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形。区境位于东经97°12′~126°04′,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北纬37°24′~53°23′,纵占纬度15°59′,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55个民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全区总人口2405万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设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等9个地级市以及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3个盟。这些盟市又下设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农牧林业资源尤其丰富。人均耕地、草场面积、森林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天地,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物,如“大窑文化”“红山文化”“庙子沟文化”等。13世纪初,蒙古民族在这里崛起。几百年来,蒙古民族在形成、发展和壮大中创造了特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等,留下了像《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典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高原,自然风光秀丽。雄伟的大青山,巍巍的贺兰山,滔滔的黄河水,莽莽苍苍的林海,烟波浩淼的湖泊,浩瀚无垠的沙漠,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象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二
早在大约70万年前,今内蒙古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战国到元代以前,影响较大的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匈奴曾长期生活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当时的西汉王朝对立。公元前140—前87年,汉朝强盛,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迫使其退居漠北。后来,匈奴分为两部。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与汉修好,北匈奴则败走西方。公元2世纪,由鲜卑组成的部落联盟盛极一时。公元3世纪中叶,该部落联盟分裂为慕容部、拓拔部和宇文部,拓拔部后来分治漠南。公元4世纪末,柔然汗国在大漠南北兴起,势力强大。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政权建立。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国,统领内蒙古诸部。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内蒙古诸部接受其册封。
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元太祖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健全千户制,扩建护卫军,制定司法和行政措施,巩固其统治。元太宗联宋灭金,元宪宗继承祖父西征大业,灭木剌夷和黑衣大食,为后来建立横跨亚欧两洲的蒙古四大汗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元世祖灭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到元顺帝,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终结。此后,蒙古各部混战。传至达延汗,重建统一了蒙古。雄踞漠南的俺答汗,通贡明朝,扩大互市,使漠南有显著的发展。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同年,清廷迁都燕京(今北京),灭南明,实现全国大统一。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渥巴锡汗归附清廷。清康熙、乾隆年间,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和会盟制度,分编盟旗,分土分民,划定疆界,定期会盟。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帝国主义先后入侵内蒙古地区,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内蒙古大片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掠夺。甲午战争以后,内蒙古地区又沦为俄、日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其时,迫于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地对蒙政策有所松动:如放宽禁垦,开放矿禁,并对内蒙古推行“新政”,改设厅县等。当时,内蒙古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随着内蒙古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日益加深,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反帝、反封建以及反清斗争不断激烈。北洋军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满蒙独立”,建立满洲和蒙疆傀儡政权。为此,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独立”的斗争。国民政府时期,设蒙疆委员会,改行省,加以统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族人民走上民族民主解放的道路。经过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首次实现。
20世纪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后,内蒙古各族人民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但由于党在工作中的经验不足以及在指导方针上的一些失误,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也不例外。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采取了相对稳妥的政策,较快地度过了难关。但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内蒙古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迎来了新的春天。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争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使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漫长的边境线,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使自治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具有外事工作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
1950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外交部驻满洲里联络处。1955年集二线(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国际联运通车以后,自治区的外事活动日趋活跃,对外交往不断增加。20世纪50—60年代初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蒙古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有数百名外国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牙克石市等地帮助工作。自治区也派遣了2000多名工人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帮助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外事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自治区的外事工作带来了活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外事工作逐步形成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对外交往新格局,重大涉外活动逐年增多。先后接待了缅甸总统吴奈温,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金日成,蒙古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彭·奥其尔巴特,汤加国王图普四世等重要外宾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新闻官员和近2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的来访。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一些主要领导率团或参加党中央对口部门的组团,访问了美国、苏联、日本、蒙古国、朝鲜、保加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先后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金融、科技、经贸、文教、卫生、体育、宗教、群众团体之间建立了联系。随着中苏、中蒙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自治区同苏联赤塔州、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蒙古国的交往发展迅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几年时间里,自治区地对外交往活动十分活跃。全区共接待进行友好访问、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交流和旅游的外宾12万多人,自治区各行各业相继派遣了近2万名各类人员出国进行公务活动和劳务合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外事工作也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所属各级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以及边防工作领导小组、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友好协会、中苏友协、中蒙友协等人民团体。各盟市及边境旗县也设立了外事机构。自治区有关厅局、大专院校、大厂矿企业也都设有专管或兼管外事机构。
1996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国家外交部的指导下,自治区以邓小平外交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地方外事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进行多领域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了自治区地对外开放。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保证了全区对外交往和合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九五”以前,自治区地对外交往主要是以毗邻国家和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还不是很广泛,尤其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相对较少。“九五”时期,根据国家的总体外交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对外交往活动,促进了全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经过努力,自治区地对外交往格局实现了由以毗邻国家和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到全方位对外交往、重点同发达国家交往的转变;实现了从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和经贸往来,到重点开展经济、技术、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实质性交往的转变;实现了从一般性接触到高层领导互访、建立稳定的交往关系、开展实质性交往合作的转变。
“九五”时期,自治区领导出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交往与合作关系。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企业与对方国家的部门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
“九五”以来,来自治区访问的国外高层团组明显增加。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汤加国王图普四世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程访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亲身体验了中国民族政策所取得的成就。1996年,日本先驱党党首武村正义访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99年1月,以韩国忠清北道知事李元钟为团长的忠清北道政府代表团来自治区进行友好访问。这是韩国第一次较高规格的政府代表团来我区访问。通过高层互访和友好交往、自治区对外交往的国家进一步增多,对外交往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促进了自治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对外友好方面,自治区着眼于促进同大国关系的发展,积极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招商引资开辟新渠道。“九五”以前,自治区同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美国等国建立了8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九五”期间,又同加拿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建立了6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对外友好城市(地区)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同重点国家结为友好城市(地区)上取得了突破,成效显著。截至2004年年底,全区有8个城市与外国8个国家的2个州、15个城市建立了18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九五”前,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对外开放地区仅为29个,尚不足全区101个旗县的3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自治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1996年以来,我们认真开展了申报对外开放地区工作,经多次与有关地区和部门协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这项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五”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自治区46个地区(旗县)对外开放。其中,2000年国务院批准自治区7个地区(旗县)对外开放。截至2004年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国人开放地区总数达76个。
“九五”时期,全区共派遣因公出国(境)团组约为33 267批,达103 628人次。全区因公出国人员由“八五”时期沿边对外开放时的大量增长过渡到了稳定发展时期,因公出国人员中从事经贸、劳务的人员约为92 398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89%。2000年,全区共派遣因公出国(境)团组5789批,19 008人次,从事经贸及劳务人员为17264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91%。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每年因公出国的人员都保持在1万人次以上。
此外,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又先后批准授予内蒙古教育学院等6个单位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全区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单位总数已增加到29家;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单位达13家。1999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的各类外国专家近300人次。其中,文教专家约100人次,经济技术类专家约200人次(含短期专家)。1996年以来,为激励在自治区工作的外国专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共授予32名外国专家自治区“骏马奖”。自1991年国家外专局设立“友谊奖”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有11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四
纵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对外交往历程,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后50多年的外事工作,最主要的经验和启迪是:
1.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发展地方对外关系的基础;
2.坚持国家外交部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对外事工作的双重领导,强化外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保证;
3.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地对外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地方外事工作的重点;
4.坚持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为自治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认真贯彻执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让世界正确认识内蒙古、了解内蒙古,是地方外事工作的中心;
5.坚持“任人唯才,任人唯贤”的原则,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是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关键。
回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对外交往史,既有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也有曲折起伏、屈辱受侮的悲壮经历。直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才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5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外事部门在环境艰苦、任务艰巨、情况复杂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使外事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丰硕成果。
展望21世纪,任重而道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事部门决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开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事工作的新局面。
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形。区境位于东经97°12′~126°04′,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北纬37°24′~53°23′,纵占纬度15°59′,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55个民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全区总人口2405万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设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等9个地级市以及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3个盟。这些盟市又下设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农牧林业资源尤其丰富。人均耕地、草场面积、森林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天地,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物,如“大窑文化”“红山文化”“庙子沟文化”等。13世纪初,蒙古民族在这里崛起。几百年来,蒙古民族在形成、发展和壮大中创造了特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等,留下了像《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典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高原,自然风光秀丽。雄伟的大青山,巍巍的贺兰山,滔滔的黄河水,莽莽苍苍的林海,烟波浩淼的湖泊,浩瀚无垠的沙漠,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象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二
早在大约70万年前,今内蒙古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战国到元代以前,影响较大的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匈奴曾长期生活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当时的西汉王朝对立。公元前140—前87年,汉朝强盛,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迫使其退居漠北。后来,匈奴分为两部。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与汉修好,北匈奴则败走西方。公元2世纪,由鲜卑组成的部落联盟盛极一时。公元3世纪中叶,该部落联盟分裂为慕容部、拓拔部和宇文部,拓拔部后来分治漠南。公元4世纪末,柔然汗国在大漠南北兴起,势力强大。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政权建立。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国,统领内蒙古诸部。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内蒙古诸部接受其册封。
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元太祖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健全千户制,扩建护卫军,制定司法和行政措施,巩固其统治。元太宗联宋灭金,元宪宗继承祖父西征大业,灭木剌夷和黑衣大食,为后来建立横跨亚欧两洲的蒙古四大汗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元世祖灭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到元顺帝,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终结。此后,蒙古各部混战。传至达延汗,重建统一了蒙古。雄踞漠南的俺答汗,通贡明朝,扩大互市,使漠南有显著的发展。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同年,清廷迁都燕京(今北京),灭南明,实现全国大统一。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渥巴锡汗归附清廷。清康熙、乾隆年间,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和会盟制度,分编盟旗,分土分民,划定疆界,定期会盟。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帝国主义先后入侵内蒙古地区,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内蒙古大片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掠夺。甲午战争以后,内蒙古地区又沦为俄、日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其时,迫于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地对蒙政策有所松动:如放宽禁垦,开放矿禁,并对内蒙古推行“新政”,改设厅县等。当时,内蒙古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随着内蒙古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日益加深,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反帝、反封建以及反清斗争不断激烈。北洋军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满蒙独立”,建立满洲和蒙疆傀儡政权。为此,内蒙古各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独立”的斗争。国民政府时期,设蒙疆委员会,改行省,加以统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族人民走上民族民主解放的道路。经过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首次实现。
20世纪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后,内蒙古各族人民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但由于党在工作中的经验不足以及在指导方针上的一些失误,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也不例外。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采取了相对稳妥的政策,较快地度过了难关。但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内蒙古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迎来了新的春天。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争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使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漫长的边境线,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使自治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具有外事工作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
1950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外交部驻满洲里联络处。1955年集二线(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国际联运通车以后,自治区的外事活动日趋活跃,对外交往不断增加。20世纪50—60年代初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蒙古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有数百名外国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牙克石市等地帮助工作。自治区也派遣了2000多名工人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帮助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外事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自治区的外事工作带来了活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外事工作逐步形成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对外交往新格局,重大涉外活动逐年增多。先后接待了缅甸总统吴奈温,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金日成,蒙古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彭·奥其尔巴特,汤加国王图普四世等重要外宾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新闻官员和近2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的来访。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一些主要领导率团或参加党中央对口部门的组团,访问了美国、苏联、日本、蒙古国、朝鲜、保加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先后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金融、科技、经贸、文教、卫生、体育、宗教、群众团体之间建立了联系。随着中苏、中蒙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自治区同苏联赤塔州、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蒙古国的交往发展迅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几年时间里,自治区地对外交往活动十分活跃。全区共接待进行友好访问、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交流和旅游的外宾12万多人,自治区各行各业相继派遣了近2万名各类人员出国进行公务活动和劳务合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外事工作也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所属各级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以及边防工作领导小组、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友好协会、中苏友协、中蒙友协等人民团体。各盟市及边境旗县也设立了外事机构。自治区有关厅局、大专院校、大厂矿企业也都设有专管或兼管外事机构。
1996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国家外交部的指导下,自治区以邓小平外交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地方外事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进行多领域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了自治区地对外开放。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保证了全区对外交往和合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九五”以前,自治区地对外交往主要是以毗邻国家和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还不是很广泛,尤其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相对较少。“九五”时期,根据国家的总体外交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对外交往活动,促进了全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经过努力,自治区地对外交往格局实现了由以毗邻国家和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到全方位对外交往、重点同发达国家交往的转变;实现了从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和经贸往来,到重点开展经济、技术、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实质性交往的转变;实现了从一般性接触到高层领导互访、建立稳定的交往关系、开展实质性交往合作的转变。
“九五”时期,自治区领导出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交往与合作关系。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企业与对方国家的部门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
“九五”以来,来自治区访问的国外高层团组明显增加。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汤加国王图普四世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程访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亲身体验了中国民族政策所取得的成就。1996年,日本先驱党党首武村正义访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99年1月,以韩国忠清北道知事李元钟为团长的忠清北道政府代表团来自治区进行友好访问。这是韩国第一次较高规格的政府代表团来我区访问。通过高层互访和友好交往、自治区对外交往的国家进一步增多,对外交往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促进了自治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对外友好方面,自治区着眼于促进同大国关系的发展,积极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招商引资开辟新渠道。“九五”以前,自治区同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美国等国建立了8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九五”期间,又同加拿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建立了6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对外友好城市(地区)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同重点国家结为友好城市(地区)上取得了突破,成效显著。截至2004年年底,全区有8个城市与外国8个国家的2个州、15个城市建立了18对友好城市地区关系。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九五”前,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对外开放地区仅为29个,尚不足全区101个旗县的3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自治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1996年以来,我们认真开展了申报对外开放地区工作,经多次与有关地区和部门协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这项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五”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自治区46个地区(旗县)对外开放。其中,2000年国务院批准自治区7个地区(旗县)对外开放。截至2004年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国人开放地区总数达76个。
“九五”时期,全区共派遣因公出国(境)团组约为33 267批,达103 628人次。全区因公出国人员由“八五”时期沿边对外开放时的大量增长过渡到了稳定发展时期,因公出国人员中从事经贸、劳务的人员约为92 398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89%。2000年,全区共派遣因公出国(境)团组5789批,19 008人次,从事经贸及劳务人员为17264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91%。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每年因公出国的人员都保持在1万人次以上。
此外,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又先后批准授予内蒙古教育学院等6个单位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全区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单位总数已增加到29家;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单位达13家。1999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的各类外国专家近300人次。其中,文教专家约100人次,经济技术类专家约200人次(含短期专家)。1996年以来,为激励在自治区工作的外国专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共授予32名外国专家自治区“骏马奖”。自1991年国家外专局设立“友谊奖”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有11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四
纵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对外交往历程,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后50多年的外事工作,最主要的经验和启迪是:
1.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发展地方对外关系的基础;
2.坚持国家外交部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对外事工作的双重领导,强化外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保证;
3.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地对外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地方外事工作的重点;
4.坚持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为自治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认真贯彻执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让世界正确认识内蒙古、了解内蒙古,是地方外事工作的中心;
5.坚持“任人唯才,任人唯贤”的原则,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是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关键。
回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对外交往史,既有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也有曲折起伏、屈辱受侮的悲壮经历。直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才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5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外事部门在环境艰苦、任务艰巨、情况复杂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使外事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丰硕成果。
展望21世纪,任重而道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事部门决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开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事工作的新局面。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