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外同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4200多公里国境线;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毗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49个民族;2000年,人口2375.5万人;首府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地区总体上属高原地区,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中国第二大高原。在内蒙古地区东、中、西部,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绵亘长达2600多公里,形成自治区地貌脊梁。这些山地周围分布着丘陵、戈壁、草原、沙漠、平原和沼泽。草原广袤,森林茂密,矿藏丰富。黄河、西辽河、额尔古纳河等河流水源充足,流量充沛,呼伦湖、贝尔湖、达来诺尔、黄旗海、岱海、乌梁素海等内陆湖泊星罗棋布,人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陆路口岸是中国联接欧亚大陆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对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有着独特的意义,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显示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要的战略地位。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便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大窑文化”、“鄂尔多斯文化”、“扎赉诺尔文化”、“河套文化”,特别是中国北方文化的代表——史前时期六大文化区系之一的“红山文化”都一再证明内蒙古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先人劳动、生息、繁衍的摇篮。长期以来有几十个古代游牧部族在这里活动,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诸多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由于内蒙古所处的地位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历史上诸多兵家常常为夺取和控制这一战略要地而争战,统治阶级为扩充地盘和势力,也常常诉诸武力,挑起战争,各种军事组织、各类形式武装常有激烈复杂的军事较量。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因此军事上与农耕民族有许多不同之处。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体制,能骑善射,训练与牧猎结合,生产用具兼作军事武器,快速机动,长于奔袭,具有许多优势。因此,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凸显骑兵特点的著名战事。在内蒙古地区的某些历史阶段虽然战事频仍,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看,和平时期是主要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是主要的,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是主要的。各族人民群众都期望和平生活,期望民族团结与发展,长期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增强了北方民族间的团结。
二
战国时期,赵、燕、秦三国的势力进入今内蒙古地区,开始在这里建立郡县,屯兵驻防并建筑长城。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民族“胡服骑射”,击败、征服了内蒙古地区的林胡、楼烦。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之后,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九原、云中等郡治理。秦从各地发来军队、苦役在燕、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秦长城,并修筑从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至九原(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长达700公里的直道,把这里同秦王朝的统治中心连接起来。秦王朝时期,匈奴重振军力,建立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权。汉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汉、匈和平友好60余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内蒙古地区先后出现乌桓、柔然、突厥等民族,并先后建立柔然国、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征战频繁。在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混乱时期,通过战争,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为防御柔然国南侵,统治者修筑北魏长城,并在长城内侧设立沃野镇(今磴口县境)、怀朔镇(今固阳县境)、武川镇(今武川县境)、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柔玄镇(今乌兰察布盟黄旗海北部)和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等6个军镇,实行军事管制的建制。后由于镇将跋扈,六镇军民相继起义。
唐王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安北、单于都护府,丰、胜、夏等州。为防御突厥侵扰,在阴山以南,黄河以北一线构筑军事设施,修东、中、西3座受降城,设置烽堠1800所。
公元10世纪初,世居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族迅速强大起来。契丹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立辽王朝。通过不间断的战争,相继征服统一了中国北部并修建首都上京临潢府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波罗城),在内蒙古地区先后设乌古敌烈统军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等军政机构,统辖属部。金灭辽后,相继征服和招降草原各部,置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以管辖北方属部,同时在今内蒙古境内修筑金界壕等军事设施,加强边境防卫。
公元12世纪,蒙古民族在漠北兴起。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经过几十年艰苦征战,于蒙古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的游牧贵族政权。成吉思汗后裔,又先后攻灭西夏、西辽、金、南宋等政权,建立元朝,结束了混乱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大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修元上都于滦水北(今正蓝旗境内),并于蒙古国中统元年(1260年)即帝位于此,时称开平府。设立了一些全国性军事机构。元王朝时期,内蒙古地区还设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台站,用于军事交通。
明王朝建立后,沿祁连山、阴山、辽西一线,建立若干蒙古卫所,作为边防基地。15世纪后半叶,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将蒙古各部编为6个万户,其中察哈尔、永谢布、鄂尔多斯和土默特4个万户的领地均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其后,达延汗之孙、土默特首领俺答汗控制内蒙古西部地区。努尔哈赤于后金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建立后金,与其子相继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清军入关后,蒙古军队与满八旗军一道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清王朝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清王朝特派钦差大臣或理藩院官员出席定期会盟,审查各旗人丁,检阅军容,查验兵丁武器、盔甲、马匹。战时盟长和旗札萨克率所属兵丁应诏出征。清王朝还在内蒙古西部设立绥远城将军,常驻八旗军镇慑边疆。为迅速传达军令政令,以及战时军需供应,清王朝还设立了从京师(今北京)到内蒙古地区的五路驿站。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蒙古地区也同样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掠夺。100多年中,饱受帝国主义、封建贵族官僚统治的内蒙古各族人民,为反抗侵略和压迫,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批蒙古骑兵奉命调赴京畿驻防备战,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僧格林沁以御前大臣衔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哲里木、昭乌达两盟蒙古骑兵及几千察哈尔蒙古马队驻防大沽口。清咸丰九年(1859年)大沽口之战,蒙古族将士勇猛作战,使英法侵略军遭到痛击。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在抵御外侮战争中少有的一次大胜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蒙古各族人民积极投入武装反击洋教侵略的斗争。东部地区军民直接以武力抵抗沙俄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入侵呼伦贝尔地区的沙俄军队,当地清军和各族人民一道奋勇迎战,曾三战三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西侵内蒙古察哈尔地区,受到当地义和团和蒙古族官兵的顽强抵抗。
内蒙古各地民众武装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多次爆发了“独贵龙”、白凌阿等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反抗清朝和蒙古封建王公的统治。这一时期较大规模反对封建王公,反对民族压迫的还有嘎达梅林起义,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后虽遭军阀镇压,但给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留下深远的影响。
三
从民国12年(1923年)下半年开始,中共北方地区党组织就在蒙古族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物色、培养干部,李裕智、乌兰夫等一批蒙古族先进分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这批共产党员有的参加黄埔军校学习,有的深入各军事组织开展工作,为内蒙古革命准备了大批干部。为在蒙古民族中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在国共合作共同支持下,民国14年(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张家口成立,并先后在张家口、昭乌达、绥远特别区组织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年底,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一部和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一起对奉系军阀作战,夺取经棚、林西、赤峰等地,同时,又组建内蒙古军官学校,为开展武装斗争培养骨干力量。共产党员和革命左派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中做了许多军事、政治工作,使这支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16年(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军队中的许多骨干惨遭屠杀。中共党员、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副总指挥李裕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第12团团长席尼喇嘛等也在内蒙古地区相继遇害。
民国20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后又不断向西进犯,侵占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内蒙古大部地区沦陷。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军事统治,扶植甘珠尔扎布、包善一、韩色旺组成内蒙古自治军。日本关东军还策划组建兴安军管区司令部,由巴达玛喇布坦任司令,后又组建兴安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驻蒙军操纵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成立“蒙古军政府”,并组成以李守信为首的伪蒙古军。这些所谓的自治组织和军队均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傀儡和帮凶。
民国20年(1931年)9月,中共内蒙古特委做出广泛发动和组织开展武装抗日的决定。在“义勇军”中开展工作;在赤峰、乌丹一带组织游击队;在绥远组织“反帝大同盟”;在呼伦贝尔组织“东北民众救国军”;在张家口成立“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积极领导群众武装抗日。民国22年(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中共党员吉鸿昌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痛击日本侵略者,收复多伦等县,将日军逐出察境。绥远蒙古族地方武装老一团部分官兵,开赴察哈尔前线参加同盟军对日作战。民国25年(1936年)2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的蒙古族官兵,在云继先、朱实夫带领下,在中共西蒙工委乌兰夫等的关注下毅然举行军事暴动。是年,绥远抗战爆发,国民党爱国将领傅作义指挥部队在红格尔图、百灵庙连败日伪军的联合进攻,取得抗战大捷。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及时发出《关于绥远抗战的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努力扩大救亡阵线,加强抗日力量,援助绥远抗战将士。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傅作义又发动和领导包头、绥西、五原战役,痛击日本侵略者。
民国26年(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做出“实行全面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贾力更、高凤英等人,在归绥周围及大青山建立绥蒙民众抗日开路先锋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民国27年(1938年)8月,李井泉、姚喆、彭德大率领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及独立游击4支队组建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同蒙绥抗日游击队会师,开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根据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需要,大青山部队由步兵改编为骑兵。民国28年(1939年)夏,部队数量达1500余人,战马1400余匹。在敌强我弱、形势复杂、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大青山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许多官兵为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牵制了日本侵略军和伪蒙军的大批兵力,打乱了日军在绥远地区的侵略部署,支援了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民国31年(1942年)秋,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进行大扫荡,大青山骑兵支队主力转移至山西雁北地区,10月,晋绥军区决定将大青山骑兵支队与晋绥雁北军分区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统一领导绥远和山西雁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加强对伊克昭盟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在三边成立中共绥蒙工委,派遣八路军警备骑兵团开赴伊克昭腹地桃力民,建立中共河套特委和桃力民工委,发动组织民众抗日救国团体。此间,在中共中央关怀下,蒙旗混成旅不断得到发展,国民政府军政部先后将该旅改编、扩编为蒙旗独立旅、新编陆军第三师,白海风、纪松龄、乌兰夫曾参加该部领导工作,带领这支蒙古族武装在伊克昭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人民紧密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为剿灭热河的抗日斗争力量,割断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的联系,采取集家并村的野蛮做法,并对承平宁地区进行反复“扫荡”。为打开伪满洲国的大门,由八路军宋时轮、邓华领导的抗日支队以冀东为依托,开创了宁城、赤峰、喀喇沁右旗等热南抗日游击区。
民国34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政策。在中共七大精神鼓舞下,内蒙古各族军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全面进攻。7月,塞北军分区改为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治委员。8月,苏联红军与蒙古人民共和国骑兵从中苏、中蒙边界分4路向日军发动进攻,八路军总部下令全线总反攻。绥蒙军区部队配合八路军主力,迅速解放集宁、丰镇、凉城、武川等县。同时向盘踞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军发动猛攻。苏蒙联军迅速攻克满洲里、海拉尔、牙克石、突泉、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占领林西、乌丹、通辽、赤峰、博克图、扎兰屯及多伦、康保、化德、商都等地,解放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哲里木和呼伦贝尔广大地区,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八路军驻内蒙古地区各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展开了对国民党的自卫战争。民国34年(1945年)10月,在聂荣臻、贺龙等指挥下,绥蒙军区部队配合晋察冀、晋绥军区部队主力组织绥远战役,沿平绥铁路向西进攻,到民国35年(1946年)初,同八路军在集宁、丰镇一带的部队一起击败傅作义、阎锡山等国民党军队向绥蒙解放区发动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内蒙古地区建立蒙古民族武装给予极大关注。民国34年(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晋察冀党中央局多次指示内蒙古地区组织蒙古民族自己的武装。日本投降后,中共内蒙古地区党的领导分别在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晋绥分局、晋察冀党中央局、冀察热辽分局帮助支持下,在原抗日游击队、反日起义革命武装的基础上,通过收编改造盟、旗保安队和起义的伪军部队,同时动员大批农牧民和青年学生参军,组建了一支以(占部队人数90%以上),能征善战的新式蒙古族骑兵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蒙古族骑兵部队不断成长壮大,为解放内蒙古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剿匪肃特、保卫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35年(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四·三”会议)正式举行。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乌兰夫任司令员。中共选派八路军干部参与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的领导工作,并从东北军政大学培训一批蒙古族革命青年,组成新的骨干力量。在国民党军队向内蒙古地区发动进攻时,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为保卫内蒙古解放区同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11月至翌年5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1、2师配合辽吉军区部队解放舍伯吐、通辽等西辽河以北哲里木广大地区,涌现出好特老等著名战斗英雄和功臣。
民国36年(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和解放军绥蒙军区部队积极参加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和保卫解放区、清剿匪帮的斗争。卓索图盟纵队和骑兵第4师,在昭乌达盟地区剿灭叛匪,保卫了冀察热辽解放区后方根据地和东北与华北解放区的交通联系。民国37年(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年初,内蒙古地区各部队进行整军运动。各部队普遍开展诉苦坦白和“四整一评”(整思想、整作风、整斗志、整历史,评成分划阶级)运动,进一步批判军阀主义思想,肃清封建反动思想影响,同时绥蒙军区部队开展查阶级、查思想、查工作的“三查”运动。经过整训,部队更为纯洁,内部团结得到增强,指战员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战斗力得到提高。同时,大量翻身农牧民加入部队,使部队增加了新的血液。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从同年7月起,奉命配合主力围困长春、沈阳;9月,骑兵第1、2师参加辽沈战役,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上级表彰。战斗英雄邰喜德在参加解放四平等地的战斗中,英勇杀敌,连续立功,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骑兵第11、16师在锡察地区一面深入开展清剿斗争,一面协同华北第3兵团举行察绥战役,牵制傅作义部队出关;12月,随华北第3兵团参加平津战役,胜利完成所担负的战斗任务。民国38年(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部队全歼胡图林嘎和达布苏呼喇嘛等股匪。
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在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经中国共产党耐心工作,国民党西北军政副长官兼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等39人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治委员,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率部起义。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随着行政区划和国防任务的变化,内蒙古军区部队的机构和编制多次调整。民国38年(1949年)5月10日,绥蒙军区和第8军合编为绥远省军区,属华北军区建制,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治委员。5月13日,内蒙古人民解放军所辖5个骑兵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内蒙古军区,属东北军区建制,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月,内蒙古军区转隶华北军区建制。1952年7月,内蒙古军区、绥远省军区合并为绥蒙军区,9月,改称蒙绥军区,属华北军区建制。辖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呼伦贝尔、陕坝、集宁、乌兰察布、伊克昭军分区和骑兵第5师。1954年3月,蒙绥军区改称内蒙古军区,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4月,内蒙古军区归国防部直接领导,行使大军区权限。
从20世纪50年代起,部队适应形势变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深入开展剿匪、整军、肃反运动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备教育及正规划训练。解放战争后期,内蒙古地区匪患严重,内蒙古地区部队在完成解放战争重要任务后,即以大量兵力,连续几年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内蒙古军区、绥远省军区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部队赴朝作战,出色完成任务。为加强党对人民武装的领导,1953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各盟、旗(县)也相继成立本级人民武装委员会,大抓民兵建设,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开展正规训练迅速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作战能力”的指示,1953年起,内蒙古军区部队贯彻“以全面战斗训练为中心,以干部训练为重点的方针”,掀起练兵热潮;1964年,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正规统一的训练和空前规模的群众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素质明显提高,战备工作进一步落实。1958年,内蒙古军区部分骑兵部队奉命参加平息西藏叛乱战斗,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通报表扬。
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后,部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广泛开展创造四好连队(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争当五好战士(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活动。这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内蒙古军区机关、部队曾发生反“右派”扩大化、批判“教条主义”、“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等错误运动,盲目贯彻林彪“突出政治”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部队全面建设。期间,为加强战备,炮兵部队相继进驻包头;公庙子、毕克齐、赤峰军用飞机场陆续启用;北京军区某军工区、武汉军区建筑工程某部、工程兵某部、基建工程兵某部及铁道兵某部和某守备部队先后到内蒙古地区进行国防施工或驻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内蒙古军区机关和步兵学校、卫生学校等单位相继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许多干部外出“大串连”。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口号下,成立了名目繁多的“造反”组织。由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揪军内一小撮”口号的煽动,内蒙古军区许多领导被揪斗、游街、挂牌,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大部分被冲击。在“极左”思想指导下,机关部队设立了许多“专案组”、“审干组”、“清查组”等,捕风捉影,随意株连,先后制造了“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内蒙古二月逆流”、挖“新内人党”等冤案,乌兰夫、孔飞、廷懋、塔拉、鲍荫扎布、黄厚、王良太、刘昌、张德贵等军区领导和一大批军队干部,特别是许多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干部被打成“三反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新内人党分子”,遭到关押、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驻军部队在“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影响下,部队建设亦深受其害。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地区部队的政治教育,总体上贯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阶级斗争为纲”和“路线斗争”作为主要内容,“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且开展“革命大批判”,不仅搞乱了机关部队思想,而且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戒备,人人自危,严重破坏了军内民主和团结。在学习毛泽东著作中,由于林彪大肆鼓吹“一句顶一万句”、背语录和“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所谓学习方针的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简单化、庸俗化,使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现代迷信思想泛滥。由于林彪鼓吹“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大批“单纯军事观点”,许多干部不敢抓军事训练,战士不敢学军事技术,部队军事素质出现倒退。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思想的长期影响,政治教育中的许多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内蒙古地区部队实际的内容和做法,仍然得到了坚持。形势战备教育、加强军队组织性纪律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等教育,较普遍地得到开展和落实,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当时极其混乱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部队仍然保持了高度稳定与集中统一,保证了以边防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1967年开始,内蒙古军区部分官兵奉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5月,根据中共中央、党中央军委命令,内蒙古军区改为省级军区,滕海清任代司令员,吴涛任政治委员,划归北京军区领导。1969年8月,内蒙古军区奉命将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军分区和所属部队分别移交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军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宁夏军区;额济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甘肃省军区;达来库布边防站移交兰州军区。12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建立前线指挥部。1971年5月,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尤太忠兼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这期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苏军破坏边界现状,武装挑衅不断升级,边防总站、边防站改编为战斗体制,并结合当地形、任务在边境沿线派驻边防哨所。按照“要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区部队和自治区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战备教育,城镇大规模构筑人防工程,积极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珍宝岛事件”后,按照战争打起来要组建地方部队的要求,全区经过调整,加强武装基干团建设。军事训练突出以打敌坦克为主的“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训练和冬季野营拉练。民兵训练向多科目发展,突出战法、技法训练。1975年,参加“三支两军”人员全部撤回部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内蒙古地区党政机构瘫痪,社会混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对制止武斗和混乱局面,维护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左”的影响,也给军队建设及军政、军民关系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1976年10月,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内蒙古军区部队认真拨乱反正,积极做好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工作,深入开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并多次召开军政军民座谈会,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努力做消除隔阂的工作,增强了军民团结,保持了部队稳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建设大局,朝着现代化、正规划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努力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深入批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妄图否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阴谋,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教育,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部队思想和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指战员,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部队认真学习1985年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重大意义和中共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自觉拥护和实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为把军队搞精干,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按照党中央军委关于裁军百万的部署,认真组织精简整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内蒙古地区各部队全面落实党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关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军队在质量建设上又有新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全面改革军事训练。以军事训练和边防执勤为中心,着眼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广泛开展科技练兵,部队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1990年9月,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内蒙古军区,并题写“睦邻友好、强边固防”和“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题词。按照江泽民主席指示,进一步在部队中深入开展“四边思想”教育,不断完善以军队为主的军队、武装警察与民兵相结合的联防体制,管边控边能力进一步增强;民兵建设贯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和“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基本方针,全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级军事部门加强对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领导,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民兵、预备役相结合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后备力量建设,为战时兵员动员打下良好基础。
内蒙古地区部队还自觉树立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积极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建设,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工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密切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涌现出“爱民模范”前德门、“模范团长”李国安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大大推动了全区部队群众性学先进创先进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划建设。
长期以来,内蒙古军区部队以及驻军广大官兵,牢记党和人民重托,自觉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不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边疆的安宁对保卫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蒙古军区和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队将进一步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做出更大贡献。
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外同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4200多公里国境线;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毗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49个民族;2000年,人口2375.5万人;首府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地区总体上属高原地区,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中国第二大高原。在内蒙古地区东、中、西部,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绵亘长达2600多公里,形成自治区地貌脊梁。这些山地周围分布着丘陵、戈壁、草原、沙漠、平原和沼泽。草原广袤,森林茂密,矿藏丰富。黄河、西辽河、额尔古纳河等河流水源充足,流量充沛,呼伦湖、贝尔湖、达来诺尔、黄旗海、岱海、乌梁素海等内陆湖泊星罗棋布,人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陆路口岸是中国联接欧亚大陆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对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有着独特的意义,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显示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要的战略地位。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便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大窑文化”、“鄂尔多斯文化”、“扎赉诺尔文化”、“河套文化”,特别是中国北方文化的代表——史前时期六大文化区系之一的“红山文化”都一再证明内蒙古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先人劳动、生息、繁衍的摇篮。长期以来有几十个古代游牧部族在这里活动,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诸多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由于内蒙古所处的地位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历史上诸多兵家常常为夺取和控制这一战略要地而争战,统治阶级为扩充地盘和势力,也常常诉诸武力,挑起战争,各种军事组织、各类形式武装常有激烈复杂的军事较量。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因此军事上与农耕民族有许多不同之处。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体制,能骑善射,训练与牧猎结合,生产用具兼作军事武器,快速机动,长于奔袭,具有许多优势。因此,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凸显骑兵特点的著名战事。在内蒙古地区的某些历史阶段虽然战事频仍,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看,和平时期是主要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是主要的,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是主要的。各族人民群众都期望和平生活,期望民族团结与发展,长期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增强了北方民族间的团结。
二
战国时期,赵、燕、秦三国的势力进入今内蒙古地区,开始在这里建立郡县,屯兵驻防并建筑长城。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民族“胡服骑射”,击败、征服了内蒙古地区的林胡、楼烦。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之后,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九原、云中等郡治理。秦从各地发来军队、苦役在燕、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秦长城,并修筑从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至九原(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长达700公里的直道,把这里同秦王朝的统治中心连接起来。秦王朝时期,匈奴重振军力,建立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权。汉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汉、匈和平友好60余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内蒙古地区先后出现乌桓、柔然、突厥等民族,并先后建立柔然国、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征战频繁。在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混乱时期,通过战争,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为防御柔然国南侵,统治者修筑北魏长城,并在长城内侧设立沃野镇(今磴口县境)、怀朔镇(今固阳县境)、武川镇(今武川县境)、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柔玄镇(今乌兰察布盟黄旗海北部)和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等6个军镇,实行军事管制的建制。后由于镇将跋扈,六镇军民相继起义。
唐王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安北、单于都护府,丰、胜、夏等州。为防御突厥侵扰,在阴山以南,黄河以北一线构筑军事设施,修东、中、西3座受降城,设置烽堠1800所。
公元10世纪初,世居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族迅速强大起来。契丹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立辽王朝。通过不间断的战争,相继征服统一了中国北部并修建首都上京临潢府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波罗城),在内蒙古地区先后设乌古敌烈统军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等军政机构,统辖属部。金灭辽后,相继征服和招降草原各部,置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以管辖北方属部,同时在今内蒙古境内修筑金界壕等军事设施,加强边境防卫。
公元12世纪,蒙古民族在漠北兴起。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经过几十年艰苦征战,于蒙古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的游牧贵族政权。成吉思汗后裔,又先后攻灭西夏、西辽、金、南宋等政权,建立元朝,结束了混乱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大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修元上都于滦水北(今正蓝旗境内),并于蒙古国中统元年(1260年)即帝位于此,时称开平府。设立了一些全国性军事机构。元王朝时期,内蒙古地区还设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台站,用于军事交通。
明王朝建立后,沿祁连山、阴山、辽西一线,建立若干蒙古卫所,作为边防基地。15世纪后半叶,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将蒙古各部编为6个万户,其中察哈尔、永谢布、鄂尔多斯和土默特4个万户的领地均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其后,达延汗之孙、土默特首领俺答汗控制内蒙古西部地区。努尔哈赤于后金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建立后金,与其子相继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清军入关后,蒙古军队与满八旗军一道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清王朝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清王朝特派钦差大臣或理藩院官员出席定期会盟,审查各旗人丁,检阅军容,查验兵丁武器、盔甲、马匹。战时盟长和旗札萨克率所属兵丁应诏出征。清王朝还在内蒙古西部设立绥远城将军,常驻八旗军镇慑边疆。为迅速传达军令政令,以及战时军需供应,清王朝还设立了从京师(今北京)到内蒙古地区的五路驿站。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蒙古地区也同样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掠夺。100多年中,饱受帝国主义、封建贵族官僚统治的内蒙古各族人民,为反抗侵略和压迫,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批蒙古骑兵奉命调赴京畿驻防备战,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僧格林沁以御前大臣衔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哲里木、昭乌达两盟蒙古骑兵及几千察哈尔蒙古马队驻防大沽口。清咸丰九年(1859年)大沽口之战,蒙古族将士勇猛作战,使英法侵略军遭到痛击。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在抵御外侮战争中少有的一次大胜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蒙古各族人民积极投入武装反击洋教侵略的斗争。东部地区军民直接以武力抵抗沙俄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入侵呼伦贝尔地区的沙俄军队,当地清军和各族人民一道奋勇迎战,曾三战三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西侵内蒙古察哈尔地区,受到当地义和团和蒙古族官兵的顽强抵抗。
内蒙古各地民众武装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多次爆发了“独贵龙”、白凌阿等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反抗清朝和蒙古封建王公的统治。这一时期较大规模反对封建王公,反对民族压迫的还有嘎达梅林起义,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后虽遭军阀镇压,但给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留下深远的影响。
三
从民国12年(1923年)下半年开始,中共北方地区党组织就在蒙古族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物色、培养干部,李裕智、乌兰夫等一批蒙古族先进分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这批共产党员有的参加黄埔军校学习,有的深入各军事组织开展工作,为内蒙古革命准备了大批干部。为在蒙古民族中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在国共合作共同支持下,民国14年(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张家口成立,并先后在张家口、昭乌达、绥远特别区组织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年底,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一部和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一起对奉系军阀作战,夺取经棚、林西、赤峰等地,同时,又组建内蒙古军官学校,为开展武装斗争培养骨干力量。共产党员和革命左派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中做了许多军事、政治工作,使这支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16年(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军队中的许多骨干惨遭屠杀。中共党员、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副总指挥李裕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第12团团长席尼喇嘛等也在内蒙古地区相继遇害。
民国20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后又不断向西进犯,侵占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内蒙古大部地区沦陷。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军事统治,扶植甘珠尔扎布、包善一、韩色旺组成内蒙古自治军。日本关东军还策划组建兴安军管区司令部,由巴达玛喇布坦任司令,后又组建兴安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驻蒙军操纵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成立“蒙古军政府”,并组成以李守信为首的伪蒙古军。这些所谓的自治组织和军队均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傀儡和帮凶。
民国20年(1931年)9月,中共内蒙古特委做出广泛发动和组织开展武装抗日的决定。在“义勇军”中开展工作;在赤峰、乌丹一带组织游击队;在绥远组织“反帝大同盟”;在呼伦贝尔组织“东北民众救国军”;在张家口成立“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积极领导群众武装抗日。民国22年(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中共党员吉鸿昌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痛击日本侵略者,收复多伦等县,将日军逐出察境。绥远蒙古族地方武装老一团部分官兵,开赴察哈尔前线参加同盟军对日作战。民国25年(1936年)2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的蒙古族官兵,在云继先、朱实夫带领下,在中共西蒙工委乌兰夫等的关注下毅然举行军事暴动。是年,绥远抗战爆发,国民党爱国将领傅作义指挥部队在红格尔图、百灵庙连败日伪军的联合进攻,取得抗战大捷。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及时发出《关于绥远抗战的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努力扩大救亡阵线,加强抗日力量,援助绥远抗战将士。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傅作义又发动和领导包头、绥西、五原战役,痛击日本侵略者。
民国26年(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做出“实行全面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贾力更、高凤英等人,在归绥周围及大青山建立绥蒙民众抗日开路先锋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民国27年(1938年)8月,李井泉、姚喆、彭德大率领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及独立游击4支队组建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同蒙绥抗日游击队会师,开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根据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需要,大青山部队由步兵改编为骑兵。民国28年(1939年)夏,部队数量达1500余人,战马1400余匹。在敌强我弱、形势复杂、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大青山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许多官兵为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牵制了日本侵略军和伪蒙军的大批兵力,打乱了日军在绥远地区的侵略部署,支援了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民国31年(1942年)秋,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进行大扫荡,大青山骑兵支队主力转移至山西雁北地区,10月,晋绥军区决定将大青山骑兵支队与晋绥雁北军分区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统一领导绥远和山西雁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加强对伊克昭盟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在三边成立中共绥蒙工委,派遣八路军警备骑兵团开赴伊克昭腹地桃力民,建立中共河套特委和桃力民工委,发动组织民众抗日救国团体。此间,在中共中央关怀下,蒙旗混成旅不断得到发展,国民政府军政部先后将该旅改编、扩编为蒙旗独立旅、新编陆军第三师,白海风、纪松龄、乌兰夫曾参加该部领导工作,带领这支蒙古族武装在伊克昭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人民紧密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为剿灭热河的抗日斗争力量,割断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的联系,采取集家并村的野蛮做法,并对承平宁地区进行反复“扫荡”。为打开伪满洲国的大门,由八路军宋时轮、邓华领导的抗日支队以冀东为依托,开创了宁城、赤峰、喀喇沁右旗等热南抗日游击区。
民国34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政策。在中共七大精神鼓舞下,内蒙古各族军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全面进攻。7月,塞北军分区改为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治委员。8月,苏联红军与蒙古人民共和国骑兵从中苏、中蒙边界分4路向日军发动进攻,八路军总部下令全线总反攻。绥蒙军区部队配合八路军主力,迅速解放集宁、丰镇、凉城、武川等县。同时向盘踞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日军发动猛攻。苏蒙联军迅速攻克满洲里、海拉尔、牙克石、突泉、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占领林西、乌丹、通辽、赤峰、博克图、扎兰屯及多伦、康保、化德、商都等地,解放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哲里木和呼伦贝尔广大地区,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八路军驻内蒙古地区各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展开了对国民党的自卫战争。民国34年(1945年)10月,在聂荣臻、贺龙等指挥下,绥蒙军区部队配合晋察冀、晋绥军区部队主力组织绥远战役,沿平绥铁路向西进攻,到民国35年(1946年)初,同八路军在集宁、丰镇一带的部队一起击败傅作义、阎锡山等国民党军队向绥蒙解放区发动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内蒙古地区建立蒙古民族武装给予极大关注。民国34年(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晋察冀党中央局多次指示内蒙古地区组织蒙古民族自己的武装。日本投降后,中共内蒙古地区党的领导分别在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晋绥分局、晋察冀党中央局、冀察热辽分局帮助支持下,在原抗日游击队、反日起义革命武装的基础上,通过收编改造盟、旗保安队和起义的伪军部队,同时动员大批农牧民和青年学生参军,组建了一支以(占部队人数90%以上),能征善战的新式蒙古族骑兵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蒙古族骑兵部队不断成长壮大,为解放内蒙古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剿匪肃特、保卫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35年(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四·三”会议)正式举行。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乌兰夫任司令员。中共选派八路军干部参与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的领导工作,并从东北军政大学培训一批蒙古族革命青年,组成新的骨干力量。在国民党军队向内蒙古地区发动进攻时,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为保卫内蒙古解放区同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11月至翌年5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1、2师配合辽吉军区部队解放舍伯吐、通辽等西辽河以北哲里木广大地区,涌现出好特老等著名战斗英雄和功臣。
民国36年(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和解放军绥蒙军区部队积极参加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和保卫解放区、清剿匪帮的斗争。卓索图盟纵队和骑兵第4师,在昭乌达盟地区剿灭叛匪,保卫了冀察热辽解放区后方根据地和东北与华北解放区的交通联系。民国37年(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年初,内蒙古地区各部队进行整军运动。各部队普遍开展诉苦坦白和“四整一评”(整思想、整作风、整斗志、整历史,评成分划阶级)运动,进一步批判军阀主义思想,肃清封建反动思想影响,同时绥蒙军区部队开展查阶级、查思想、查工作的“三查”运动。经过整训,部队更为纯洁,内部团结得到增强,指战员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战斗力得到提高。同时,大量翻身农牧民加入部队,使部队增加了新的血液。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从同年7月起,奉命配合主力围困长春、沈阳;9月,骑兵第1、2师参加辽沈战役,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上级表彰。战斗英雄邰喜德在参加解放四平等地的战斗中,英勇杀敌,连续立功,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骑兵第11、16师在锡察地区一面深入开展清剿斗争,一面协同华北第3兵团举行察绥战役,牵制傅作义部队出关;12月,随华北第3兵团参加平津战役,胜利完成所担负的战斗任务。民国38年(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部队全歼胡图林嘎和达布苏呼喇嘛等股匪。
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在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经中国共产党耐心工作,国民党西北军政副长官兼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等39人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治委员,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率部起义。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随着行政区划和国防任务的变化,内蒙古军区部队的机构和编制多次调整。民国38年(1949年)5月10日,绥蒙军区和第8军合编为绥远省军区,属华北军区建制,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治委员。5月13日,内蒙古人民解放军所辖5个骑兵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内蒙古军区,属东北军区建制,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月,内蒙古军区转隶华北军区建制。1952年7月,内蒙古军区、绥远省军区合并为绥蒙军区,9月,改称蒙绥军区,属华北军区建制。辖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呼伦贝尔、陕坝、集宁、乌兰察布、伊克昭军分区和骑兵第5师。1954年3月,蒙绥军区改称内蒙古军区,乌兰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4月,内蒙古军区归国防部直接领导,行使大军区权限。
从20世纪50年代起,部队适应形势变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深入开展剿匪、整军、肃反运动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备教育及正规划训练。解放战争后期,内蒙古地区匪患严重,内蒙古地区部队在完成解放战争重要任务后,即以大量兵力,连续几年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内蒙古军区、绥远省军区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部队赴朝作战,出色完成任务。为加强党对人民武装的领导,1953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各盟、旗(县)也相继成立本级人民武装委员会,大抓民兵建设,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开展正规训练迅速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作战能力”的指示,1953年起,内蒙古军区部队贯彻“以全面战斗训练为中心,以干部训练为重点的方针”,掀起练兵热潮;1964年,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正规统一的训练和空前规模的群众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素质明显提高,战备工作进一步落实。1958年,内蒙古军区部分骑兵部队奉命参加平息西藏叛乱战斗,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通报表扬。
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后,部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广泛开展创造四好连队(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争当五好战士(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活动。这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内蒙古军区机关、部队曾发生反“右派”扩大化、批判“教条主义”、“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等错误运动,盲目贯彻林彪“突出政治”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部队全面建设。期间,为加强战备,炮兵部队相继进驻包头;公庙子、毕克齐、赤峰军用飞机场陆续启用;北京军区某军工区、武汉军区建筑工程某部、工程兵某部、基建工程兵某部及铁道兵某部和某守备部队先后到内蒙古地区进行国防施工或驻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内蒙古军区机关和步兵学校、卫生学校等单位相继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许多干部外出“大串连”。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口号下,成立了名目繁多的“造反”组织。由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揪军内一小撮”口号的煽动,内蒙古军区许多领导被揪斗、游街、挂牌,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大部分被冲击。在“极左”思想指导下,机关部队设立了许多“专案组”、“审干组”、“清查组”等,捕风捉影,随意株连,先后制造了“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内蒙古二月逆流”、挖“新内人党”等冤案,乌兰夫、孔飞、廷懋、塔拉、鲍荫扎布、黄厚、王良太、刘昌、张德贵等军区领导和一大批军队干部,特别是许多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干部被打成“三反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新内人党分子”,遭到关押、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驻军部队在“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影响下,部队建设亦深受其害。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地区部队的政治教育,总体上贯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阶级斗争为纲”和“路线斗争”作为主要内容,“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且开展“革命大批判”,不仅搞乱了机关部队思想,而且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戒备,人人自危,严重破坏了军内民主和团结。在学习毛泽东著作中,由于林彪大肆鼓吹“一句顶一万句”、背语录和“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所谓学习方针的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简单化、庸俗化,使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现代迷信思想泛滥。由于林彪鼓吹“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大批“单纯军事观点”,许多干部不敢抓军事训练,战士不敢学军事技术,部队军事素质出现倒退。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思想的长期影响,政治教育中的许多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内蒙古地区部队实际的内容和做法,仍然得到了坚持。形势战备教育、加强军队组织性纪律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等教育,较普遍地得到开展和落实,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当时极其混乱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部队仍然保持了高度稳定与集中统一,保证了以边防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1967年开始,内蒙古军区部分官兵奉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5月,根据中共中央、党中央军委命令,内蒙古军区改为省级军区,滕海清任代司令员,吴涛任政治委员,划归北京军区领导。1969年8月,内蒙古军区奉命将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军分区和所属部队分别移交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军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宁夏军区;额济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甘肃省军区;达来库布边防站移交兰州军区。12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建立前线指挥部。1971年5月,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尤太忠兼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这期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苏军破坏边界现状,武装挑衅不断升级,边防总站、边防站改编为战斗体制,并结合当地形、任务在边境沿线派驻边防哨所。按照“要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区部队和自治区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战备教育,城镇大规模构筑人防工程,积极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珍宝岛事件”后,按照战争打起来要组建地方部队的要求,全区经过调整,加强武装基干团建设。军事训练突出以打敌坦克为主的“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训练和冬季野营拉练。民兵训练向多科目发展,突出战法、技法训练。1975年,参加“三支两军”人员全部撤回部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内蒙古地区党政机构瘫痪,社会混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对制止武斗和混乱局面,维护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左”的影响,也给军队建设及军政、军民关系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1976年10月,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内蒙古军区部队认真拨乱反正,积极做好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工作,深入开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并多次召开军政军民座谈会,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努力做消除隔阂的工作,增强了军民团结,保持了部队稳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建设大局,朝着现代化、正规划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努力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深入批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妄图否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阴谋,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教育,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部队思想和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指战员,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部队认真学习1985年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重大意义和中共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自觉拥护和实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为把军队搞精干,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按照党中央军委关于裁军百万的部署,认真组织精简整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内蒙古地区各部队全面落实党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关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军队在质量建设上又有新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全面改革军事训练。以军事训练和边防执勤为中心,着眼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广泛开展科技练兵,部队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1990年9月,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内蒙古军区,并题写“睦邻友好、强边固防”和“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题词。按照江泽民主席指示,进一步在部队中深入开展“四边思想”教育,不断完善以军队为主的军队、武装警察与民兵相结合的联防体制,管边控边能力进一步增强;民兵建设贯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和“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基本方针,全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级军事部门加强对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领导,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民兵、预备役相结合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后备力量建设,为战时兵员动员打下良好基础。
内蒙古地区部队还自觉树立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积极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建设,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工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密切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涌现出“爱民模范”前德门、“模范团长”李国安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大大推动了全区部队群众性学先进创先进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划建设。
长期以来,内蒙古军区部队以及驻军广大官兵,牢记党和人民重托,自觉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不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边疆的安宁对保卫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蒙古军区和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队将进一步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做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