。
第三、注意反映新情况新特点。比如,在近几年中,全民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备灾和灾害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保险正在成为灾害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等,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记述应当详尽一些。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地方特色也应当突出记述,如我市实施的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等,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应是记述重点之一。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5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