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全境以高原为主,海拔1000米上下,起伏和缓,统称内蒙古高原,大部地区水草丰美,是国家的优良牧场。山体趋势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依次为大兴安岭、阴山(大青山、狼山)、贺兰山,构成内蒙古地区的地貌脊梁,形成了农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山区东部、南部、山间盆地和平缓丘陵交错分布,有著名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些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丰富,光照充足,是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自治区深居内陆,季风仅影响东南部边缘的狭长地带,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短暂,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晴。全年平均气温在-1~10℃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年平均降水量在50~45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蒸发量在1000~380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因而自东北向西南形成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气候区,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区。全年降水70%集中在夏季。春旱、夏涝、冬季暴风雪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全区河流分属黑龙江、辽河、海滦河、黄河及内陆河五大流域。内陆河流域面积最大,占全区的47%,但河流较少,且多为时令河,径流量仅占全区的2.7%;黑龙江流域面积占全区的26.8%,径流量占全区的82%,位居第一;黄、辽河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区13%、12%,径流量分别占全区的5.9%、8.4%,两流域是自治区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海滦河流域面积最小,径流量占全区的比例也最小(均为1.1%)。
全区淡水资源总量(包括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量)509亿立方米,另有过境水量年平均330亿立方米,其中黄河过境水量315亿立方米。
全区辖8盟、4个地级市,13个县级市、17个县、51个旗、3个自治旗。人口2054万人,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民族。
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面积广阔,草场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畜牧业生产条件。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一地区从事狩猎和游牧等生产活动。据史料记载,历代生活在此地的各民族人民,多以经营畜牧业为生。农业始于军事屯垦。最早的军事屯田,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今包头西河套地区),移民屯垦,变牧地为耕田。此地气候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农垦当会带动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为巩固边防,承袭移民实边的措施,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其中朔方包括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区。《史记·河渠书》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这是内蒙古水利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后来,北魏、唐代都有在内蒙古开发水利的记载。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88年)魏孝文帝于五月“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魏书·高祖纪》),六镇、云中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水经注》对当时开渠灌田有较具体的记载。
唐代屯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也较多。如《新唐书·地理志》载丰州(治所在今五原县南)“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百顷”等,清乾隆,陈履中的《河套志》说“咸应、永清、陵阳、三渠,溉田数百顷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四十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自来经营塞北,未能与之京(竞)也。”后来由于战乱和屯田事业的废弛,水利工程也随之湮没。
近代耕作业的兴起,始于清代,范围仅限于河套地区及东南部边沿地带。农田水利也随之兴起。史料记载修建较早的水利工程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归绥县美岱村修涌丰渠,引大黑河水灌溉太平庄等四村土地0.11万公顷;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老哈河支流锡伯河上修牛家营子下水地灌区,灌溉面积100公顷;道光(1825年)五年,在此又开一渠,灌溉86.66公顷。
道光十年(1830年)在临河县开緾金渠(今永济渠前身),为河套地区开挖最早的渠道。随着清廷对蒙放宽禁垦,地商招募贫苦农民开渠垦荒,晋、冀、陕、甘等地移民纷纷进入河套,灌溉事业逐步发展,至21世纪初,河套灌区八大干渠相继浚通,灌溉面积达6.66万公顷以上。
民国2年(1913年),王同春到达拉特旗包租“同兴东”土地,于哈什拉川筑“活水坝”,开东大渠引水,灌地0.12万公顷,成效甚佳,为较早的引洪灌区。
民国6年(1917年),热河省汤玉麟在西拉木伦河下游南岸,翁牛特旗内开发水稻田2000垧(0.2万公顷),为较早的水稻田灌区。
民国7年(1918年)由裴双、高焕等二十二股集资在杭锦旗开挖二十二股渠,灌田100顷左右。
民国15年(1926年)起,土默川连续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省政府成立救灾赈务委员会,决定开挖民生渠。由于工程浩大,省政府难以承担经费,商得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承诺,由义赈会“垫款补助开凿民生渠。”遂撤消地方原设施工机构,由义赈会设立民生渠工程处接办一切,美国人塔德任总工程师,于1929年(民国18年)7月开工,民国20年(1931年)干渠基本建成,因工期拖延,经费超支,义赈会不愿再拖,草草竣工。竣工典礼时,水低渠高,放水未成,相继续建,仍未完成计划。民国24年(1935年)秋,黄河高水位时曾灌田2000余顷。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续建工作停顿。
伪满时期,日本人、朝鲜人组织开拓团,在东部开垦水稻田。民国27年(1938年),开发雅鲁河成吉思汗水田灌区;民国32年(1943年),开发绰尔河保安沼水田灌区。
经过240多年的开发,至民国38年(1949)年,全区灌溉面积为28.4万公顷,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7处。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国家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水利投入,组织和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运动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近40年来水利建设发展形势和特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水利失修,洪水泛滥,干旱肆虐。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领导群众,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建设主要江河堤防和自流灌溉区。
黄河干流从1950~1954年,连续修堤,累计完成土方1126万立方米,堤长620公里,防洪标准提高到5000立方米每秒,基本上达到10年一遇。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于1948年即领导群众进行西辽河的修堤堵口,整险护岸,经过1949、1950年大规模施工,至1957年,共投工520万个,完成土方1961万立方米,建成干支流堤防1060公里,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嫩江各支流及其它河流的重要段落,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
在大规模防洪建设的同时,还抓了灌区的恢复和建设。在河套灌区,水利部于1950年批准修建黄杨闸(后命名为解放闸),于1952年竣工,是该灌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闸,可控制灌溉面积18.66万公顷。1956年修复民生渠临时灌溉工程,1957年竣工,当年春、秋共浇地0.94万公顷。1952年开始,还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解放渠、胜利渠和民族团结渠三大灌区以及后修的三湖河灌区,灌溉面积共约2万公顷。
1951年,西辽河流域大旱。该年秋,在西辽河平原首次建设旱田灌区,即西安村、余粮堡和三合堂3个灌区,灌溉面积1.7万公顷,次年春汇地,效果良好,于是相继建设了大德泉、双合村、西保等、舍伯吐、浩沁苏木、大六家子、乌力吉图等灌区。1957年,旱田灌溉面积达6.66多万公顷。在西辽河上游山丘区建设的万亩以上灌区有红星、龙平、头道营子、大兴等,灌溉面积0.7万公顷。
嫩江各支流在此时期恢复和修建的万亩以上灌区有那吉、成吉思汗、保安沼等。
这个时期,是牧区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起步时期。
1956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兴起了修渠、打井、开展小型水利的群众运动,与骨干工程相配合,使灌溉面积迅速增长,1957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33万公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2.8倍。
为了有计划地根治江河水患、开发水利,在此时期,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行了大量的流域查勘、测量、水文观测和地质调查与勘探等基本工作,编制主要江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规划。当时著名的重要规划有由国家计委组织中苏专家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并于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有由国家水利部组织的由各有关部门及地区参加编制的《辽河流域规划要点》,于1957年完成。1957年,国家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编出《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在进行上述规划过程中,内蒙古水利勘测规划设计及水文部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基本工作;同时,在有关地区配合下,对境内重要支流进行了查勘和初步规划,如《大黑河流域规划》等;还进行了大量的灌区与水库的规划与设计。
这些规划和设计为下一阶段大规模水利建设进行了战略布局和技术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1958~1970年,“二五”、“三五”及中间3年调整时期
这个时期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以修建骨干工程为中心而展开的群众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水利建设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和“积极稳步大力兴修小型为主、辅以中型和必要的可能的大型工程”方针指导下,全区有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及枢纽工程相继开工。如老哈河红山水库、黄河三盛公枢纽及总干渠、大黑河美岱水库、包头昆都仑水库以及辽河平原的莫力庙、孟家段、舍力虎、他拉干、吐尔基山等大型平原水库,在各中小河流上修建46座中型水库和成百座小型水库。同时兴建的还有一批灌区,如伊盟南岸总干渠、老哈河蟠龙山、英金河安庆沟、绰尔河五道河子等规模较大的灌区。由于铺的摊子大,超过了资金、物资和劳力投入的可能,使许多工程不能按期完成,及时受益。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基本建设规模必须调整。为了保证重点,自治区停缓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当时停缓建的主要项目:大型工程有美岱水库、苏家堡枢纽,中型水库约有20%。在3年经济调整时期,水利建设转入低潮,但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保证了三盛公枢纽及总干渠、红山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并在后来的防洪抗旱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1964年,“农业学大寨”,1965年全区大旱。为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贯彻执行“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工作方针,全区又掀起了新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加固已建骨干工程;进行水库灌区配套;兴修小型水利;开展打井抗旱,使水利工程效益得以发挥,灌溉面积有较多的增加。在此期间修建的较大工程有:黄河镫口扬水灌区、十四份子扬水灌区、大黑河红领巾水库灌区、乾通渠等引洪灌溉枢纽或渠首的改扩建工程、蟠龙山灌区的修复与配套、英金河第二干渠、苏家堡枢纽、道力歹枢纽、莫力庙及舍力虎等水库灌区的配套工程等。1967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利建设停滞不前,灌溉面积有所下降,1970年,全区灌溉面积为95.4万公顷。
1958~1965年,牧区水利建设也掀起了高潮,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打成供水基本井102眼,开辟缺水草场8149平方公里,解决33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同时建成一批大中小型地表水灌溉工程及中小型水库。
这个时期建成的干支流控制工程构成了自治区水利建设的骨架,绝大部分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有一些工程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施工质量不高以及管理不善,存在不少遗留问题,尾留工程及配套任务大、效益未充分发挥等;大量水库和建筑物防洪标准偏低,缺乏泥沙处理措施,淤积严重,坝基渗透变形,平原水库大坝无护坡工程等,使工程除险加固成为后来的一项繁重任务。
第三阶段70年代
1971~1980年,水利建设转向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加强配套建设的阶段。
60年代以前,政府在历次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指示中,都号召群众打井抗旱,但是由于当时打井工具及提水设备简陋,主要靠手工打井、畜力提水,成井质量差、出水量少,抗旱能力低,效益不佳,60年代井灌面积仅占全区灌溉面积5.5%。1972年,自治区根据北方打井会议精神成立打井办公室,在国家的有力支授下,组织机械化打井队,大打机电井。由于连年坚持打井,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80年底,全区共打机电井12.4万眼,配套机电井11万眼,井灌面积达到63.26万公顷,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42%。
1973年,自治区水利局召开水利管理会议,强调今后水利工作必须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1974年,自治区领导连续召开黄河灌区建设会议,狠抓灌区配套建设。1975年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沟第一次扩建工程及其它排水干沟开工,同时修建红圪卜扬水站及开展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土默川进行镫口扬水站扩建和哈素海扬水站扩建,新建麻地壕扬水站,西辽河上游兴建跃进渠灌区和山湾子水库灌区,西辽河平原及乌盟滩川地大搞机电井建设。
牧区水利在“学大寨”运动推动下有大的发展,建成较大的地表水工程有:西拉木伦河海日苏枢纽、霍林河翰嘎利水库、东乌旗乌拉盖水库、乌审旗巴图湾水库扩建,巴林右旗草原水库,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灌区,阿左旗腰坝井灌区及额济纳河巴彦博古都枢纽等。
同时,在牧区组织机械化打井队,全区装备钻机207台,汽车322辆,空压机84台,各种维修机床165套,累计完成机电井1.5万眼,其中供水基本井3723眼,另有筒井3.79万眼,累计开辟缺水草场10多万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也得到发展。1973年和1977年2次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推动了山丘区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推广了机修梯田和水坠筑坝等先进技术,涌现出一大批治理先进典型。1980年,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开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时期。此期间,平均年治理进度为950多平方公里。
此期间,山老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76年,在西部区组织了全面系统的专题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初步规划。全区饮水困难人口111万人,牲畜261万头(只),(已加上东部区1979年的调查数)。1979年,建成饮水工程940项,解决了24.85万人,6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第四阶段80年代
1981~198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9年起的3年时间内,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水利建设随之也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减少。1981~1987年,水利基建占全区基建投资额的比重为1.36%,低于“五五”期间的8.03%,也低于自1950年以来历年平均4.04%的水平。其它各项水利事业费的投入也有减少,“六五”时期为“五五”时期的88%,有限的投资只能用于工程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及个别除害兴利的关键项目。此期间建设的主要工程有:河套灌区乌梁素海至黄河的排水出口工程、总干渠二闸消能防冲工程、永济一闸重建工程、三合堂枢纽重建及莫力庙、孟家段水库大坝护坡工程等。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停工,其它新工程不能开工。
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就此停工。一般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资金,老化失修,效益衰减。1987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从1980年的150万公顷减少为140.26万公顷。但是,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现有水利工程实效发挥较好,农田实灌面积略有增加,从1980年的111.8万公顷增加为115.8万公顷。
农村牧区生产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水土保持及牧区水利工作的改革。
牧区实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使牧区水利通过改革进入发展新时期。1984年,自治区水利厅召开“全区牧区水利管理改革会议”,1982、1985年连续2次召开“牧区水利学术讨论会”和“牧区水利新技术推广会”,对牧区水利工作从体制改革到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制定推动牧区水利发展的新方针。在此期间,除对牧区重点灌区等继续进行配套建设外,新建了一批解决人畜饮水的管道供水工程,重点总结和推广了“家庭灌溉草库伦”这一新的牧区水利模式。“家庭灌溉草库伦”规模小,投资少,易举办,效益好;具有适应家庭分散经营,能解决冬春饲草料不足的关键问题;利用浅层地下水符合大部分牧区没有地表水的自然特点;因而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内,全区建成家庭灌溉草库伦37351处,灌溉面积达2.66多万公顷。
同期,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户、专、群结合,实行开发性综合治理的新阶段。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第四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确定了八大重点治理区,涉及自治区的重点旗县有皇甫川的准格尔旗、无定河的乌审旗、柳河的库伦旗、奈曼旗、永定河的兴和县、丰镇县。由于广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集中、连续治理;把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经济灌木、果树、优良牧草、打坝淤地等增产增效的项目;户包分散常年治理、专业队集中治理与农闲群众性突击治理相结合;水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治理速度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6年新增治理面积16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治理速度为1.5%。
在此期间,水利科研教育以及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得到加强,为以后水利建设的新发展作了准备。
1978年,自治区恢复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所。
1980年,自治区水利厅成立科教处,加强对水利科教工作的领导,逐步恢复和建立重点盟市水利科研机构及试验站,增加科技投入,编制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学管理。
科研坚持以开发应用研究为主,面向自治区水利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灌溉排水、盐碱地改良、水土保持、牧区水利以及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10年来(1980~1989),研究课题有173项,研究成果136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68项,其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自治区一等奖5项。部分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提高水利队伍的素质,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多次举办在职干部培训班。1983年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成立内蒙古水利职工大学。1985年,黄河工程局技工学校划归自治区水利局直接管理,加强在岗工人培训。水利局还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内蒙古水利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使之成为自治区的重点中等专科学校,兼办职工中专班。
在此期间,国家计委部署黄河流域修订规划及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工作。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部门配合黄委会修订规划,进行了海渤湾枢纽勘测规划、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规划以及土默川、浑河及昆都仑河等重要支流规划。还配合松辽委进行了修订西辽河流域规划、西辽河平原调水工程规划和嫩江右岸各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
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部门还编制了河套灌区“八三”规划,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立项创造了条件。同时联合区内外水利设计单位进行了河套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进行了红山水库主坝抗震及防渗加固工程的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台河口枢纽工程的技术论证与设计等。
四
1949年10月以来,自治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在保障和促进全区农牧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区主要江河修筑堤防3978公里,作为汛期人民群众防洪抢险的阵地,胜利防御了1949年以来较大的洪水,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黄河干流战胜了3次5510~582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西辽河在红山水库的调控下,干流堤防安全通过了1962年100年一遇以上的大洪水;嫩江主要支流,绰尔河下游防洪堤的标准已达到30~50年一遇;洮儿河干流在察尔森水库的调控下可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其它支流的堤防防御标准多数在10~20年一遇以上。
全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08座,总库容54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280处;打机电井11.45万眼,已配套10.17万眼,筒井14.34万眼,井灌面积6146万公顷;固定排灌站1794处,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农区机排面积25.4万公顷;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2万公顷,保灌面积111.1万公顷。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60.7亿公斤,油料总产5.4亿公斤,甜菜总产16.8亿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85倍,5倍和1.7倍;其中占耕地面积28.9%的水浇地,粮食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60%以上。
1949年以来,牧区建成大中小型水库92座,总库容5.11亿立方米;引水渠道4714条,总长7683公里;引水管道316条,总长1152公里;机电井1.89万眼(其中基本供水井3392眼);灌溉草库伦3.7万处。以上水利工程共开辟缺水草场11.67万平方公里,解决牧民饮水人数35.5万人,牲畜饮水头数368.7万头(只),发展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7.77万公顷,天然草场灌溉面积8.13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区到1987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2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15%。其中梯田11.6万公顷,沟坝地3.66万公顷,造林223.2万公顷,种草33.33余万公顷;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庄3850个,118万人,276万头(只)牲畜,占需要解决面的57%;防氟改水已解决1957个村庄,112万人,占氟病区人口的27.3%。
从1956年自治区开始兴办水电,至1987年,全区建成小水电站32处,总装机容量为30723kW,年发电量7649万kWh,水能资源的开发量只占可开发量的1.3%。
1949年10月以来,自治区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的支持下,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水利战线广大职工的辛苦劳动。这支水利队伍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壮大和提高。到1987年,全区水利系统共有职工30770人,其中行政干部1091人,技术干部6152人,工人23527人。职工中获得全国和自治区(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有24人;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81人。
自治区的特定地理环境,致使旱涝灾害频繁。近40年的经验证明,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工业及城市的发展,必须与水利设施和供水条件相适应;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自治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水资源相对贫乏,而且分布不匀,当前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程标准偏低,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地区严重缺水。为适应国民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水利工作必须开源与节流并举;加速水资源开发力度,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大中小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经营管理,讲求效益;厉行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节水型工业,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水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工作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水利产业良性运行机制,为保证农牧业稳定增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自治区的水利事业任重而道远,发展前景广阔而辉煌!
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全境以高原为主,海拔1000米上下,起伏和缓,统称内蒙古高原,大部地区水草丰美,是国家的优良牧场。山体趋势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依次为大兴安岭、阴山(大青山、狼山)、贺兰山,构成内蒙古地区的地貌脊梁,形成了农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山区东部、南部、山间盆地和平缓丘陵交错分布,有著名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些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丰富,光照充足,是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自治区深居内陆,季风仅影响东南部边缘的狭长地带,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短暂,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晴。全年平均气温在-1~10℃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年平均降水量在50~45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蒸发量在1000~380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因而自东北向西南形成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气候区,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区。全年降水70%集中在夏季。春旱、夏涝、冬季暴风雪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全区河流分属黑龙江、辽河、海滦河、黄河及内陆河五大流域。内陆河流域面积最大,占全区的47%,但河流较少,且多为时令河,径流量仅占全区的2.7%;黑龙江流域面积占全区的26.8%,径流量占全区的82%,位居第一;黄、辽河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区13%、12%,径流量分别占全区的5.9%、8.4%,两流域是自治区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海滦河流域面积最小,径流量占全区的比例也最小(均为1.1%)。
全区淡水资源总量(包括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量)509亿立方米,另有过境水量年平均330亿立方米,其中黄河过境水量315亿立方米。
全区辖8盟、4个地级市,13个县级市、17个县、51个旗、3个自治旗。人口2054万人,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民族。
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面积广阔,草场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畜牧业生产条件。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一地区从事狩猎和游牧等生产活动。据史料记载,历代生活在此地的各民族人民,多以经营畜牧业为生。农业始于军事屯垦。最早的军事屯田,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今包头西河套地区),移民屯垦,变牧地为耕田。此地气候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农垦当会带动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为巩固边防,承袭移民实边的措施,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其中朔方包括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区。《史记·河渠书》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这是内蒙古水利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后来,北魏、唐代都有在内蒙古开发水利的记载。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88年)魏孝文帝于五月“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魏书·高祖纪》),六镇、云中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水经注》对当时开渠灌田有较具体的记载。
唐代屯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也较多。如《新唐书·地理志》载丰州(治所在今五原县南)“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百顷”等,清乾隆,陈履中的《河套志》说“咸应、永清、陵阳、三渠,溉田数百顷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四十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自来经营塞北,未能与之京(竞)也。”后来由于战乱和屯田事业的废弛,水利工程也随之湮没。
近代耕作业的兴起,始于清代,范围仅限于河套地区及东南部边沿地带。农田水利也随之兴起。史料记载修建较早的水利工程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归绥县美岱村修涌丰渠,引大黑河水灌溉太平庄等四村土地0.11万公顷;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老哈河支流锡伯河上修牛家营子下水地灌区,灌溉面积100公顷;道光(1825年)五年,在此又开一渠,灌溉86.66公顷。
道光十年(1830年)在临河县开緾金渠(今永济渠前身),为河套地区开挖最早的渠道。随着清廷对蒙放宽禁垦,地商招募贫苦农民开渠垦荒,晋、冀、陕、甘等地移民纷纷进入河套,灌溉事业逐步发展,至21世纪初,河套灌区八大干渠相继浚通,灌溉面积达6.66万公顷以上。
民国2年(1913年),王同春到达拉特旗包租“同兴东”土地,于哈什拉川筑“活水坝”,开东大渠引水,灌地0.12万公顷,成效甚佳,为较早的引洪灌区。
民国6年(1917年),热河省汤玉麟在西拉木伦河下游南岸,翁牛特旗内开发水稻田2000垧(0.2万公顷),为较早的水稻田灌区。
民国7年(1918年)由裴双、高焕等二十二股集资在杭锦旗开挖二十二股渠,灌田100顷左右。
民国15年(1926年)起,土默川连续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省政府成立救灾赈务委员会,决定开挖民生渠。由于工程浩大,省政府难以承担经费,商得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承诺,由义赈会“垫款补助开凿民生渠。”遂撤消地方原设施工机构,由义赈会设立民生渠工程处接办一切,美国人塔德任总工程师,于1929年(民国18年)7月开工,民国20年(1931年)干渠基本建成,因工期拖延,经费超支,义赈会不愿再拖,草草竣工。竣工典礼时,水低渠高,放水未成,相继续建,仍未完成计划。民国24年(1935年)秋,黄河高水位时曾灌田2000余顷。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续建工作停顿。
伪满时期,日本人、朝鲜人组织开拓团,在东部开垦水稻田。民国27年(1938年),开发雅鲁河成吉思汗水田灌区;民国32年(1943年),开发绰尔河保安沼水田灌区。
经过240多年的开发,至民国38年(1949)年,全区灌溉面积为28.4万公顷,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7处。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国家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水利投入,组织和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运动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近40年来水利建设发展形势和特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水利失修,洪水泛滥,干旱肆虐。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领导群众,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建设主要江河堤防和自流灌溉区。
黄河干流从1950~1954年,连续修堤,累计完成土方1126万立方米,堤长620公里,防洪标准提高到5000立方米每秒,基本上达到10年一遇。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于1948年即领导群众进行西辽河的修堤堵口,整险护岸,经过1949、1950年大规模施工,至1957年,共投工520万个,完成土方1961万立方米,建成干支流堤防1060公里,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嫩江各支流及其它河流的重要段落,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
在大规模防洪建设的同时,还抓了灌区的恢复和建设。在河套灌区,水利部于1950年批准修建黄杨闸(后命名为解放闸),于1952年竣工,是该灌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闸,可控制灌溉面积18.66万公顷。1956年修复民生渠临时灌溉工程,1957年竣工,当年春、秋共浇地0.94万公顷。1952年开始,还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解放渠、胜利渠和民族团结渠三大灌区以及后修的三湖河灌区,灌溉面积共约2万公顷。
1951年,西辽河流域大旱。该年秋,在西辽河平原首次建设旱田灌区,即西安村、余粮堡和三合堂3个灌区,灌溉面积1.7万公顷,次年春汇地,效果良好,于是相继建设了大德泉、双合村、西保等、舍伯吐、浩沁苏木、大六家子、乌力吉图等灌区。1957年,旱田灌溉面积达6.66多万公顷。在西辽河上游山丘区建设的万亩以上灌区有红星、龙平、头道营子、大兴等,灌溉面积0.7万公顷。
嫩江各支流在此时期恢复和修建的万亩以上灌区有那吉、成吉思汗、保安沼等。
这个时期,是牧区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起步时期。
1956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兴起了修渠、打井、开展小型水利的群众运动,与骨干工程相配合,使灌溉面积迅速增长,1957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33万公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2.8倍。
为了有计划地根治江河水患、开发水利,在此时期,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行了大量的流域查勘、测量、水文观测和地质调查与勘探等基本工作,编制主要江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规划。当时著名的重要规划有由国家计委组织中苏专家编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并于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有由国家水利部组织的由各有关部门及地区参加编制的《辽河流域规划要点》,于1957年完成。1957年,国家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编出《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在进行上述规划过程中,内蒙古水利勘测规划设计及水文部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基本工作;同时,在有关地区配合下,对境内重要支流进行了查勘和初步规划,如《大黑河流域规划》等;还进行了大量的灌区与水库的规划与设计。
这些规划和设计为下一阶段大规模水利建设进行了战略布局和技术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1958~1970年,“二五”、“三五”及中间3年调整时期
这个时期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以修建骨干工程为中心而展开的群众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水利建设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和“积极稳步大力兴修小型为主、辅以中型和必要的可能的大型工程”方针指导下,全区有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及枢纽工程相继开工。如老哈河红山水库、黄河三盛公枢纽及总干渠、大黑河美岱水库、包头昆都仑水库以及辽河平原的莫力庙、孟家段、舍力虎、他拉干、吐尔基山等大型平原水库,在各中小河流上修建46座中型水库和成百座小型水库。同时兴建的还有一批灌区,如伊盟南岸总干渠、老哈河蟠龙山、英金河安庆沟、绰尔河五道河子等规模较大的灌区。由于铺的摊子大,超过了资金、物资和劳力投入的可能,使许多工程不能按期完成,及时受益。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基本建设规模必须调整。为了保证重点,自治区停缓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当时停缓建的主要项目:大型工程有美岱水库、苏家堡枢纽,中型水库约有20%。在3年经济调整时期,水利建设转入低潮,但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保证了三盛公枢纽及总干渠、红山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并在后来的防洪抗旱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1964年,“农业学大寨”,1965年全区大旱。为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贯彻执行“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工作方针,全区又掀起了新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加固已建骨干工程;进行水库灌区配套;兴修小型水利;开展打井抗旱,使水利工程效益得以发挥,灌溉面积有较多的增加。在此期间修建的较大工程有:黄河镫口扬水灌区、十四份子扬水灌区、大黑河红领巾水库灌区、乾通渠等引洪灌溉枢纽或渠首的改扩建工程、蟠龙山灌区的修复与配套、英金河第二干渠、苏家堡枢纽、道力歹枢纽、莫力庙及舍力虎等水库灌区的配套工程等。1967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利建设停滞不前,灌溉面积有所下降,1970年,全区灌溉面积为95.4万公顷。
1958~1965年,牧区水利建设也掀起了高潮,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打成供水基本井102眼,开辟缺水草场8149平方公里,解决33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同时建成一批大中小型地表水灌溉工程及中小型水库。
这个时期建成的干支流控制工程构成了自治区水利建设的骨架,绝大部分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有一些工程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施工质量不高以及管理不善,存在不少遗留问题,尾留工程及配套任务大、效益未充分发挥等;大量水库和建筑物防洪标准偏低,缺乏泥沙处理措施,淤积严重,坝基渗透变形,平原水库大坝无护坡工程等,使工程除险加固成为后来的一项繁重任务。
第三阶段70年代
1971~1980年,水利建设转向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加强配套建设的阶段。
60年代以前,政府在历次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指示中,都号召群众打井抗旱,但是由于当时打井工具及提水设备简陋,主要靠手工打井、畜力提水,成井质量差、出水量少,抗旱能力低,效益不佳,60年代井灌面积仅占全区灌溉面积5.5%。1972年,自治区根据北方打井会议精神成立打井办公室,在国家的有力支授下,组织机械化打井队,大打机电井。由于连年坚持打井,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80年底,全区共打机电井12.4万眼,配套机电井11万眼,井灌面积达到63.26万公顷,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42%。
1973年,自治区水利局召开水利管理会议,强调今后水利工作必须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1974年,自治区领导连续召开黄河灌区建设会议,狠抓灌区配套建设。1975年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沟第一次扩建工程及其它排水干沟开工,同时修建红圪卜扬水站及开展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土默川进行镫口扬水站扩建和哈素海扬水站扩建,新建麻地壕扬水站,西辽河上游兴建跃进渠灌区和山湾子水库灌区,西辽河平原及乌盟滩川地大搞机电井建设。
牧区水利在“学大寨”运动推动下有大的发展,建成较大的地表水工程有:西拉木伦河海日苏枢纽、霍林河翰嘎利水库、东乌旗乌拉盖水库、乌审旗巴图湾水库扩建,巴林右旗草原水库,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灌区,阿左旗腰坝井灌区及额济纳河巴彦博古都枢纽等。
同时,在牧区组织机械化打井队,全区装备钻机207台,汽车322辆,空压机84台,各种维修机床165套,累计完成机电井1.5万眼,其中供水基本井3723眼,另有筒井3.79万眼,累计开辟缺水草场10多万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也得到发展。1973年和1977年2次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推动了山丘区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推广了机修梯田和水坠筑坝等先进技术,涌现出一大批治理先进典型。1980年,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开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时期。此期间,平均年治理进度为950多平方公里。
此期间,山老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76年,在西部区组织了全面系统的专题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初步规划。全区饮水困难人口111万人,牲畜261万头(只),(已加上东部区1979年的调查数)。1979年,建成饮水工程940项,解决了24.85万人,6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第四阶段80年代
1981~198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9年起的3年时间内,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水利建设随之也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减少。1981~1987年,水利基建占全区基建投资额的比重为1.36%,低于“五五”期间的8.03%,也低于自1950年以来历年平均4.04%的水平。其它各项水利事业费的投入也有减少,“六五”时期为“五五”时期的88%,有限的投资只能用于工程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及个别除害兴利的关键项目。此期间建设的主要工程有:河套灌区乌梁素海至黄河的排水出口工程、总干渠二闸消能防冲工程、永济一闸重建工程、三合堂枢纽重建及莫力庙、孟家段水库大坝护坡工程等。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停工,其它新工程不能开工。
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就此停工。一般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资金,老化失修,效益衰减。1987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从1980年的150万公顷减少为140.26万公顷。但是,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现有水利工程实效发挥较好,农田实灌面积略有增加,从1980年的111.8万公顷增加为115.8万公顷。
农村牧区生产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水土保持及牧区水利工作的改革。
牧区实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使牧区水利通过改革进入发展新时期。1984年,自治区水利厅召开“全区牧区水利管理改革会议”,1982、1985年连续2次召开“牧区水利学术讨论会”和“牧区水利新技术推广会”,对牧区水利工作从体制改革到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制定推动牧区水利发展的新方针。在此期间,除对牧区重点灌区等继续进行配套建设外,新建了一批解决人畜饮水的管道供水工程,重点总结和推广了“家庭灌溉草库伦”这一新的牧区水利模式。“家庭灌溉草库伦”规模小,投资少,易举办,效益好;具有适应家庭分散经营,能解决冬春饲草料不足的关键问题;利用浅层地下水符合大部分牧区没有地表水的自然特点;因而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内,全区建成家庭灌溉草库伦37351处,灌溉面积达2.66多万公顷。
同期,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户、专、群结合,实行开发性综合治理的新阶段。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第四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确定了八大重点治理区,涉及自治区的重点旗县有皇甫川的准格尔旗、无定河的乌审旗、柳河的库伦旗、奈曼旗、永定河的兴和县、丰镇县。由于广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集中、连续治理;把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经济灌木、果树、优良牧草、打坝淤地等增产增效的项目;户包分散常年治理、专业队集中治理与农闲群众性突击治理相结合;水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治理速度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6年新增治理面积16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治理速度为1.5%。
在此期间,水利科研教育以及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得到加强,为以后水利建设的新发展作了准备。
1978年,自治区恢复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所。
1980年,自治区水利厅成立科教处,加强对水利科教工作的领导,逐步恢复和建立重点盟市水利科研机构及试验站,增加科技投入,编制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学管理。
科研坚持以开发应用研究为主,面向自治区水利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灌溉排水、盐碱地改良、水土保持、牧区水利以及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10年来(1980~1989),研究课题有173项,研究成果136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68项,其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自治区一等奖5项。部分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提高水利队伍的素质,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多次举办在职干部培训班。1983年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成立内蒙古水利职工大学。1985年,黄河工程局技工学校划归自治区水利局直接管理,加强在岗工人培训。水利局还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内蒙古水利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使之成为自治区的重点中等专科学校,兼办职工中专班。
在此期间,国家计委部署黄河流域修订规划及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工作。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部门配合黄委会修订规划,进行了海渤湾枢纽勘测规划、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规划以及土默川、浑河及昆都仑河等重要支流规划。还配合松辽委进行了修订西辽河流域规划、西辽河平原调水工程规划和嫩江右岸各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
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部门还编制了河套灌区“八三”规划,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立项创造了条件。同时联合区内外水利设计单位进行了河套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进行了红山水库主坝抗震及防渗加固工程的可研报告与初步设计,台河口枢纽工程的技术论证与设计等。
四
1949年10月以来,自治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在保障和促进全区农牧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区主要江河修筑堤防3978公里,作为汛期人民群众防洪抢险的阵地,胜利防御了1949年以来较大的洪水,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黄河干流战胜了3次5510~582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西辽河在红山水库的调控下,干流堤防安全通过了1962年100年一遇以上的大洪水;嫩江主要支流,绰尔河下游防洪堤的标准已达到30~50年一遇;洮儿河干流在察尔森水库的调控下可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其它支流的堤防防御标准多数在10~20年一遇以上。
全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08座,总库容54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280处;打机电井11.45万眼,已配套10.17万眼,筒井14.34万眼,井灌面积6146万公顷;固定排灌站1794处,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农区机排面积25.4万公顷;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2万公顷,保灌面积111.1万公顷。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60.7亿公斤,油料总产5.4亿公斤,甜菜总产16.8亿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85倍,5倍和1.7倍;其中占耕地面积28.9%的水浇地,粮食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60%以上。
1949年以来,牧区建成大中小型水库92座,总库容5.11亿立方米;引水渠道4714条,总长7683公里;引水管道316条,总长1152公里;机电井1.89万眼(其中基本供水井3392眼);灌溉草库伦3.7万处。以上水利工程共开辟缺水草场11.67万平方公里,解决牧民饮水人数35.5万人,牲畜饮水头数368.7万头(只),发展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7.77万公顷,天然草场灌溉面积8.13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区到1987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2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15%。其中梯田11.6万公顷,沟坝地3.66万公顷,造林223.2万公顷,种草33.33余万公顷;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庄3850个,118万人,276万头(只)牲畜,占需要解决面的57%;防氟改水已解决1957个村庄,112万人,占氟病区人口的27.3%。
从1956年自治区开始兴办水电,至1987年,全区建成小水电站32处,总装机容量为30723kW,年发电量7649万kWh,水能资源的开发量只占可开发量的1.3%。
1949年10月以来,自治区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的支持下,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水利战线广大职工的辛苦劳动。这支水利队伍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壮大和提高。到1987年,全区水利系统共有职工30770人,其中行政干部1091人,技术干部6152人,工人23527人。职工中获得全国和自治区(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有24人;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81人。
自治区的特定地理环境,致使旱涝灾害频繁。近40年的经验证明,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工业及城市的发展,必须与水利设施和供水条件相适应;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自治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水资源相对贫乏,而且分布不匀,当前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程标准偏低,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地区严重缺水。为适应国民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水利工作必须开源与节流并举;加速水资源开发力度,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大中小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经营管理,讲求效益;厉行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节水型工业,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水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工作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水利产业良性运行机制,为保证农牧业稳定增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自治区的水利事业任重而道远,发展前景广阔而辉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