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年鉴创新成为年鉴界同仁们最“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是由于它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早在2001年,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先生就倡导年鉴要创新,指出: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年鉴创新包括年鉴理论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是目前最为迫切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本文根据笔者对年鉴内容创新的理解,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年鉴界同仁。
一、创新框架设计,凸现年鉴个性化特色
年鉴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框架设计不仅要体现编纂者的编辑指导思想,而且还必须设置地科学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年鉴的编纂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年鉴工作带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统一性”,年鉴的框架结构和篇目设置雷同现象严重,年鉴的个性化特色得不到有效地释放,形成了“千鉴一面”的尴尬局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资料增多,再加上政策及区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增大,此时年鉴再固守原有的框架结构显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年鉴创新势在必行。年鉴要反映时代信息特点,突出个性特色,其框架设计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设立新的篇目,淘汰过时的篇目,以寻求框架设计与反映信息形式的最佳结合点。
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本身特色的框架结构,是实现年鉴个性化特色的必由之路。年鉴的个性化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年度特色。如何设计年鉴的框架结构,才能突出这三个特色呢?首先,要找准本地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历程不同,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和人文特色也不同,这就形成了本地所具有的不同于他地的特色。年鉴编纂者在设计框架时,应抓住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体现地方行政特色,从资源优势中反映地方区域特色,从文化底蕴中张扬地方人文特色,年鉴框架的个性化特色就凸现出来了。其次,要把握时代特色。时代特色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年鉴编纂者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聚集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以体现年鉴的时代特色。第三,要突出年度特色。一个地区由于年度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发展特色不同,因此它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年度性。在设计年鉴框架时,要抓住年度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地进行调整,以突出年度特色。
年鉴框架结构创新,是不断提高年鉴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年鉴工作者们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度的洞察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把握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和地情特色,不断探索和实践,每年都要对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该设立新篇目的要设立新篇目,该升格的要升格,篇目该前提的要前提,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常编常新。
二、创新条目内容,增强年鉴实用性
条目是年鉴的最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年鉴的内容通过条目表现出来,因此,年鉴内容的创新也要通过条目创新来实现。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年鉴作为反映信息资料的工具书,其条目内容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增强年鉴的实用价值。年鉴条目的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创新年鉴条目内容,增加实用性资料。年鉴条目从其表达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常规条目和重点条目。常规条目收录相同项目的内容,在年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持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重点条目用以反映年度内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或某项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或存在的问题或事件的性质、特征、变化、发展,以突出地方特色。但目前年鉴中常规条目比例过大,年鉴内容年年相似,无特色、无亮点、无新意,记载一般性工作、一般性会议、一般性文件过多,与高新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等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称,不能及时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成果充分反映出来,缺乏实用价值、信息价值和存史价值,使年鉴的资治、存史、教化功能大大降低。年鉴要增加实用性资料,就必须压缩冗余信息和内容,多刊载一些改革开放中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创举、新问题等及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相关的实用信息,以增加年鉴的信息量,增强年鉴的整体实用性。
第二,创新年鉴条目内容,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省级综合性年鉴的入鉴资料不仅要反映全省的概况、信息和政府的政绩,而且还要收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资料。收录的资料要从注重地方资源环境、人文特色向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特色转移,注重突出时代特色,聚集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医疗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三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与社会现实、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年鉴中每年都要反映,但条目的选题每年都应根据当年的工作特点而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以突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三、创新组稿模式,拓展年鉴信息渠道
目前,年鉴信息基本上来源于各级党政管理部门,供稿渠道比较单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机构改革的深化及政企分开,许多管理企业的厅局撤销,政府部门的某些职能逐渐弱化,许多工作由政府转向社会的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等,政府没有相应的部门全面掌握这些企业的情况,造成了这部分资料的供稿困难,单纯依靠党政部门供稿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年鉴作为信息载体,要想使入鉴资料信息全,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供稿模式,在目前供稿渠道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的信息渠道,形成以党政管理部门供稿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复合型供稿渠道。党政部门的信息仍通过原来的供稿渠道解决。社会信息,如,社会力量办学、餐饮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等方面的资料,一要通过行业协会,二要通过新闻媒体,三要通过政府网站,四要通过编辑部自己采访多渠道获取,既防止造成年鉴内容的缺项和遗漏、保证稿件的质量,又可以缩短出版周期,加快出书进度。
年鉴创新,倡导个性化发展,每种年鉴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闪光点。如果年鉴工作者们都能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年度内的大事、新事、要事,设计出符合本地地情的颇具特色的框架,不断创新年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6年第1期
当前,年鉴创新成为年鉴界同仁们最“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是由于它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早在2001年,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先生就倡导年鉴要创新,指出: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年鉴创新包括年鉴理论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是目前最为迫切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本文根据笔者对年鉴内容创新的理解,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年鉴界同仁。
一、创新框架设计,凸现年鉴个性化特色
年鉴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框架设计不仅要体现编纂者的编辑指导思想,而且还必须设置地科学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年鉴的编纂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年鉴工作带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统一性”,年鉴的框架结构和篇目设置雷同现象严重,年鉴的个性化特色得不到有效地释放,形成了“千鉴一面”的尴尬局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资料增多,再加上政策及区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增大,此时年鉴再固守原有的框架结构显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年鉴创新势在必行。年鉴要反映时代信息特点,突出个性特色,其框架设计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设立新的篇目,淘汰过时的篇目,以寻求框架设计与反映信息形式的最佳结合点。
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本身特色的框架结构,是实现年鉴个性化特色的必由之路。年鉴的个性化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年度特色。如何设计年鉴的框架结构,才能突出这三个特色呢?首先,要找准本地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历程不同,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和人文特色也不同,这就形成了本地所具有的不同于他地的特色。年鉴编纂者在设计框架时,应抓住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体现地方行政特色,从资源优势中反映地方区域特色,从文化底蕴中张扬地方人文特色,年鉴框架的个性化特色就凸现出来了。其次,要把握时代特色。时代特色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年鉴编纂者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聚集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年鉴框架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以体现年鉴的时代特色。第三,要突出年度特色。一个地区由于年度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发展特色不同,因此它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年度性。在设计年鉴框架时,要抓住年度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地进行调整,以突出年度特色。
年鉴框架结构创新,是不断提高年鉴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年鉴工作者们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度的洞察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把握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和地情特色,不断探索和实践,每年都要对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该设立新篇目的要设立新篇目,该升格的要升格,篇目该前提的要前提,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常编常新。
二、创新条目内容,增强年鉴实用性
条目是年鉴的最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年鉴的内容通过条目表现出来,因此,年鉴内容的创新也要通过条目创新来实现。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年鉴作为反映信息资料的工具书,其条目内容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增强年鉴的实用价值。年鉴条目的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创新年鉴条目内容,增加实用性资料。年鉴条目从其表达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常规条目和重点条目。常规条目收录相同项目的内容,在年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持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重点条目用以反映年度内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或某项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或存在的问题或事件的性质、特征、变化、发展,以突出地方特色。但目前年鉴中常规条目比例过大,年鉴内容年年相似,无特色、无亮点、无新意,记载一般性工作、一般性会议、一般性文件过多,与高新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等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称,不能及时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成果充分反映出来,缺乏实用价值、信息价值和存史价值,使年鉴的资治、存史、教化功能大大降低。年鉴要增加实用性资料,就必须压缩冗余信息和内容,多刊载一些改革开放中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创举、新问题等及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相关的实用信息,以增加年鉴的信息量,增强年鉴的整体实用性。
第二,创新年鉴条目内容,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省级综合性年鉴的入鉴资料不仅要反映全省的概况、信息和政府的政绩,而且还要收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资料。收录的资料要从注重地方资源环境、人文特色向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特色转移,注重突出时代特色,聚集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医疗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三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与社会现实、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年鉴中每年都要反映,但条目的选题每年都应根据当年的工作特点而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以突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三、创新组稿模式,拓展年鉴信息渠道
目前,年鉴信息基本上来源于各级党政管理部门,供稿渠道比较单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机构改革的深化及政企分开,许多管理企业的厅局撤销,政府部门的某些职能逐渐弱化,许多工作由政府转向社会的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等,政府没有相应的部门全面掌握这些企业的情况,造成了这部分资料的供稿困难,单纯依靠党政部门供稿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年鉴作为信息载体,要想使入鉴资料信息全,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供稿模式,在目前供稿渠道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的信息渠道,形成以党政管理部门供稿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复合型供稿渠道。党政部门的信息仍通过原来的供稿渠道解决。社会信息,如,社会力量办学、餐饮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等方面的资料,一要通过行业协会,二要通过新闻媒体,三要通过政府网站,四要通过编辑部自己采访多渠道获取,既防止造成年鉴内容的缺项和遗漏、保证稿件的质量,又可以缩短出版周期,加快出书进度。
年鉴创新,倡导个性化发展,每种年鉴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闪光点。如果年鉴工作者们都能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年度内的大事、新事、要事,设计出符合本地地情的颇具特色的框架,不断创新年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6年第1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