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鉴于首轮志书对民俗事象记述的不全面、不完整,第二轮志书应站在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的高度,加强民俗部分的记载。本文从注重资料搜集;注重民俗的变异性记载,注重主俗、偏俗的互补性记载,注重细节,特色的记载,注重新风新俗的记载等5个方面,阐述第二轮志书反映民众全貌的方法和手段。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共同创造并遵循的风俗习惯,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历代相沿,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文化娱乐、岁时节庆、帮会结社、崇拜信仰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它具有无形的力量来支配人们的思维方式,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往往也自觉地遵守和自愿地被约束。
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民俗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志书记录各种民俗事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一地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首轮地方志书中,因袭旧志的体例,普遍没有民情习俗之类的编章。但囿于传统的风俗观念,内容多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娱乐习俗、岁时习俗、祭祀禁忌”等。在记述中,多采用静止的记述形式,未能全面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初期,对于志书要不要记述民俗争议颇多,致使目前已出版的部分第二轮县(市)志没有记载民俗,或简单转述首轮志书中民俗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反映出民俗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嬗变。
第二轮志书的断限,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习惯、心理需求、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带来民俗事象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全面记载当代地情的第二轮志书,民俗内容缺失,不仅会造成志书内容的残缺,而且会造成在此阶段消失的民俗事象因缺载而沉入历史忘川的遗憾。所以,第二轮志书不仅应该记载民俗,而且更要全面理解民俗在变革时期,显现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第二轮志书在记述民俗的内容上,还有广阔的领域要开拓,还有更大的空间要提升,任重而道远。第二轮志书如何全面反映当地的民俗全貌,笔者结合多年审读志稿的体会,浅述如下:
一、注重资料搜集,做好民俗调查
民俗事象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搜集资料难度很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需要做民俗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旧俗和新俗资料搜集都很重要,因为旧俗首轮志书没有搜集记载,但又具有一定的存史价值,需要下功夫搜集,以补上首轮之缺。第二轮志书要记载民俗来反映当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突出现实意义,有更大的存史价值。所以,更应该注意新民俗资料的搜集。除夕夜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泊来节日活动,新节日活动,对某些数字的崇信等。因此,重视搜集新的资料,体现民俗的时代特点,是第一要务。
不论是新俗还是旧俗,都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和档案可查,需要进行民俗调查活动,并尽力查找旧的风俗文献资料,要注意搜集散落民间的文集、手稿、文物、宗谱、照片等。要依靠那些热心民俗,了解当地民情的“本地通”。他们长期扎根民间,对民俗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丰富的民俗资料积累,是民俗的“活的资料库”;他们的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
二、重视民俗的变异性,记载阶段性和完整性的统一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民俗是靠集体创作、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传播的。这就直接决定了民俗变革的驱动力,并由此造成了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所以,变异、再创造,是民俗形成和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志书记载民俗,要注意单项民俗事象发展的阶段性与完整性的统一,既反映个性、时效性现象,又要着力反映民俗事象的变异性,写明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传承变化、兴衰起伏等。即习俗的分布,古今异同,兴盛和衰微的时间和原因,形式和内容的区别等。比如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行,如果志书仅记“闹花灯”“吃元宵”等相同的内容,就失去了地方民俗的意义。如果能写出当地元宵节起自何时,历史上和今天有何异同,都有哪些具体内容,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内容,在哪个时间段、因何种原因被忽视等等,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民俗发展变化的整体性。
三、注重主俗和偏俗、次俗的互补性记载
记载民俗内容要择选精当,孰轻孰重恰如其分。在反映主俗时,也要适当地注意偏俗、次俗的记载,恰当地摘取零碎的民俗事象,以补主俗的不足。比如记载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主俗,那么,正月十五“走百病”就可算作偏俗。“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穿着节日盛装相约出游,走桥渡危,见桥必过,登城,摸灯求子,直到夜半,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河北省平山县的“烤百病”就是指在十月十六这一天,大家收集许多松树、柏树枝,再加上一些穿坏了的鞋(取鞋与邪的谐音),破旧的衣服,还有许多能燃烧的其他东西,点着后,大家来烤,意味着把自己身上的病患烤走,这是整个正月里最后一件隆重的事,据传要烤100堆火。“烤百病”时也有讲究,前身、身后、头、腿、脚都要烤到,让病魔无处躲藏。有的人还会念念有词,如“烤烤前,身体健;烤烤后,毛病走;烤烤脸,不揭短;烤烤屁(股),不生气”。再比如传统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插茱萸和赏菊、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但对于登高这个主俗来说,这些只能算作次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这些也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记录偏俗、次俗一方面是补充主俗,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主俗的多面性和仪式性,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主俗的含义。
四、注重细节,着重展示特色
各地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民俗,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河北的建房习俗,在宅基地形选择方面,大部分地区都以“四角方正”(包括长方形)为佳,忌“刀把房”“棺材院”(梯形院落)。但在冀中南部一些地方,确有“有钱难买东西缺”之说,认为“宅基缺东南角主大吉”,也不忌讳“棺材院”,认为“南阔可以小于北阔”,习称“棒气”,也主大吉。过去在冀中城乡,遍布关帝庙,庙内都塑有关羽像,塑像分两种,一种是金脸金身,一种是红脸红袍。这是因为官方突出的是关羽的“忠”字,把他封为关圣帝君,其塑像当然就得是金身;而在民间崇尚的是关羽的“义”字,将他作为义的化身来供奉,把关羽像按照面如重枣的红脸形象来塑造。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热情空前高涨,众多商铺中摆放关羽塑像,则是将其作为武财神来供奉了。在编写第二轮民俗时,就应特别注意本地民俗的差异性,注重细节,略写共性的东西,详写有地方特点的内容。
五、重视新风新俗的记载
民俗具有时代性,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形成新的民俗,第二轮志书对此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如何界定新风、新俗?从已出版的志书当中,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可以在遵循民俗学科学界定的同时,把握以下原则:1.有一个相对长久的沿袭过程;2在一定区域被普遍接受;3.有一定的生命力,在短期内不会消亡;4.健康有益,有利于人民精神生活和社会安定。
第二轮志书要反映当地民俗的全貌,要体现出民俗的地域和时代特色,保存原汁原味的民俗资料实为不易。除了文字记录,还应运用影像、图片,形象地把当地民俗记载在志书中,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传统民俗事象迅速消解的时候,其价值和意义更加非同一般。
(摘自《内蒙古史志》2014第2期)
【内容摘要】 鉴于首轮志书对民俗事象记述的不全面、不完整,第二轮志书应站在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的高度,加强民俗部分的记载。本文从注重资料搜集;注重民俗的变异性记载,注重主俗、偏俗的互补性记载,注重细节,特色的记载,注重新风新俗的记载等5个方面,阐述第二轮志书反映民众全貌的方法和手段。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共同创造并遵循的风俗习惯,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历代相沿,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文化娱乐、岁时节庆、帮会结社、崇拜信仰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它具有无形的力量来支配人们的思维方式,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往往也自觉地遵守和自愿地被约束。
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民俗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志书记录各种民俗事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一地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首轮地方志书中,因袭旧志的体例,普遍没有民情习俗之类的编章。但囿于传统的风俗观念,内容多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娱乐习俗、岁时习俗、祭祀禁忌”等。在记述中,多采用静止的记述形式,未能全面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初期,对于志书要不要记述民俗争议颇多,致使目前已出版的部分第二轮县(市)志没有记载民俗,或简单转述首轮志书中民俗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反映出民俗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嬗变。
第二轮志书的断限,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习惯、心理需求、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带来民俗事象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全面记载当代地情的第二轮志书,民俗内容缺失,不仅会造成志书内容的残缺,而且会造成在此阶段消失的民俗事象因缺载而沉入历史忘川的遗憾。所以,第二轮志书不仅应该记载民俗,而且更要全面理解民俗在变革时期,显现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第二轮志书在记述民俗的内容上,还有广阔的领域要开拓,还有更大的空间要提升,任重而道远。第二轮志书如何全面反映当地的民俗全貌,笔者结合多年审读志稿的体会,浅述如下:
一、注重资料搜集,做好民俗调查
民俗事象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搜集资料难度很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需要做民俗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旧俗和新俗资料搜集都很重要,因为旧俗首轮志书没有搜集记载,但又具有一定的存史价值,需要下功夫搜集,以补上首轮之缺。第二轮志书要记载民俗来反映当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突出现实意义,有更大的存史价值。所以,更应该注意新民俗资料的搜集。除夕夜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泊来节日活动,新节日活动,对某些数字的崇信等。因此,重视搜集新的资料,体现民俗的时代特点,是第一要务。
不论是新俗还是旧俗,都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和档案可查,需要进行民俗调查活动,并尽力查找旧的风俗文献资料,要注意搜集散落民间的文集、手稿、文物、宗谱、照片等。要依靠那些热心民俗,了解当地民情的“本地通”。他们长期扎根民间,对民俗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丰富的民俗资料积累,是民俗的“活的资料库”;他们的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
二、重视民俗的变异性,记载阶段性和完整性的统一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民俗是靠集体创作、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传播的。这就直接决定了民俗变革的驱动力,并由此造成了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所以,变异、再创造,是民俗形成和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志书记载民俗,要注意单项民俗事象发展的阶段性与完整性的统一,既反映个性、时效性现象,又要着力反映民俗事象的变异性,写明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传承变化、兴衰起伏等。即习俗的分布,古今异同,兴盛和衰微的时间和原因,形式和内容的区别等。比如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行,如果志书仅记“闹花灯”“吃元宵”等相同的内容,就失去了地方民俗的意义。如果能写出当地元宵节起自何时,历史上和今天有何异同,都有哪些具体内容,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内容,在哪个时间段、因何种原因被忽视等等,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民俗发展变化的整体性。
三、注重主俗和偏俗、次俗的互补性记载
记载民俗内容要择选精当,孰轻孰重恰如其分。在反映主俗时,也要适当地注意偏俗、次俗的记载,恰当地摘取零碎的民俗事象,以补主俗的不足。比如记载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主俗,那么,正月十五“走百病”就可算作偏俗。“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穿着节日盛装相约出游,走桥渡危,见桥必过,登城,摸灯求子,直到夜半,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河北省平山县的“烤百病”就是指在十月十六这一天,大家收集许多松树、柏树枝,再加上一些穿坏了的鞋(取鞋与邪的谐音),破旧的衣服,还有许多能燃烧的其他东西,点着后,大家来烤,意味着把自己身上的病患烤走,这是整个正月里最后一件隆重的事,据传要烤100堆火。“烤百病”时也有讲究,前身、身后、头、腿、脚都要烤到,让病魔无处躲藏。有的人还会念念有词,如“烤烤前,身体健;烤烤后,毛病走;烤烤脸,不揭短;烤烤屁(股),不生气”。再比如传统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插茱萸和赏菊、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但对于登高这个主俗来说,这些只能算作次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这些也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记录偏俗、次俗一方面是补充主俗,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主俗的多面性和仪式性,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主俗的含义。
四、注重细节,着重展示特色
各地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民俗,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河北的建房习俗,在宅基地形选择方面,大部分地区都以“四角方正”(包括长方形)为佳,忌“刀把房”“棺材院”(梯形院落)。但在冀中南部一些地方,确有“有钱难买东西缺”之说,认为“宅基缺东南角主大吉”,也不忌讳“棺材院”,认为“南阔可以小于北阔”,习称“棒气”,也主大吉。过去在冀中城乡,遍布关帝庙,庙内都塑有关羽像,塑像分两种,一种是金脸金身,一种是红脸红袍。这是因为官方突出的是关羽的“忠”字,把他封为关圣帝君,其塑像当然就得是金身;而在民间崇尚的是关羽的“义”字,将他作为义的化身来供奉,把关羽像按照面如重枣的红脸形象来塑造。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热情空前高涨,众多商铺中摆放关羽塑像,则是将其作为武财神来供奉了。在编写第二轮民俗时,就应特别注意本地民俗的差异性,注重细节,略写共性的东西,详写有地方特点的内容。
五、重视新风新俗的记载
民俗具有时代性,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形成新的民俗,第二轮志书对此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如何界定新风、新俗?从已出版的志书当中,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可以在遵循民俗学科学界定的同时,把握以下原则:1.有一个相对长久的沿袭过程;2在一定区域被普遍接受;3.有一定的生命力,在短期内不会消亡;4.健康有益,有利于人民精神生活和社会安定。
第二轮志书要反映当地民俗的全貌,要体现出民俗的地域和时代特色,保存原汁原味的民俗资料实为不易。除了文字记录,还应运用影像、图片,形象地把当地民俗记载在志书中,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传统民俗事象迅速消解的时候,其价值和意义更加非同一般。
(摘自《内蒙古史志》2014第2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