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志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
方志是资料性极强的“一方之全书”,纵观古今方志,其提供资料主要内容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地质地理、文化艺术、矿藏物产、水利建设、动植物、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生产技术、医学、药物学、建筑工程、城镇布局、乡村建设、交通运输、天文气象、自然灾害、科学技术、民族、人物传记、宗教、迷信、民俗、方言、文物、文献古籍和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史料等等。方志的内容决定了方志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价值
方志的学术价值,是指方志可以为各类专家、学者和研究部门提供各种进行综合、系统、专题研究的资料。方志是地方性的综合著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建置沿革、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俗、民情等等,这些都可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可资比较和借鉴的信息资料。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利用方志编纂了大量的断代史、一统志和类书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一文,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就是从千余种方志中搜集资料,精心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国后,我国政府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使志书编撰和修订真正上升为一个科学体系,把修志作为一门学问和学术工作来做。推出了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研究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志书,这些志书本身就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专门著作。
2.史料价值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地方志往往是作者根据亲身见闻或熟悉的地方资料纂写而成。所记第一手材料较多,且真实可靠,通过它不仅可以订正史料中的错误,纠正过去一些以讹传讹的记载,而且其丰富生动的史料又可补充正史之不足。方志内容既包括自然的,又包括社会的,其中许多资料如政绩、民情、风俗、礼仪等往往不同于一般史书典籍,因此,充分利用方志这种历史资料,可以“纠历史之弊,建伟业之绩,析昨日之得失,明今后之历程”。志书“存史”之作用日益显现,其科学体例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断面地、横切地,而不是纵向地分析社会,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一种学术事业和文化事业,其所述内容无论是对我们当代从事的事业,还是对于后人,都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特别是建国后,新编地方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新中国历史前进的足迹,是汇集我国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实用价值
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修志非示观美,将求其所用也。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唯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利民和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旧社会志书为官所用,是地方官的“辅治之书”,因此,方志被称为“官书”,一般老百姓是很难看到的。如今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志书不仅具有“官书”的性质,还应具有“民书”的性质,既为官所用,又为民所喜。李铁映同志强调“修志为用”。他多次指出:“用志是新时代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用志的方法要改革,各地和方志界要大胆探索”。在修志和用志中,我们可针对实际需要,把方志资料编成各种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为西部开发制定规划、基本建设、开发资源、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自然文化遗产等工作服务。
二、方志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中国方志最根本的功用就在于“资政、存史、教化”,这是方志界的普遍看法。近人黎锦熙则把方志的功用概括为“广四用”,即“科学资料”、“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等等。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地情资料书,具有纵及千年、横及百科的优势。当今,西部大开发是面向全国和世界实施全方位开发的重大举措,这必将吸引国内外众多客商和“探险者”前来投资和“淘金”。开发者们不仅需要有熟知国情、地情的领航员替他们导航,而且需要掌握开发地区的第一手导航资料。方志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方志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开发献计献策
在西部大开发中,方志是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决策,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或达到预定目标而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为。决策作为一种功能行为,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必须善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全,情况明,这样形成的决策才能达到系统、准确、科学的要求。和其它任何类型的决策一样,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决策工作,离不开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资料信息作依据。方志作为一种全面记述地方综合情况的文献,可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某一地区或地方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决策者只有全面地把握各方面的情况,才能通过分析深刻认识“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的差距,进而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制定决策方案,科学地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方志资料帮助科学决策的事实不胜枚举。如甘肃张掖的方志工作者,从《甘镇志》、《甘州府志》、《张掖市志》等志书中分析得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平乱安边、屯军垦荒、发展中西贸易、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措施,张掖出现了三次辉煌时期,成为丝绸之路上农业发达、商业繁荣的都市。同时,他们也得出了历史上张掖在经济开发中出现的失误,如忽视了畜牧业,民族贸易由官方把持而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闭关自守政策等,从而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张掖的方志工作者对地方志中的记述加以研究和总结,归纳出张掖在面临今天西部大开发时应吸取的经验:维护安定的社会、坚持对外开放、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开发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些精辟的论述,对当地领导制定决策及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利用方志资料,研究西部文化特点,建设西部文化园地
中国西部是一个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多种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其特点是多姿多彩。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几千年历史风云的激荡,造就了绵延不断的文化源脉,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那样,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雄伟恢弘的王都,苍凉浑厚的城址,绚丽多姿的庙宇,巍峨壮观的建筑,精美绝伦的石窟,瑰丽神秘的墓葬,古拙粗犷的岩画,浑然天成的彩陶……,从巍巍昆仑之巅到滔滔江河之滨,其间文物古迹,名胜景点灿若星辰,”在我国27处列人世界保护遗产中,西部就占了10个。
应该看到,在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中,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料。文化资源是前人对一切可利用资源加以利用的结果,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的结晶。在历代方志中,有关文化资源的记载十分丰富,特别是我国编纂的新志中设立的文化卷、民俗卷、艺文卷等,对于我们研究西部文化特点,建设西部园地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是要结合国家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二是要以西部自然经济为基础。如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原有的有色金属、磷矿资源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这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这一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云南方志界决定:应用地方志丰富的资料,编写一套反映云南资源优势的丛书,为大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其出谋划策。丽江,原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现在纳西人利用文化优势,闯出文化加旅游的路子,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东巴文字、丽江古乐等),当作旅游商品推出,真正迈向市场;还如,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正在编纂《三星堆图志》,还拟编《中国川酒》、《中国川菜》、《中国川剧》等专志,这些都是研究当时特色文化,发掘其内涵,构建西部特色文化的积极举措。
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西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西部获得可持续发展,使西部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保护和发扬了民族文化,又促进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当是西部大开发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和艺术又富有特点的地方,并不一定要发展与当地不适宜的工业,而应建成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建成一个具有西部特点的文化园地。
3.利用方志资料,开展咨询服务,繁荣西部特色经济
方志,作为一个地区最具权威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综合地情全书,它所具有的资政、咨询、广告功能是其它书籍所代替不了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重大决策,吸引了许多外商、港澳台侨胞来我国兴办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投资房地产开发等,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投资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益。对内、对外合作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方志,针对性地宣传地方优势,介绍地方经济产品,风土人情,唤起国内外合作者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国内外客商可借助方志了解投资环境,投资条件,确定投资方向。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方志的媒介作用,将新编方志发往海外,联谊华侨,使华侨从志书中全面、系统、翔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状,促进对外往来的扩大和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如《宁城县志》出版发行后,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国外。国内外客商借助此志,了解宁城的环境、条件,唤起了投资热情,确定了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国内外资金达6.l亿人民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部大开发这项工作,要重点把好三件事,其中第三,就是要重视发展特色经济,即西部地区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如宁城集团大力推行了“杯水工程”和“餐桌经济”,使宁城老窖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新加坡、泰国等,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志书中“名胜古迹”、“自然环境”等卷得到旅游资源信息,筹划建立了热水温泉、打虎石水库、大城子法轮寺、黑里河大坝沟原始森林、大明塔等旅游点,基本形成了集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促进了宁城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如,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这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特色经济,云南方志界准备编写《云南绿色食品志》、《云南花卉志》、《云南茶叶志》等专志,为大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可见,方志资源在繁荣西部特色经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利用方志资源,了解地情民情,为西部科学研究服务
方志中丰富的地情、民情资料,是关于一个地区情况翔实的记录,对于开展西部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如根据方志中关于地理方面的记载,可以考见西部的疆域沿革;关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可考究当时政府对西部区域的施政方针以及职官的任免和军事武备等情况;关于经济方面的记载,如户口、物产、各种租赋、徭役、税收等,可以研究西部地区历朝历代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劳动人民剥削的严重程度;关于民谣、金石、艺文、方言、风俗、古迹等记载,可以考见当时社会历史面貌以及文化源流的情况,等等。这些内容,不但较之正史丰富、广博,而且系统、具体,是西部开发中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甘肃天祝县有关部门据县志记载的关于白牦牛发展演变的资料,撰写出《天祝白牦牛研究》一文,该论文在1994年甘肃召开的世界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十几个国家畜牧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此外,方志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的乡土教材,它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方志的教化作用,是促进精神文明的动力;方志是展示地方自然、社会全貌的主要窗口;方志是延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媒介,等等。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3期)
一、方志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
方志是资料性极强的“一方之全书”,纵观古今方志,其提供资料主要内容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地质地理、文化艺术、矿藏物产、水利建设、动植物、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生产技术、医学、药物学、建筑工程、城镇布局、乡村建设、交通运输、天文气象、自然灾害、科学技术、民族、人物传记、宗教、迷信、民俗、方言、文物、文献古籍和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史料等等。方志的内容决定了方志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价值
方志的学术价值,是指方志可以为各类专家、学者和研究部门提供各种进行综合、系统、专题研究的资料。方志是地方性的综合著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建置沿革、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俗、民情等等,这些都可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可资比较和借鉴的信息资料。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利用方志编纂了大量的断代史、一统志和类书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一文,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就是从千余种方志中搜集资料,精心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国后,我国政府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使志书编撰和修订真正上升为一个科学体系,把修志作为一门学问和学术工作来做。推出了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研究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志书,这些志书本身就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专门著作。
2.史料价值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地方志往往是作者根据亲身见闻或熟悉的地方资料纂写而成。所记第一手材料较多,且真实可靠,通过它不仅可以订正史料中的错误,纠正过去一些以讹传讹的记载,而且其丰富生动的史料又可补充正史之不足。方志内容既包括自然的,又包括社会的,其中许多资料如政绩、民情、风俗、礼仪等往往不同于一般史书典籍,因此,充分利用方志这种历史资料,可以“纠历史之弊,建伟业之绩,析昨日之得失,明今后之历程”。志书“存史”之作用日益显现,其科学体例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断面地、横切地,而不是纵向地分析社会,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一种学术事业和文化事业,其所述内容无论是对我们当代从事的事业,还是对于后人,都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特别是建国后,新编地方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新中国历史前进的足迹,是汇集我国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实用价值
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修志非示观美,将求其所用也。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唯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利民和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旧社会志书为官所用,是地方官的“辅治之书”,因此,方志被称为“官书”,一般老百姓是很难看到的。如今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志书不仅具有“官书”的性质,还应具有“民书”的性质,既为官所用,又为民所喜。李铁映同志强调“修志为用”。他多次指出:“用志是新时代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用志的方法要改革,各地和方志界要大胆探索”。在修志和用志中,我们可针对实际需要,把方志资料编成各种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为西部开发制定规划、基本建设、开发资源、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自然文化遗产等工作服务。
二、方志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中国方志最根本的功用就在于“资政、存史、教化”,这是方志界的普遍看法。近人黎锦熙则把方志的功用概括为“广四用”,即“科学资料”、“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等等。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地情资料书,具有纵及千年、横及百科的优势。当今,西部大开发是面向全国和世界实施全方位开发的重大举措,这必将吸引国内外众多客商和“探险者”前来投资和“淘金”。开发者们不仅需要有熟知国情、地情的领航员替他们导航,而且需要掌握开发地区的第一手导航资料。方志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方志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开发献计献策
在西部大开发中,方志是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决策,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或达到预定目标而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为。决策作为一种功能行为,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必须善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全,情况明,这样形成的决策才能达到系统、准确、科学的要求。和其它任何类型的决策一样,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决策工作,离不开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资料信息作依据。方志作为一种全面记述地方综合情况的文献,可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某一地区或地方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决策者只有全面地把握各方面的情况,才能通过分析深刻认识“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的差距,进而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制定决策方案,科学地制定区域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方志资料帮助科学决策的事实不胜枚举。如甘肃张掖的方志工作者,从《甘镇志》、《甘州府志》、《张掖市志》等志书中分析得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平乱安边、屯军垦荒、发展中西贸易、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措施,张掖出现了三次辉煌时期,成为丝绸之路上农业发达、商业繁荣的都市。同时,他们也得出了历史上张掖在经济开发中出现的失误,如忽视了畜牧业,民族贸易由官方把持而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闭关自守政策等,从而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张掖的方志工作者对地方志中的记述加以研究和总结,归纳出张掖在面临今天西部大开发时应吸取的经验:维护安定的社会、坚持对外开放、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开发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些精辟的论述,对当地领导制定决策及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利用方志资料,研究西部文化特点,建设西部文化园地
中国西部是一个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多种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其特点是多姿多彩。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几千年历史风云的激荡,造就了绵延不断的文化源脉,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那样,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雄伟恢弘的王都,苍凉浑厚的城址,绚丽多姿的庙宇,巍峨壮观的建筑,精美绝伦的石窟,瑰丽神秘的墓葬,古拙粗犷的岩画,浑然天成的彩陶……,从巍巍昆仑之巅到滔滔江河之滨,其间文物古迹,名胜景点灿若星辰,”在我国27处列人世界保护遗产中,西部就占了10个。
应该看到,在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中,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料。文化资源是前人对一切可利用资源加以利用的结果,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的结晶。在历代方志中,有关文化资源的记载十分丰富,特别是我国编纂的新志中设立的文化卷、民俗卷、艺文卷等,对于我们研究西部文化特点,建设西部园地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是要结合国家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二是要以西部自然经济为基础。如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原有的有色金属、磷矿资源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这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这一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云南方志界决定:应用地方志丰富的资料,编写一套反映云南资源优势的丛书,为大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其出谋划策。丽江,原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现在纳西人利用文化优势,闯出文化加旅游的路子,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东巴文字、丽江古乐等),当作旅游商品推出,真正迈向市场;还如,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正在编纂《三星堆图志》,还拟编《中国川酒》、《中国川菜》、《中国川剧》等专志,这些都是研究当时特色文化,发掘其内涵,构建西部特色文化的积极举措。
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西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西部获得可持续发展,使西部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保护和发扬了民族文化,又促进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当是西部大开发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和艺术又富有特点的地方,并不一定要发展与当地不适宜的工业,而应建成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建成一个具有西部特点的文化园地。
3.利用方志资料,开展咨询服务,繁荣西部特色经济
方志,作为一个地区最具权威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综合地情全书,它所具有的资政、咨询、广告功能是其它书籍所代替不了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重大决策,吸引了许多外商、港澳台侨胞来我国兴办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投资房地产开发等,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投资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益。对内、对外合作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方志,针对性地宣传地方优势,介绍地方经济产品,风土人情,唤起国内外合作者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国内外客商可借助方志了解投资环境,投资条件,确定投资方向。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方志的媒介作用,将新编方志发往海外,联谊华侨,使华侨从志书中全面、系统、翔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状,促进对外往来的扩大和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如《宁城县志》出版发行后,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国外。国内外客商借助此志,了解宁城的环境、条件,唤起了投资热情,确定了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国内外资金达6.l亿人民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部大开发这项工作,要重点把好三件事,其中第三,就是要重视发展特色经济,即西部地区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如宁城集团大力推行了“杯水工程”和“餐桌经济”,使宁城老窖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新加坡、泰国等,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志书中“名胜古迹”、“自然环境”等卷得到旅游资源信息,筹划建立了热水温泉、打虎石水库、大城子法轮寺、黑里河大坝沟原始森林、大明塔等旅游点,基本形成了集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促进了宁城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如,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这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特色经济,云南方志界准备编写《云南绿色食品志》、《云南花卉志》、《云南茶叶志》等专志,为大开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可见,方志资源在繁荣西部特色经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利用方志资源,了解地情民情,为西部科学研究服务
方志中丰富的地情、民情资料,是关于一个地区情况翔实的记录,对于开展西部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如根据方志中关于地理方面的记载,可以考见西部的疆域沿革;关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可考究当时政府对西部区域的施政方针以及职官的任免和军事武备等情况;关于经济方面的记载,如户口、物产、各种租赋、徭役、税收等,可以研究西部地区历朝历代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劳动人民剥削的严重程度;关于民谣、金石、艺文、方言、风俗、古迹等记载,可以考见当时社会历史面貌以及文化源流的情况,等等。这些内容,不但较之正史丰富、广博,而且系统、具体,是西部开发中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甘肃天祝县有关部门据县志记载的关于白牦牛发展演变的资料,撰写出《天祝白牦牛研究》一文,该论文在1994年甘肃召开的世界牦牛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受到十几个国家畜牧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此外,方志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的乡土教材,它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方志的教化作用,是促进精神文明的动力;方志是展示地方自然、社会全貌的主要窗口;方志是延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媒介,等等。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3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