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6)
杨一帆,男,又名杨济善,安徽人。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在中央苏区和中共顺直省委、河北省委工作,著有《中国社会之解剖》。
1932年8月,杨一帆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赴绥远帮助筹建中共归绥中心县委和领导反帝大同盟的工作。他听取了杜如薪、苏谦益、马麟关于绥远反帝大同盟活动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绥远反帝大同盟的工作。并指出,反帝大同盟要继续扩大活动范围,使工人、农民、各界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搞读书会、办刊物对于团结进步青年,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发展反帝大同盟的组织是有成效的,应当继续办好。他还分别找苏谦益、杨叶澎、马麟等人谈话,询问了他们的思想、家庭等情况,介绍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中国目前革命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并向他们讲解马列主义革命道理。要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成为一个立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者。在杨一帆的教导和帮助下,1932年10月,苏谦益、杨叶澎、马麟加入中国共产党。杨一帆以卖眼药先生为掩护,奔走于北平、归绥、包头之间,开展党的工作。
1933年1月,杨一帆到河套地区视察工作。不久,赴北平参加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的关于研究恢复绥远党组织和开展工作等问题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归绥、临河两个县委。杨一帆回到归绥后,于2月在旧城中山学院附近召开会议,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宣布成立中共归绥中心县委,指定杜如薪任书记,马麟分管组织工作,苏谦益分管宣传工作。会议还就归绥地区党的工作进行讨论。杨一帆还把中共河北省委的机关报《北方红旗》和进步刊物《青年之友》《士兵之友》等刊物及一些马列著作,秘密散发到反帝大同盟盟员中传阅,组织盟员讨论形势,对进一步提高盟员们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意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他建议,把反帝大同盟组织扩大到农村。在杨一帆的具体指导下,归绥市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扩大了党的影响。
1933年6月,杨一帆在包头被捕。不久,被押解到归绥,投入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杨一帆与王若飞等党员取得联系,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勉励难友们:“天总是要亮的,鸟总是要唱的,日寇逼进华北,国民党出卖河山,拯救中国的责任,全在我们这些人的肩头,请转告同志们,要坚强地度过这最黑暗而艰难的时期,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曙光中迎着胜利高歌猛进。”他为解除难友们的苦闷,以给看守及家属看眼病为由,取得看守们的好感,通过看守的转告,让难友们猜他出的灯谜,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度日如年的难友们增添了许多欢乐和力量。由于监狱条件恶劣,他患了严重的痢疾,狱医又不予治疗。为了保护同志,不使他们暴露和他的关系而加重判刑,他在病情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也不准同志们对他采取任何声援行动和接济饮食。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劝慰同监的难友们。14天后,杨一帆这位以四海为家、救国救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共产党人,默默地离开人世,牺牲时才30多岁。
(?—1933.6)
杨一帆,男,又名杨济善,安徽人。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在中央苏区和中共顺直省委、河北省委工作,著有《中国社会之解剖》。
1932年8月,杨一帆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赴绥远帮助筹建中共归绥中心县委和领导反帝大同盟的工作。他听取了杜如薪、苏谦益、马麟关于绥远反帝大同盟活动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绥远反帝大同盟的工作。并指出,反帝大同盟要继续扩大活动范围,使工人、农民、各界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搞读书会、办刊物对于团结进步青年,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发展反帝大同盟的组织是有成效的,应当继续办好。他还分别找苏谦益、杨叶澎、马麟等人谈话,询问了他们的思想、家庭等情况,介绍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中国目前革命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并向他们讲解马列主义革命道理。要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成为一个立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者。在杨一帆的教导和帮助下,1932年10月,苏谦益、杨叶澎、马麟加入中国共产党。杨一帆以卖眼药先生为掩护,奔走于北平、归绥、包头之间,开展党的工作。
1933年1月,杨一帆到河套地区视察工作。不久,赴北平参加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的关于研究恢复绥远党组织和开展工作等问题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归绥、临河两个县委。杨一帆回到归绥后,于2月在旧城中山学院附近召开会议,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宣布成立中共归绥中心县委,指定杜如薪任书记,马麟分管组织工作,苏谦益分管宣传工作。会议还就归绥地区党的工作进行讨论。杨一帆还把中共河北省委的机关报《北方红旗》和进步刊物《青年之友》《士兵之友》等刊物及一些马列著作,秘密散发到反帝大同盟盟员中传阅,组织盟员讨论形势,对进一步提高盟员们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意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他建议,把反帝大同盟组织扩大到农村。在杨一帆的具体指导下,归绥市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扩大了党的影响。
1933年6月,杨一帆在包头被捕。不久,被押解到归绥,投入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杨一帆与王若飞等党员取得联系,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勉励难友们:“天总是要亮的,鸟总是要唱的,日寇逼进华北,国民党出卖河山,拯救中国的责任,全在我们这些人的肩头,请转告同志们,要坚强地度过这最黑暗而艰难的时期,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曙光中迎着胜利高歌猛进。”他为解除难友们的苦闷,以给看守及家属看眼病为由,取得看守们的好感,通过看守的转告,让难友们猜他出的灯谜,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度日如年的难友们增添了许多欢乐和力量。由于监狱条件恶劣,他患了严重的痢疾,狱医又不予治疗。为了保护同志,不使他们暴露和他的关系而加重判刑,他在病情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也不准同志们对他采取任何声援行动和接济饮食。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劝慰同监的难友们。14天后,杨一帆这位以四海为家、救国救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共产党人,默默地离开人世,牺牲时才30多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