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内蒙古地区地对外贸易始于清朝初期的旅蒙商对俄边境易货贸易,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清雍正六年(1728年),两国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边境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至清嘉庆年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800多万卢布。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中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规模进一步扩大,旅蒙商全盛时期较大商号有1000多家。后因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争的打击,中俄边境贸易逐步衰落。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开辟满洲里口岸,组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驻满洲里办事处(满洲里外运公司前身),对外称“中国东兴公司”,开始了同苏联之间的贸易,出口商品主要是小麦、食盐、布匹,进口商品主要是汽车、汽油和军用物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家对外(苏)贸易企业。
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同年9月设立了实业总公司,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更名为贸易管理局,主管自治区内的贸易工作。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自治区与苏联开展少量易货贸易,出口少量的活牛、活羊、玉米、大豆、生烟等,进口医疗药品、机器、布匹、武器弹药和运输工具等。1949年夏季,热河省部分建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49年9月,绥远省和平解放。1954年3月,撤销绥远省建制,全省所辖区域连同原属甘肃省的巴彦浩特、额济纳旗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此形成从东到西地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毗邻八省、区(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南与河北、山西、陕西,西与甘肃、宁夏相邻),边连两国[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八分之一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域,首府设在呼和浩特市,同时对外贸易局正式成立。这为发展外经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地缘优势。由于有满洲里口岸的铁路运输等便利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苏(俄)、中蒙边境通商口岸一直是国家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通道。计划经济时期,对外贸易业务由国家外贸部统一管理,自治区根据外贸部的指示组织货源,运往口岸由口岸公司组织出口。20世纪50年代,贸易对象扩大到东欧各国,贸易额稳步上升。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缓慢。这期间,自治区对外贸易除对苏联、东欧各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间协定贸易,以及活牛、鸡蛋、蜜瓜、马铃薯、带皮山羊肉5类商品由自治区外贸公司出口到香港、澳门地区外,其他商品全部由自治区外贸公司组织货源,按外贸部指调往天津、北京、大连、青岛、广州等口岸出口。1947~1978年的31年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亿美元。
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跃上一个新台阶,现汇贸易出口额突破1000万美元,首次超过记账贸易出口额(现汇贸易出口额1854万美元,记账贸易出口额809万美元),对美国出口额首次达到45万美元。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拉开序幕。1985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其一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进出口全部实现自主经营;其二是对外贸易出口额实现13710万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现汇贸易9445万美元,记账贸易4265万美元),是1980年的4.15倍;其三是实现与3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
1985年,自治区外经贸专业公司进出口自营后,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许可证签发办法,许可证管理的商品127种,其中外经贸部签发管理的15种,口岸特派员办事处签发管理的40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经济贸易厅签发管理的72种。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开始对各进出口企业实施配额许可证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每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的发放变化,关税和出口退税等机制,调节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和品种。至2003年后,商务部签发的配额许可证出口商品只剩下8种;各特派员办事处签发的出口商品许可证32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厅(商务厅)签发的出口许可证只有7种。进口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5种,其中商务部签发的配额许可证4种,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厅(商务厅)签发配额许可证的商品只有1种。自治区外经贸厅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外经贸部的要求签发配额许可证,特别是对有偿使用的许可证、招标许可证,都严格按程序办理。除此以外,还积极为企业申请纺织品配额许可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自治区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1988~1990年,国家实行了三年承包经营责任制,确定出口收汇基数、上缴党中央外汇额度基数、出口基数内人民币补贴三项指标三年不变。自治区对外贸易在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鼓舞下又有新的发展,出口额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1990年12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心内容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从1991年起取消国家对外出口的财政补贴(三年承包经营期间国家核定给自治区每年出口补贴指标为10210万元),自治区外贸原享受的少数民族地区基数内留成50%的优惠政策终止,使对外贸易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各有关专业公司与国家级总公司财务脱钩。199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承包出口额、出口收汇额和上缴党中央外汇额度(含有偿上缴)任务,同时进一步理顺全区外贸财务关系,明确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所属的各级外贸企业财务仍与对外经济贸易厅挂钩,由对外经济贸易厅负责管理,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管理;确立了全区外经贸系统实行自治区级专业公司(包括自属加工厂、饲养场和流通加工兼营企业)和盟市外经贸处局(包括盟市、旗县流通企业)分别核算的单轨制管理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自当年1月1日起,将自治区外经贸系统设在盟市的各级行政机构和各类企业(包括自治区所属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相应的人员编制、劳动工资、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经费划归所在盟市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管理,财务与自治区外经贸厅脱钩,隶属于所在盟市财政管理部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计划、业务、利用外资、劳务合作等实行自治区和盟市两级管理。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自治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变化,不再下达出口商品收购计划。
199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深化金融、财政、税收改革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自1月1日起,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偿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新的外汇收支结汇制,取消原来的各类外汇留成,外贸出口不再实行承包经营,外贸企业开始全面实行依法经营、照章缴纳企业所得税制度。
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自治区外贸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出口创汇,逐步走上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出口额从1991~1993年增长54.9%,年平均增长27%以上。
1994~1995年,自治区外经贸厅开始取消直属企业承包经营办法,进一步深化直属企业改革,实行目标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干部人事、劳动用工、资产经营等方面实行了新的管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增强企业活力、减轻亏损包袱的探索和实践。
199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成立,外经贸厅所属25家直属企业(包括口岸办事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外经贸厅脱钩,全部划归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管理,这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的一项重大措施。
随着内蒙古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的成立,自治区外经贸厅全部完成政企分开的任务,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宏观管理、政策指导,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自治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上。全区外贸进出口额1996年仅为124980万美元,至1999年达到160786万美元,3年增长28.9%,年均增长9.5%以上。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利用外资开始于1979年,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即后来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资金1310万美元,对设备进行了全部更新,原计划用产品抵价分3年还清设备款,实际只用了1年。之后,鄂尔多斯羊绒衫及其生产厂家逐步发展成为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由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丰富的资源,“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政策环境,自治区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3年,自治区利用外资合同总金额352102万美元,合同项目2097个,实际利用外资152370万美元,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联)接壤,共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加之三国间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具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由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稳步发展,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苏联签订了50年来第一份采伐森林合同,合同金额613万美元,外派劳务550人次、机械设备213台(套)。合作工程之大、进度之快、人员素质之高均受到对方的称赞。由于自治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项目,其中有国际经济组织援助项目、发达国家政府援助项目等。到2006年底,已争取到的国际无偿援助项目共73个,总金额为8187.75万美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对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口岸,依托口岸向北开放,是自治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的修通,标志着第一座欧亚大陆桥建成,满洲里成为中国与俄罗斯、东欧各国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大陆路通道。近百年来,满洲里口岸在对俄、对欧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56年,二连浩特口岸开通,中蒙苏国际铁路联运通车,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第二座大陆桥。自此,从北京到莫斯科的运距比第一座大陆桥缩短近千公里,使中国与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联)及东欧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满洲里口岸的运输压力。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自治区对外开放和口岸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年和1985年分别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恢复和建立了边境易货贸易关系。从1990年开始,经国务院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先后陆续开通了黑山头、室韦、额布都格、胡列也吐、二卡、阿日哈沙特、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道、策克、阿尔山、满都拉以及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拉尔机场等口岸,形成了陆路、水运、航空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格局。随着自治区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发展,199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发挥口岸优势,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等加强口岸建设的政策,使自治区口岸建设和口岸经济步入新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时期。口岸过货量和出入境人数也逐年增加。2000年,全年口岸过货量814万吨,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均大幅超过1956年和1993年的两个历史高峰期。发展到2006年,全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025万吨,是2000年814万吨的3.7倍;进出境人员324万人次,是2000年115万人次的2.8倍。随着中俄、中蒙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大通关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3年共向口岸投资14636万元,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经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崛起、不断走向繁荣富裕的内蒙古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概述
内蒙古地区地对外贸易始于清朝初期的旅蒙商对俄边境易货贸易,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清雍正六年(1728年),两国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边境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至清嘉庆年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800多万卢布。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中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规模进一步扩大,旅蒙商全盛时期较大商号有1000多家。后因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争的打击,中俄边境贸易逐步衰落。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开辟满洲里口岸,组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驻满洲里办事处(满洲里外运公司前身),对外称“中国东兴公司”,开始了同苏联之间的贸易,出口商品主要是小麦、食盐、布匹,进口商品主要是汽车、汽油和军用物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家对外(苏)贸易企业。
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同年9月设立了实业总公司,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更名为贸易管理局,主管自治区内的贸易工作。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自治区与苏联开展少量易货贸易,出口少量的活牛、活羊、玉米、大豆、生烟等,进口医疗药品、机器、布匹、武器弹药和运输工具等。1949年夏季,热河省部分建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49年9月,绥远省和平解放。1954年3月,撤销绥远省建制,全省所辖区域连同原属甘肃省的巴彦浩特、额济纳旗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此形成从东到西地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毗邻八省、区(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南与河北、山西、陕西,西与甘肃、宁夏相邻),边连两国[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八分之一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域,首府设在呼和浩特市,同时对外贸易局正式成立。这为发展外经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地缘优势。由于有满洲里口岸的铁路运输等便利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苏(俄)、中蒙边境通商口岸一直是国家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通道。计划经济时期,对外贸易业务由国家外贸部统一管理,自治区根据外贸部的指示组织货源,运往口岸由口岸公司组织出口。20世纪50年代,贸易对象扩大到东欧各国,贸易额稳步上升。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缓慢。这期间,自治区对外贸易除对苏联、东欧各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间协定贸易,以及活牛、鸡蛋、蜜瓜、马铃薯、带皮山羊肉5类商品由自治区外贸公司出口到香港、澳门地区外,其他商品全部由自治区外贸公司组织货源,按外贸部指调往天津、北京、大连、青岛、广州等口岸出口。1947~1978年的31年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亿美元。
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跃上一个新台阶,现汇贸易出口额突破1000万美元,首次超过记账贸易出口额(现汇贸易出口额1854万美元,记账贸易出口额809万美元),对美国出口额首次达到45万美元。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拉开序幕。1985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其一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进出口全部实现自主经营;其二是对外贸易出口额实现13710万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现汇贸易9445万美元,记账贸易4265万美元),是1980年的4.15倍;其三是实现与3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
1985年,自治区外经贸专业公司进出口自营后,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的许可证签发办法,许可证管理的商品127种,其中外经贸部签发管理的15种,口岸特派员办事处签发管理的40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经济贸易厅签发管理的72种。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开始对各进出口企业实施配额许可证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每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的发放变化,关税和出口退税等机制,调节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和品种。至2003年后,商务部签发的配额许可证出口商品只剩下8种;各特派员办事处签发的出口商品许可证32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厅(商务厅)签发的出口许可证只有7种。进口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5种,其中商务部签发的配额许可证4种,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厅(商务厅)签发配额许可证的商品只有1种。自治区外经贸厅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外经贸部的要求签发配额许可证,特别是对有偿使用的许可证、招标许可证,都严格按程序办理。除此以外,还积极为企业申请纺织品配额许可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自治区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1988~1990年,国家实行了三年承包经营责任制,确定出口收汇基数、上缴党中央外汇额度基数、出口基数内人民币补贴三项指标三年不变。自治区对外贸易在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鼓舞下又有新的发展,出口额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1990年12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心内容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从1991年起取消国家对外出口的财政补贴(三年承包经营期间国家核定给自治区每年出口补贴指标为10210万元),自治区外贸原享受的少数民族地区基数内留成50%的优惠政策终止,使对外贸易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各有关专业公司与国家级总公司财务脱钩。199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承包出口额、出口收汇额和上缴党中央外汇额度(含有偿上缴)任务,同时进一步理顺全区外贸财务关系,明确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所属的各级外贸企业财务仍与对外经济贸易厅挂钩,由对外经济贸易厅负责管理,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管理;确立了全区外经贸系统实行自治区级专业公司(包括自属加工厂、饲养场和流通加工兼营企业)和盟市外经贸处局(包括盟市、旗县流通企业)分别核算的单轨制管理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自当年1月1日起,将自治区外经贸系统设在盟市的各级行政机构和各类企业(包括自治区所属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相应的人员编制、劳动工资、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经费划归所在盟市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管理,财务与自治区外经贸厅脱钩,隶属于所在盟市财政管理部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计划、业务、利用外资、劳务合作等实行自治区和盟市两级管理。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自治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变化,不再下达出口商品收购计划。
199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深化金融、财政、税收改革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自1月1日起,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偿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新的外汇收支结汇制,取消原来的各类外汇留成,外贸出口不再实行承包经营,外贸企业开始全面实行依法经营、照章缴纳企业所得税制度。
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自治区外贸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出口创汇,逐步走上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出口额从1991~1993年增长54.9%,年平均增长27%以上。
1994~1995年,自治区外经贸厅开始取消直属企业承包经营办法,进一步深化直属企业改革,实行目标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干部人事、劳动用工、资产经营等方面实行了新的管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增强企业活力、减轻亏损包袱的探索和实践。
199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成立,外经贸厅所属25家直属企业(包括口岸办事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外经贸厅脱钩,全部划归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管理,这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的一项重大措施。
随着内蒙古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总公司的成立,自治区外经贸厅全部完成政企分开的任务,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宏观管理、政策指导,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自治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上。全区外贸进出口额1996年仅为124980万美元,至1999年达到160786万美元,3年增长28.9%,年均增长9.5%以上。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利用外资开始于1979年,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即后来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资金1310万美元,对设备进行了全部更新,原计划用产品抵价分3年还清设备款,实际只用了1年。之后,鄂尔多斯羊绒衫及其生产厂家逐步发展成为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由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丰富的资源,“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政策环境,自治区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3年,自治区利用外资合同总金额352102万美元,合同项目2097个,实际利用外资152370万美元,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联)接壤,共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加之三国间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具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由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稳步发展,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苏联签订了50年来第一份采伐森林合同,合同金额613万美元,外派劳务550人次、机械设备213台(套)。合作工程之大、进度之快、人员素质之高均受到对方的称赞。由于自治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项目,其中有国际经济组织援助项目、发达国家政府援助项目等。到2006年底,已争取到的国际无偿援助项目共73个,总金额为8187.75万美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对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口岸,依托口岸向北开放,是自治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的修通,标志着第一座欧亚大陆桥建成,满洲里成为中国与俄罗斯、东欧各国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大陆路通道。近百年来,满洲里口岸在对俄、对欧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56年,二连浩特口岸开通,中蒙苏国际铁路联运通车,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第二座大陆桥。自此,从北京到莫斯科的运距比第一座大陆桥缩短近千公里,使中国与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苏联)及东欧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满洲里口岸的运输压力。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自治区对外开放和口岸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年和1985年分别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恢复和建立了边境易货贸易关系。从1990年开始,经国务院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先后陆续开通了黑山头、室韦、额布都格、胡列也吐、二卡、阿日哈沙特、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道、策克、阿尔山、满都拉以及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拉尔机场等口岸,形成了陆路、水运、航空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格局。随着自治区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发展,199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发挥口岸优势,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等加强口岸建设的政策,使自治区口岸建设和口岸经济步入新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时期。口岸过货量和出入境人数也逐年增加。2000年,全年口岸过货量814万吨,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均大幅超过1956年和1993年的两个历史高峰期。发展到2006年,全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025万吨,是2000年814万吨的3.7倍;进出境人员324万人次,是2000年115万人次的2.8倍。随着中俄、中蒙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大通关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3年共向口岸投资14636万元,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经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崛起、不断走向繁荣富裕的内蒙古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