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志的“特色”是个科学概念,是编纂者史识的体现,是志书质量的标尺。
人们常议论一本书有特色或没有特色。就一般书籍而言,往往指的是写作问题,偏重于文章的风采,讲的是作者的个性。如“郊寒岛瘦”、“韩潮苏海”……而对志书而言,“特色”则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特点、个性,是否已被编纂者认识,并且充分地记录了下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个性是共性地对称。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并丰富共性。一切事物总是既包含共性,又包含个性。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不但要注意其共性,尤其要研究其个性。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比共产国际指定的领袖王明、博古高明。因为毛泽东不仅研究革命的共性,尤其深入地研究了中国革命的个性。毛泽东在其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是革命的战略问题》中讲道:“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的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共性,尤其是中国革命的个性认识把握得好,所以能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夺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现在人们从事建设,从事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这种特定基础、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的“特色”,就是说不能照搬教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特色”——国情的个性。
地方志是一种时空分割开来记述的历史。它记载的内容有上下时限,有地域范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在各个阶段各个地域的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地方志记述的历史也不应是千篇一律,而应是有同有异,特色鲜明的。在一个地方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最重大的事物是什么? 哪些内容最值得入志?这是地方志工作者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而问题回答得怎么样,能打多少分,就看修志者的才、学、识如何,特别是史识如何。
修志者对地情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是修出有特色的志书的一个大前提,而出版的志书能否具有鲜明的特色,还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不管你修志的主客观条件如何,修志过程怎么样,评论者面对志书,总要看志书的地区特色、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反映得怎么样。是否有特色,是检验志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
二、地方特色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形成的,志书突出地区特色,有利于从实际出发,进行三个文明建设。
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而言,地处边疆,是中国的北大门,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里面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自治区。全区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与俄罗斯、蒙古国2个国家接壤,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8个省相邻,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由于地域辽阔,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之美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还是国家重要的煤、电、肉、粮、绒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怎样实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发展战略方针,采取怎样的步骤,还要深入全面地分析研究内蒙古的地情特点,以及相关地区的地情特点,作出科学的抉择。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9个市,有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3个盟。全区东西跨度大,这里有工业城市、有农业地区、牧业地区、半农半牧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比较大。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充分突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区特点。
三、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或缺的特色,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体现,因而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成立,标志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成立的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蒙古族400万人左右,蒙古族是,此外,还有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三少民族,全区共计有49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共同建设着的美好家园。这就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不同于其它兄弟省区的民族特点。在志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民族特点,否则的话,这部志书就是一部不完善的志书。
四、时代特色是事物矛盾斗争发展变化阶段性的反映,志书突出时代特色有助于探讨历史规律,为发展各项事业服务。
中国的历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开始称为近代史,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称为现代史,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称为当代史。近代和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官、封”的矛盾,全国人民共同的大事是推翻“三座大山”,进行武装斗争为中心的革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历史的划分,8块浮雕反映了百年间中国历史的几项最重大的事件。地方志是时间空间有限的历史,一个地方的单部志书不可能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貌全过程,但是它记载了当地最突出的历史事件,它就丰富了历史内容,为深入反映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党的“八大”的结论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同志后来认为党和人民同“走资派”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工农业也在发展,但运动不断,政治支配一切,“左”了20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行改革开放。编史修志,就要结合党史、国史,认真研究各地、各行业的情况,记好各地、各行业的突出事件或事例,反映时代的特点。《上海远洋运输志》评论稿中设有一篇《“跃进”轮沉没事故记详》,是较有价值的志文之一。1963年5月1日,中国派自己制造的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载货首航日本,中途沉没。当时轮船发出紧急密电:“我轮被击。”日本接着广播说是中了鱼雷。攻击商船,意味着对一国宣战,此事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周总理亲自主持调查,经过潜水作业,证明是触礁。《记详》约4 000字,写了航行及事故经过和国际的反响、调查情况、经验教训三部分。点明了用人上片面强调政治上绝对可靠,忽视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开航前调换船员达30%,有的不会用船上的仪器。特别是用一个10多年未上过船的人来取代原来的船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编者运用专记形式,突破一般志文较为概略的规格,给那个历史时代保存了一个清晰的“标本”。
现在修志,许多地方、许多单位已经进入筹划续修阶段。第一轮志书的下限,早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晚的在九十年代初期,续志记载的内容只是当代史中近十几二十年的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王忍之2000年7月在全国续志篇目设置理论研讨会上说:“这十几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价。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新一轮修志中客观全面地给予记述,给予反映。”这段论述,大家应该将它作为续修志书如何把握时代特点的一个基本参考。
志书在反映时代特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一是缺乏历史主义的观点,写过去的都是差的、坏的,现在的全都是好的,没有一分为二,缺少辩证法;二是把突出时代特色理解为突出当代内容,紧追现状。志书断限内三个时代的内容详略不当,取材向现状倾斜,呈现一头沉现象。三是某些事业发展有自己的特定条件和进程,也套用党史、国史的分期法,不完全符合实际。这些,有待于在续志中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弥补和纠正。
五、行业特色是各行各业面目的写照和兴衰起伏的脉搏,由社会分工所决定并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突出行业特色可使志书更好地发挥致用功能
第一轮修志除了部门志之外,绝大多数志书记载一个行业都只是记其专业情况,而不记载各行各业共有的事物:党委、工会、计划生育、幼儿园、食堂等。例如《测绘志》它要记的是各种测量、地图绘制、测绘教育、测绘管理等专门业务,如果这个测绘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很好,事迹突出,值得入志,但只能纳入当地的《计划生育志》,而不能写在自身的《测绘志》中。现在续修,这一规定有所变化,如工会工作对某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记入专业志中也是应该的。但以专业情况为记述重点,则是不会改变的。
志书要有行业特色,除了坚持专业性原则之外,在该记的各种专业事物中还要分析比较,把握主体,抓住重点,突出强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志书要突出行业特色,还应选取行业、事业发展史上特别有研究价值和存史意义的事例加以记载。
志书突出行业特色,在经济部类要着重记述经济效益及其变化。如果志书既记录改革的做法,又记录改革前的弊端及改革带来的好处,那就很有存史价值。
志书突出行业特色,还可以适当记述某些技术情况。如传统的手工技艺,读来读来就会让人觉得颇具特色。
六、突出特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志书篇目时,要给特色内容作出适宜的安排
例如《南昌市志》设《八一起义》卷,分四章来记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初稿篇目按常规办法只能编排为一个节,用几百字来记述,显然不能展现特色。
特色内容有的需要在篇目设置时升级提档,独立出来,有的又不适宜用这种办法来处理。例如《绍兴市志》的篇目与一般市县志篇目几乎没有差别,但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经济发达”的地情特点仍然能鲜明地体现出来。
篇目设计时考虑突出地情特点,除了升级设篇(志、卷)、章、节之外,还有设“专记”(“记详”、“纪略”)、设“外编”等做法。《宁波市志》除了430万字的三册正志之外,还编纂出版了150万字的第四册——《宁波市志•外编》。该册分为5辑:第一辑选录了主要的善本稀本旧志12部,第二辑选录了10类碑记315篇,第三辑选录晋、宋、元、明、清、民国名人要作51篇,第四辑精选吟咏名山胜水、古迹为主的诗词231篇、竹枝词9首和民国时期中学校歌8首,第五辑为各县姓氏和宗谱目录1 156部(种)。这个《外编》辑录了大量的富有价值的一次文献,因而充分体现了宁波“文献之邦”之地情特色、历史特点。
2.特色内容,必须从详记载
当代修志,讲得最多、做得也过分的是“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志书中表现得很突出的是详政绩略失误、详工作略社情。有位修志者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说:地情重点所在、特色所在、规律所在、价值所在,便是志书记载详之所在。这个提法比较有道理,地情的特色,往往也是地情的重点。过去进行建设不是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总是搞全国“一刀切”。讲“以粮为纲”时,稀世奇珍的敦煌月牙泉也拿去浇周围的几十亩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莫高窟也不会开发利用,敦煌人捧着金饭碗过穷日子。是改革开放让敦煌人开办、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腾飞。敦煌的志书反映了这一地情特点,也就反映了地情的重点;敦煌以后的执政者认识了地情的特点,也就能把握住工作的重点。《绍兴市志》对历史(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容的记载占全书43%,对文化内容的记载占全书31.5%。阅读《绍兴市志》的一个章、节,就能感受到绍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气息来。例如它的《城乡建设卷》记载城市演变,由越王勾践嘱越大夫范蠡按照“立国树都”主旨筑城写起,一直写到1955、2010年的近、远期规划为止。“蠡城”的选址和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杰作,后来隋开皇间、南宋绍兴间及明清间,根据不同时期生产、生活、交通、防火、防御的需要,不断进行修茸和新建,但千百年来城址未变,水城格局依旧。1982年绍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后,绍兴古城的重大历史价值被重新认识,按照新的性质进行城市建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起了新的城镇体系。又如《水利卷》,记述了有史以来人们筑堤拒咸蓄淡,修闸堰蓄泄调节,使荒服之域,渐成鱼米之乡。最先禹以疏导之法治水,嗣后马臻、贺循、戴琥、汤绍恩、刘光复等发扬光大,汉会稽太守创鉴湖,在当时的蓄水工程中成为世界之最。这些辉煌史实,市志一一作了记载。按版面统计,《绍兴市志》记载历史的比重,在经济部类中就达到了四分之一,政治部类三分之一强,社会部类接近二分之一,文化部类和人物卷则高达三分之二。志书这样取材,所以读者才能得出绍兴确实“历史悠久”的印象。
人们强调志书突出地情特色,不是追求志书的阅读效果(客观上会产生效果),而是志书发挥致用功能的需要。国家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是充分研究这个城市的地理、历史情况并考虑全国建设的布局才宣布的,一旦宣布,就要求按照这个性质去从事建设。志书安排应有的篇幅,充分载录地方的地理、历史特点,才能有效地资治致用。有的地方,国家可能没有指出要按什么性质去建设,但地方志也要鲜明地突出特点,充分地记述重点,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方面陕西省的《安康县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安康的地貌是“三山夹两川”,历史上水患频仍,近580年间毁灭性的洪灾就有10次。《安康县志》从这个县情特点出发,将在一般县志中属于二级或三级篇目的《自然灾害》提升为一级篇目,以较大的篇幅,重点地记载了古今水灾及防汛情况。除文字叙述而外,还设了历次洪水概况表、特大洪水发生时间及间隔年限表、安康站1952年的洪水流量及最高水位表、12次洪灾损失表等,多角度地反映情况。特别是对1983年特大洪灾,记载最为详悉。对关键性一天的水情及抗灾情况,更是按小时来进行记述。同时还绘有暴雨移动情况图、洪峰汇流示意图、洪水决堤毁城情况图,此外还附有照片多张,为后人进行研究保存了较详备的资料。不难设想,今后安康再遇到重大洪汛要寻找借鉴时,再翻阅这些章节定会倍感它的可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要考察和研究洪灾和防汛问题,对《安康县志》资料的翔实,也会比较满意的。
3.志书要有特色,应该记载典型事件、事例及某些细节
典型是一般的代表,它能深刻地反映一般。在当代史上,中国“左”了2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也不例外。有关志书应该具体翔实地记录这些事件的背景、基本经过和后果,以及必要的一些细节,这样就能深化党史、国史的内容,使人们对于什么是“大跃进”印象更为深刻。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许多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也有许多痛苦的过程。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成功的或失败的典型事例都应该选择入志。这样的事例记下来,就为经济体制改革保存了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标本,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
一些事情,算不上典型事件或典型事例,只是一些佚闻趣事,甚至只是一个细节,但它也有时代气息,志书也应适当记录。选用佚事入志,使人感受当年的气氛,也能增添志书的时代特色。
4.志书要体现特色,要重视写人
是否有杰出人物出现,往往是一个地方特点的反映和一项事业、一个行业兴衰起伏的标志。绍兴的地方四大特点中,“文化灿烂、人才辈出”两大特点就直接涉及人和指的就是人。绍兴在一个时代里,既产生了鲁迅又产生蔡元培,既有马寅初又有范文澜。它的市志能分列出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诸多学科,一一介绍当地历代的名家及其学术思想。绍兴籍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就达37人之众。《绍兴市志》人物卷的篇幅就占了全书的10.1%,它不用这样大的篇幅来记载人物,就不能反映它是“名士之乡”、“文化之邦”。
读《湖南省志•军事志•概述》时,看到一个注记:人民解放军1965年前授衔,元帅、大将共20名,湖南籍9名;上将57名,湖南籍19名;中将177名,湖南籍45名;1989年党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家33名,湖南籍14名。从这组数字看,在现代史上,湖南可以说是战将之邦、儒将之乡。志书中如能设法将这些人物在军事领域中的事迹和表现记载下来,无疑会极大丰富志书的内容,并使志书倍增光彩。
就一项事业、一个行业来说,英模辈出,风云际会,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表征。
5.志书要鲜明展示特色,需要各种体裁充分运用,各擅其长
志书有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概述”在扼要叙述各地或各行业基本情况后,应该介绍地方特点或行业特点。有的志书的概述主要就是用来介绍特点,这种写法,得到了方志界的普遍认可。“大事记”记历年大事,其中应包括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件或事例。同时还可设“专记”(包括“纪略”、“纪详”等)来记载一些有特色的人、事、物。“志”是志书的“主舱”,必须留出足够的吨位来装载具有特色的内容,有特色有特点的内容往往也是重点内容,志书必载的基本内容。“传”就是记人,前面已讲过,此不重述。
“图”包括地图和照片、白描图和统计图等。用地图来记录和说明一定区域内的情况,具有直观性、一览性、抽象性、合成性、比例与可测量性、几何相似性、地理对应性等七大优越性,这是其他体裁或手段不可能同时具备的。
照片,是事物形象的客观如实的记录,典型的照片可以成为时代的标记,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和巨大的认识功能。例如那张三四十年代拍的一个男婴坐在被炸后的废墟中张口哭喊的照片,就很能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和申张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的抗议。现在的农耕社会在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一个县城或市镇,三五年间,原来的面貌就看不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北农村还能看到头上扎毛巾,身穿黑布棉袄的老头,现在几乎见不到这种穿着打扮的人了。社会学家主张把社会变化写下来,照下来。认为一两百年后,这对子孙后代的作用非常大。1995年8月17日李铁映同志在地方志指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像’的信息量比‘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要把历史性的镜头保存下来。”入志的人物照片,不仅要有正面人物的,也要有反面人物的。还应有历史性建筑、典型生产工具和地方特色生活用品的照片,还应有各类地貌的照片。一个地方是一马平川,还是七沟八梁,照片上一眼就看出来了。现在志书刊载的照片不少,但是选得不当,价值不高,官气十足,应该加以改变。有些事物,在不能获得,或者不一定要用照片的情况下,也可绘图入志。如东北、华北一些县志将各种店铺的幌子和百姓的服饰绘成白描图,并将民间纳福迎祥的图样印在志书上,这也能反映地方风情和时代特色,具有存史意义。
统计图,是统计资料的图形展示,能将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情况,包括规模、水平、构成、关系、动态、分布等,直观地展示给受众。由于它使抽象的数值图形化,观后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恭城县志》率先探索使用统计图来反映县内人口的分布和民族构成、工业构成,粮食生产的起伏,商业构成的年代变化,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恭城县志》工业篇初稿首先记述机械电器业(全区下发的统计报表上第一项是此行业,其实此行业在恭城工业中只是昙花一现,占的比重很小)。编绘工业构成统计图后看出,矿业是恭城工业的大头,其次是食品、森工等。统计图鲜明展示了恭城工业的特点,而且提示编者从地情出发,把矿业调到工业篇的前头,作重点记述。
“表”具有直观性、一览性和合成性的优点。
“录”能使一些重要的资料保持其原始面貌入志,这对于展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其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
志书突出特点,写出特色,除了注意上述几个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修志者一定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谁都不能反对,但在“左”了20年之后,不解放思想就做不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省区在总结修志经验教训时指出:“虽然首届修志提出‘述而不作’、‘求实存真’的要求,但事实上在史料的运用和取舍中,存在着缺乏足够的勇气全面客观地正视历史的情况。历史真实性的缺失是本届修志的一大局限性所在。”留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地方志的记述与党史、国史的记述有着明显的差别。一部志书历史的真实性尚是残缺的,一些关系重大的是非功过问题都回避了,突出时代特点又从何谈起? 时代特点写不好,地方特点、行业特点也难以完全写得好,因为它们是相互关联着的。因此,在探讨突出志书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方法时,一定不要离开坚持实事求是的修志指导思想,贯彻“存真求实”修志方针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