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下,正健康地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规模修志工作接近完成。20世纪已过去,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中华大地之际,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新世纪。全方位记录改革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按照中共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围绕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来研究和编写新方志,这是我们修志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一
社会主义时期第一届大规模新方志编修始于8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转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编地方志工作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展起来,其来势之速、发展之快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新方志编纂工作的蓬勃发展,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明确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基本路线,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充分认识各个部门和行业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又艰苦的任务。新方志的编写正是适应这种要求。修志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不能离开时代的要求,古代如此,今天亦是如此。
志书的功能是“存史、资治、教化”,这是毫无疑义的。各级领导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本行业、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从历史中寻找借鉴和依据,从而做出明确的判断,这是我们修志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修志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责任。自治区各类专业志的编辑出版,将会为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和基本情况,为各行各业投资者提供可靠的第一信息原始参考;也必将是一部国情、区情研究和爱国主义的极为有价值的核心内容之一,将为社会主义建设适时地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考证和赤峰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赤峰大事记》记载来看,可以推断,在内蒙古有文化的历史就八千年。内蒙古先人为镕铸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赢得了独立和社会解放,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同中华大地一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在总的方面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在具体方面有着地区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有兴盛、有衰败,有经验、有教训。要把这些如实的记载下来,从中找出内蒙古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借鉴和遵循。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不仅对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使内蒙古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少走弯路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传世之鉴。这不仅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服务,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腾飞发达服务。
二
在开展社会主义第一届修志工作中,就充分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充分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在1988年修订编写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摆脱贫困落后,尤其要把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电力工业本身就是生产力,它就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出现的。一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必然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推动的作用。我国电力事业起端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中间经历次社会变革,它的起源、发展、兴衰,构成了整个电力工业的历史与现状。因此,我们编纂内蒙古电业志书,就要立足于生产力这个基点上。”
建国以后工业发展,各个专业分工明确,这是时代的一个特点。这是经济发展生产力在进步的一个特点。在新编地方志的编写上,内容和取材上门类设置上就同传统的志书要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在继续志书传统的同时,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和门类,不断完善它的体例,形成社会主义新地方志概念和体系;专业志、部门志成为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以专业为主题编写志书,记述它的发展、起始和现状,这是新方志的特点,同时也是方志这门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各个专业门类,构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门类。新编地方志中的专业志、行业志从以往志书中从属的地位摆脱出来,独立成志,以自己专业为主体,记述它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以及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这就是新编地方志服务于经济发展建设的新特点。
三
随着社会主义第一届新方志的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系列丛书的相继完成和出版,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文、地理较为详尽地向世人展示。尤其是经济类专业志的编撰出版,对内蒙古经济建设发展做了比较系统地,深层次地记述,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它的发端、发展及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通过全区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第一次全面地编人史册。内蒙古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其辽阔的幅员、绮丽多姿的山河闻名遐尔,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为世界瞩目。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巨轮,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里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事业璀璨银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怀、十分重视这个最早实现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投入巨额资金,安排了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东部大兴安岭森林工业,西部包头冶金工业为主,形成了东林西铁;以辽河、嫩江、土默特、河套平原的农业,、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畜牧业为主,形成了南粮北牧;以遍布全区的煤炭为依托,展开了大规模开发资源为主的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森林、冶金机械工业以及相关的能源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等大规模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五”期间,加快了地方工业和农林牧水建设;“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六五”以来,加快了交通、能源、原材料开发,建成了煤炭、石化、铁路、公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重点骨干工程。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内蒙古工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战略性变化,形成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配套、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兴体系。冶金机械工业体系的建立,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对国家钢铁、机械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促进边疆稳定、繁荣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建设飞跃发展,建成包头、乌达、扎赉诺尔、大雁等统配煤和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四大露天煤矿等国家重点骨干工程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建成了石油生产基地。“八五”至“九五”期间电力生产建成的重点工程项目有元宝山、通辽、丰镇和达拉特电厂等,到“十五”期间在内蒙古境内已经形成4座百万级大电厂,不仅满足全区需要,还为首都做出了贡献。森林工业形成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体系。轻纺工业稳步提高,已形成纺织、原盐、制糖、乳品、造纸、制酒、皮革、民族用品和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
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灌溉、防洪、排涝、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多功能体系,有效地防治了黄河、辽河等河流的水患,使农牧业生产、农村牧区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粮食产量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自给有余,人均占有量列全国第三位。
畜牧业改变了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牧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定居轮牧。牲畜总头数连续多年创新,居全国之首。以皮革、毛绒、乳品、肉食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开发已成为全区支柱、优势产业,创出了一批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林业形成以造林、育林和森林保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具有战略地位的“三北”防护林成为绿色屏障。
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铁路、公路、航空和邮电网络,闭塞状况基本改观。科学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教育、医疗蓬勃发展。城乡面貌巨变。开发了森林、草原、雪景、古迹、风俗等为中心的六大旅游区。
总之,一个经过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内蒙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五十年内的发展巨变展现在世人面前。今日的内蒙古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稀土工业基地、能源基地、畜牧业基地、毛纺工业基地、粮油糖生产基地、森林工业基地;造就了一大批科技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人才。昔日贫穷落后的塞外草原已永远成为历史,一个繁荣昌盛的内蒙古以勃勃英姿雄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疆。
历史的记述也向我们展示了经验教训和发展前景。历史经验证明:拥有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转换的质量与效率。传统的资源优势并不会自然转化为经济优势,唯具备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的资源才有优势,才是经济优势的核心所在。因此,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功地植入资源转换系统,以提高内蒙古资源的规模转换与技术转换资源的效率,应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略。
新方志的编修和面世,为各级政府和领导了解区情、资源态势,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定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规划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经过20年的修志,第一届修志工程即将告竣,现已开始进入第二届修志工作。这20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20年。经过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全区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性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对全国、对自治区总形势的估计那样,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新世纪开始,全国以及内蒙古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体制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和制定下几个五年计划的经济社会奋斗和发展目标事关重大。尤其是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内蒙古同样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思考和总结内蒙古发展历史时,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前途,同样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样要看到我们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差距,尤其是如何赶上去,建设一个经济发达、富裕、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内蒙古迫在眉睫。因此,对新编地方志的第二届修志工作来说,这是十分紧迫的事,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肩负重责的工作。
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我国的一个资源大区,一些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极具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是振兴内蒙古经济和宣传内蒙古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会议决定对资源转换战略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即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尽快由资源数量扩张型向资源质量效益型转变为目标,使内蒙古经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适应这个战略目标的需要,内蒙古新编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应抓住改革开放20年的特点,认真总结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和丰富经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咨询文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说建国后的第一届修志工作是在借鉴历史上旧方志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在边修边实践情况就在边修边探索理论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在第二届修志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就不大一样了。在经历20年的修志工作中,我们已经编修了一大批省市自治区志、地志、县志和各种专业志,在编志过程中,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理论研究探讨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方志编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已经成为很有造诣的专家学者。通过第一届修志实践的总结,为开展下一步修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面对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这是毫无疑义的。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精神。新编地方志的工作也要服从于这个主旋律。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应是我们所编方志的主要内容。要大胆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经验教训。要论述研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教训。要记述研究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记述研究政府职能转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和改进宏观调空的典型实事例。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在志书中要把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法律、实施措施及外部条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记述,这对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十分重要的。科技进步将是地方志记述的一个重点内容。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决定因素,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科技的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等方面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充分地记述下来。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把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工作作为重笔浓墨。
在新编地方志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方面内容。在新编地方志中,要把现有的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搜集著述。资源是国计民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文明、富裕的基本条件。对资源的记述,可以搞清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财富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家底,这对我们合理的利用和发展,这对我们从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确定我们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有效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工作要在新编地方志中充分给予反映。对扩大就业,鼓励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要在新编方志中给以充分的体现。对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及最佳办法等内容,都要成为新方志编修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编地方志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新编地方志的着眼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放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予;放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公平竞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放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放在坚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加国防实力等方面充分增加其内容。
进入新世纪,新编方志工作责任确实重大。不仅在编写内容上,而且在功能上都要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编地方志要继续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维护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这是我们史志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社会主义的新方志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使方志事业继往开来,才能使地方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我们不仅在编写新方志中要下功夫,而且在应用方志方面也要花大力气,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上形成崭新的、科学的、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新编地方志,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1期)
从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下,正健康地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规模修志工作接近完成。20世纪已过去,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中华大地之际,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新世纪。全方位记录改革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按照中共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围绕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来研究和编写新方志,这是我们修志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一
社会主义时期第一届大规模新方志编修始于8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转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编地方志工作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展起来,其来势之速、发展之快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新方志编纂工作的蓬勃发展,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明确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基本路线,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充分认识各个部门和行业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又艰苦的任务。新方志的编写正是适应这种要求。修志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不能离开时代的要求,古代如此,今天亦是如此。
志书的功能是“存史、资治、教化”,这是毫无疑义的。各级领导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本行业、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从历史中寻找借鉴和依据,从而做出明确的判断,这是我们修志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修志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责任。自治区各类专业志的编辑出版,将会为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和基本情况,为各行各业投资者提供可靠的第一信息原始参考;也必将是一部国情、区情研究和爱国主义的极为有价值的核心内容之一,将为社会主义建设适时地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考证和赤峰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赤峰大事记》记载来看,可以推断,在内蒙古有文化的历史就八千年。内蒙古先人为镕铸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赢得了独立和社会解放,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同中华大地一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在总的方面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在具体方面有着地区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有兴盛、有衰败,有经验、有教训。要把这些如实的记载下来,从中找出内蒙古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借鉴和遵循。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不仅对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使内蒙古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少走弯路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传世之鉴。这不仅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服务,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腾飞发达服务。
二
在开展社会主义第一届修志工作中,就充分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充分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在1988年修订编写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摆脱贫困落后,尤其要把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电力工业本身就是生产力,它就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出现的。一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必然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推动的作用。我国电力事业起端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中间经历次社会变革,它的起源、发展、兴衰,构成了整个电力工业的历史与现状。因此,我们编纂内蒙古电业志书,就要立足于生产力这个基点上。”
建国以后工业发展,各个专业分工明确,这是时代的一个特点。这是经济发展生产力在进步的一个特点。在新编地方志的编写上,内容和取材上门类设置上就同传统的志书要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在继续志书传统的同时,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和门类,不断完善它的体例,形成社会主义新地方志概念和体系;专业志、部门志成为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以专业为主题编写志书,记述它的发展、起始和现状,这是新方志的特点,同时也是方志这门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各个专业门类,构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门类。新编地方志中的专业志、行业志从以往志书中从属的地位摆脱出来,独立成志,以自己专业为主体,记述它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以及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这就是新编地方志服务于经济发展建设的新特点。
三
随着社会主义第一届新方志的编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系列丛书的相继完成和出版,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文、地理较为详尽地向世人展示。尤其是经济类专业志的编撰出版,对内蒙古经济建设发展做了比较系统地,深层次地记述,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它的发端、发展及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通过全区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第一次全面地编人史册。内蒙古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其辽阔的幅员、绮丽多姿的山河闻名遐尔,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为世界瞩目。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巨轮,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里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事业璀璨银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怀、十分重视这个最早实现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投入巨额资金,安排了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东部大兴安岭森林工业,西部包头冶金工业为主,形成了东林西铁;以辽河、嫩江、土默特、河套平原的农业,、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畜牧业为主,形成了南粮北牧;以遍布全区的煤炭为依托,展开了大规模开发资源为主的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森林、冶金机械工业以及相关的能源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等大规模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五”期间,加快了地方工业和农林牧水建设;“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六五”以来,加快了交通、能源、原材料开发,建成了煤炭、石化、铁路、公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重点骨干工程。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内蒙古工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战略性变化,形成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配套、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兴体系。冶金机械工业体系的建立,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对国家钢铁、机械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促进边疆稳定、繁荣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建设飞跃发展,建成包头、乌达、扎赉诺尔、大雁等统配煤和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四大露天煤矿等国家重点骨干工程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建成了石油生产基地。“八五”至“九五”期间电力生产建成的重点工程项目有元宝山、通辽、丰镇和达拉特电厂等,到“十五”期间在内蒙古境内已经形成4座百万级大电厂,不仅满足全区需要,还为首都做出了贡献。森林工业形成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体系。轻纺工业稳步提高,已形成纺织、原盐、制糖、乳品、造纸、制酒、皮革、民族用品和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
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灌溉、防洪、排涝、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多功能体系,有效地防治了黄河、辽河等河流的水患,使农牧业生产、农村牧区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粮食产量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自给有余,人均占有量列全国第三位。
畜牧业改变了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牧的传统生产方式,已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定居轮牧。牲畜总头数连续多年创新,居全国之首。以皮革、毛绒、乳品、肉食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开发已成为全区支柱、优势产业,创出了一批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林业形成以造林、育林和森林保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具有战略地位的“三北”防护林成为绿色屏障。
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铁路、公路、航空和邮电网络,闭塞状况基本改观。科学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教育、医疗蓬勃发展。城乡面貌巨变。开发了森林、草原、雪景、古迹、风俗等为中心的六大旅游区。
总之,一个经过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内蒙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五十年内的发展巨变展现在世人面前。今日的内蒙古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稀土工业基地、能源基地、畜牧业基地、毛纺工业基地、粮油糖生产基地、森林工业基地;造就了一大批科技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人才。昔日贫穷落后的塞外草原已永远成为历史,一个繁荣昌盛的内蒙古以勃勃英姿雄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疆。
历史的记述也向我们展示了经验教训和发展前景。历史经验证明:拥有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转换的质量与效率。传统的资源优势并不会自然转化为经济优势,唯具备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的资源才有优势,才是经济优势的核心所在。因此,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功地植入资源转换系统,以提高内蒙古资源的规模转换与技术转换资源的效率,应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略。
新方志的编修和面世,为各级政府和领导了解区情、资源态势,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定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规划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经过20年的修志,第一届修志工程即将告竣,现已开始进入第二届修志工作。这20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20年。经过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全区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性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对全国、对自治区总形势的估计那样,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新世纪开始,全国以及内蒙古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体制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和制定下几个五年计划的经济社会奋斗和发展目标事关重大。尤其是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内蒙古同样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思考和总结内蒙古发展历史时,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前途,同样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样要看到我们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差距,尤其是如何赶上去,建设一个经济发达、富裕、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内蒙古迫在眉睫。因此,对新编地方志的第二届修志工作来说,这是十分紧迫的事,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肩负重责的工作。
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我国的一个资源大区,一些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极具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是振兴内蒙古经济和宣传内蒙古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会议决定对资源转换战略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即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尽快由资源数量扩张型向资源质量效益型转变为目标,使内蒙古经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适应这个战略目标的需要,内蒙古新编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应抓住改革开放20年的特点,认真总结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和丰富经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咨询文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说建国后的第一届修志工作是在借鉴历史上旧方志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在边修边实践情况就在边修边探索理论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在第二届修志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就不大一样了。在经历20年的修志工作中,我们已经编修了一大批省市自治区志、地志、县志和各种专业志,在编志过程中,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理论研究探讨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方志编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已经成为很有造诣的专家学者。通过第一届修志实践的总结,为开展下一步修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面对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这是毫无疑义的。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精神。新编地方志的工作也要服从于这个主旋律。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应是我们所编方志的主要内容。要大胆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经验教训。要论述研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教训。要记述研究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记述研究政府职能转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和改进宏观调空的典型实事例。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在志书中要把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法律、实施措施及外部条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记述,这对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十分重要的。科技进步将是地方志记述的一个重点内容。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决定因素,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科技的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等方面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充分地记述下来。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把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工作作为重笔浓墨。
在新编地方志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方面内容。在新编地方志中,要把现有的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搜集著述。资源是国计民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文明、富裕的基本条件。对资源的记述,可以搞清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财富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家底,这对我们合理的利用和发展,这对我们从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确定我们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有效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工作要在新编地方志中充分给予反映。对扩大就业,鼓励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要在新编方志中给以充分的体现。对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及最佳办法等内容,都要成为新方志编修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编地方志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新编地方志的着眼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放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予;放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公平竞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放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放在坚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加国防实力等方面充分增加其内容。
进入新世纪,新编方志工作责任确实重大。不仅在编写内容上,而且在功能上都要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编地方志要继续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维护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新编地方志要与经济建设接轨,这是我们史志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社会主义的新方志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使方志事业继往开来,才能使地方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我们不仅在编写新方志中要下功夫,而且在应用方志方面也要花大力气,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上形成崭新的、科学的、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新编地方志,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1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