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接壤,南与河北、山西、陕西3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与甘肃为邻,北邻俄罗斯和蒙古。地形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地带。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500~1000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草原之冠;耕地面积为全国人均面积的三倍多,居全国之首;森林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4.4%,居全国第一位。截至1990年末,共发现大小煤盆地288个,已查明含煤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46%。内蒙古境内铁路四通八达,公路形成网络,通到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和各矿务局(矿区),并和邻近八省区公路相连。
二
内蒙古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之美称。煤炭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居第二位,人均占有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在自治区八盟四市的67个旗(县)。经40余年的勘探,截至1990年末,累计探明煤炭储量约2056.32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全国总储量的22%。1990年保有煤炭储量2048.84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4。伊克昭盟、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盟3个盟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759.51亿吨,占全自治区的85.56%,3个盟保有储量1757.51亿吨,占全自治区保有储量的85.78%。
煤田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24处,其中百亿吨以上的特大煤田有东胜、准格尔、胜利、白音华、霍林河和陈巴尔虎旗6个;10~100亿吨大煤田有白彦华、桌子山、巴彦保力格、平庄—元宝山、扎赉诺尔、大雁、伊敏河、宝日希勒和巴彦哈达9个;1~10亿吨的煤田有二道岭、乌达、马莲滩、流通壕、清水河、固阳、黑城子、双辽和拉布大林9个。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田,煤层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大总厚度达400米,含有11个煤层、13个煤组。煤田长45公里、宽15公里,面积675平方公里,保有储量215.33亿吨,是尚未开采的大型特厚层煤田。
内蒙古含煤岩系成煤时代主要是石炭二叠纪,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多数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层位稳定,大部分埋藏浅。一般在百米以上,最浅的只有几米或裸露在河沟和地表,适宜露天开采。
内蒙古井田勘查区分布于自治区八盟四市,计308处。截至1990年,正在开采的138处,基建的11处,停采的19处,停建的2处,闭坑的7处,尚未利用精查区43处,尚未利用详查区34处,尚未利用普查区54处。
内蒙古地区煤种齐全,在已探明储量中炼焦用煤有气煤、肥煤、瘦煤和焦煤;非炼焦用煤有贫煤、弱粘结煤、不粘结煤、长焰煤、无烟煤和褐煤。不粘结煤、长焰煤和褐煤储量大、质量优。
三
内蒙古地区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历史悠久。远在宋代,有人用简易方法对东部地区的褐煤和西部地区的煨炭进行浅层采掘。元太祖时期,在桌子山地区开采焦煤,炼铁铸造兵器。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今赤峰地区居民利用煤炭做燃料和取暖情况。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内蒙古境内有煤窑100余座。道光十五年(1835年),赤峰元宝山开办万元煤窑。咸丰九年(1860年),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城坡煤矿开采长焰煤。同治年间,当地居民开采阿拉善古拉本的无烟煤。光绪年间,内蒙古煤炭开发有较大发展,土默特旗有煤窑22座,每年征收税银22吊。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二道沟煤窑从光绪四年(1878年)开采,一直采掘到1955年。扎赉诺尔煤矿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察汗敖拉煤矿公司(在今满洲里〕,有矿井6处。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官商合资建甘河煤矿,铺设轻轨铁路,利用马拉车运煤,每年出煤14000吨,至民国9年(1920年)停采。民国9年,瑞典人在哈格龙贵沟(今包头杨圪楞)开窑采煤,历时17年。
民国元年(1912年),意大利商人别立林诺·马洛加洛,在胪滨府呼兰县(今满洲里)开办察汗敖拉煤矿,人工机力兼作,经营到民国11年(1922年),由黑龙江广信公司以14.8万卢布买回自办。民国2~28年(1913~1939年),漠南矿业有限公司在石拐开采经营煤炭26年,共产煤100万余吨。兴旺时年经销煤炭12万吨,营业额41万(银)元,获利8.2万(银)元。民国28年(1939年),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全部煤窑被日本侵略军霸占,改称“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修筑轻便铁路,进行掠夺性开采,所产煤炭运往日本国。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收归绥远省政府实业厅管辖。民国3~23年(1914~1923年),内蒙古地区有32个旗(县)共有120余处出产煤炭。民国13~28年(1924~1939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产煤炭100余万吨。民国21年(1932年)开始,居民贺罗在石拐合资开掘的平硐,日出煤200余吨,一直开采到1949年。民国28~30年(1939~1941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有大小煤矿41个。民国29年(1940年),绥远省政府核准内蒙古西部地区民营煤矿16个,矿区面积1.6万公顷。民国36年(1947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共有煤窑132家,矿区面积4403公顷,矿工1928人,日产煤295吨,年产煤8.04万吨。民国时期,扎赉诺尔煤矿是内蒙古地区最大最早最正规煤矿。西部地区的石拐煤矿开采时间最长,窑户最多,产量也大,在民国年间未间断采掘。石拐矿区经营方式有公司合股经营、岔户经营、农民自行开采,也有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的掠夺性开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绥远省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煤炭工业,对煤矿和私营小煤窑进行了接管和并转。1949年底,全自治区国营煤矿只有1个,地方公营煤矿2个,全年生产原煤28.66万吨;私营小煤窑生产原煤17.33万吨。1951年,扎赉诺尔西山煤矿恢复生产,国营煤矿发展到8个;私营小煤窑生产原煤1705吨;个体户小煤窑生产原煤15.75万吨。1952年,内蒙古地区原煤生产达到75万吨,比1947年增长1倍多。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给内蒙古地区煤炭基建投资35.57万元。三年为国家生产原煤304.15万吨。
1953年,乡镇集体煤矿开始兴办,当年生产原煤5928吨。1955年私营小煤窑并转关停完毕。1957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配煤矿基建投资1361.4万元,全年生产原煤132.28万吨,产值达1221.6万元,亏损411.04万元,职工4876人;地方煤矿发展到21个,生产原煤67.2万吨,产值690.59万元,创利润38.48万元;乡镇集体煤矿生产原煤12.09万吨;个体户小煤窑生产原煤5.41万吨。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217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配煤矿基建投资人民币2851.37万元,重点开发石拐矿区、平庄矿区、扎赉诺尔矿区3处,新建矿井6对,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其中移交投产的矿井3对,新投产生产能力90万吨/年。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721.25万吨,其中,统配煤矿370.38万吨,地方国营煤矿314.67万吨,乡镇集体煤矿17.14万吨,个体户小煤窑19.05万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工业有^大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工兴建的6对矿井相继投产。195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束了私营办矿采煤的历史。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达矿务局)开始生产洗精煤,当年产量2.96万吨。“二五”期间国家对内蒙古煤炭工业基建投资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3亿元,为11.5倍,原煤产量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234万吨,为5.62倍。继续新建和扩建煤矿,比“一五”计划时期新增生产能力657万吨/年。“大跃进”期间,采掘关系失调,生产波动很大,1960年5月,产量开始下降,1961年煤炭产量由1960年的1188万吨下降到876万吨,1962年又下降到694万吨,从1961年春天开始,内蒙古煤炭工业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基建战线,调整采掘关系。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采掘关系趋于基本正常,到1965年原煤生产恢复到806万吨,统配煤矿总产值达48488.22万元,地方国营煤矿产值达到2127.3万I元。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生产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片面追求产量,采肥丢瘦,采掘关系出现失调。原煤产量仅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349万吨。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煤炭生产继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由于新投产矿井发挥作用和全区广大煤矿职工响应中共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原煤产量仍有较大的增长,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煤炭产量增加2617万吨,每年平均增长500万吨。1966~1976年国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加大,新开和续建矿井11对,新增生产能力603万吨/年,其中投产的矿井7对,生产能力366万吨/年。1976年煤炭总产量达到1761万吨,比1966年增加791万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生产逐步走上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1981年平庄红庙煤矿和海勃湾露天矿建成投产,全区统配煤矿生产能力达到1627万吨/年,煤炭总产值达31725.91万元。1984年霍林河露天煤矿、伊敏河矿区一号露天矿和大雁矿务局一矿投产,统配煤矿生产能力达到2207万吨/年。自治区全年生产原煤达到3203.67万吨。1985年开始,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政策,同年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正式成立。进入“七五”时期(1986~1990年),1986年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成立,大中型统配煤矿企业达到10个。1977~1988年,国家加大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新开工的矿井和露天矿9个,设计生产能力724万吨/年,投产的矿井和露天矿12个,生产能力970万吨/年,比1976年增加1973万吨,增长1.12倍。1978~1990年,是内蒙古煤炭工业长足发展的12年,国家累计投资47亿元,占自治区成立40多年投资总额的70%,累计生产原煤3.23亿吨,占自治区成立40多年总产量54%。改革开放后的第五、第六、第七3个五年计划期间,共生产原煤42965万吨,年增加98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4.8%。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矿职工发挥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取得了辉煌成就。1949~1990年,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60 220万吨,其中,统配煤矿41 055.7万吨,地方国营煤矿10 548万吨,乡镇集体煤矿8116.55万吨,个体小煤窑500余万吨。1990年,全自治区煤炭产量达到4761万吨,为1949年的103.5倍,在全国居第八位。1949~1990年全自治区累计煤炭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其中统配煤矿73.69亿元,地方国营煤矿17亿元,乡镇集体煤矿20亿元,煤机厂3700余万元。1949~1990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66亿余元,其中,统配煤矿62亿余元,地方国营煤矿3.7亿余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形成煤炭基建、生产、地测、设计、煤机、科教等门类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末,自治区有煤炭企事业单位1039个,其中,煤炭工业企业1014个,独立核算基本建设施工单位14个,煤机厂1个,事业单位6个,服务单位4个。全民所有制企事业职工206 494人,其中国营煤矿职工183 688人,基建施工企业职工19 080人,事业单位职工23 542人。
1990年,自治区有国营煤矿企业73个,其中大型国家统配煤矿企业8个;拥有44个井工矿,总生产能力为2652万吨/年,其中大型井工矿8个,生产能力为960万吨/年。至1990年已建成大中型国家统配露天煤矿5个,生产能力为880万吨/年。1990年,自治区拥有年产3万吨以上原煤生产能力的正规矿井和露天煤矿100处,生产能力为3388万吨/年。其中地方国营煤矿62处,生产能力780万吨/年。至1990年自治区共建成选煤厂7处,处理原煤能力795万吨/年,占全区原煤生产能力的27.92%,在煤炭开发布局上注重为草原和林牧区服务的地方煤矿建设,先后建设了21个地方国营煤矿,产量达200万吨/年,对以煤代草,以煤代木,保护植被,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集体煤矿迅速发展起来,几经整顿,至1990年全自治区有乡镇集体煤矿932个,生产原煤1044万吨。乡镇集体煤矿开采零星煤炭资源,生产规模小,1万吨/年以上产量的矿约占1/3。采掘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作业多数为半机械化。乡镇集体煤矿企业遍布全自治区11个盟市(兴安盟除外),年产百万吨以上的盟(市)有包头市、赤峰市和伊克昭盟。全区乡镇集体煤矿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1990年个体户小煤窑原煤产量达到372.16万吨,其中年产百万吨以上的盟(市)有伊克昭盟和包头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队伍勘探技术力量雄厚,勘探手段齐全,至1990年累计提供地质和物探报告223件,探明煤炭储量2056.32亿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行业设计研究队伍较强,先后提供大中型井工矿和露天煤矿改扩建设计项目172项,可以承担自治区生产、建设、综合利用、小型矿井的咨询研究和设计工作。1977~1987年,自治区煤炭系统有25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和煤炭部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系统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煤矿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至1990年,为煤炭系统输送中专毕业生5000余人,职工大学毕业生1800余人,培训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5000余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煤矿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生产逐步加强,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1990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2.07。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部署的西移,1988年以后国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逐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煤矿基建投资92 201万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总投资额多24 934万元,为40多年投资总和的14%。
进入8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煤炭市场不断扩大,除满足自治区需要外,还销往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甘肃等省(市)及出口到国外。区外销售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1500万吨。内蒙古阿拉善盟古拉本的无烟煤(即太西煤)从1984年开|始出口,至1990年累计出口48.38万吨,创汇4182.76万美元。
60~7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企业多种经营几经反复,发展缓慢。到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化,多种经营有原煤加工、冶金化工、轻纺、食品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养殖、种植、商业服务等几十个行业,产品上百种。1990年8个大型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经营收入4.18亿元,实现利润1188.98万元,上缴税金1833.5万元,平庄矿务局生产的矸石砖在全国行检中名列榜首,生产的油漆在全国行检中居第五位。海勃湾矿务局生产的速凝剂获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伊敏河矿区生产的维纳矿泉水饮料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乌达矿务局生产的葡萄糖剂在全国行检中名列前茅。地方国营煤矿的多种经营也有所发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行业40多年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有一支思想、业务过硬的煤矿职工队伍。1947年,在扎赉诺尔煤矿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1949年建立了青年团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矿各级共产党组织,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煤矿生产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开展比学赶帮超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随着煤炭事业的发展,职工生活待遇和福利设施,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各矿务局和煤矿多方设法筹措资金,新建和扩建职工家属住宅,增加生活福利设施,更新医疗器材和设备,经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进入80年代后期,开展生活福利“达标”竞赛活动,职工的工资和奖金有大幅度地提高。
五
至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丰富的煤炭资源尚待开发利用,煤炭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采动用量只占探明储量的3%,生产井和在建井占用煤炭储量51.45亿吨,仅占全自治区保有储量的2.4%,百万吨以上的特大煤田6个,已经生产的只有1个,正在建设的2个,3个特大煤田尚未开发利用。1990年正在建设而尚待投产的矿井和露天煤矿18处,总设计生产能力3801万吨/年,其中,统配煤矿13处,设计生产能力3700万年;地方国营煤矿5处,设计生产能力81万吨/年。正在建设的精煤出口基地——东胜矿区,为矿、电、路、港综合性集团项目,已形成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发和管理的新格局。包(头)神(木)铁路运煤专线全长172公里,于1989年开始营运。第二条神(木)朔(县)运煤铁路专线,正在加紧施工。第三条朔(县)黄(骅港)铁路运煤专线,正在筹建。在建的无烟煤出口基地——古拉本煤矿,矿区面积64平方公里。二号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正在施工。三号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建设的前期工程已经就绪。四号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已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内蒙古正在建设的四大露天煤矿,是国家“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重点开发的项目。其中准格尔露天煤矿总储量268亿吨,1990年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生产规模1200万吨/年。同步进行建设配套工程有选煤厂、坑口电站、运煤专线电气化铁路及黄河取水工程。霍林露天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和伊敏河露天煤矿,煤炭总储量为49.6亿余吨,生产规模2300万吨/年。在国家能源开发重点西移的战略布局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工业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新阶段。在“八五”计划期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加快开发煤炭步伐,实现生产稳步增长。中国第二个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将会出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概述
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接壤,南与河北、山西、陕西3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与甘肃为邻,北邻俄罗斯和蒙古。地形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地带。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500~1000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草原之冠;耕地面积为全国人均面积的三倍多,居全国之首;森林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4.4%,居全国第一位。截至1990年末,共发现大小煤盆地288个,已查明含煤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46%。内蒙古境内铁路四通八达,公路形成网络,通到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和各矿务局(矿区),并和邻近八省区公路相连。
二
内蒙古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之美称。煤炭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居第二位,人均占有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在自治区八盟四市的67个旗(县)。经40余年的勘探,截至1990年末,累计探明煤炭储量约2056.32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全国总储量的22%。1990年保有煤炭储量2048.84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4。伊克昭盟、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盟3个盟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759.51亿吨,占全自治区的85.56%,3个盟保有储量1757.51亿吨,占全自治区保有储量的85.78%。
煤田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24处,其中百亿吨以上的特大煤田有东胜、准格尔、胜利、白音华、霍林河和陈巴尔虎旗6个;10~100亿吨大煤田有白彦华、桌子山、巴彦保力格、平庄—元宝山、扎赉诺尔、大雁、伊敏河、宝日希勒和巴彦哈达9个;1~10亿吨的煤田有二道岭、乌达、马莲滩、流通壕、清水河、固阳、黑城子、双辽和拉布大林9个。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田,煤层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大总厚度达400米,含有11个煤层、13个煤组。煤田长45公里、宽15公里,面积675平方公里,保有储量215.33亿吨,是尚未开采的大型特厚层煤田。
内蒙古含煤岩系成煤时代主要是石炭二叠纪,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多数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层位稳定,大部分埋藏浅。一般在百米以上,最浅的只有几米或裸露在河沟和地表,适宜露天开采。
内蒙古井田勘查区分布于自治区八盟四市,计308处。截至1990年,正在开采的138处,基建的11处,停采的19处,停建的2处,闭坑的7处,尚未利用精查区43处,尚未利用详查区34处,尚未利用普查区54处。
内蒙古地区煤种齐全,在已探明储量中炼焦用煤有气煤、肥煤、瘦煤和焦煤;非炼焦用煤有贫煤、弱粘结煤、不粘结煤、长焰煤、无烟煤和褐煤。不粘结煤、长焰煤和褐煤储量大、质量优。
三
内蒙古地区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历史悠久。远在宋代,有人用简易方法对东部地区的褐煤和西部地区的煨炭进行浅层采掘。元太祖时期,在桌子山地区开采焦煤,炼铁铸造兵器。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今赤峰地区居民利用煤炭做燃料和取暖情况。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内蒙古境内有煤窑100余座。道光十五年(1835年),赤峰元宝山开办万元煤窑。咸丰九年(1860年),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城坡煤矿开采长焰煤。同治年间,当地居民开采阿拉善古拉本的无烟煤。光绪年间,内蒙古煤炭开发有较大发展,土默特旗有煤窑22座,每年征收税银22吊。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二道沟煤窑从光绪四年(1878年)开采,一直采掘到1955年。扎赉诺尔煤矿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察汗敖拉煤矿公司(在今满洲里〕,有矿井6处。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官商合资建甘河煤矿,铺设轻轨铁路,利用马拉车运煤,每年出煤14000吨,至民国9年(1920年)停采。民国9年,瑞典人在哈格龙贵沟(今包头杨圪楞)开窑采煤,历时17年。
民国元年(1912年),意大利商人别立林诺·马洛加洛,在胪滨府呼兰县(今满洲里)开办察汗敖拉煤矿,人工机力兼作,经营到民国11年(1922年),由黑龙江广信公司以14.8万卢布买回自办。民国2~28年(1913~1939年),漠南矿业有限公司在石拐开采经营煤炭26年,共产煤100万余吨。兴旺时年经销煤炭12万吨,营业额41万(银)元,获利8.2万(银)元。民国28年(1939年),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全部煤窑被日本侵略军霸占,改称“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修筑轻便铁路,进行掠夺性开采,所产煤炭运往日本国。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收归绥远省政府实业厅管辖。民国3~23年(1914~1923年),内蒙古地区有32个旗(县)共有120余处出产煤炭。民国13~28年(1924~1939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产煤炭100余万吨。民国21年(1932年)开始,居民贺罗在石拐合资开掘的平硐,日出煤200余吨,一直开采到1949年。民国28~30年(1939~1941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共有大小煤矿41个。民国29年(1940年),绥远省政府核准内蒙古西部地区民营煤矿16个,矿区面积1.6万公顷。民国36年(1947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共有煤窑132家,矿区面积4403公顷,矿工1928人,日产煤295吨,年产煤8.04万吨。民国时期,扎赉诺尔煤矿是内蒙古地区最大最早最正规煤矿。西部地区的石拐煤矿开采时间最长,窑户最多,产量也大,在民国年间未间断采掘。石拐矿区经营方式有公司合股经营、岔户经营、农民自行开采,也有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的掠夺性开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绥远省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煤炭工业,对煤矿和私营小煤窑进行了接管和并转。1949年底,全自治区国营煤矿只有1个,地方公营煤矿2个,全年生产原煤28.66万吨;私营小煤窑生产原煤17.33万吨。1951年,扎赉诺尔西山煤矿恢复生产,国营煤矿发展到8个;私营小煤窑生产原煤1705吨;个体户小煤窑生产原煤15.75万吨。1952年,内蒙古地区原煤生产达到75万吨,比1947年增长1倍多。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给内蒙古地区煤炭基建投资35.57万元。三年为国家生产原煤304.15万吨。
1953年,乡镇集体煤矿开始兴办,当年生产原煤5928吨。1955年私营小煤窑并转关停完毕。1957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配煤矿基建投资1361.4万元,全年生产原煤132.28万吨,产值达1221.6万元,亏损411.04万元,职工4876人;地方煤矿发展到21个,生产原煤67.2万吨,产值690.59万元,创利润38.48万元;乡镇集体煤矿生产原煤12.09万吨;个体户小煤窑生产原煤5.41万吨。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217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配煤矿基建投资人民币2851.37万元,重点开发石拐矿区、平庄矿区、扎赉诺尔矿区3处,新建矿井6对,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其中移交投产的矿井3对,新投产生产能力90万吨/年。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721.25万吨,其中,统配煤矿370.38万吨,地方国营煤矿314.67万吨,乡镇集体煤矿17.14万吨,个体户小煤窑19.05万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工业有^大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工兴建的6对矿井相继投产。195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束了私营办矿采煤的历史。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达矿务局)开始生产洗精煤,当年产量2.96万吨。“二五”期间国家对内蒙古煤炭工业基建投资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3亿元,为11.5倍,原煤产量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234万吨,为5.62倍。继续新建和扩建煤矿,比“一五”计划时期新增生产能力657万吨/年。“大跃进”期间,采掘关系失调,生产波动很大,1960年5月,产量开始下降,1961年煤炭产量由1960年的1188万吨下降到876万吨,1962年又下降到694万吨,从1961年春天开始,内蒙古煤炭工业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基建战线,调整采掘关系。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采掘关系趋于基本正常,到1965年原煤生产恢复到806万吨,统配煤矿总产值达48488.22万元,地方国营煤矿产值达到2127.3万I元。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生产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片面追求产量,采肥丢瘦,采掘关系出现失调。原煤产量仅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349万吨。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煤炭生产继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由于新投产矿井发挥作用和全区广大煤矿职工响应中共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原煤产量仍有较大的增长,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煤炭产量增加2617万吨,每年平均增长500万吨。1966~1976年国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加大,新开和续建矿井11对,新增生产能力603万吨/年,其中投产的矿井7对,生产能力366万吨/年。1976年煤炭总产量达到1761万吨,比1966年增加791万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生产逐步走上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1981年平庄红庙煤矿和海勃湾露天矿建成投产,全区统配煤矿生产能力达到1627万吨/年,煤炭总产值达31725.91万元。1984年霍林河露天煤矿、伊敏河矿区一号露天矿和大雁矿务局一矿投产,统配煤矿生产能力达到2207万吨/年。自治区全年生产原煤达到3203.67万吨。1985年开始,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政策,同年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正式成立。进入“七五”时期(1986~1990年),1986年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成立,大中型统配煤矿企业达到10个。1977~1988年,国家加大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新开工的矿井和露天矿9个,设计生产能力724万吨/年,投产的矿井和露天矿12个,生产能力970万吨/年,比1976年增加1973万吨,增长1.12倍。1978~1990年,是内蒙古煤炭工业长足发展的12年,国家累计投资47亿元,占自治区成立40多年投资总额的70%,累计生产原煤3.23亿吨,占自治区成立40多年总产量54%。改革开放后的第五、第六、第七3个五年计划期间,共生产原煤42965万吨,年增加98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4.8%。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矿职工发挥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取得了辉煌成就。1949~1990年,全自治区共生产原煤60 220万吨,其中,统配煤矿41 055.7万吨,地方国营煤矿10 548万吨,乡镇集体煤矿8116.55万吨,个体小煤窑500余万吨。1990年,全自治区煤炭产量达到4761万吨,为1949年的103.5倍,在全国居第八位。1949~1990年全自治区累计煤炭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其中统配煤矿73.69亿元,地方国营煤矿17亿元,乡镇集体煤矿20亿元,煤机厂3700余万元。1949~1990年,国家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66亿余元,其中,统配煤矿62亿余元,地方国营煤矿3.7亿余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形成煤炭基建、生产、地测、设计、煤机、科教等门类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末,自治区有煤炭企事业单位1039个,其中,煤炭工业企业1014个,独立核算基本建设施工单位14个,煤机厂1个,事业单位6个,服务单位4个。全民所有制企事业职工206 494人,其中国营煤矿职工183 688人,基建施工企业职工19 080人,事业单位职工23 542人。
1990年,自治区有国营煤矿企业73个,其中大型国家统配煤矿企业8个;拥有44个井工矿,总生产能力为2652万吨/年,其中大型井工矿8个,生产能力为960万吨/年。至1990年已建成大中型国家统配露天煤矿5个,生产能力为880万吨/年。1990年,自治区拥有年产3万吨以上原煤生产能力的正规矿井和露天煤矿100处,生产能力为3388万吨/年。其中地方国营煤矿62处,生产能力780万吨/年。至1990年自治区共建成选煤厂7处,处理原煤能力795万吨/年,占全区原煤生产能力的27.92%,在煤炭开发布局上注重为草原和林牧区服务的地方煤矿建设,先后建设了21个地方国营煤矿,产量达200万吨/年,对以煤代草,以煤代木,保护植被,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集体煤矿迅速发展起来,几经整顿,至1990年全自治区有乡镇集体煤矿932个,生产原煤1044万吨。乡镇集体煤矿开采零星煤炭资源,生产规模小,1万吨/年以上产量的矿约占1/3。采掘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作业多数为半机械化。乡镇集体煤矿企业遍布全自治区11个盟市(兴安盟除外),年产百万吨以上的盟(市)有包头市、赤峰市和伊克昭盟。全区乡镇集体煤矿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1990年个体户小煤窑原煤产量达到372.16万吨,其中年产百万吨以上的盟(市)有伊克昭盟和包头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队伍勘探技术力量雄厚,勘探手段齐全,至1990年累计提供地质和物探报告223件,探明煤炭储量2056.32亿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行业设计研究队伍较强,先后提供大中型井工矿和露天煤矿改扩建设计项目172项,可以承担自治区生产、建设、综合利用、小型矿井的咨询研究和设计工作。1977~1987年,自治区煤炭系统有25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和煤炭部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系统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煤矿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至1990年,为煤炭系统输送中专毕业生5000余人,职工大学毕业生1800余人,培训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5000余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煤矿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生产逐步加强,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1990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2.07。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部署的西移,1988年以后国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基建投资逐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煤矿基建投资92 201万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总投资额多24 934万元,为40多年投资总和的14%。
进入8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煤炭市场不断扩大,除满足自治区需要外,还销往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甘肃等省(市)及出口到国外。区外销售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1500万吨。内蒙古阿拉善盟古拉本的无烟煤(即太西煤)从1984年开|始出口,至1990年累计出口48.38万吨,创汇4182.76万美元。
60~7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企业多种经营几经反复,发展缓慢。到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化,多种经营有原煤加工、冶金化工、轻纺、食品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养殖、种植、商业服务等几十个行业,产品上百种。1990年8个大型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经营收入4.18亿元,实现利润1188.98万元,上缴税金1833.5万元,平庄矿务局生产的矸石砖在全国行检中名列榜首,生产的油漆在全国行检中居第五位。海勃湾矿务局生产的速凝剂获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伊敏河矿区生产的维纳矿泉水饮料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乌达矿务局生产的葡萄糖剂在全国行检中名列前茅。地方国营煤矿的多种经营也有所发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行业40多年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有一支思想、业务过硬的煤矿职工队伍。1947年,在扎赉诺尔煤矿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1949年建立了青年团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矿各级共产党组织,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煤矿生产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开展比学赶帮超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随着煤炭事业的发展,职工生活待遇和福利设施,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各矿务局和煤矿多方设法筹措资金,新建和扩建职工家属住宅,增加生活福利设施,更新医疗器材和设备,经常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进入80年代后期,开展生活福利“达标”竞赛活动,职工的工资和奖金有大幅度地提高。
五
至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丰富的煤炭资源尚待开发利用,煤炭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采动用量只占探明储量的3%,生产井和在建井占用煤炭储量51.45亿吨,仅占全自治区保有储量的2.4%,百万吨以上的特大煤田6个,已经生产的只有1个,正在建设的2个,3个特大煤田尚未开发利用。1990年正在建设而尚待投产的矿井和露天煤矿18处,总设计生产能力3801万吨/年,其中,统配煤矿13处,设计生产能力3700万年;地方国营煤矿5处,设计生产能力81万吨/年。正在建设的精煤出口基地——东胜矿区,为矿、电、路、港综合性集团项目,已形成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发和管理的新格局。包(头)神(木)铁路运煤专线全长172公里,于1989年开始营运。第二条神(木)朔(县)运煤铁路专线,正在加紧施工。第三条朔(县)黄(骅港)铁路运煤专线,正在筹建。在建的无烟煤出口基地——古拉本煤矿,矿区面积64平方公里。二号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正在施工。三号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建设的前期工程已经就绪。四号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已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内蒙古正在建设的四大露天煤矿,是国家“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重点开发的项目。其中准格尔露天煤矿总储量268亿吨,1990年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生产规模1200万吨/年。同步进行建设配套工程有选煤厂、坑口电站、运煤专线电气化铁路及黄河取水工程。霍林露天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和伊敏河露天煤矿,煤炭总储量为49.6亿余吨,生产规模2300万吨/年。在国家能源开发重点西移的战略布局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工业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新阶段。在“八五”计划期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加快开发煤炭步伐,实现生产稳步增长。中国第二个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将会出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