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修志,关于篇目选择与内容记述,以己之见,认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百分之百地按照通行做法去修,篇目和内容与别人无大差异,不论对错一概沿袭;二是有继承也有改进,坚持长处继承,短处避免,缺欠弥补;三是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路子,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这三种情况,各自究竟怎么样,只有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第一种,本人认为越来越面临危机。包括阅读危机、信任危机、使用危机、传承危机。这是站在负责任的角度来说的,也有不以为然的,认为危机不危机,与我们无关,好赖编出志书就行。
志书是地情书,地情是客体,是记述地对象。志书是载体,是承载地情的,二者应融为一体,而不应是“两张皮”。但实际情况多是地情为10分,志书只记述了5分或6分,缺漏了什么?最明显的是缺漏了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性内容,缺漏了深层次内容,缺漏了宏观方面内容,缺漏了管理对象方面的内容等。
读者所反馈的情况,给我们也敲了警钟。中指组原组长李铁映为方志展览题词时写到:修志为用,用志资修①。志书编的如何,要让读者来检验。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先生评价一些志书时指出,志书“花费大量篇幅反映事物内部一些小单元的起源兴革”,使“志书格局呈现为一条多竖线拼结并列而成的薄薄平面。看起来文字不少,但多为承上启下铺垫过渡性内容,核心资料被冲淡,反映不出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彩多姿的现代社会全貌”②。《人民日报》记者李舫,在充分肯定首轮修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首轮修志“存在着‘因义剪裁,因义生文’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记工作、存史为目的编纂宗旨,政府各部门的篇目设置和记述重点是从部门工作出发,未能从国家管理的角度设篇立目和记述。大量篇幅记述的是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多寡、开展工作、各种会议、单位任职人员和时间等。未能从部门设置的职能发挥、发展变化上提供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未能围绕‘志义’组织材料和设立篇目,地情信息缺乏深度。很多事物的记述只是轻描淡写,缺乏具体深入的记述。如建置篇,只从面上记载其境域、行政区设置,没有深入记述各政区的特点。人物入选也只是从标榜地方人杰地灵的角度和需要衡量③。”某省作协副主席谈歌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名为《探寻〈史记〉与县志中间之路》④。该文指出:“中国行政的区划,县一级举足轻重,记述其发展历程的县志,同样举足轻重。老县志多是精粹的,它通常字数少,页数薄,内容却厚重。时下,县志写作有了变化,字数变多,页数渐渐变厚,有的状若砖头(我还见过多卷本的县志,如分成上、中、下三册种种),内容却变得枯燥,果真有那么多可以入志的人或事吗?多是修志者唯恐遗漏了地方各界领导的政绩,事无巨细,一概要记录在案。且行文也乏味,八股样式,照猫画虎。或是受时下公文写作影响太深?”贵州省方志办原副主任罗再麟讲:“首轮志书编纂的最大问题是,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但没有很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所见志书,除历史的追述、地理环境的描述外,大多是写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鲜活的社会生活被大量枯燥的数据所取代,缺少人文关怀。于是,我们的志书远离了实际,远离了群众,远离了生活(也就是三脱离),不能培养各层次的读者群,仅限于部分领导干部和部分科研人员翻阅及地方志内部循环⑤。”二轮志书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上述读志用志者对志书的反映,对于我们改进修志工作,包括调整志书内容结构,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这说明,过去那种修志方法、体例形式、内容选取,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不改就不是一部好志书,不改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不改就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不改就可能昙花一现。李铁映讲:“志书质量如何,这关系到方志事业的前途和命运”⑥。改革与质量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修志工作坚持不坚持改革创新,关系到方志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第二种,就是改进型、结合型,就是谈歌说的那种“《史记》与县志的中间道路”。
结合型的志书,有以下一些特征:
1.传统篇目加新的要素。例一,以二轮《井陉县志》为例⑦。其居民部类,传统部分,包括人口总量、分布、变动、素质、构成、计划生育、习俗、婚姻、家庭;新的要素有:附1井陉县人口老龄化,附2劳动力职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分析,附3对井陉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查。例二,以《青田县志》为例 ⑧ 。其教育部类,包括学校、学生、惠学、教师、教学。它与传统县志教育篇目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学校、教师、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和惠学。这也是传统篇目加新的要素。传统篇目,学校不是一块,是若干块,包括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专科学校、成人学校、特教学校等,一类一块,少说也有五六块、七八块,而《青田县志》学校就整合为一块。
2. 在文字总量上,少于如谈歌所提的三卷本、砖头样等的志书,但比精炼的志书要多一点。
3.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上,能够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拿政治部类来说。调整篇目为综述、重要决策(党委)、主政(人大)参政(政协)、施政辑要(政府)、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为保证全书120万字左右的目标能够实现,政治部类也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四点”(重点、特点、亮点、看点)上有所作为,非“四点”内容,也就是一般性内容少作为。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是党委决策、人大活动(主政)、政协参政、政府施政、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这和通常篇目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重点突出了,一般(内容)压缩了。一部县级志稿假如要设8编(大编)的话,按120万字控制,平均每卷可分15万字。政治部类如果按老篇目去办,15万字根本无法落实(其它部类也是如此)。本人想法是:一般性内容,在志书中大多是横排竖写,竖写时要么逐年写,要么择年写,基本是点到为止,这些简而又简的内容,把它归在大事年表中,不也是“兼顾”的一种好办法吗?常规篇目中的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其内容除党委决策、人大活动、政协参政、政府施政外,其它都可梳理后归入大事年表中。至于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政治部类按15万字计划,这三类各自可分2.1万字(其它4类占8.4万字)。如按传统办法处理,字数肯定压不下来,可以采取“综合加表格”的方法或“综合大要,一般析出”(析出的可归入大事年表中,也可归在其它合适的地方)。
同理,环境、居民、经济、文化、社会卷也可以这样解决,人物卷情况特殊,只是力争科学、规范、精炼的问题。志书中的机构、会议和人事更替等内容,建议尝试以表格代替。
4.在其它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以二轮《合肥市志》为例 ⑨ 。《合肥市志》的改进完善,比较突出的是压缩文字,控制篇幅。好的志书(志稿),应当文约事丰,博观约取,好读好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断限20年,可记内容很多,但该志最后限定在300万字之内。本人手头恰巧存有另外5部第二轮设区市市志,它们字数从低到高,分别是340万字,360万字,380万字,430万字,560万字。相比较,《合肥市志》从严从紧控制文字总量。控制方法,一是当专则专,当合则合。属于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性内容,该专门设置的专门设置,如城市建设、政党、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属于可以合并的,如环境、资源、人口,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军事、公安、司法,人事、劳动、综合政务等,两至三项合并为一块。横者归并类项,纵者删削层次,这样可以减少衔接、铺垫等过渡性文字,从这个方面对志书“减肥瘦身”。二是坚持“综合加表格”处理。如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分别设立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概况。在这一部分着重于综合,勾勒纵向脉络,横向状态,简明扼要,写清为止。十分微观的资料,如企业个数、职工人数、总产值、总收入、利润、税金、职工工资等,则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而且使用小于正文的字号,这有利于减少版面,压缩篇幅。三是注重发展概况与重点企业简介结合记述。工业中的轻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等,都是如此处理。这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同时又较好地实现了总体与局部、面与点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既压缩文字又无碍主体内容的恰当表述,收到一举多得之功效。四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91岁时在开明书店6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一部书、一份刊物是这样,修志当中,一个事件、一份资料,是取是舍,是详是略,同样要考虑其影响。《合肥市志》人民政府章,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政务辑要”标目和不乏“空虚”的写法,对政府办得好、百姓看得见的实事,以“为民办实事纪实”为题,持朴实的笔法记述,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再如文化,其主体在文化形式及其活动,作者将这些适度展开,列了4节,其它仅列2节,以便“就重避轻”,从而把调整内容主次结构落到实处。五是“内容互见”。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侨务节中仅列篇目,不展开记述,内容参见第五编《政协·人民团体》。
第三种,就是全新性的设计。2005年3月,在一次方志系统的会议上,本人曾将设想的志书某部类按照综述、专题、备查资料三块进行设置的想法,向天津市方志办的老主任、方志专家郭凤岐请教,他说他在指导《静海县志》编修时,也提出过总述、举措、资料库的板块设想,听后感到很受鼓舞,因为一种新的探索是不容易得到人们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找到知音是很让人高兴的。
某县二轮修志,前期准备做全新的探索,后因人员变动又回到老路上了。他们前期的探索是:全书按编章设置,章下分四部分,即综述、事录、专题、图表。综述部分,是把某一行业和门类的基本情况跳跃性的写出来。这一部分是提炼、综合、概要的写。事录部分,是把部门、行业的事采取大事记的形式逐年去写。专题部分,是记重要事项。图表部分,是补充性、辅助性的资料。
另一个县也在进行此类探索。他们的意图和着力点是:力求深入挖掘和展示该县1986~2008年的新地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彰显重点、特点、亮点、看点。如果这种探索最后成功了,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更为简练,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更多,读者面会更宽广,“资政教化存史”价值更大了,开头所转述的一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续志编写,传统编法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层次,本文提倡的是两个或三个层次。按三层分,一级(相当于编或卷)叫类目,二级(相当于章)叫分目,三级(相当于节)叫细目。这个分目和细目都叫条目。而条目又分综合性、主体性、单一性三种类型。综合性条目,即编或卷下的概述,为宏观记述类条目。这类条目,其内容主要包括纵向脉络、横向状态、关键节点、因果关系,同时还可囊括一些不太重要、其它地方又未加记述的内容。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一是站位要高于第三层次(也就是章)、低于第一层次(也就是卷首总述)的述,写它应记内容,不要越位,也就是不要写一、三层次的内容;二是第二层次的“述”,以准确贴切的定性记述为主,定量记述宜少不宜多。主体性条目,其特征,或是关乎全局的,或是在同类事物中是重要的,或是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资政、教化、存史”价值大的内容。单一性条目,顾名思义,是相对单一的,但同时又是典型的。
每一类项下,综合性条目仅有一个,而主体性和单一性条目可以有若干个。三种条目在层次上是并列关系,在内容的逻辑关系上是领属关系,即主体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从属于综合性条目,单一性条目从属于主体性条目。这三种条目,是面、线、点的关系。综述性条目反映面,主体性、单一性条目反映线和点。这样设置,可避免上轮志书见物不见事、见事不见人,过于平面化及趋于模式化的缺陷,从“面、线、点”三个方面立体地反映一地的全貌。
按照上述这个基本结构来衡量,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地方志书的篇目,其主体性和单一性条目,有的基本可以,有的选择不当、不够协调,主体性条目偏少,单一性条目偏多。
注 释
① 李铁映:1999年10月参观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为河北省展区题词,《河北修志二十年(1981-2001》,冀出内准字(2001)第A276号。
② 肖东发:《年鉴学概论》,1991年12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③ 李舫:《披沥50载 丹心入青史》,《人民日报》,2004年7月27日。
④ 谈歌:《探寻〈史记〉与县志中间之路》,《光明日报》2011年1月2日第4版.
⑤ 罗再麟:《矫枉必须过正》,贵州《史志林》2004年第2期。
⑥ 李铁映: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
⑦ 《井陉县志(1985-2004)》,新华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⑧ 《青田县志(1988-2007)》,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⑨ 《合肥市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摘自《内蒙古史志》2014第3期)
二轮修志,关于篇目选择与内容记述,以己之见,认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百分之百地按照通行做法去修,篇目和内容与别人无大差异,不论对错一概沿袭;二是有继承也有改进,坚持长处继承,短处避免,缺欠弥补;三是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路子,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这三种情况,各自究竟怎么样,只有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第一种,本人认为越来越面临危机。包括阅读危机、信任危机、使用危机、传承危机。这是站在负责任的角度来说的,也有不以为然的,认为危机不危机,与我们无关,好赖编出志书就行。
志书是地情书,地情是客体,是记述地对象。志书是载体,是承载地情的,二者应融为一体,而不应是“两张皮”。但实际情况多是地情为10分,志书只记述了5分或6分,缺漏了什么?最明显的是缺漏了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性内容,缺漏了深层次内容,缺漏了宏观方面内容,缺漏了管理对象方面的内容等。
读者所反馈的情况,给我们也敲了警钟。中指组原组长李铁映为方志展览题词时写到:修志为用,用志资修①。志书编的如何,要让读者来检验。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先生评价一些志书时指出,志书“花费大量篇幅反映事物内部一些小单元的起源兴革”,使“志书格局呈现为一条多竖线拼结并列而成的薄薄平面。看起来文字不少,但多为承上启下铺垫过渡性内容,核心资料被冲淡,反映不出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彩多姿的现代社会全貌”②。《人民日报》记者李舫,在充分肯定首轮修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首轮修志“存在着‘因义剪裁,因义生文’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记工作、存史为目的编纂宗旨,政府各部门的篇目设置和记述重点是从部门工作出发,未能从国家管理的角度设篇立目和记述。大量篇幅记述的是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多寡、开展工作、各种会议、单位任职人员和时间等。未能从部门设置的职能发挥、发展变化上提供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未能围绕‘志义’组织材料和设立篇目,地情信息缺乏深度。很多事物的记述只是轻描淡写,缺乏具体深入的记述。如建置篇,只从面上记载其境域、行政区设置,没有深入记述各政区的特点。人物入选也只是从标榜地方人杰地灵的角度和需要衡量③。”某省作协副主席谈歌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名为《探寻〈史记〉与县志中间之路》④。该文指出:“中国行政的区划,县一级举足轻重,记述其发展历程的县志,同样举足轻重。老县志多是精粹的,它通常字数少,页数薄,内容却厚重。时下,县志写作有了变化,字数变多,页数渐渐变厚,有的状若砖头(我还见过多卷本的县志,如分成上、中、下三册种种),内容却变得枯燥,果真有那么多可以入志的人或事吗?多是修志者唯恐遗漏了地方各界领导的政绩,事无巨细,一概要记录在案。且行文也乏味,八股样式,照猫画虎。或是受时下公文写作影响太深?”贵州省方志办原副主任罗再麟讲:“首轮志书编纂的最大问题是,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但没有很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所见志书,除历史的追述、地理环境的描述外,大多是写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鲜活的社会生活被大量枯燥的数据所取代,缺少人文关怀。于是,我们的志书远离了实际,远离了群众,远离了生活(也就是三脱离),不能培养各层次的读者群,仅限于部分领导干部和部分科研人员翻阅及地方志内部循环⑤。”二轮志书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上述读志用志者对志书的反映,对于我们改进修志工作,包括调整志书内容结构,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这说明,过去那种修志方法、体例形式、内容选取,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不改就不是一部好志书,不改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不改就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不改就可能昙花一现。李铁映讲:“志书质量如何,这关系到方志事业的前途和命运”⑥。改革与质量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修志工作坚持不坚持改革创新,关系到方志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第二种,就是改进型、结合型,就是谈歌说的那种“《史记》与县志的中间道路”。
结合型的志书,有以下一些特征:
1.传统篇目加新的要素。例一,以二轮《井陉县志》为例⑦。其居民部类,传统部分,包括人口总量、分布、变动、素质、构成、计划生育、习俗、婚姻、家庭;新的要素有:附1井陉县人口老龄化,附2劳动力职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分析,附3对井陉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查。例二,以《青田县志》为例 ⑧ 。其教育部类,包括学校、学生、惠学、教师、教学。它与传统县志教育篇目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学校、教师、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和惠学。这也是传统篇目加新的要素。传统篇目,学校不是一块,是若干块,包括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专科学校、成人学校、特教学校等,一类一块,少说也有五六块、七八块,而《青田县志》学校就整合为一块。
2. 在文字总量上,少于如谈歌所提的三卷本、砖头样等的志书,但比精炼的志书要多一点。
3.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上,能够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拿政治部类来说。调整篇目为综述、重要决策(党委)、主政(人大)参政(政协)、施政辑要(政府)、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为保证全书120万字左右的目标能够实现,政治部类也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四点”(重点、特点、亮点、看点)上有所作为,非“四点”内容,也就是一般性内容少作为。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是党委决策、人大活动(主政)、政协参政、政府施政、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这和通常篇目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重点突出了,一般(内容)压缩了。一部县级志稿假如要设8编(大编)的话,按120万字控制,平均每卷可分15万字。政治部类如果按老篇目去办,15万字根本无法落实(其它部类也是如此)。本人想法是:一般性内容,在志书中大多是横排竖写,竖写时要么逐年写,要么择年写,基本是点到为止,这些简而又简的内容,把它归在大事年表中,不也是“兼顾”的一种好办法吗?常规篇目中的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其内容除党委决策、人大活动、政协参政、政府施政外,其它都可梳理后归入大事年表中。至于政务管理、纪检监察、政法军事,政治部类按15万字计划,这三类各自可分2.1万字(其它4类占8.4万字)。如按传统办法处理,字数肯定压不下来,可以采取“综合加表格”的方法或“综合大要,一般析出”(析出的可归入大事年表中,也可归在其它合适的地方)。
同理,环境、居民、经济、文化、社会卷也可以这样解决,人物卷情况特殊,只是力争科学、规范、精炼的问题。志书中的机构、会议和人事更替等内容,建议尝试以表格代替。
4.在其它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以二轮《合肥市志》为例 ⑨ 。《合肥市志》的改进完善,比较突出的是压缩文字,控制篇幅。好的志书(志稿),应当文约事丰,博观约取,好读好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断限20年,可记内容很多,但该志最后限定在300万字之内。本人手头恰巧存有另外5部第二轮设区市市志,它们字数从低到高,分别是340万字,360万字,380万字,430万字,560万字。相比较,《合肥市志》从严从紧控制文字总量。控制方法,一是当专则专,当合则合。属于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性内容,该专门设置的专门设置,如城市建设、政党、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属于可以合并的,如环境、资源、人口,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军事、公安、司法,人事、劳动、综合政务等,两至三项合并为一块。横者归并类项,纵者删削层次,这样可以减少衔接、铺垫等过渡性文字,从这个方面对志书“减肥瘦身”。二是坚持“综合加表格”处理。如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分别设立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概况。在这一部分着重于综合,勾勒纵向脉络,横向状态,简明扼要,写清为止。十分微观的资料,如企业个数、职工人数、总产值、总收入、利润、税金、职工工资等,则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而且使用小于正文的字号,这有利于减少版面,压缩篇幅。三是注重发展概况与重点企业简介结合记述。工业中的轻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等,都是如此处理。这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同时又较好地实现了总体与局部、面与点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既压缩文字又无碍主体内容的恰当表述,收到一举多得之功效。四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91岁时在开明书店6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一部书、一份刊物是这样,修志当中,一个事件、一份资料,是取是舍,是详是略,同样要考虑其影响。《合肥市志》人民政府章,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政务辑要”标目和不乏“空虚”的写法,对政府办得好、百姓看得见的实事,以“为民办实事纪实”为题,持朴实的笔法记述,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再如文化,其主体在文化形式及其活动,作者将这些适度展开,列了4节,其它仅列2节,以便“就重避轻”,从而把调整内容主次结构落到实处。五是“内容互见”。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侨务节中仅列篇目,不展开记述,内容参见第五编《政协·人民团体》。
第三种,就是全新性的设计。2005年3月,在一次方志系统的会议上,本人曾将设想的志书某部类按照综述、专题、备查资料三块进行设置的想法,向天津市方志办的老主任、方志专家郭凤岐请教,他说他在指导《静海县志》编修时,也提出过总述、举措、资料库的板块设想,听后感到很受鼓舞,因为一种新的探索是不容易得到人们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找到知音是很让人高兴的。
某县二轮修志,前期准备做全新的探索,后因人员变动又回到老路上了。他们前期的探索是:全书按编章设置,章下分四部分,即综述、事录、专题、图表。综述部分,是把某一行业和门类的基本情况跳跃性的写出来。这一部分是提炼、综合、概要的写。事录部分,是把部门、行业的事采取大事记的形式逐年去写。专题部分,是记重要事项。图表部分,是补充性、辅助性的资料。
另一个县也在进行此类探索。他们的意图和着力点是:力求深入挖掘和展示该县1986~2008年的新地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彰显重点、特点、亮点、看点。如果这种探索最后成功了,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更为简练,重点特点亮点看点更多,读者面会更宽广,“资政教化存史”价值更大了,开头所转述的一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续志编写,传统编法有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层次,本文提倡的是两个或三个层次。按三层分,一级(相当于编或卷)叫类目,二级(相当于章)叫分目,三级(相当于节)叫细目。这个分目和细目都叫条目。而条目又分综合性、主体性、单一性三种类型。综合性条目,即编或卷下的概述,为宏观记述类条目。这类条目,其内容主要包括纵向脉络、横向状态、关键节点、因果关系,同时还可囊括一些不太重要、其它地方又未加记述的内容。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一是站位要高于第三层次(也就是章)、低于第一层次(也就是卷首总述)的述,写它应记内容,不要越位,也就是不要写一、三层次的内容;二是第二层次的“述”,以准确贴切的定性记述为主,定量记述宜少不宜多。主体性条目,其特征,或是关乎全局的,或是在同类事物中是重要的,或是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资政、教化、存史”价值大的内容。单一性条目,顾名思义,是相对单一的,但同时又是典型的。
每一类项下,综合性条目仅有一个,而主体性和单一性条目可以有若干个。三种条目在层次上是并列关系,在内容的逻辑关系上是领属关系,即主体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从属于综合性条目,单一性条目从属于主体性条目。这三种条目,是面、线、点的关系。综述性条目反映面,主体性、单一性条目反映线和点。这样设置,可避免上轮志书见物不见事、见事不见人,过于平面化及趋于模式化的缺陷,从“面、线、点”三个方面立体地反映一地的全貌。
按照上述这个基本结构来衡量,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地方志书的篇目,其主体性和单一性条目,有的基本可以,有的选择不当、不够协调,主体性条目偏少,单一性条目偏多。
注 释
① 李铁映:1999年10月参观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为河北省展区题词,《河北修志二十年(1981-2001》,冀出内准字(2001)第A276号。
② 肖东发:《年鉴学概论》,1991年12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③ 李舫:《披沥50载 丹心入青史》,《人民日报》,2004年7月27日。
④ 谈歌:《探寻〈史记〉与县志中间之路》,《光明日报》2011年1月2日第4版.
⑤ 罗再麟:《矫枉必须过正》,贵州《史志林》2004年第2期。
⑥ 李铁映: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
⑦ 《井陉县志(1985-2004)》,新华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⑧ 《青田县志(1988-2007)》,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⑨ 《合肥市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摘自《内蒙古史志》2014第3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