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工作启动以来,笔者结合本县乡镇入编县志稿的编写实际,进行了调研探索,认为,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乡镇入编县志稿的分析
乡镇作为整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历史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乡镇入编县志稿就客观地摆在了各级地方史志工作者的面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地乡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乡镇的各种生产要素功能向中心城市的渗透,使其不仅规模上扩大,而且逐步成为城乡结合的载体和发展的基地,不仅如此,乡镇行政区域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更。这样,就迫切需要有一种载体来记载乡镇的历史发展。因此,以志书的形式记入一乡、一镇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已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编写乡镇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多数缘起于乡镇。现存的《澉水志》,就是宋常棠编修的镇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镇志。到了明清时期,镇志、村志有了很大发展,如《乌青镇志》《黎里志》《南浔镇志》《南翔镇志》等等。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编修的乡志、镇志更是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种之多。《四库全书》曾收录了《澉水志》,存目中收录了明人的《澉浦续志》,清人的《峡川志》等。这都说明了镇志、村志的编修,已有较长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它即是地方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明嘉靖《续澉水志》记述的垦山种植竹、桐、漆、桃、粟等经济作物和果树;清乾隆《乌青镇志》、同治《双林镇志》、光绪《菱湖镇志》中均记述了有关湖丝专业市场、桑叶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兴盛的状况。所有这些,对于研究历史、发展生产,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建国以后,各地遵照"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主旨,组织编修出了一批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乡镇志。这对于弘扬各地优秀文化传统,修好三级志书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说,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各级地方史志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
二、突出的几个重点问题
新一轮修志,记载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修志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初步确立起来,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国人民正处在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第二轮修志应当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这一伟大历史性变革和重大发展。做到这一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因为,我国的改革启动在农村,农村的改革发展,促使城市步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是记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最佳载体。因此,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突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线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的。广大农村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包产到户、联产到劳、联产到组、两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包干到户,"统、专、包"等多种责任制形式,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度;放开了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各地小城镇建设迅速崛起。可以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改革成功,也对其它方面的改革起到了极大地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因此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史志工作者要围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记述这一重要历史时期。首先,要把党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精神,融于乡镇志稿的通篇之中。结合本地实际,写出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改革进行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巨大成效。要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中体现上述主要内容,从而提升志书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要防止把改革和发展隔离开写的倾向,做到用改革定位发展,讲发展展现改革。其次,要写出本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实施过程。不要只写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和战略部署,而更为主要的是结合本地实际写出具体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也就是本地具体怎样进行改革的,改革的具体政策有哪些,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再就是,写足、写明、写实本地通过改革而带来的发展变化。写足就是把改革后的新变化作以全面而重点的概括。文稿中,要防止穿靴带帽讲改革话发展的写法。写明就是讲改革发展变化,确实体现出改革的性质来,是改革促进了发展,不能漫无边际单一的写发展,而远离改革的根本作用。写实就是扎扎实实写改革,实事求是话发展。消除虚假行为,纯洁历史的真实可靠性。总之,要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条主线,牵动起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彰显出改革的重大历史作用。
(二)把握民营经济的发展主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近,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这是在总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所做出的重大理论提升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民本经济",是老百姓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这项经济起步在农村,发展于乡镇,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入编县志稿记述民营经济,要把握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写好综述。主要包括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由来,民营经济的各业构成,民营经济效益等项内容,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发展效益重点概括进去。二是记述民营工业园区。这种园区经济,也可以说是各地的一种块状经济,通过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发展本土经济。主要包括民营工业园区经济的分布构成,以及规模效益,重点企业。三是记述民营商业园区。重点是分布构成、规模效益、管理模式、商贸流通中心。四是记述民营特色经济。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经济专业村、镇。五是记述民营业户。民营业户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主要有个体工业户、个体手工业户、个体特色种植、养殖业户、个体商业户。另外,要写出民营经济的管理机构。
(三)记述乡镇企业的发展主体
乡镇企业,即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包括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要求。乡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我国历史上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创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显示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和作用,成为"半壁江山"或"四分天下有其三"的发展规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乡镇企业虽然也遇到了制约因素,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应该在志书中独立设编,记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为:乡镇企业发展沿革、乡镇企业的各业构成及管理、乡镇企业的重点企业、各类公司、特色产品、经济效益等,并要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
(四)融于地方特色经济
地方特色经济是农村干部群众在农村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乡镇入编县志稿必须记述这项发展内容。其主要有:乡镇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概述(重点介绍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情况),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过程、重大措施以及规模效益。重点记述特色产品、分布以及发展规模,特色经济的市场发展环境,科技投入,特色资源配置以及管理制度等项内容。
三、注重编纂质量,注意编写方法
乡镇入编县志稿是各级志书的基础资料,更是县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要提高乡镇入编县志稿的编写质量。总的要求是: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合理,资料完整系统,史实准确无误、记述清晰明了、文字朴实流畅,行文规范统一。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志稿立目要科学得当。这对于志稿的质量关系极大,起着统摄的作用。注意三点:(一)乡镇记述的地域较小,著述的内容也没有多么丰富,且多是微观事物,所以,立目要小,框架不易过多。(二)以事分类,事以类从,横排竖写,归属要科学得当。(三)突出浓厚 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二是记述要具体详尽。要从四方面入手:(一)事物要记全。一件事物,不仅要记它的概貌、因果,而且要记述它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发展效果。比如记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要记述发生背景、起始时间、试点单位,而且要记述改革原则、具体内容,如承包对象、耕地划分、责任制内容、权利义务等。(二)记述的事物要有分解。也就是一事物的不同层次内容要逐一记具体详细。(三)典型。(四)人物。三是资料的鉴别和运用。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复查核实、多方考证。在编写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记述合理、表述准确、运用得当、反复推敲,使 之发挥较大的作用。还有,政治关一定要把好,以改革发展统揽志稿。注意编写方法,总的要求就是要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编写过程中注意做到的根本一条。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指导编纂的全过程,做到材料不但要实而要精,有充分的利用价值,从而保证志稿的质量,为县级志书的编纂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3期
自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工作启动以来,笔者结合本县乡镇入编县志稿的编写实际,进行了调研探索,认为,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乡镇入编县志稿的分析
乡镇作为整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历史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乡镇入编县志稿就客观地摆在了各级地方史志工作者的面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地乡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乡镇的各种生产要素功能向中心城市的渗透,使其不仅规模上扩大,而且逐步成为城乡结合的载体和发展的基地,不仅如此,乡镇行政区域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更。这样,就迫切需要有一种载体来记载乡镇的历史发展。因此,以志书的形式记入一乡、一镇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已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编写乡镇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多数缘起于乡镇。现存的《澉水志》,就是宋常棠编修的镇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镇志。到了明清时期,镇志、村志有了很大发展,如《乌青镇志》《黎里志》《南浔镇志》《南翔镇志》等等。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编修的乡志、镇志更是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种之多。《四库全书》曾收录了《澉水志》,存目中收录了明人的《澉浦续志》,清人的《峡川志》等。这都说明了镇志、村志的编修,已有较长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它即是地方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明嘉靖《续澉水志》记述的垦山种植竹、桐、漆、桃、粟等经济作物和果树;清乾隆《乌青镇志》、同治《双林镇志》、光绪《菱湖镇志》中均记述了有关湖丝专业市场、桑叶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兴盛的状况。所有这些,对于研究历史、发展生产,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建国以后,各地遵照"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主旨,组织编修出了一批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乡镇志。这对于弘扬各地优秀文化传统,修好三级志书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说,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各级地方史志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
二、突出的几个重点问题
新一轮修志,记载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修志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初步确立起来,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国人民正处在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第二轮修志应当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这一伟大历史性变革和重大发展。做到这一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因为,我国的改革启动在农村,农村的改革发展,促使城市步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是记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最佳载体。因此,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突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线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的。广大农村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包产到户、联产到劳、联产到组、两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包干到户,"统、专、包"等多种责任制形式,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度;放开了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各地小城镇建设迅速崛起。可以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改革成功,也对其它方面的改革起到了极大地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因此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史志工作者要围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记述这一重要历史时期。首先,要把党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精神,融于乡镇志稿的通篇之中。结合本地实际,写出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改革进行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巨大成效。要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中体现上述主要内容,从而提升志书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要防止把改革和发展隔离开写的倾向,做到用改革定位发展,讲发展展现改革。其次,要写出本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实施过程。不要只写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和战略部署,而更为主要的是结合本地实际写出具体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也就是本地具体怎样进行改革的,改革的具体政策有哪些,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再就是,写足、写明、写实本地通过改革而带来的发展变化。写足就是把改革后的新变化作以全面而重点的概括。文稿中,要防止穿靴带帽讲改革话发展的写法。写明就是讲改革发展变化,确实体现出改革的性质来,是改革促进了发展,不能漫无边际单一的写发展,而远离改革的根本作用。写实就是扎扎实实写改革,实事求是话发展。消除虚假行为,纯洁历史的真实可靠性。总之,要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条主线,牵动起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彰显出改革的重大历史作用。
(二)把握民营经济的发展主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近,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这是在总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所做出的重大理论提升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民本经济",是老百姓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这项经济起步在农村,发展于乡镇,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入编县志稿记述民营经济,要把握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写好综述。主要包括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由来,民营经济的各业构成,民营经济效益等项内容,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发展效益重点概括进去。二是记述民营工业园区。这种园区经济,也可以说是各地的一种块状经济,通过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发展本土经济。主要包括民营工业园区经济的分布构成,以及规模效益,重点企业。三是记述民营商业园区。重点是分布构成、规模效益、管理模式、商贸流通中心。四是记述民营特色经济。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经济专业村、镇。五是记述民营业户。民营业户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主要有个体工业户、个体手工业户、个体特色种植、养殖业户、个体商业户。另外,要写出民营经济的管理机构。
(三)记述乡镇企业的发展主体
乡镇企业,即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包括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要求。乡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我国历史上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创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显示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和作用,成为"半壁江山"或"四分天下有其三"的发展规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乡镇企业虽然也遇到了制约因素,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应该在志书中独立设编,记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为:乡镇企业发展沿革、乡镇企业的各业构成及管理、乡镇企业的重点企业、各类公司、特色产品、经济效益等,并要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
(四)融于地方特色经济
地方特色经济是农村干部群众在农村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乡镇入编县志稿必须记述这项发展内容。其主要有:乡镇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概述(重点介绍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情况),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过程、重大措施以及规模效益。重点记述特色产品、分布以及发展规模,特色经济的市场发展环境,科技投入,特色资源配置以及管理制度等项内容。
三、注重编纂质量,注意编写方法
乡镇入编县志稿是各级志书的基础资料,更是县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乡镇入编县志稿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要提高乡镇入编县志稿的编写质量。总的要求是: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合理,资料完整系统,史实准确无误、记述清晰明了、文字朴实流畅,行文规范统一。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志稿立目要科学得当。这对于志稿的质量关系极大,起着统摄的作用。注意三点:(一)乡镇记述的地域较小,著述的内容也没有多么丰富,且多是微观事物,所以,立目要小,框架不易过多。(二)以事分类,事以类从,横排竖写,归属要科学得当。(三)突出浓厚 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二是记述要具体详尽。要从四方面入手:(一)事物要记全。一件事物,不仅要记它的概貌、因果,而且要记述它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发展效果。比如记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要记述发生背景、起始时间、试点单位,而且要记述改革原则、具体内容,如承包对象、耕地划分、责任制内容、权利义务等。(二)记述的事物要有分解。也就是一事物的不同层次内容要逐一记具体详细。(三)典型。(四)人物。三是资料的鉴别和运用。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复查核实、多方考证。在编写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记述合理、表述准确、运用得当、反复推敲,使 之发挥较大的作用。还有,政治关一定要把好,以改革发展统揽志稿。注意编写方法,总的要求就是要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编写过程中注意做到的根本一条。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指导编纂的全过程,做到材料不但要实而要精,有充分的利用价值,从而保证志稿的质量,为县级志书的编纂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5年第3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