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它地域辽阔,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部分别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八省区;北部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内蒙古地区南面连接陕北,抗日战争中,西部地区与延安有紧密联系;东部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直接受抗日联军领导;北面又是通往蒙古,连接苏联的战略枢纽,党始终把内蒙古地区作为战略要地进行工作。因此说,内蒙古地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
早在“五四运动爆发期间,内蒙古地区蒙汉青年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及反帝爱国斗争。当时在北京蒙藏学校求学的内蒙古蒙古族青年荣耀先、王祥等积极参加了北京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唤醒塞外家乡的人民,荣耀先派赵瑞年等同学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归绥学生界的爱国运动就汇入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五四运动后,在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李裕智、多松年、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孟纯、佛鼎、云润、赵诚、于存灝、霍世休、范建中、刘生璧、康根诚、高布泽博等骨干分子崭露头角。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首先从北京蒙藏学校开始,开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当时领导北方党组织的李大钊多次到蒙藏学校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在党的培养下,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多松年、云泽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并被李大钊分期分批送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广东等地学习深造。1925年初,中国共产党北京区委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北方地区党部的同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4个工作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内蒙古地区的工作,从组织上领导起了内蒙古地区的革命。首先,共产党对民族问题提出了纲领。毛泽东在讨论建党问题时就提出了帮助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实现自治自决的重要主张。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把国内边疆民族问题列为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1925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就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决议。会议专门作出了《蒙古问题议决案》,使内蒙古革命、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发展和壮大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及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和张家口地委相继成立。1926年初,在归绥成立了中共绥远特支。1926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建立中共绥远特别区地方委员会。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积极进行共青团组织建设,积极组建工会,开展工人运动。根据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论断,1925年5月,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工委选派17名蒙汉族青年学生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反土豪斗劣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北方区委在开展内蒙古地区革命运动过程中,非常注意蒙汉民族、农工兵群众之间的联合,中共中央在《蒙古问题议决案》中明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同时,组织和参加各种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中共绥远工委及时领导学生和各界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斗争。1927年3月,中共绥远地委和共青团绥远地委参与领导了农民运动——孤魂滩事件,揭露奉晋军阀压榨绥远人民的罪行和绥远都统署清丈地亩、开放烟禁、扣发流通券的阴谋。1925年末,中共张家口地委和京绥铁路总工会及时发动了铁路工人索薪运动,提出按时发放工资、保障工人工作安全、改善福利待遇、不得随意开除工人等要求。索薪运动震动了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了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参加革命。党分析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热、察、绥三个特别区的形势,作出了大力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决定。通过大量的工作,冯玉祥在张家口召集反帝示威大会,支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在北京创办“今是学校”,收容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创办《民报》,宣传反帝革命理论,并赴苏联考察。1926年8月17日,冯玉祥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回到绥远的五原,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参加了北伐革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内蒙古地区的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右派也开始打出反共旗号,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共产党人被告密杀害,大革命在内蒙古地区也进入了低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绥远地区和热河地区。绥远地区的党组织有:中共绥远特别支部、中共绥远地区特委、中共绥远省特委、中共绥远省工委、中共垦区工委和中共西蒙工委、中共西北特委、中共归绥中心县委、中共临河县委等。热河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精神,凭藉热河靠近京津的有利条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参与领导和参加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以后,他们在寻找党组织的过程中,与中共顺直省委取得联系。在中共中央和顺直省委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两届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特别委员会。伊克昭盟地区,在行政建制上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但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与其毗邻的陕甘宁地区关系密切。在陕北红军的影响下,这个地区先后成立过中国共产党蒙古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旗县中还成立过中共乌审旗工作委员会、中共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问题,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提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中国共产党从党中央到地方党组织确认:解决好内蒙古革命中的民族问题和蒙汉民族关系,是内蒙古革命斗争成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在各个地区展开了革命活动。1928年2月,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在天津成立。在中共顺直省委领导下,特支作出了《关于内蒙古问题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出阶级分析并开展工作。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蒙委的信》中宣布内蒙古特支即可改称中共内蒙古特委,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当时,内蒙古党员只有93人,青年团员176人。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不久,上级党组织派人来绥远传达会议精神,帮助恢复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中共顺直省委批准了中共绥远特支的报告,联络了30多名转入地下的党员,恢复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但在开展革命活动中有人被捕叛变,使党组织受到破坏。1929年6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决定从在苏联的蒙古族干部中选派中共党员佛鼎、云泽、联共(布)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斯克、列宁共青团员德勒格尔(即宁春发)等回国,领导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革命斗争。临行前,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瓦格涅尔与他们谈了话。行程中他们途经乌兰巴托,分三路回内蒙古。佛鼎、云泽、奎璧组成中共西蒙工委,连同李森、三得胜为西路回绥远省,以归绥、包头为中心发动革命斗争。1930年,佛鼎奉调赴共产国际,云泽任中共西蒙工委书记。1931年7月底,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派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以及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队队长吉合(化名张其胜)、党支部书记潘恩普(化名赵必成)3人回国。几经周折,王若飞转赴包头,与云泽取得了联系,但不幸在包头泰安客栈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坚持与敌人斗争,坚持写作。1933年秋天,中共河北省委派刘仁到包头组建中共绥远工委,中共西蒙工委与中共河北省委接上了关系。而此时,正值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发动百灵庙蒙古自治运动,中共西蒙工委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大力开展蒙古民族运动上,中共西蒙工委的工作重心也转到了归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共产党在1930年还积极地开辟伊克昭盟蒙古族中的工作,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有的参加了游击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百日之内侵占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1932年3月“满洲国”在长春建立,内蒙古东部沦陷区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划归“满洲国”管辖,成立了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在卓索图设立蒙务局,隶属于“满洲国”兴安总局管辖,包括当时的省外4旗,100多万蒙古族人民陷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之下。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宣言》。在东部地区,共产党号召广大蒙古族同胞积极参加抗日义勇军,掀起抗日武装斗争。在西部地区,共产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内蒙古的阴谋,首先从伊克昭盟开始全面推开内蒙古的工作。1936年2月21日夜10时,西蒙工委领导了全国著名的百灵庙军事暴动,成功地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000多人马拉出了百灵庙,全体官兵脱离德穆楚克栋鲁普的百灵庙蒙政会,参加了傅作义将军的抗日行列。以后,这支部队在中共西蒙工委的帮助下,改建为蒙旗保安总队和蒙旗独立旅,云泽进入部队并担任政治及地下党的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抗日活动以及呼伦贝尔地区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活动等,表明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救亡图存,此起彼伏,从未停歇,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一时期,绥远地区共产党组织重新建立并逐步发展健全。从1938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绥蒙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大青山特别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晋绥边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绥察边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塞北区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绥蒙区委员会。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进入大青山后,在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同时,开始进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先后建立了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晋绥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驻绥察办事处、绥察行政公署、塞北区行政公署、绥蒙政府。在军事建设方面,把陕北红军骑兵团改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队司令部。1938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120师抽调358旅715团和师直属骑兵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同战动总会游击第四支队、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一起开赴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先后改建和建立过大青山骑兵支队、绥察独立第二支队、塞北军分区、绥蒙军区。当时,在东部地区,八路军在热河,东北抗日联军在呼伦贝尔都展开了对日军的浴血奋战。同时,为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4月,中共归绥工委根据绥远省委的指示,在厚和豪特市(今呼和浩特市)成立了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在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日伪统治区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领导蒙汉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河套地区,同绥远国民党当局、蒙古族各阶层及其它各族各界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内蒙古地区统一战线的中心工作是同傅作义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部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农村作为抗日游击战的基地,在农村建立起农村救国会,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和爱国的开明地主、富农和士绅参加统一战线。争取爱国商贩、知识分子、教会门徒等一切爱国力量参加抗日。争取沦陷区的伪军参加抗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蒙古民族问题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逐步对涉及蒙古民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指示,制定了系统的蒙古民族政策,帮助蒙古民族组建民族抗日武装,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并在民族武装中建立党的组织,进行政治宣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领导可分为两个地区:一是绥远解放区(亦称绥蒙地区),是晋绥解放区的一部分,也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二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迅速派出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开辟和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在绥蒙地区,1945年9月,中共晋绥分局派大批干部加强绥蒙区党、政、军的建设。10月,晋察翼、晋绥军区野战部队在绥蒙军区的配合下,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中共绥蒙区党委迅速恢复这一地区党的组织。1946年11月,中共雁门区党委撤销,绥南、雁北地区划归绥蒙区。绥蒙区党政军群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绥蒙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反奸反霸运动,群众保家、保田、参军支前热潮高涨,在绥蒙区党政军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1948年10月,在绥蒙区党政军的配合下,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和晋绥军区野战部队发起了绥包战役,给绥远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1949年4月,绥蒙区奉命划归华北人民政府管辖。6月,绥远国民党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绥远问题建议。同时为了加强共产党在绥远地区的领导,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中共华北局决定,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军区改为中共绥远省委、绥远省人民政府、绥远省军区。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国民党继续推行压迫、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上层进步势力也逐渐认清了国内政治形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主张,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运动很快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之中。1945年11月,晋察翼党中央局在张家口领导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云泽任主席。1946年3月,西满分局派张策等赴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开展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共东蒙工委和中共兴安省工委。1946年4月,承德会议通过决议,东西蒙地区自治运动统一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成立联合会东蒙、西蒙总分会,下属各盟旗普遍建立联合会分会和支会组织。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内蒙古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党中央局、党中央分局都派出干部到内蒙古各地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从194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中共东蒙工委、兴安省工委、内蒙古党委、内蒙古工委和察盟工委、锡盟工委、哲盟地委、热北地委、热辽地委等地区一级党的组织。由于地域辽阔情况复杂,这些党组织分别受晋察冀党中央局、翼热辽分局、东北局和西满分局的领导。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同时经党中央指示、东北局批准,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内蒙古地区的各项工作。1949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工委改为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这前后时间正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社会民主改革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在牧区废除封建特权;在城镇清除封建残余势力。由于各地解放时间不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时间也有先后。东部地区5个盟(包括30个旗、1个县和3个市)于1946年开始减租减息,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4月间完成了土地改革。绥远省(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于1949年冬,在绥南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而绝大部分地区是在1951年11月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的上半年基本完成了任务。由于地方财政困难,1948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根据党中央的精神,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强调大力组织群众生产、繁荣经济以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了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经过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在内蒙古境内的蒙汉人民及其他民族的人民,一律平等”,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的一系列政策。由于民族问题处理得好,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1953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自治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市、区之一。在原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大项目中,自治区就有包头钢铁公司、包头第一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等5项工程,各盟市也相继上了一些项目。1956年,自治区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任务。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加之全国各大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影响,1956年自治区私营工商业也迅速地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有经验,但也有教训。贯彻落实中共“八大”精神,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合当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首先是抓好农牧业经济。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大工业的兴建,地方工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同时,以极大地努力发展了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随着生产建设的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57年,为了深入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在全区全面开展了“整风”运动。由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利用“大鸣”、“大放”妄图推翻共产党,同年7月29日全区展开了“反右”斗争,由于对形势估计的错误,导致“反右”扩大化。1958年5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执行党中央总路线时,发生了偏差,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展开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大跃进,“以钢为纲”的工业大跃进。在农村、牧区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浮夸风盛行,加上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造成1958年到1961年国家所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没有立即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而是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单一的社有制,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和生产队的小部分所有制。调整了农牧关系,采取“牧区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原则”。工业把大而全的全能厂扩散成为若干个专业厂。通过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势头。1963年3月,毛泽东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经验,提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内蒙古和全国一样展开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城市中也开展了“五反”运动。直至1965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四清”运动在扩大,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作了铺垫。
“文化大革命”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操纵下,使全国政治混乱,经济发展到崩溃的边缘。特别是他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造的“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新内人党”)等三大冤案,使自治区各族人民更是雪上加霜,灾难深重,后果极其严重。1966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在进行的时候,21日在北京前门饭店就召开了华北局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及河北省、山西省、天津市的主要领导人。1968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这就是所谓的以乌兰夫为首的“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案。这起冤案堪称当代中国集团冤案之最,死人最多、伤残人最多,受迫害人最多,精神创伤也最为严重。制造这起特大冤案的罪魁祸首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980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起诉书第二十八条指控“康生等利用挖所谓‘内人党’,在内蒙古诬陷迫害广大干部群众,破坏民族团结”。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五”运动中显示的意志和力量,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通过真理标准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及时平反昭雪了冤假错案,解决“文化大革命”中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放宽经济政策,加快农牧业发展步伐,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建设方针;继续搞好工业调整,积极发展轻纺工业。经过三年的经济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农村“包产到户”。从1978年有些农村社队探索开始,到1981年全面推开,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牧区也同时推进了“大包干”责任制,形成“畜草双承包”统一经营制。随着农村牧区改革的推进,1982年底,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在全区旗县委书记会议上做出“请‘包’字进城”的决定,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先后实行了简政放权,第二步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企业经营机制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进一步搞活了企业。中共“十三”大后,乌海市、呼伦贝尔盟被作为内蒙古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先行一步,以取得经验指导全区。从1983年开始,自治区每年9月份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1983年12月到1987年1月,用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全面整党。全区共有6800个党委(党组),近7万个基层党支部(总支),有72万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整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以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强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同时,狠抓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1983年到1986年底,共查处经济案件2万多件,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1986年底到1989年4月中旬,全国发生了波及不少城市的学潮,自由化泛滥。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旗帜鲜明地与“西化”、“分化”分子作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民族团结。1986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时,作出了“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决议,同时划分不同类型经济区实行分类指导。1987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近期内实现“三项奋斗目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自给已经解决。1996年初,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实现提高财政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提高”目标。为了实现“两个提高”的奋斗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实施“五大战略”措施,即资源转换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开发战略、名牌推进战略,并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优势产业,即重点发展以毛绒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重型载重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森工、化工、建材三大优势产业。
(三)
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发展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部门机构不断健全和发展,担当起了各自的任务,为党的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组织工作。1947年7月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开始,就相应成立了组织部。它的任务是根据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中央的指示,统一管理内蒙古工委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从1947年7月宣告内蒙古工委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年间,内蒙古工委的机构名称经过五次变动,组织部的名称也随之而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部领导被非法夺权,组织部被说成是“新内人党”的组织部。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政治部的组织组取代了组织部。1970年1月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后,组织组改为组干组。1971年7月组干组分为干部组、组织组。1973年9月19日恢复组织部。组织部门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积极发展党员,并加强对党员的长期教育。到1997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103416名。同时积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基层组织活动。二是加强干部管理。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党委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文化大革命”后,又实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分口管理干部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普遍实行了干部鉴定制度。1956年组织部对干部考察按照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1958年,提出结合全党整风运动考察了解干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考察工作中断。1979年党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定期的考核。三是进行干部任免和调配。1950年,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党政群干部调动与任免的规定》,对干部任免、调动的职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后几经变化,到“文化大革命”时干部任免规定被废止。1973年12月,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干部管理任免权限的暂行规定》,规定特别强调了老中青三结合问题。1983年11月,根据党中央组织部《关于呈报党中央任命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通知》精神,凡进行机构改革、整顿领导班子或日常提拔干部,采取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等形式,充分走群众路线。组织部还加强了干部调配工作,1995年6月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1997年1月,组织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录用调配工作的通知》。同时,加强了干部调查审理、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四是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各个时期,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配备组建领导班子时,比较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后来还加强了对非党干部的培养。“文化大革命”后,及时将受迫害和“靠边站”的领导干部重新安排工作。“三种人”和犯严重错误的人员被清理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1979年以后,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妥善安排老干部的精神,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撤出了军队干部。1983年至1984年,结合机构改革和精简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对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自治区成立了“考核办”,由组织部直接领导。同时,建立了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制度,建立了干部下派挂职和到区外任职锻炼等制度,实施了自治区直属机关下派50名年轻干部,各盟市直属机关下派50名年轻干部,各旗、县、市(区)下派50名年轻干部的“三个五”工程,以及加强了对知识分子工作的力度。
宣传工作,随着内蒙古党的机构名称的变更,改变其归属关系。宣传部的内设机构,也跟着形势变化而增减。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理论工作。主要从事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三部分。建立了《内蒙古日报》、《实践》、《党的教育》等理论宣传阵地,开设了理论宣传栏目,同时开展了系列理论宣传活动,尤其在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广泛在干部、群众中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利用各级党校阵地,培训干部。二是新闻出版工作。1948年1月1日,《内蒙古日报》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的机关报,在乌兰浩特市正式创刊。内蒙古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比报纸晚,但发展较快。在报纸、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同时,自治区的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机构也发展起来。期刊图书出版事业不断繁荣,据1989年底整顿后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有各级各类期刊113种,内部准印期刊165种。图书出版事业从1947年起步至1989年底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家出版社累计出版蒙汉文图书22043种。新闻出版事业始终配合党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三是文艺工作。党始终坚持对革命文艺工作的领导,对文化艺术创作十分重视。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这一时期全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各个门类,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是佳作纷呈、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底的10年间,内蒙古的文艺创作同全国一样,出现全面停滞,成果甚微。1977年以后的20年,内蒙古文艺创作出现全面繁荣的态势。四是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展开。比如自治区成立后的各种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宣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五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六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自治区对外宣传工作主要含在外事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外宣机构和队伍。1983年机构改革中,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增设外宣处。1991年6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非正式使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新闻办公室称谓。
统战工作。最早成立的机构是1945年2月17日,称为晋绥分局中国共产党绥蒙区委员会城工部。1949年6月1日中共绥蒙区委改为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委员会,设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统战部后,积极开展民主党派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动非党知识分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五六十年代,统战部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主要是在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检查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情况。“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受到严重破坏。1983年9月15日至1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统战工作在新时期,特别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理论指导和推动下,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由大陆扩展到海外,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1972年,根据党中央要求,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台湾宣传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内蒙古军区政治部联络处承办。1980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建立,设在统战部。同时,通过统一战线工作,加强了对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机构成立于1950年,到1997年,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几十年来,内蒙古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尽管受到过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下而被取消。但是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党内错误路线的被纠正,各级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纪检机构由不健全到比较健全,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1983年开始筹备。1984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顾委成立后,尊重、信任和支持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新班子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的精神上来,在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端正党风方面,起模范表率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给党委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关心和支持离休老干部工作;认真做了许多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委托的工作;一些老同志还撰写了回忆录。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于1993年初逐步撤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方组织。从1925年初建立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四个工作委员会开始到1997年(本志下限),党的组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秘密组织发展成为执政党,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现在,中国共产党正肩负着跨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向新的世纪迈进!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它地域辽阔,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部分别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八省区;北部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内蒙古地区南面连接陕北,抗日战争中,西部地区与延安有紧密联系;东部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直接受抗日联军领导;北面又是通往蒙古,连接苏联的战略枢纽,党始终把内蒙古地区作为战略要地进行工作。因此说,内蒙古地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
早在“五四运动爆发期间,内蒙古地区蒙汉青年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及反帝爱国斗争。当时在北京蒙藏学校求学的内蒙古蒙古族青年荣耀先、王祥等积极参加了北京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唤醒塞外家乡的人民,荣耀先派赵瑞年等同学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归绥学生界的爱国运动就汇入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五四运动后,在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中,李裕智、多松年、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奎璧、孟纯、佛鼎、云润、赵诚、于存灝、霍世休、范建中、刘生璧、康根诚、高布泽博等骨干分子崭露头角。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首先从北京蒙藏学校开始,开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当时领导北方党组织的李大钊多次到蒙藏学校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在党的培养下,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多松年、云泽等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并被李大钊分期分批送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广东等地学习深造。1925年初,中国共产党北京区委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北方地区党部的同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4个工作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内蒙古地区的工作,从组织上领导起了内蒙古地区的革命。首先,共产党对民族问题提出了纲领。毛泽东在讨论建党问题时就提出了帮助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实现自治自决的重要主张。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把国内边疆民族问题列为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1925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就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决议。会议专门作出了《蒙古问题议决案》,使内蒙古革命、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发展和壮大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及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和张家口地委相继成立。1926年初,在归绥成立了中共绥远特支。1926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建立中共绥远特别区地方委员会。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积极进行共青团组织建设,积极组建工会,开展工人运动。根据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论断,1925年5月,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工委选派17名蒙汉族青年学生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反土豪斗劣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北方区委在开展内蒙古地区革命运动过程中,非常注意蒙汉民族、农工兵群众之间的联合,中共中央在《蒙古问题议决案》中明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同时,组织和参加各种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中共绥远工委及时领导学生和各界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斗争。1927年3月,中共绥远地委和共青团绥远地委参与领导了农民运动——孤魂滩事件,揭露奉晋军阀压榨绥远人民的罪行和绥远都统署清丈地亩、开放烟禁、扣发流通券的阴谋。1925年末,中共张家口地委和京绥铁路总工会及时发动了铁路工人索薪运动,提出按时发放工资、保障工人工作安全、改善福利待遇、不得随意开除工人等要求。索薪运动震动了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了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参加革命。党分析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热、察、绥三个特别区的形势,作出了大力争取冯玉祥及其国民军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决定。通过大量的工作,冯玉祥在张家口召集反帝示威大会,支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在北京创办“今是学校”,收容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创办《民报》,宣传反帝革命理论,并赴苏联考察。1926年8月17日,冯玉祥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回到绥远的五原,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参加了北伐革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内蒙古地区的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右派也开始打出反共旗号,李裕智、多松年等一批共产党人被告密杀害,大革命在内蒙古地区也进入了低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绥远地区和热河地区。绥远地区的党组织有:中共绥远特别支部、中共绥远地区特委、中共绥远省特委、中共绥远省工委、中共垦区工委和中共西蒙工委、中共西北特委、中共归绥中心县委、中共临河县委等。热河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精神,凭藉热河靠近京津的有利条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参与领导和参加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以后,他们在寻找党组织的过程中,与中共顺直省委取得联系。在中共中央和顺直省委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两届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特别委员会。伊克昭盟地区,在行政建制上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但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与其毗邻的陕甘宁地区关系密切。在陕北红军的影响下,这个地区先后成立过中国共产党蒙古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旗县中还成立过中共乌审旗工作委员会、中共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问题,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提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中国共产党从党中央到地方党组织确认:解决好内蒙古革命中的民族问题和蒙汉民族关系,是内蒙古革命斗争成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在各个地区展开了革命活动。1928年2月,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在天津成立。在中共顺直省委领导下,特支作出了《关于内蒙古问题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出阶级分析并开展工作。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蒙委的信》中宣布内蒙古特支即可改称中共内蒙古特委,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当时,内蒙古党员只有93人,青年团员176人。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不久,上级党组织派人来绥远传达会议精神,帮助恢复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中共顺直省委批准了中共绥远特支的报告,联络了30多名转入地下的党员,恢复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但在开展革命活动中有人被捕叛变,使党组织受到破坏。1929年6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决定从在苏联的蒙古族干部中选派中共党员佛鼎、云泽、联共(布)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斯克、列宁共青团员德勒格尔(即宁春发)等回国,领导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革命斗争。临行前,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瓦格涅尔与他们谈了话。行程中他们途经乌兰巴托,分三路回内蒙古。佛鼎、云泽、奎璧组成中共西蒙工委,连同李森、三得胜为西路回绥远省,以归绥、包头为中心发动革命斗争。1930年,佛鼎奉调赴共产国际,云泽任中共西蒙工委书记。1931年7月底,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派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以及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队队长吉合(化名张其胜)、党支部书记潘恩普(化名赵必成)3人回国。几经周折,王若飞转赴包头,与云泽取得了联系,但不幸在包头泰安客栈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坚持与敌人斗争,坚持写作。1933年秋天,中共河北省委派刘仁到包头组建中共绥远工委,中共西蒙工委与中共河北省委接上了关系。而此时,正值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发动百灵庙蒙古自治运动,中共西蒙工委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大力开展蒙古民族运动上,中共西蒙工委的工作重心也转到了归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共产党在1930年还积极地开辟伊克昭盟蒙古族中的工作,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有的参加了游击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百日之内侵占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1932年3月“满洲国”在长春建立,内蒙古东部沦陷区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划归“满洲国”管辖,成立了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在卓索图设立蒙务局,隶属于“满洲国”兴安总局管辖,包括当时的省外4旗,100多万蒙古族人民陷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之下。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宣言》。在东部地区,共产党号召广大蒙古族同胞积极参加抗日义勇军,掀起抗日武装斗争。在西部地区,共产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内蒙古的阴谋,首先从伊克昭盟开始全面推开内蒙古的工作。1936年2月21日夜10时,西蒙工委领导了全国著名的百灵庙军事暴动,成功地将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1000多人马拉出了百灵庙,全体官兵脱离德穆楚克栋鲁普的百灵庙蒙政会,参加了傅作义将军的抗日行列。以后,这支部队在中共西蒙工委的帮助下,改建为蒙旗保安总队和蒙旗独立旅,云泽进入部队并担任政治及地下党的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抗日活动以及呼伦贝尔地区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活动等,表明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救亡图存,此起彼伏,从未停歇,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一时期,绥远地区共产党组织重新建立并逐步发展健全。从1938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绥蒙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大青山特别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晋绥边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绥察边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塞北区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绥蒙区委员会。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进入大青山后,在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同时,开始进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先后建立了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晋绥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驻绥察办事处、绥察行政公署、塞北区行政公署、绥蒙政府。在军事建设方面,把陕北红军骑兵团改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队司令部。1938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120师抽调358旅715团和师直属骑兵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同战动总会游击第四支队、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一起开赴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先后改建和建立过大青山骑兵支队、绥察独立第二支队、塞北军分区、绥蒙军区。当时,在东部地区,八路军在热河,东北抗日联军在呼伦贝尔都展开了对日军的浴血奋战。同时,为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4月,中共归绥工委根据绥远省委的指示,在厚和豪特市(今呼和浩特市)成立了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在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日伪统治区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领导蒙汉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河套地区,同绥远国民党当局、蒙古族各阶层及其它各族各界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内蒙古地区统一战线的中心工作是同傅作义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部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农村作为抗日游击战的基地,在农村建立起农村救国会,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和爱国的开明地主、富农和士绅参加统一战线。争取爱国商贩、知识分子、教会门徒等一切爱国力量参加抗日。争取沦陷区的伪军参加抗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蒙古民族问题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逐步对涉及蒙古民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指示,制定了系统的蒙古民族政策,帮助蒙古民族组建民族抗日武装,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并在民族武装中建立党的组织,进行政治宣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领导可分为两个地区:一是绥远解放区(亦称绥蒙地区),是晋绥解放区的一部分,也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二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迅速派出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开辟和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在绥蒙地区,1945年9月,中共晋绥分局派大批干部加强绥蒙区党、政、军的建设。10月,晋察翼、晋绥军区野战部队在绥蒙军区的配合下,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中共绥蒙区党委迅速恢复这一地区党的组织。1946年11月,中共雁门区党委撤销,绥南、雁北地区划归绥蒙区。绥蒙区党政军群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绥蒙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反奸反霸运动,群众保家、保田、参军支前热潮高涨,在绥蒙区党政军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1948年10月,在绥蒙区党政军的配合下,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和晋绥军区野战部队发起了绥包战役,给绥远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1949年4月,绥蒙区奉命划归华北人民政府管辖。6月,绥远国民党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绥远问题建议。同时为了加强共产党在绥远地区的领导,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中共华北局决定,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军区改为中共绥远省委、绥远省人民政府、绥远省军区。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国民党继续推行压迫、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上层进步势力也逐渐认清了国内政治形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主张,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运动很快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之中。1945年11月,晋察翼党中央局在张家口领导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云泽任主席。1946年3月,西满分局派张策等赴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开展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共东蒙工委和中共兴安省工委。1946年4月,承德会议通过决议,东西蒙地区自治运动统一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成立联合会东蒙、西蒙总分会,下属各盟旗普遍建立联合会分会和支会组织。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内蒙古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党中央局、党中央分局都派出干部到内蒙古各地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从194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中共东蒙工委、兴安省工委、内蒙古党委、内蒙古工委和察盟工委、锡盟工委、哲盟地委、热北地委、热辽地委等地区一级党的组织。由于地域辽阔情况复杂,这些党组织分别受晋察冀党中央局、翼热辽分局、东北局和西满分局的领导。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同时经党中央指示、东北局批准,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内蒙古地区的各项工作。1949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工委改为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这前后时间正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社会民主改革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在牧区废除封建特权;在城镇清除封建残余势力。由于各地解放时间不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时间也有先后。东部地区5个盟(包括30个旗、1个县和3个市)于1946年开始减租减息,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4月间完成了土地改革。绥远省(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于1949年冬,在绥南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而绝大部分地区是在1951年11月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的上半年基本完成了任务。由于地方财政困难,1948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根据党中央的精神,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强调大力组织群众生产、繁荣经济以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了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经过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在内蒙古境内的蒙汉人民及其他民族的人民,一律平等”,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的一系列政策。由于民族问题处理得好,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1953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自治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市、区之一。在原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大项目中,自治区就有包头钢铁公司、包头第一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等5项工程,各盟市也相继上了一些项目。1956年,自治区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任务。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加之全国各大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影响,1956年自治区私营工商业也迅速地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有经验,但也有教训。贯彻落实中共“八大”精神,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合当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首先是抓好农牧业经济。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大工业的兴建,地方工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同时,以极大地努力发展了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随着生产建设的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57年,为了深入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在全区全面开展了“整风”运动。由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利用“大鸣”、“大放”妄图推翻共产党,同年7月29日全区展开了“反右”斗争,由于对形势估计的错误,导致“反右”扩大化。1958年5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执行党中央总路线时,发生了偏差,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展开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大跃进,“以钢为纲”的工业大跃进。在农村、牧区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浮夸风盛行,加上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造成1958年到1961年国家所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没有立即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而是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单一的社有制,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和生产队的小部分所有制。调整了农牧关系,采取“牧区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原则”。工业把大而全的全能厂扩散成为若干个专业厂。通过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势头。1963年3月,毛泽东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经验,提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内蒙古和全国一样展开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城市中也开展了“五反”运动。直至1965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四清”运动在扩大,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作了铺垫。
“文化大革命”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操纵下,使全国政治混乱,经济发展到崩溃的边缘。特别是他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造的“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新内人党”)等三大冤案,使自治区各族人民更是雪上加霜,灾难深重,后果极其严重。1966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在进行的时候,21日在北京前门饭店就召开了华北局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及河北省、山西省、天津市的主要领导人。1968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这就是所谓的以乌兰夫为首的“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案。这起冤案堪称当代中国集团冤案之最,死人最多、伤残人最多,受迫害人最多,精神创伤也最为严重。制造这起特大冤案的罪魁祸首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980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起诉书第二十八条指控“康生等利用挖所谓‘内人党’,在内蒙古诬陷迫害广大干部群众,破坏民族团结”。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五”运动中显示的意志和力量,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通过真理标准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及时平反昭雪了冤假错案,解决“文化大革命”中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放宽经济政策,加快农牧业发展步伐,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建设方针;继续搞好工业调整,积极发展轻纺工业。经过三年的经济调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农村“包产到户”。从1978年有些农村社队探索开始,到1981年全面推开,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牧区也同时推进了“大包干”责任制,形成“畜草双承包”统一经营制。随着农村牧区改革的推进,1982年底,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在全区旗县委书记会议上做出“请‘包’字进城”的决定,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先后实行了简政放权,第二步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企业经营机制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进一步搞活了企业。中共“十三”大后,乌海市、呼伦贝尔盟被作为内蒙古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先行一步,以取得经验指导全区。从1983年开始,自治区每年9月份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1983年12月到1987年1月,用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全面整党。全区共有6800个党委(党组),近7万个基层党支部(总支),有72万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整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以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强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同时,狠抓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1983年到1986年底,共查处经济案件2万多件,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1986年底到1989年4月中旬,全国发生了波及不少城市的学潮,自由化泛滥。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旗帜鲜明地与“西化”、“分化”分子作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和民族团结。1986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时,作出了“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决议,同时划分不同类型经济区实行分类指导。1987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近期内实现“三项奋斗目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自给已经解决。1996年初,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实现提高财政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提高”目标。为了实现“两个提高”的奋斗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实施“五大战略”措施,即资源转换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开发战略、名牌推进战略,并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优势产业,即重点发展以毛绒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重型载重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森工、化工、建材三大优势产业。
(三)
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发展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部门机构不断健全和发展,担当起了各自的任务,为党的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组织工作。1947年7月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开始,就相应成立了组织部。它的任务是根据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中央的指示,统一管理内蒙古工委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从1947年7月宣告内蒙古工委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年间,内蒙古工委的机构名称经过五次变动,组织部的名称也随之而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部领导被非法夺权,组织部被说成是“新内人党”的组织部。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政治部的组织组取代了组织部。1970年1月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后,组织组改为组干组。1971年7月组干组分为干部组、组织组。1973年9月19日恢复组织部。组织部门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积极发展党员,并加强对党员的长期教育。到1997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103416名。同时积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基层组织活动。二是加强干部管理。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党委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文化大革命”后,又实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分口管理干部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普遍实行了干部鉴定制度。1956年组织部对干部考察按照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1958年,提出结合全党整风运动考察了解干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考察工作中断。1979年党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定期的考核。三是进行干部任免和调配。1950年,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党政群干部调动与任免的规定》,对干部任免、调动的职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后几经变化,到“文化大革命”时干部任免规定被废止。1973年12月,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干部管理任免权限的暂行规定》,规定特别强调了老中青三结合问题。1983年11月,根据党中央组织部《关于呈报党中央任命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通知》精神,凡进行机构改革、整顿领导班子或日常提拔干部,采取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等形式,充分走群众路线。组织部还加强了干部调配工作,1995年6月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1997年1月,组织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录用调配工作的通知》。同时,加强了干部调查审理、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四是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各个时期,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配备组建领导班子时,比较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后来还加强了对非党干部的培养。“文化大革命”后,及时将受迫害和“靠边站”的领导干部重新安排工作。“三种人”和犯严重错误的人员被清理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1979年以后,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妥善安排老干部的精神,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撤出了军队干部。1983年至1984年,结合机构改革和精简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对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自治区成立了“考核办”,由组织部直接领导。同时,建立了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制度,建立了干部下派挂职和到区外任职锻炼等制度,实施了自治区直属机关下派50名年轻干部,各盟市直属机关下派50名年轻干部,各旗、县、市(区)下派50名年轻干部的“三个五”工程,以及加强了对知识分子工作的力度。
宣传工作,随着内蒙古党的机构名称的变更,改变其归属关系。宣传部的内设机构,也跟着形势变化而增减。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理论工作。主要从事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三部分。建立了《内蒙古日报》、《实践》、《党的教育》等理论宣传阵地,开设了理论宣传栏目,同时开展了系列理论宣传活动,尤其在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广泛在干部、群众中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利用各级党校阵地,培训干部。二是新闻出版工作。1948年1月1日,《内蒙古日报》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的机关报,在乌兰浩特市正式创刊。内蒙古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比报纸晚,但发展较快。在报纸、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同时,自治区的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机构也发展起来。期刊图书出版事业不断繁荣,据1989年底整顿后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有各级各类期刊113种,内部准印期刊165种。图书出版事业从1947年起步至1989年底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6家出版社累计出版蒙汉文图书22043种。新闻出版事业始终配合党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三是文艺工作。党始终坚持对革命文艺工作的领导,对文化艺术创作十分重视。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这一时期全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各个门类,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是佳作纷呈、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底的10年间,内蒙古的文艺创作同全国一样,出现全面停滞,成果甚微。1977年以后的20年,内蒙古文艺创作出现全面繁荣的态势。四是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展开。比如自治区成立后的各种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宣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五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六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自治区对外宣传工作主要含在外事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外宣机构和队伍。1983年机构改革中,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增设外宣处。1991年6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非正式使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新闻办公室称谓。
统战工作。最早成立的机构是1945年2月17日,称为晋绥分局中国共产党绥蒙区委员会城工部。1949年6月1日中共绥蒙区委改为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委员会,设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统战部后,积极开展民主党派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动非党知识分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五六十年代,统战部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主要是在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检查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情况。“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受到严重破坏。1983年9月15日至1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统战工作在新时期,特别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理论指导和推动下,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由大陆扩展到海外,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1972年,根据党中央要求,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台湾宣传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内蒙古军区政治部联络处承办。1980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建立,设在统战部。同时,通过统一战线工作,加强了对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机构成立于1950年,到1997年,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几十年来,内蒙古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尽管受到过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下而被取消。但是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党内错误路线的被纠正,各级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纪检机构由不健全到比较健全,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1983年开始筹备。1984年12月6日,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顾委成立后,尊重、信任和支持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新班子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的精神上来,在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端正党风方面,起模范表率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给党委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关心和支持离休老干部工作;认真做了许多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委托的工作;一些老同志还撰写了回忆录。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顾问委员会于1993年初逐步撤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方组织。从1925年初建立中国共产党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包头四个工作委员会开始到1997年(本志下限),党的组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秘密组织发展成为执政党,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现在,中国共产党正肩负着跨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向新的世纪迈进!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