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是全国重点宗教工作地区之一。2009年,全区有依法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1056处。其中藏传佛教寺庙120处,汉传佛教庙宇(活动点)45处,道教宫观4处,伊斯兰教清真寺181处,天主教堂159座,基督教堂(点)545座。全区有信教群众100余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其中,藏传佛教信徒30余万人,汉传佛教信徒10余万人,道教信徒500余人,穆斯林信徒21余万人,天主教信徒20余万人,基督教信徒19万人,东正教信徒2500人。全区有教职人员4946人,其中藏传佛教喇嘛300余人,葛根14人;汉传佛教比丘110人,比丘尼35人;道教道士7人;伊斯兰教阿訇366人;天主教神甫118人,修女109人,主教1人;基督教教牧人员400人,其中牧师17人,副牧师26人,长老131人,传道员231人。全区有自治区级爱国宗教团体6个,即内蒙古佛教协会、内蒙古伊斯兰教协会、内蒙古天主教爱国会、内蒙古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内蒙古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内蒙古基督教协会。盟市旗县有宗教团体50余个。自治区还有宗教院校(班)3所,即内蒙古佛教学校、内蒙古天主教神哲学院、内蒙古基督教义工培训班。至2009年,自治区宗教界爱国人士中,有全国政协委员2人;内蒙古政协委员10人,其中内蒙古政协常委3人,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委员1人,代表3人。盟市、旗县(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有400余人。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13世纪后期传入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内蒙古有近千座寺庙,有50000余名喇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成立以后,区内藏传佛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民主改革、废除寺庙封建地租剥削、废除等级制度、实行民主管理过程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正确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使广大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了喇嘛教的控制和束缚。1951年3月、1953年6月、1955年11月份别召开了3次全区喇嘛教代表会议,确立了自治区喇嘛教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1957年4月17日,中国佛教协会内蒙古分会在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
“文化大革命”中,自治区佛教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佛教寺庙也遭到巨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全面开展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工作:一是对自治区宗教界人士在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彻底平反。二是恢复和建立爱国宗教团体。各盟市和重点旗县也恢复和建立了宗教团体。三是落实了宗教团体的房产政策。四是恢复和合理布局宗教活动场所。国家先后拨款数千万元,对全区重点寺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五是解决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喇嘛生活问题。198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全区3800余名年老体弱、无依无靠、失去劳动能力的喇嘛,由国家抚养起来。自治区、盟市和旗县财政每年下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老喇嘛生活补助。
截至2008年底,自治区有寺庙118座,喇嘛3370人,信教群众30多万人。寺庙中绝大多数属格鲁派,只有巴彦淖尔市阿贵庙属宁玛派(红教)。自治区绝大多数寺庙用藏文诵经,只有包头市梅力更庙用蒙古文诵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一所喇嘛学校,即内蒙古佛教学校。该校于1987年6月在包头市五当召成立,当时称内蒙古喇嘛培训班。1990年,迁至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199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佛教学校。截至2007年,已有148名学员毕业。
1996年11月20日,包头市五当召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包头市五当召、呼和浩特市大召、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赤峰市巴林右旗荟福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延福寺、通辽市库伦旗兴源寺、通辽市福缘寺、赤峰市喀喇沁旗龙泉寺、赤峰市翁牛特旗梵宗寺等寺庙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28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寺、赤峰市巴林右旗平顶山前召庙石窟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敖包庙、锡林浩特市贝子庙、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汇宗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庙、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根培庙、赤峰市喀喇沁旗灵悦庙、通辽市奈曼旗白塔庙、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博格达活佛府邸等寺庙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传佛教1998年,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战国至汉魏的云中古城北朝寺庙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北魏高浮雕菩萨造型的瓦当,菩萨面庞圆润,高鼻深目,两耳垂肩,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在这一地区除汉族人信奉佛教外,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都信奉佛教,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在内蒙古地区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包括佛教文明。拓跋鲜卑是从内蒙古大兴安岭嗄仙洞中走出来,先后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北魏、东魏和西魏王朝,世界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就是由他们开凿的。契丹创建了辽朝,在内蒙古地区和华北、东北共创建了5座京城,其中的辽中京大明塔高达84米,雄伟壮丽,是中国最高大的辽代古塔。除此之外,全区现存的辽代佛塔有几十座。在元朝的元上都皇城内,还分布有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等,皇帝经常到此践作佛事。其中大龙光华严寺是汉传佛教寺庙。明清以后,全区的汉传佛教主要在汉民族中传播。
截至2007年,自治区正式登记的汉传佛教活动场所51处,比丘117名、比丘尼37名,信徒有12万人。主要的汉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观音寺,包头市妙法寺,呼伦贝尔市金刚寺,巴彦淖尔市甘露寺,阿拉善盟延寿寺等。
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内蒙古地区有名的道观约有几十处,其中呼和浩特市太清宫于乾隆四年兴建。1931年,翻建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道教的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逐渐减少。至2008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有太清宫和慧云观两处活动场所,鄂尔多斯市有一处固定处所,有道士10余人,信教群众上千余人。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的一种神教。它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逊尼派。
伊斯兰教传入自治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由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伊斯兰教传入的准确时间各盟市记载略有不同。从掌握的有关资料看,元朝的统治者对伊斯兰教上层较为重视,因此伊斯兰教这个时期在内蒙古有一定发展。明末、清初出现过一批伊斯兰教学者,经堂教育也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15世纪末,几乎扩展到全区各地,在多伦、丰镇、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等地兴建了不少清真寺。从信教程度和分布特点看,内蒙古属于穆斯林散居区,穆斯林群众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内蒙古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全区信教人数有21余人(由于历史原因,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有1000余名蒙古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区有清真寺80余座,阿訇280余名。截至2007年,全区有正式登记的清真寺176座,阿訇318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3年。此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及6个旗县成立了伊协组织。自治区伊协主办有《内蒙古穆斯林》杂志。
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KATHO-LIKE-OS,意思是“普世”的,“大众”的,所以被称为公教。有时也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和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天主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当时称为景教(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称谓),后传播到北方草原,成为契丹、蒙古、汪古、乃蛮、克烈等草原民族与部落信奉的宗教之一。在巴林左旗和宁城县的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及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均有发现大批的景教教徒墓碑和十字架。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所载,窝阔台汗统治时期朝中多为景教徒,如丞相镇海、元帅按竺迩即是景教徒。16世纪中叶,天主教再次传入内蒙古地区。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天主教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是同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传教士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服务,这是传教士在近代中国活动的主流。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传教士扮演了文化侵略和文化传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为侵略服务,成为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利用的侵略工具,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传播天主教(包括基督教)而发展教徒,所兴办的文教、医疗、慈善等教办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中国的近代化。1865年,内蒙古地区被划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势力范围。内蒙古地区成为天主教的一个总教区,下辖5个教区,即呼和浩特教区、包头教区、乌盟教区、赤峰教区和巴盟教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区天主教徒有123000余人,神甫260余人,教堂190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天主教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了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割断同外国教会的政治、经济联系,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斗争,自选、自圣主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至200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主教五个教区中,主教有1人,有神甫118人,修女109人,正式登记教堂、活动点共159个,信教群众有20余万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主教爱国会于1963年10月成立。1985年5月28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天主教神哲学院恢复招生和培训工作。截至2003年6月,入学203人,晋铎92人。
基督教与天主教相比,基督教传入中国要晚得多。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和天主教传教士一样,也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利用的工具,一些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内地包括内蒙古进行传教。各国传教士在内蒙古地区的差会有10余个。他们无视中国法律和民族感情,干预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引起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广大基督教徒为摆脱洋教的特征,割断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进行了艰苦的奋斗。最终改变成为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从而使基督教走上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适应的道路。
1982年1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基督教协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
1987年9月,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宗教局批准,成立自治区基督教义工培训班。从1987年成立至2008年,义工班共举办14期,招生538人,已毕业12期459人。1987~1990年,义工班为半年制。1990~1995年,义工班为一年制。1995~2008年,为两年制。在校学员76人,其中第13期35人,第14期41人。
东正教全区信仰东正教的群众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其中俄罗斯族人口有4050人,绝大多数集中在额尔古纳市。2002年2月,额尔古纳市有俄罗斯族3245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东正教无神职人员,有一处暂缓登记的东正教堂。
从1957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宗教工作受”左“的错误影响下出现了失误。1958年,在宗教界开展“反右派斗争”,把一部分宗教界人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开始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内蒙古的宗教工作和自治区的宗教界遭受了一场严重灾难。自治区的宗教工作部门被撤销,宗教工作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寺庙教堂被封闭,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宗教职业人员被遣返农村劳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开始落实宗教政策。同年,正式恢复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专管民族和宗教工作。1979年,党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做好宗教界人士落实政策的意见》。1981年,内蒙古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几项具体规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宪法》和党中央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规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宗教组织,恢复和开放宗教活动场所,让宗教人士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拨专款修复寺庙教堂,开办宗教院校。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开始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活动。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内蒙古各地的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全区前后召开几次宗教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议,共表彰先进集体86个,先进个人141名。全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安度幸福的生活。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是全国重点宗教工作地区之一。2009年,全区有依法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1056处。其中藏传佛教寺庙120处,汉传佛教庙宇(活动点)45处,道教宫观4处,伊斯兰教清真寺181处,天主教堂159座,基督教堂(点)545座。全区有信教群众100余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其中,藏传佛教信徒30余万人,汉传佛教信徒10余万人,道教信徒500余人,穆斯林信徒21余万人,天主教信徒20余万人,基督教信徒19万人,东正教信徒2500人。全区有教职人员4946人,其中藏传佛教喇嘛300余人,葛根14人;汉传佛教比丘110人,比丘尼35人;道教道士7人;伊斯兰教阿訇366人;天主教神甫118人,修女109人,主教1人;基督教教牧人员400人,其中牧师17人,副牧师26人,长老131人,传道员231人。全区有自治区级爱国宗教团体6个,即内蒙古佛教协会、内蒙古伊斯兰教协会、内蒙古天主教爱国会、内蒙古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内蒙古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内蒙古基督教协会。盟市旗县有宗教团体50余个。自治区还有宗教院校(班)3所,即内蒙古佛教学校、内蒙古天主教神哲学院、内蒙古基督教义工培训班。至2009年,自治区宗教界爱国人士中,有全国政协委员2人;内蒙古政协委员10人,其中内蒙古政协常委3人,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委员1人,代表3人。盟市、旗县(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有400余人。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13世纪后期传入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内蒙古有近千座寺庙,有50000余名喇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成立以后,区内藏传佛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民主改革、废除寺庙封建地租剥削、废除等级制度、实行民主管理过程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政府正确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使广大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了喇嘛教的控制和束缚。1951年3月、1953年6月、1955年11月份别召开了3次全区喇嘛教代表会议,确立了自治区喇嘛教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1957年4月17日,中国佛教协会内蒙古分会在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
“文化大革命”中,自治区佛教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佛教寺庙也遭到巨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全面开展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工作:一是对自治区宗教界人士在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彻底平反。二是恢复和建立爱国宗教团体。各盟市和重点旗县也恢复和建立了宗教团体。三是落实了宗教团体的房产政策。四是恢复和合理布局宗教活动场所。国家先后拨款数千万元,对全区重点寺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五是解决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喇嘛生活问题。198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全区3800余名年老体弱、无依无靠、失去劳动能力的喇嘛,由国家抚养起来。自治区、盟市和旗县财政每年下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老喇嘛生活补助。
截至2008年底,自治区有寺庙118座,喇嘛3370人,信教群众30多万人。寺庙中绝大多数属格鲁派,只有巴彦淖尔市阿贵庙属宁玛派(红教)。自治区绝大多数寺庙用藏文诵经,只有包头市梅力更庙用蒙古文诵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一所喇嘛学校,即内蒙古佛教学校。该校于1987年6月在包头市五当召成立,当时称内蒙古喇嘛培训班。1990年,迁至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199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佛教学校。截至2007年,已有148名学员毕业。
1996年11月20日,包头市五当召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包头市五当召、呼和浩特市大召、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赤峰市巴林右旗荟福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延福寺、通辽市库伦旗兴源寺、通辽市福缘寺、赤峰市喀喇沁旗龙泉寺、赤峰市翁牛特旗梵宗寺等寺庙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28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寺、赤峰市巴林右旗平顶山前召庙石窟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敖包庙、锡林浩特市贝子庙、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汇宗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庙、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根培庙、赤峰市喀喇沁旗灵悦庙、通辽市奈曼旗白塔庙、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博格达活佛府邸等寺庙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传佛教1998年,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战国至汉魏的云中古城北朝寺庙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北魏高浮雕菩萨造型的瓦当,菩萨面庞圆润,高鼻深目,两耳垂肩,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在这一地区除汉族人信奉佛教外,北方少数民族基本上都信奉佛教,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在内蒙古地区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包括佛教文明。拓跋鲜卑是从内蒙古大兴安岭嗄仙洞中走出来,先后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北魏、东魏和西魏王朝,世界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就是由他们开凿的。契丹创建了辽朝,在内蒙古地区和华北、东北共创建了5座京城,其中的辽中京大明塔高达84米,雄伟壮丽,是中国最高大的辽代古塔。除此之外,全区现存的辽代佛塔有几十座。在元朝的元上都皇城内,还分布有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等,皇帝经常到此践作佛事。其中大龙光华严寺是汉传佛教寺庙。明清以后,全区的汉传佛教主要在汉民族中传播。
截至2007年,自治区正式登记的汉传佛教活动场所51处,比丘117名、比丘尼37名,信徒有12万人。主要的汉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观音寺,包头市妙法寺,呼伦贝尔市金刚寺,巴彦淖尔市甘露寺,阿拉善盟延寿寺等。
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内蒙古地区有名的道观约有几十处,其中呼和浩特市太清宫于乾隆四年兴建。1931年,翻建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道教的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逐渐减少。至2008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市有太清宫和慧云观两处活动场所,鄂尔多斯市有一处固定处所,有道士10余人,信教群众上千余人。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的一种神教。它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逊尼派。
伊斯兰教传入自治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由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伊斯兰教传入的准确时间各盟市记载略有不同。从掌握的有关资料看,元朝的统治者对伊斯兰教上层较为重视,因此伊斯兰教这个时期在内蒙古有一定发展。明末、清初出现过一批伊斯兰教学者,经堂教育也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15世纪末,几乎扩展到全区各地,在多伦、丰镇、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等地兴建了不少清真寺。从信教程度和分布特点看,内蒙古属于穆斯林散居区,穆斯林群众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内蒙古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全区信教人数有21余人(由于历史原因,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有1000余名蒙古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区有清真寺80余座,阿訇280余名。截至2007年,全区有正式登记的清真寺176座,阿訇318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3年。此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及6个旗县成立了伊协组织。自治区伊协主办有《内蒙古穆斯林》杂志。
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KATHO-LIKE-OS,意思是“普世”的,“大众”的,所以被称为公教。有时也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和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天主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当时称为景教(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称谓),后传播到北方草原,成为契丹、蒙古、汪古、乃蛮、克烈等草原民族与部落信奉的宗教之一。在巴林左旗和宁城县的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及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均有发现大批的景教教徒墓碑和十字架。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所载,窝阔台汗统治时期朝中多为景教徒,如丞相镇海、元帅按竺迩即是景教徒。16世纪中叶,天主教再次传入内蒙古地区。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天主教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是同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传教士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服务,这是传教士在近代中国活动的主流。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传教士扮演了文化侵略和文化传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为侵略服务,成为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利用的侵略工具,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传播天主教(包括基督教)而发展教徒,所兴办的文教、医疗、慈善等教办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中国的近代化。1865年,内蒙古地区被划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势力范围。内蒙古地区成为天主教的一个总教区,下辖5个教区,即呼和浩特教区、包头教区、乌盟教区、赤峰教区和巴盟教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区天主教徒有123000余人,神甫260余人,教堂190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天主教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了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割断同外国教会的政治、经济联系,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斗争,自选、自圣主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至200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主教五个教区中,主教有1人,有神甫118人,修女109人,正式登记教堂、活动点共159个,信教群众有20余万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主教爱国会于1963年10月成立。1985年5月28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天主教神哲学院恢复招生和培训工作。截至2003年6月,入学203人,晋铎92人。
基督教与天主教相比,基督教传入中国要晚得多。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和天主教传教士一样,也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利用的工具,一些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内地包括内蒙古进行传教。各国传教士在内蒙古地区的差会有10余个。他们无视中国法律和民族感情,干预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引起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广大基督教徒为摆脱洋教的特征,割断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进行了艰苦的奋斗。最终改变成为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从而使基督教走上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适应的道路。
1982年1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基督教协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
1987年9月,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宗教局批准,成立自治区基督教义工培训班。从1987年成立至2008年,义工班共举办14期,招生538人,已毕业12期459人。1987~1990年,义工班为半年制。1990~1995年,义工班为一年制。1995~2008年,为两年制。在校学员76人,其中第13期35人,第14期41人。
东正教全区信仰东正教的群众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其中俄罗斯族人口有4050人,绝大多数集中在额尔古纳市。2002年2月,额尔古纳市有俄罗斯族3245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东正教无神职人员,有一处暂缓登记的东正教堂。
从1957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宗教工作受”左“的错误影响下出现了失误。1958年,在宗教界开展“反右派斗争”,把一部分宗教界人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开始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内蒙古的宗教工作和自治区的宗教界遭受了一场严重灾难。自治区的宗教工作部门被撤销,宗教工作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寺庙教堂被封闭,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宗教职业人员被遣返农村劳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开始落实宗教政策。同年,正式恢复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专管民族和宗教工作。1979年,党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做好宗教界人士落实政策的意见》。1981年,内蒙古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几项具体规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宪法》和党中央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规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宗教组织,恢复和开放宗教活动场所,让宗教人士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拨专款修复寺庙教堂,开办宗教院校。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开始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活动。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内蒙古各地的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全区前后召开几次宗教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议,共表彰先进集体86个,先进个人141名。全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安度幸福的生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