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在地方志中是形象、直观的史料,具有纪实、佐证和美化志书的作用。在地方志书中运用照片,可以其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地情历史与现状,弥补文字记述的不足,增强志书的真实感,突出地方与时代特色。首届志书的编纂一般都比较注重照片的使用,往往设专人负责照片资料的搜集、摄制和编选入志,印刷也力求精制、美观,以达到纪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达到图文并茂的美学效果。
由于在一部志书中要用上很多照片,有的上百幅,甚至还有几百幅的,照片的种类也比较多,尺寸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就有一个从总体上进行设计安排的问题。
志书照片的总体安排,要考虑到照片在表现地情中的作用,以及照片的种类,映现内容、尺寸等等。首先,要对文前照片与随文照片有个恰当的安排。选在概述(总述)、大事记与各分志文前的照片,习惯称“文前照片”,要少而精,要选表现地情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具有鲜明地方与时代特色的,或表现重大题材的照片,以彩色照片为主。而随文照片要选纪实、佐证历史、与行文配合比较紧密的照片,主要是黑白照片,也有的上一些彩色照片。在数量上,随文照片要多于文前照片。
其次,要选定文前照片的编排方式。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文前照片的编排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围绕事物的性质、类别来编排照片。如按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顺序来安排。有的还按类别加上标题。如《克拉玛依市志》依“亲切关怀”、“艰苦创业”、“城市建设”、“石油工业”、“地方经济”、“科教文卫”、“社会生活”,“自然风貌”等名目安排照片。泉州市《鲤城区志》的类别标题还比较浪漫文雅,为《伟迹芳踪》、《名城概貌》、《刺桐新姿》、《海滨邹鲁》、《风物拾英》、《桑梓情怀》。
二是围绕地方特点来编排照片。如浙江省德清县享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德清县志》的文前照片以此四个地方特点为题,分别地精选安排若干幅彩照,如(一)《名山之胜——莫干山》,标题下有“天海晨曦”,“剑潭涟漪”,“干将·莫邪雕塑”,“干将·莫邪磨剑处”,“芦荡秋色”,“剑池瀑布”,“武陵村宾馆”,“塔山初雪”,“莫干湖”等10幅彩照,以主要景观展现全国著名避暑胜地莫干山的风貌。(二)《鱼米之乡》,(三)《丝绸之府》,(四)《竹茶之地》也是这样,也都以明确的主题来形象地表现地方特色。
三是按照历史顺序来编排照片。 如广州市《荔湾区志》创纵排历史照片、横陈现状照片之例。其历史与现状的分界,大体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后。历史照片的首幅,是1952年从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的秦代漆盒,上刻有“蕃禺”(番禺)二字,是最早的“番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之例。接下是汉、唐、宋、明、清文物遗迹、对联、书画、石刻、牌匾照片。因年代久远,多是以文物遗迹见证历史。民国时期的照片,则以实地、实景、实物、实事照片居多。如民国元年的黄沙车站牌楼,具有欧洲建筑风格,反映出当时欧风东渐的时代特征。还有蒋光鼎将军公馆,民国15年广州市政府在沙面西桥建立的沙基惨案纪念碑,民国27年8月26日军飞机轰炸黄沙八和小学和吉庆公所,民国37年12月侨二师学生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断炊拍卖斗争,尤津西路上别具特色的民国骑楼建筑等照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60年代的照片,以反映生产建设和城市旧貌换新颜为主,如在原十三行废墟上于1951年10月14日建成开幕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2年金花街干部群众组织起来整治街内卫生,50年代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前的居住状况,60年代漂浮水上的水上居民迁入陆上新居,60年代初建成的中山八路恩新街水上居民住宅区,1958年4月4日,在荔湾湖公园工程破土动工典礼上朱光市长铲第一铲土等照片。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新成就、新面貌的照片,则不再考虑年代顺序。
以上三种编排方式,各有千秋。第一种,涉及地情的各个主要门类,比较全面;第二种,集中展示地方特色,特点突出;第三种,重在体现存史价值,历史感强。究竟采取何种编排方式,不宜强求一律,应根据地情实际和编者的美学追求作出自己的安排。一般来说,以选择第一种编排结构为宜,同时吸收其它两种编排结构之所长,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存史价值。而按历史顺序编排照片只能是很少的志书能够做到,因为照片摄制只是近现代才有的技术,近代以前的事物靠照片反映是极其困难的。
按事物的性质分类编排照片,要注意各类照片的比例。但为了突出地方特点,允许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照片多一些,版面大一些。如《大足县志》,因大足县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地,大足石刻闻名于世,因而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人和外国友人参观大足石刻照片10幅,大足石刻照片35幅,两者相加比表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44幅照片还多 ,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地方特点 ,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效果。还有的志书将标志性的事物照片放在护封上或放在文前照片之首, 也是突出地方特色之举。如韩城是司马迁故乡,《韩城市志》将司马迁祠照片放在护封上。四川《峨眉县志》的文前彩照首页是巍峨雄伟、云海苍茫的峨眉山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照片。将带有标志性的事物照片置于重要位置,可给人以强烈的第一视觉印象。
研究志书照片的总体安排,对于未出版的地方志有实际意义,对于第二轮修志也有意义。续志应该在拟订篇目时就要对照片有一个总体考虑,安排一个上照片的方案。这样,可以有计划地搜集和摄制照片,避免临时抱佛脚,影响照片的质量。当然,对照片的预先设计安排只是个蓝图,需要随着续志的编纂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2期)
照片在地方志中是形象、直观的史料,具有纪实、佐证和美化志书的作用。在地方志书中运用照片,可以其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地情历史与现状,弥补文字记述的不足,增强志书的真实感,突出地方与时代特色。首届志书的编纂一般都比较注重照片的使用,往往设专人负责照片资料的搜集、摄制和编选入志,印刷也力求精制、美观,以达到纪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达到图文并茂的美学效果。
由于在一部志书中要用上很多照片,有的上百幅,甚至还有几百幅的,照片的种类也比较多,尺寸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就有一个从总体上进行设计安排的问题。
志书照片的总体安排,要考虑到照片在表现地情中的作用,以及照片的种类,映现内容、尺寸等等。首先,要对文前照片与随文照片有个恰当的安排。选在概述(总述)、大事记与各分志文前的照片,习惯称“文前照片”,要少而精,要选表现地情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具有鲜明地方与时代特色的,或表现重大题材的照片,以彩色照片为主。而随文照片要选纪实、佐证历史、与行文配合比较紧密的照片,主要是黑白照片,也有的上一些彩色照片。在数量上,随文照片要多于文前照片。
其次,要选定文前照片的编排方式。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文前照片的编排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围绕事物的性质、类别来编排照片。如按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顺序来安排。有的还按类别加上标题。如《克拉玛依市志》依“亲切关怀”、“艰苦创业”、“城市建设”、“石油工业”、“地方经济”、“科教文卫”、“社会生活”,“自然风貌”等名目安排照片。泉州市《鲤城区志》的类别标题还比较浪漫文雅,为《伟迹芳踪》、《名城概貌》、《刺桐新姿》、《海滨邹鲁》、《风物拾英》、《桑梓情怀》。
二是围绕地方特点来编排照片。如浙江省德清县享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德清县志》的文前照片以此四个地方特点为题,分别地精选安排若干幅彩照,如(一)《名山之胜——莫干山》,标题下有“天海晨曦”,“剑潭涟漪”,“干将·莫邪雕塑”,“干将·莫邪磨剑处”,“芦荡秋色”,“剑池瀑布”,“武陵村宾馆”,“塔山初雪”,“莫干湖”等10幅彩照,以主要景观展现全国著名避暑胜地莫干山的风貌。(二)《鱼米之乡》,(三)《丝绸之府》,(四)《竹茶之地》也是这样,也都以明确的主题来形象地表现地方特色。
三是按照历史顺序来编排照片。 如广州市《荔湾区志》创纵排历史照片、横陈现状照片之例。其历史与现状的分界,大体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后。历史照片的首幅,是1952年从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的秦代漆盒,上刻有“蕃禺”(番禺)二字,是最早的“番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之例。接下是汉、唐、宋、明、清文物遗迹、对联、书画、石刻、牌匾照片。因年代久远,多是以文物遗迹见证历史。民国时期的照片,则以实地、实景、实物、实事照片居多。如民国元年的黄沙车站牌楼,具有欧洲建筑风格,反映出当时欧风东渐的时代特征。还有蒋光鼎将军公馆,民国15年广州市政府在沙面西桥建立的沙基惨案纪念碑,民国27年8月26日军飞机轰炸黄沙八和小学和吉庆公所,民国37年12月侨二师学生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断炊拍卖斗争,尤津西路上别具特色的民国骑楼建筑等照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60年代的照片,以反映生产建设和城市旧貌换新颜为主,如在原十三行废墟上于1951年10月14日建成开幕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2年金花街干部群众组织起来整治街内卫生,50年代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前的居住状况,60年代漂浮水上的水上居民迁入陆上新居,60年代初建成的中山八路恩新街水上居民住宅区,1958年4月4日,在荔湾湖公园工程破土动工典礼上朱光市长铲第一铲土等照片。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新成就、新面貌的照片,则不再考虑年代顺序。
以上三种编排方式,各有千秋。第一种,涉及地情的各个主要门类,比较全面;第二种,集中展示地方特色,特点突出;第三种,重在体现存史价值,历史感强。究竟采取何种编排方式,不宜强求一律,应根据地情实际和编者的美学追求作出自己的安排。一般来说,以选择第一种编排结构为宜,同时吸收其它两种编排结构之所长,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存史价值。而按历史顺序编排照片只能是很少的志书能够做到,因为照片摄制只是近现代才有的技术,近代以前的事物靠照片反映是极其困难的。
按事物的性质分类编排照片,要注意各类照片的比例。但为了突出地方特点,允许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照片多一些,版面大一些。如《大足县志》,因大足县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地,大足石刻闻名于世,因而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人和外国友人参观大足石刻照片10幅,大足石刻照片35幅,两者相加比表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44幅照片还多 ,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地方特点 ,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效果。还有的志书将标志性的事物照片放在护封上或放在文前照片之首, 也是突出地方特色之举。如韩城是司马迁故乡,《韩城市志》将司马迁祠照片放在护封上。四川《峨眉县志》的文前彩照首页是巍峨雄伟、云海苍茫的峨眉山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照片。将带有标志性的事物照片置于重要位置,可给人以强烈的第一视觉印象。
研究志书照片的总体安排,对于未出版的地方志有实际意义,对于第二轮修志也有意义。续志应该在拟订篇目时就要对照片有一个总体考虑,安排一个上照片的方案。这样,可以有计划地搜集和摄制照片,避免临时抱佛脚,影响照片的质量。当然,对照片的预先设计安排只是个蓝图,需要随着续志的编纂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摘自《内蒙古史志》2002年第2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