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
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吴秀华
内容提要: 以对外共同御辱,争取民族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所迸发出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群众进行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蒙汉各族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中流砥柱,展现出了历史自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以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的重大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青山抗日斗争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核心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展现出来地对外共同御辱,争取民族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风范。
一、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成因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 ****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成就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而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内蒙古地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北魏、辽、金、西夏等北方民族政权管辖治理的时期,唐、元、清等中央王朝统一管辖治理的时期,也经历过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交叉或交替管辖治理的时期,但是,不管是纷争割据,还是和平统一,这里的疆土与历史始终是我国版图和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疆土统一的历史客观事实不仅是千百年来内蒙古各民族的实践构建,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现实认同。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 “ 九一八 ” 事变后,不仅侵占我国东北,在内蒙古东部建立起伪满洲国,还推行其 “ 满蒙政策 ” 的第二步计划,对内蒙古西部进行军事侵略、民族分裂、经济掠夺、教育奴化的殖民统治,企图把内蒙古西部地区变为 “ 第二满洲国 ” ,从而达到准备对苏作战,确保伪满洲国西邻和进一步向我国西北、华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扩张的政治、军事目的。
(一)扶持以德王为首的傀儡政权,施行 “ 分而治之 ” 的政治统治。 “ 七七 ” 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侵占察绥晋北过程中,逐步策划建立起以德穆楚克栋鲁普为主席的伪蒙疆政权,成为在我国北疆建立伪蒙古国的雏形。伪蒙疆政府的管辖范围和行政区划包括长城以北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即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以及察南政厅、晋北政厅,还有张家口、厚和和包头三市。由日本驻蒙军、兴亚院蒙疆联络部和日本最高顾问主宰一切,施政纲领和组织大纲的基本精神是宣扬 “ 东亚道义 ” 、 “ 民族协和 ” ,建立 “ 东亚新秩序 ” ,也就是把 “ 蒙疆 ” 地区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即 “ 满洲国 ” 第二。德王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进行长达数年的内蒙 “ 自治运动 ” ,企图依靠日寇的势力,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二)构建以归绥、包头、集宁为中心控制大青山地区的军事核心,施行法西斯统治。 1937 年 10 月下旬,日本关东军将第 26 师团配置在绥、察、晋北地区,到 1939 年 1 月,总计 3 万兵力分布在伪蒙疆地区。同时建立伪军作为控制蒙疆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有李守信为总司令的伪蒙古军、王英为总司令的伪绥西自治联军和白凤翔为总司令的伪东亚同盟军数千人,还有伪巴彦塔拉盟警察队、伪鄂尔多斯蒙古挺进队以及伪警察、自卫团、保安队、保甲团等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各盟旗县及乡村、牧区。蒙疆各地处处是警察特务,据点林立,工事遍地。
(三)控制以平绥铁路线为中心的蒙疆经济,施行 “ 以战养战 ” 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在蒙疆地区通过设立银行控制金融、开设各种公司和工厂企业掠夺资源、垄断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推行鸦片政策,使伪蒙疆统治区成为战时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作为以战养战的手段之一、提出 “ 粮食就是子弹、羊毛就是火药、人力就是武力 ” 的所谓 “ 生产协力三大原则 ” ,使伪蒙疆经济紧紧地捆在日本侵华的战车上。
(四)设立学校及专业化、社会化殖民教育体系,施行奴化教育。日本在蒙疆地区通过设立学校,在复兴、繁荣蒙疆的口号下,灌输日本精神,宣扬亲日防共及 “ 满蒙 ” 乃至全中国与日本一体化的思想,妄使受教育者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奴才。宣扬 “ 抑汉扬蒙 ” , “ 复兴蒙古 ” ,煽动内蒙 “ 独立 ” 、 “ 自治 ” ,竭力挑拨蒙汉民族关系,为分裂我国制造舆论。
日本帝国主义在大青山地区的殖民统治,使 “ 内蒙古民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危机 ① ” , 552 万蒙汉各族人民在 36 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面临着是受宰割、做炮灰而亡,还是乘机奋起,争得至尊而战的抉择。
① 内蒙古民族团结史料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35.
二、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表征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青山地区的蒙汉各族人民在装备极其落后、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险恶、形势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开展了最决绝、最彻底的坚忍战斗,展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不屈不挠捍卫国家统一的战斗精神,为牵制住日本侵略军南下进攻抗日圣地陕甘宁、西进大西北,推动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形成广阔的敌后战场以及戳穿日寇破坏民族团结,实行 “ 分而治之 ” 的阴谋发挥了巨大作用,并能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堪称抗日之最的奇迹。
(一)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及时自觉的组织起来,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最坚决的爱国主义中流砥柱,坚决执行党中央团结各民族力求民族解放的战略决策,共同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于内蒙古领域之外,展现出了历史自觉及真正的英雄精神。 1935 年 12 月 20 日,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发布《对内蒙古人民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 “ 满蒙政策 ” ,指出:日本侵略者 “ 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 ‘ 大蒙古主义 ’ ,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 ” ,同时把内蒙古作为战场,把内蒙古人民当作炮灰, “ 以达到他进攻中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进攻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并最后消灭蒙古民族的目的 ① ” 。毛泽东庄严声明: “ 中国红军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把全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同样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② ” 。 “ 七七 ” 事变后,中央发出《关于内蒙古工作的信》,明确提出 “ 我们的口号是:蒙古民族,不分蒙旗,不分上下,团结一致,抗日援绥!保卫绥远,保卫蒙古!驱逐日寇出蒙绥 ③ ” !
(二)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和平统一事业贡献力量乃至生命,展现出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1938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开辟大青山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八路军 120 师奉命组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绥远蒙汉各族人民在严寒酷暑、缺衣少粮、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等等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八路军一道,相继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三个游击区,构成大青山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华北敌人脊背上的一把钢刀。党领导军队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组织蒙汉各族人民建立骑兵队和蒙汉抗日游击队,得到蒙汉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将家里最好的马及马具捐给部队,送自己的亲人参加八路军,及时补充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兵力。 1938 年底,八路军 715 团大青山支队一个营约有 500 人,在蒙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到 1939 年部队就发展到了 1480 人 ④ 。同时,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八路军和游击队带路、送信、站岗、放哨、搜集敌伪情报、购买军用物资、掩护地下斗争、安置伤病员。组织农民救国会、牧民救国会、绥远反帝大同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绥远队部、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及绥远妇女会等等,在人力、物力上多方面给予抗日军队极大地支持和配合。蒙汉军民共同开展反扫荡、反摩擦、剿匪除害、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的游击战争,给日寇、伪蒙军和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流传 “ 文八路、武八路,明八路、暗八路,男八路、女八路,老八路、少八路,八路处处打日寇 ” 的歌谣,就是群众广泛抗日的场景写照。据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大青山地区一千多名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蒙汉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大青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成为主要依靠力量,奠定了战争的深厚根基,展现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的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在战略反攻阶段之前,八路军在根据地的兵力最多时是 3000 人,最少时不到 1000 人,而日伪军 ( 不包括伪地方武装 ) 总数约 3 万多人,是大青山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 10 倍乃至 30 倍。针对这种情况,大青山地区党组织按照中央的方针,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以灵活的策略开展统战工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依靠蒙汉各族人民,努力争取各阶级各党派及各界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城镇农村中工商界的爱国人士、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教会、会道门中的爱国人士等等都团结到党的统一战线上来,为部队提供棉花、布匹,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等,为粉碎日寇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部队和抗日民主政府的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伪军伪政权的统一战线是大青山地区抗战的一个伟大创造。在游击环境下,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没有建立乡级政权,因此,对伪乡政权进行统战工作,在日寇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就显得非常重要。经过争取、改造,既得到了开明地主、士绅和上层人士支持抗日,也成功地将伪乡政权打造成为革命的两面派政权,即 “ 形式为敌,内容属我,明里应付敌人,暗中帮助我方 ” 的乡政权。这一伟大创造,使农村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实基地,抗日游击部队得以灵活、机动、游刃有余地打击敌人,为长期坚持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蒙汉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反对勾结日本侵略者,出卖民族利益,分裂、隔阂民族的行径,展现出争取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德王为代表的一些上层人士明里暗里勾结日寇,妄图实现 “ 蒙古独立 ” ,分裂国家的目的。尤其在百灵庙蒙政会成立以后,德王控制百灵庙于自己势力之下, “ 近则以该地为中心,对绥蒙人士,威胁利诱,愚弄离间,以潜移默转其内向之心,远则以该地为根据,向西北延伸其政治侵略,期遂其蚕食鲸吞之欲 ⑤ 。 ” 1936 年 2 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发动军事暴动,发表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德王领导的蒙政会,参加抗日行列。这场暴动打响了内蒙古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不仅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推迟了侵略者的西进日程,也表明了蒙古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王公贵族分裂民族的行径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远远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羁绊:他们不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贵族而战,也不仅仅为属于自己的草场或良田而战,而是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战,为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神圣不可侵犯而战。正是依靠着这种各民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迸发出来的抵御外侮的巨大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 内蒙古民族团结史料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35.
② 同上。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43.
④ 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大青山抗日斗争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97.
⑤ 范长江 . 回忆傅作义 •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
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面对当前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面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的重大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需要。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特点相当明显,全国 56 个民族,内蒙古就有 55 个。东西边境线长 4200 公里,边境旗市有 19 个。区内盛传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等七种宗教。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宗教地区的特点决定内蒙古社会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复杂性: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重叠在一起,而且境内外的 “ 三股势力 ” 往往以人权牌、宗教牌和民族牌挑拨离间、恶意造谣,制造分裂和不团结,造成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威胁着自治区的安全和稳定,锡盟 5.11 和 5.15 案件就是预警。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将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为顺利实现 “ 中国梦 ” 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
(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重大战略布局的实践需要。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过程。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的部署,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内蒙古是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等。在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中,内蒙古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民族自治与利益实现需要民族凝聚力量,需要维系全民族人民的归属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以共同推进内蒙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要。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纽带。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文化形成鲜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中,内蒙古各民族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这增强了蒙古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当前,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文化多元的发展态势中,需要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精神家园的和谐与稳定,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风俗、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各民族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提升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
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吴秀华
内容提要: 以对外共同御辱,争取民族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所迸发出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群众进行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蒙汉各族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中流砥柱,展现出了历史自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以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的重大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青山抗日斗争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核心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展现出来地对外共同御辱,争取民族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风范。
一、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成因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 ****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成就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而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内蒙古地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北魏、辽、金、西夏等北方民族政权管辖治理的时期,唐、元、清等中央王朝统一管辖治理的时期,也经历过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交叉或交替管辖治理的时期,但是,不管是纷争割据,还是和平统一,这里的疆土与历史始终是我国版图和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疆土统一的历史客观事实不仅是千百年来内蒙古各民族的实践构建,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现实认同。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 “ 九一八 ” 事变后,不仅侵占我国东北,在内蒙古东部建立起伪满洲国,还推行其 “ 满蒙政策 ” 的第二步计划,对内蒙古西部进行军事侵略、民族分裂、经济掠夺、教育奴化的殖民统治,企图把内蒙古西部地区变为 “ 第二满洲国 ” ,从而达到准备对苏作战,确保伪满洲国西邻和进一步向我国西北、华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扩张的政治、军事目的。
(一)扶持以德王为首的傀儡政权,施行 “ 分而治之 ” 的政治统治。 “ 七七 ” 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侵占察绥晋北过程中,逐步策划建立起以德穆楚克栋鲁普为主席的伪蒙疆政权,成为在我国北疆建立伪蒙古国的雏形。伪蒙疆政府的管辖范围和行政区划包括长城以北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即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以及察南政厅、晋北政厅,还有张家口、厚和和包头三市。由日本驻蒙军、兴亚院蒙疆联络部和日本最高顾问主宰一切,施政纲领和组织大纲的基本精神是宣扬 “ 东亚道义 ” 、 “ 民族协和 ” ,建立 “ 东亚新秩序 ” ,也就是把 “ 蒙疆 ” 地区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即 “ 满洲国 ” 第二。德王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进行长达数年的内蒙 “ 自治运动 ” ,企图依靠日寇的势力,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二)构建以归绥、包头、集宁为中心控制大青山地区的军事核心,施行法西斯统治。 1937 年 10 月下旬,日本关东军将第 26 师团配置在绥、察、晋北地区,到 1939 年 1 月,总计 3 万兵力分布在伪蒙疆地区。同时建立伪军作为控制蒙疆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有李守信为总司令的伪蒙古军、王英为总司令的伪绥西自治联军和白凤翔为总司令的伪东亚同盟军数千人,还有伪巴彦塔拉盟警察队、伪鄂尔多斯蒙古挺进队以及伪警察、自卫团、保安队、保甲团等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各盟旗县及乡村、牧区。蒙疆各地处处是警察特务,据点林立,工事遍地。
(三)控制以平绥铁路线为中心的蒙疆经济,施行 “ 以战养战 ” 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在蒙疆地区通过设立银行控制金融、开设各种公司和工厂企业掠夺资源、垄断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推行鸦片政策,使伪蒙疆统治区成为战时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作为以战养战的手段之一、提出 “ 粮食就是子弹、羊毛就是火药、人力就是武力 ” 的所谓 “ 生产协力三大原则 ” ,使伪蒙疆经济紧紧地捆在日本侵华的战车上。
(四)设立学校及专业化、社会化殖民教育体系,施行奴化教育。日本在蒙疆地区通过设立学校,在复兴、繁荣蒙疆的口号下,灌输日本精神,宣扬亲日防共及 “ 满蒙 ” 乃至全中国与日本一体化的思想,妄使受教育者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奴才。宣扬 “ 抑汉扬蒙 ” , “ 复兴蒙古 ” ,煽动内蒙 “ 独立 ” 、 “ 自治 ” ,竭力挑拨蒙汉民族关系,为分裂我国制造舆论。
日本帝国主义在大青山地区的殖民统治,使 “ 内蒙古民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危机 ① ” , 552 万蒙汉各族人民在 36 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面临着是受宰割、做炮灰而亡,还是乘机奋起,争得至尊而战的抉择。
① 内蒙古民族团结史料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35.
二、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内蒙古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表征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青山地区的蒙汉各族人民在装备极其落后、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险恶、形势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开展了最决绝、最彻底的坚忍战斗,展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不屈不挠捍卫国家统一的战斗精神,为牵制住日本侵略军南下进攻抗日圣地陕甘宁、西进大西北,推动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形成广阔的敌后战场以及戳穿日寇破坏民族团结,实行 “ 分而治之 ” 的阴谋发挥了巨大作用,并能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堪称抗日之最的奇迹。
(一)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及时自觉的组织起来,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最坚决的爱国主义中流砥柱,坚决执行党中央团结各民族力求民族解放的战略决策,共同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于内蒙古领域之外,展现出了历史自觉及真正的英雄精神。 1935 年 12 月 20 日,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发布《对内蒙古人民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 “ 满蒙政策 ” ,指出:日本侵略者 “ 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 ‘ 大蒙古主义 ’ ,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 ” ,同时把内蒙古作为战场,把内蒙古人民当作炮灰, “ 以达到他进攻中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进攻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并最后消灭蒙古民族的目的 ① ” 。毛泽东庄严声明: “ 中国红军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把全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同样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② ” 。 “ 七七 ” 事变后,中央发出《关于内蒙古工作的信》,明确提出 “ 我们的口号是:蒙古民族,不分蒙旗,不分上下,团结一致,抗日援绥!保卫绥远,保卫蒙古!驱逐日寇出蒙绥 ③ ” !
(二)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和平统一事业贡献力量乃至生命,展现出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1938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开辟大青山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八路军 120 师奉命组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绥远蒙汉各族人民在严寒酷暑、缺衣少粮、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等等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八路军一道,相继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三个游击区,构成大青山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华北敌人脊背上的一把钢刀。党领导军队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组织蒙汉各族人民建立骑兵队和蒙汉抗日游击队,得到蒙汉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将家里最好的马及马具捐给部队,送自己的亲人参加八路军,及时补充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兵力。 1938 年底,八路军 715 团大青山支队一个营约有 500 人,在蒙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到 1939 年部队就发展到了 1480 人 ④ 。同时,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八路军和游击队带路、送信、站岗、放哨、搜集敌伪情报、购买军用物资、掩护地下斗争、安置伤病员。组织农民救国会、牧民救国会、绥远反帝大同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绥远队部、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及绥远妇女会等等,在人力、物力上多方面给予抗日军队极大地支持和配合。蒙汉军民共同开展反扫荡、反摩擦、剿匪除害、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的游击战争,给日寇、伪蒙军和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流传 “ 文八路、武八路,明八路、暗八路,男八路、女八路,老八路、少八路,八路处处打日寇 ” 的歌谣,就是群众广泛抗日的场景写照。据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大青山地区一千多名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蒙汉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大青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成为主要依靠力量,奠定了战争的深厚根基,展现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的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在战略反攻阶段之前,八路军在根据地的兵力最多时是 3000 人,最少时不到 1000 人,而日伪军 ( 不包括伪地方武装 ) 总数约 3 万多人,是大青山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 10 倍乃至 30 倍。针对这种情况,大青山地区党组织按照中央的方针,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以灵活的策略开展统战工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依靠蒙汉各族人民,努力争取各阶级各党派及各界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城镇农村中工商界的爱国人士、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教会、会道门中的爱国人士等等都团结到党的统一战线上来,为部队提供棉花、布匹,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等,为粉碎日寇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部队和抗日民主政府的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伪军伪政权的统一战线是大青山地区抗战的一个伟大创造。在游击环境下,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没有建立乡级政权,因此,对伪乡政权进行统战工作,在日寇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就显得非常重要。经过争取、改造,既得到了开明地主、士绅和上层人士支持抗日,也成功地将伪乡政权打造成为革命的两面派政权,即 “ 形式为敌,内容属我,明里应付敌人,暗中帮助我方 ” 的乡政权。这一伟大创造,使农村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实基地,抗日游击部队得以灵活、机动、游刃有余地打击敌人,为长期坚持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蒙汉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反对勾结日本侵略者,出卖民族利益,分裂、隔阂民族的行径,展现出争取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德王为代表的一些上层人士明里暗里勾结日寇,妄图实现 “ 蒙古独立 ” ,分裂国家的目的。尤其在百灵庙蒙政会成立以后,德王控制百灵庙于自己势力之下, “ 近则以该地为中心,对绥蒙人士,威胁利诱,愚弄离间,以潜移默转其内向之心,远则以该地为根据,向西北延伸其政治侵略,期遂其蚕食鲸吞之欲 ⑤ 。 ” 1936 年 2 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发动军事暴动,发表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德王领导的蒙政会,参加抗日行列。这场暴动打响了内蒙古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不仅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推迟了侵略者的西进日程,也表明了蒙古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王公贵族分裂民族的行径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远远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羁绊:他们不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贵族而战,也不仅仅为属于自己的草场或良田而战,而是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战,为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神圣不可侵犯而战。正是依靠着这种各民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迸发出来的抵御外侮的巨大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 内蒙古民族团结史料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35.
② 同上。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43.
④ 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大青山抗日斗争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97.
⑤ 范长江 . 回忆傅作义 •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
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面对当前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面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的重大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需要。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特点相当明显,全国 56 个民族,内蒙古就有 55 个。东西边境线长 4200 公里,边境旗市有 19 个。区内盛传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等七种宗教。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宗教地区的特点决定内蒙古社会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复杂性: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重叠在一起,而且境内外的 “ 三股势力 ” 往往以人权牌、宗教牌和民族牌挑拨离间、恶意造谣,制造分裂和不团结,造成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威胁着自治区的安全和稳定,锡盟 5.11 和 5.15 案件就是预警。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将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为顺利实现 “ 中国梦 ” 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
(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协调推进党中央治国理政 “ 四个全面 ” 重大战略布局的实践需要。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过程。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的部署,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内蒙古是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等。在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中,内蒙古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民族自治与利益实现需要民族凝聚力量,需要维系全民族人民的归属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以共同推进内蒙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要。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纽带。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文化形成鲜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中,内蒙古各民族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这增强了蒙古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当前,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文化多元的发展态势中,需要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精神家园的和谐与稳定,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风俗、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各民族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提升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