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共党史党建学”(代码0307)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临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一年之际,来自全国党校(行政学院)与全国多所高校的党史专家齐聚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围绕一级学科视域下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观点综述如下。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学科之一。原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柳建辉指出,从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时期开始,我们党就设立了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相关课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党史成为党校系统和高校系统的固定课程,党史学科正式创立,学科队伍初步形成,各类教研机构陆续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史学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党史党建学科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着历史遗留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应当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深刻把握时代机遇与历史挑战,继承和发扬党史学科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内在优势与独特禀赋,加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顶层设计。
教研机构的创设与研究阵地的拓展是中共党史学科的基础。柳建辉认为,有条件的地方党校应当设立党史和党建两个独立的教研部门。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干部教育中基础性、战略性的两类课程,在党校系统中普遍存在课程任务重、人员配置不足等历史欠账问题。设立两个平行的教研机构,有利于补齐党史学科队伍,实现两个二级学科的共同发展。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指出,有条件的高校也应当设置独立的中共党史党建教研机构。他强调,历史经验证明,独立的管理和教研机构有助于一级学科的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外,设立中共党史党建教研机构,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合党史党建人才队伍,巩固和扩大意识形态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深度融合是中共党史学科体系的建设目标。程美东指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正式确立近一年来,党史学界热情高涨,学科建设相关论著不断涌现,但全国一些高校在实践层面仍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二级学科及其相关的课程体系缺乏共识性的意见。他认为,二级学科设置应当体现党史党建“1+ 1=1”的基础性、学理性问题意识,推动二者在学理层面深层融合。他建议设立“中共党史通史”“中共党史专门史”“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共党史党建文献学”四个二级学科。但也有学者认为,将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较为成熟、完善的基础性学科作为必设学科,在此基础上结合院校特色,整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等相关性较强的二级学科,采取“3+N”的二级学科设置方案,或许更有利于形成主干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的学科格局。
构建彰显学科风貌与研究水平的学术体系是中共党史学科的立身之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张太原指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需要新的学术规范与学科理论,使中共党史区别于中国史领域的党史研究,党的建设学科区别于政治学中的政党研究。他认为,中共党史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变化的历程。党建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执政能力,研究的是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总的来讲,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及其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影响和作用,构成了党史党建学科学术研究的内核。在此基础上,党史研究应当着力于对党的建设有所启示,或以党的建设的问题意识来研究党史;党建研究应当以党的历史来加强对党的建设发展脉络与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党的历史上重要的经验和方法,为解决新的党建问题提供借鉴和启迪。这是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的关键,也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学科特色。
当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也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宋学勤认为,新形势下的中共党史研究不应陷入琐碎、缺乏宏大历史关怀的“村庄故事”中,而应当坚持大历史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和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探索新议题、新框架与新范式。
同样,在历史学领域,加强党史研究也势在必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齐春风指出,脱离中国共产党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不完整的。而要加强对党的历史的研究,一是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二是要讲真实,真实是历史学研究的生命;三是要讲逻辑,以充分的史料论证严肃的推论;四是要加强交流,积极推动历史学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推动党史研究的前进。
推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其自身建设的过程与规律。张太原提出,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视域下,学术界应当有意识地建设党史党建学科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厘清一些基础性概念,规范学术用语与研究范畴,在宣传与研究中充分彰显政治自信与历史自信。
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关键。程美东认为,在高校中,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本科生课程应当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学术视野的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则应以启发方向、指导研究为主,适当考虑学位点研究特色,避免重复本科生课程。在党校中,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也是干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张太原谈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两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中,中共党史的必修课程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以及百年党史四个历史阶段,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呼吁对“四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国家、人民的历史早已融为一体,应当对涉及党的历史的课程进行一体化统筹改革,旗帜鲜明地将党史作为公共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本科课程体系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撑。
不断提升党史教学质量是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优势所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指出,党史课最重要的属性是政治性与现实性,应当继续发挥党史作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清楚百年党史的历史规律;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评价。面对信息时代多样化、普及化、碎片化的党史知识传播,党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描述历史现象,而是要讲清楚背后的历史逻辑,在历史叙事中融入理论,彰显历史的必然性;应当具备问题意识,主动设置议题并引导教学对象加以思考,廓清思想中的党史迷雾;既要讲大道理,讲家国情怀,也要讲小道理,帮助教学对象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共情式教育提升党史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保障。柳建辉指出,各级党校和高校的教研部门,不仅要重视人才引进,也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位点建设。学位点不仅是青年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舞台,也是留住人才、自主培养人才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党史党建学位点的有限数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在中共党史党建成立一级学科的大背景下,各级党校和高校应当早做准备,发掘和培育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多方面的人才,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积极申报硕士、博士学位点,努力扩大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规模。
概言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创立,为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既要认识到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紧迫性,也要深刻把握当前学科发展的先天不足。唯有各地区各部门努力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学科规划与路线方针,才能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共党史学科。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