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50~2002年,内蒙古的广播电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它伴随着自治区繁荣与进步的足音,挥洒着广播电视人追求与奋斗的汗水,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并走向辉煌,已经形成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星网结合,天地交融”的传输覆盖格局,成为当今全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传播媒体。内蒙古广播电视充分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2300余万各族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重要信息来源,成为教育和鼓舞全区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舆论工具和精神动力。
一
民国36年(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1950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建立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的决定。在党中央广播事业局和东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下,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于当年11月1日用蒙汉两种语言开始播音,它标志着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新纪元的开始。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奋斗,人民广播事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已发展成一项规模宏大的事业。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为“内蒙古台”)发展成为在全国发射功率大、覆盖面广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传送节目,信号源可覆盖全国及周边53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共有广播电台62座,其中自治区级2座、盟市级12座、旗县级48座;全区广播节目总计67套,其中自治区级4套、盟市级15套、旗县级48套;全区共有中、短波发射台56座,发射功率1476千瓦;调频发射台92座,发射功率86.16千瓦。到2002年,全区广,覆盖率为89.2%。
1950~1978年,是内蒙古台的起步与发展时期。
乌兰浩特台于1950年11月1日开始播音,办蒙汉两种语言节目。各旗县收音站每天按时抄收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并编印成广播快报,及时发往各乡、苏木。这种运用广播远距离迅速传播信息,各旗县就地抄收并编发广播快报的宣传方式,在当时交通不便,广大农牧区没有收听工具的情况下,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新闻时事、农牧业生产知识、人民生活卫生常识等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封闭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有力推动着中心工作的开展。
1954年3月,绥远省建制撤消,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迁至呼和浩特市,绥远人民广播电台改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不久,内蒙古台中波功率扩大为20千瓦,并同时使用4部短波发射机向首府东西两侧中远地区播出蒙汉语广播,覆盖范围扩大,传输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农村收音站开始过渡为有线广播,网络通达广大农户。至此,大体形成无线广播与有线广播相结合的全区广播网雏形。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盟市广播电台相继建成。20世纪60年代前期,内蒙古台大功率中波台开播,农村广播网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牧民用收音机有了明显的普及,广播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期间,内蒙古台的蒙汉语节目实现了分机同时广播,各自办成一套完整的广播节目。蒙古语节目自编自采稿件比例增大,深入牧区、半农半牧区采录了大批优秀民族文艺节目,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更加鲜明。由于编采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逐步积累,驻各盟市记者站的建立,以及采录制作设备的补充和播音馆的建成,新闻时效明显提高,独家新闻日渐增加,录音报道经常运用,重大事件现场转播开始尝试,广播剧和电影录音剪辑在听众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个节目的广播特点明显突出,基本上摆脱了依靠报纸办广播的模式。其中反响最大的有: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李先念副总理率党中央代表团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讲话等的现场直播;同年,集二线铁路通车仪式的录音新闻;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0月15日到包头为包钢一号髙炉建成出铁剪彩仪式的报道;三盛公黄河枢纽工程落成典礼的录音新闻。类似这些耳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广播新闻报道,使内蒙古千里草原上广大城乡各族人民备感亲切、深受鼓舞。
“大跃进”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广播宣传受当时的政治气氛影响,在宣传中逐步升温地报道人民公社化、全民大炼钢铁,继而多次以广播大会等形式宣传了各地脱离客观实际、违反科学规律的一些作法,促使瞎指挥、浮夸风、穷过渡愈演愈烈。这些失误虽然在1961年以后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指引下得到了纠正,但是给广播宣传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有线广播网建设在大干快上的思想影响下,有了大幅度地发展,并开始建设公社放大站,农村网开始从一级传输向两级传输过渡,基层网络广泛延伸,入户喇叭大幅度增加。但在这个大发展中,一些地区不适当地追求发展速度和普及率,对技术标准和建设质量有所忽视,致使一些基层网路质量不高,线路传输故障较多。为此,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几次进行全区规模的网路整顿维护。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到7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事业局根据“进山、进洞、分散、隐蔽”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播战备工程建设。其中主要项目有平战结合的短波战备台001台,有地下播控室002,有半进山地对外广播短波发射台657台,有包括播音车、控制车、节目制作车、检修车、发电车、生活车等配套齐全的战备广播车队,有全进山的播控台、发射台与2000千瓦火力电厂和生活区的702台。这些战略工程耗资巨大,除001台外,多数作用甚微。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内蒙古台的广播吸取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以健康、平稳的态势全面、深入地宣传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宣传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思想,在鼓舞各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暂时的困难,恢复与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内蒙古台和各盟市台、旗县站重新认识广播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既要闻风而动,又要冷静思考;既要密切联系实际,又要保持高度理性思维。因此,广播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明显增强,节目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性、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同时编采作风更加扎实,精心编稿、精心制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吸引听众的稿件和节目明显增加,广播宣传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下,广播宣传中“左”的错误重新抬头,而且越来越严重,调子越来越高。新闻报道充满了歌颂“红卫兵”破“四旧”,批“封、资、修”,支持“造反”、“夺权”,讨伐“叛国投修”,打倒“走资派”等内容;理论节目改成“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节目”,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文艺节目主要是“语录歌”、“样板戏”,大量优秀节目被禁锢。196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全区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自办节目停办,全天转播党中央台节目。1968年以后,陆续恢复少量自办节目,但基本上是当时林彪、“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以下简称“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翻版,与全国各地方广播一个腔调,一个面孔,一个模式,完全抹杀了内蒙古广播宣传的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文化大革命”10年间,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被否定,无产阶级新闻理论被歪曲,真实性、群众性被抛弃,深受各族人民欢迎的许多优秀节目被迫停办停播,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批判,大批优秀的广播工作者惨遭迫害、横加批判、被迫下放,各级领导干部几乎全被“打倒”,有的被迫害至伤、致残。“文化大革命”给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全国中波广播建设“大中小结合、中小为主、分散布点、地波覆盖”的方针,在全区各盟市进行了一系列中波转播台建设。不久,大多数转播台先后进入同步广播网,中波广播覆盖效果有了稳定的提高。
1979~1998年,是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改革与振兴时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广播事业走上了一条改革与振兴的发展道路。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内蒙古各级广播台站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广播队伍大力进行思想、组织、纪律的整顿;大批遭受迫害与错误批判的人得以恢复名义,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广播宣传不断消除“左”的影响,结合实际完整地、准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宣传农业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和牧业畜群草场双承包责任制。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内蒙古台针对推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等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连续编发了若干篇针对性强、论据充分的评论。其中若干篇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主要领导指定《内蒙古日报》转发,第一次出现报纸转发广播评论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广播宣传在全区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听众来信大量增加,对广播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第一书记周惠来信说:感谢电台的同志们,我要写文章表扬你们。
这一时期,内蒙古台对广播宣传进行改革,恢复广播宣传“自己走路”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经济报道,强调新闻的短、快、新,增加了有深度的报道,于是播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其中有的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获奖作品的汇编中对这些连续报道加的评语为“连续报道的范例”。
内蒙古台在推进宣传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广播宣传规律的认识;并由此提出广播宣传应该以新闻为骨干的业务思想。这个认识于1983年夏季在承德举行的华北地区广播协作会议上受到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当年秋季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得到充分肯定。
这一阶段,内蒙古台以及各盟市台、旗县站在宣传工作中深入贯彻“自己走路”的方针,广播特色进一步发挥,民族特点与地方特色进一步突出,完全摆脱了对报纸的依赖。内蒙古台蒙古语广播基本上实现了自编自采,并根据广大蒙古语听众的要求和收听习惯进一步调整了节目设置,在各盟市记者站增配能用蒙古语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与此同时,与全国其他蒙古语广播的七省区广播电台建立了经常性业务协作,内蒙古台和盟市台的优秀蒙古语广播节目,特别是文艺节目常年与七省区台交换,在七省区广大蒙古族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蒙古语广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听众,每年都收到他们的大批来信,热情赞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改革开放,祝贺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由于“以新闻为骨干”业务思想的确立,内蒙古台新闻的时效明显提高,当天新闻几乎每天都有,电话报道与电话采访经常运用;独家新闻日渐增多,会议新闻减少,来自基层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生动实践的稿件成为每天新闻节目的主体。专题节目中《话说内蒙古》、《热爱内蒙古、献身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冒富大叔逛市场》、《厂长经理谈改革》等栏目都办得有声有色,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乡土特色。
为了彻底改变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远距离传输的落后状况,提高信号质量,解决边境牧区人民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及全区广播电视系统的业务通讯问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民政府于1984年5月批准,建设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东至满洲里(简称东线),西到巴彦浩特(简称西线)的两条微波干线,并把这项工程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的重点献礼项目。微波线路横贯全区12个盟市,40多个旗县,全长3500公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和新的短波发射中心建成,相当一部分旗县建成调频台,广播电视的传输跨进一个新阶段,广播的人口覆盖达到75%。与此同时,内蒙古台的调频立体声广播开播,进一步满足听众的多样化收听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台和盟市台先后几次对广播节目进行改版,节目设置与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性节目档次增加,每档节目发稿条数增多,经济新闻比例加大,市场经济类消息明显突出;宣传改革、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的宣传报道更加富有大局意识;随着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办,国计民生、改革话题引起广泛关注,舆论引导与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蒙汉语社教、文艺类节目更加贴近广大听众需求;宣传方式从单向交流转向双向交流,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播音从居高临下的态势转向平等亲切的谈心态势;以版块结构为形式的主持人节目增多。内蒙古台实现了广播系列化布局。基本形成了以蒙古语、汉语中短波频率广播为核心,调频立体声广播、音乐之声、城市之声3个调频频率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和社会服务对象化的5个专业频率。全台5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达到8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全区的广播节目制作播出手段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内蒙古台中波发射中心两部150千瓦老式发射机改为200千瓦新式发射机,短波发射中心从发射机到天线、配电系统全面更新为当前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
二
自1969年10月1日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电视组名义成功播出电视节目至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电视事业走过了近30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人民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一项规模宏大、备受各族群众瞩目的“朝阳事业”。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视渐入“佳境”,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确定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电视的积极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电视事业,从黑白到彩色,从对内到对外,从无线到有线,从微波到卫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全区共有电视台35座,其中自治区级2座、盟市级12座、旗县级20座、东风电视台1座(系统外);电视节目套数37套,其中自治区级4套、盟市级12套、旗县级20套、东风电视台1套;县级广播电视台50座;有线电视台47座,其中自治区级1座、盟市级4座、旗县级4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约80万户;电视发射台1274座,发射功率345.096千瓦;微波站124座,线路长度4948公里;卫星地面接收站4299座;到2002年,全区电视覆盖率达到84.9%。随着全区“村村通”广播电视的进展,基本上解决了偏远地区看电视难的问题。内蒙古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卫星传送不仅在全国许多省市落地,而且覆盖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
内蒙古电视台在经过1960年、1966年两度着手筹建两度中断之后,直至1969年夏初开始第三次筹建,克服重重困难,于同年9月底完成了技术设备安装与调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当晚,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电视组的名义成功地开始了试验播出。由于当时呼和浩特市几乎没有电视接收设备,为了扩大影响,电视组在试验播出之初的每个晚上,在呼和浩特市区以及郊区设十几个收看点,吸引了大批群众收看。一时间,呼和浩特播出电视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传播的喜讯。
试播期间,由于设备简陋,且不配套,加上人员少、缺乏经验,只能播出图片新闻和从电影发行公司租来的电影片以及天气预报。
1970年5月1日,内蒙古电视台完成了试播任务,积累了一定经验,充实了一些设备,改用呼和浩特电视台名义正式播出。1970年9月8日,播出以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第一条自采新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当年开办了第一个新闻性专栏节目《内蒙古新闻》。
1971年7月,在呼和浩特北面大青山最高峰了目山建了电视发射台——706台,发射功率由1000瓦扩大到7500瓦,覆盖半径由几公里扩展到近100公里,呼和浩特周围几个旗县均可以收看到。随着播出与发射条件的改善,从1973年7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内蒙古电视台。1974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楼落成,节目制作与播出设备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自办节目能力有所提髙,节目品种逐步齐全,内容进一步丰富,新闻时效日益增强。
1976年2月,蒙古语电视节目正式开播,最初为每周1次。1983年5月,增加到每周2次。1979年5月1日起,蒙汉语电视开始播出彩色节目。
1983年1月,与山西省广播局合作,完成了太原至呼和浩特微波线路建设,并与北京至太原的微波线路联通,内蒙古电视台通过这条微波线路开始直接收转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结束了靠传递录像带播出党中央台节目的历史。
1983年以后,陆续建成呼和浩特至包头、赛汉塔拉,萨拉齐至东胜,大武口至乌海等微波支线,内蒙古电视台节目传输与覆盖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扩大。至1987年7月,贯通全区各盟市的微波干线与彩电中心建成后,开始形成了党中央台、内蒙古台、盟市台节目相结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视覆盖网。1997年1月,内蒙古电视台蒙汉语电视实现了卫星传输,不仅解决了全自治区的覆盖,同时,把内蒙古电视台的蒙汉语两套节目传送到亚太、澳新、西北非、东欧53个国家和地区。至此,为世界各国人民全方位了解内蒙古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窗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内蒙古电视台对原有节目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新开办了新闻评论性节目、经济类节目、法制节目和少儿节目,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欣赏习惯,更加贴近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实际。其中反响大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今日观察》,由于它密切关注内蒙古的社会热点和忠实地反映百姓心声,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法制的健全以及社会民主的进程。内蒙古的电视观众把它叫做“内蒙古的《焦点访谈》”。儿童节目《娜荷芽》以独特的民族形式反映今日内蒙古各族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充满童真童趣。它的观众不仅遍及内蒙古广大城乡,而且在全国许多省区都有大批观众。
内蒙古电视台的各类节目始终遵循党的宣传政策和宣传方针,认真贯彻“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一直注意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从早期的《沙漠散记》、《草原母亲的爱》、《神山圣水阿尔山》、《夏营盘》、《套马》、《香鼬》一直到90年代末的《金色圣山》、《父亲的眼泪》、《母亲的襟怀》、《温都根查干》、《寻找都冷扎那》、《敖德斯尔》、《丽莎的梦》,都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的新面貌,展示内蒙古人民今日的生存状态,揭示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上述一系列纪录片的研讨会上,许多资深的电视纪录片专家赞誉说:内蒙古电视艺术娴熟地表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今天发生的巨大发展,形成了当代内蒙古草原文化独领风骚的华章。
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卫视在全国可谓一枝独秀。为了丰富蒙古语电视节目,使广大蒙古族电视观众及时收看到区内外、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从1979年以来,内蒙古电视台开始逐年加强电视片的蒙古语译制工作。开始是在播出汉语影片过程中以蒙古语旁白解说形式译播,继而以两人对话形式译播。1981年以后,逐渐使译制工艺流程规范化,做到译制配音角色化,译制语言口型准确。脚本既忠实于原版风格,并符合蒙古族观众收视收听习惯。近20年中,共译制了电影777部、电视片4723集。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型电视片的译制播出深受广大蒙古族观众欢迎。对电视译制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给予嘉奖。内蒙古电视台译制的蒙古语电视片除满足本台播出外,还提供给兄弟省区办有蒙古语电视节目的电视台。
除影视译制外,还大力开展专题片与新闻节目的译制,1998年底,实现了当天用蒙古语译播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电视剧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拥有大量观众。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电视台拍摄了一批反映内蒙古现实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其中大多数在党中央台播出过,并在全国获奖,如《黄敬斋》、《东方商人》、《乌兰夫》、《那女人》、《老干部局长》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内蒙古电视台办台思路日臻成熟。在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为龙头的业务思想指导下,精办各类节目,重视开发荧屏资源,积极发展电视产业,围绕宣传这个中心,建设好宣传、技术、经营管理3支队伍,为办好电视提供组织保证和物质支持。
199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电视厅决定组建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内蒙古经济广播电视台(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是90年代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根据专业化分工的新思路,内蒙古电视台主要经营汉语新闻综合频道(卫视)、蒙古语频道(卫视)、文体娱乐频道;内蒙古经济电视台经营经济生活频道;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则侧重自办影视、信息类频道。形成了一厅四台的格局,这为今后实行频道资源整合,内蒙古电视台频道专业化奠定了基础。1998年底前,4个台经营的蒙汉语共6套电视节目,基本实现了栏目化。新闻节目实行滚动播出,增加了播出次数,开辟了评论节目,加强了深度报道,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品牌节目、栏目。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建成了较为完整、规范的电视中心设施及其配套技术设备。在节目传输方面,从运用传统的无线发送、微波传送发展到卫星传送。在宣传、技术许多方面与全国多数省市电视媒体保持同步发展。
1970年,在内蒙古电视台试播成功的影响与带动下,乌兰察布电视台开始筹建,于1971年7月1日正式播出,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盟级电视台。此后,各盟市电视台相继建成。同时,各旗县也建成电视台或电视转播台。当时,各盟市电视台除自办节目外,还通过传递录像带播出内蒙古电视台主要节目,并就近转播邻省区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党中央台节目。1987年7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建成后,各盟市电视台以及沿线旗县电视台、转播台开始直接转播内蒙古电视台蒙汉两种语言节目。1997年1月1日,内蒙古电视台实现卫星播出,随之,在全区各盟市旗县落地,各台转播效果进一步改善。
各盟市电视台的自办节目,密切联系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贴近当地人民生活。如呼伦贝尔台的《呼伦贝尔风情》、《布里亚特婚礼》,兴安台的《四等小站》,哲里木台的《今日哲里木》,锡林郭勒台的《草原红牛》、《认识的飞跃》,巴彦淖尔台的《艾力亚》,伊克昭台的《燃烧的火》,呼和浩特台的《奶茶飘香》、《白雾》、《雏鹰展翅》,包头台的《鹿城风采》、《金鹿鸣春》、《达尔罕草原的春节》等,都深受观众喜爱,有的被党中央台、内蒙古台采用播出,有的还被国外电视台选购。
从1991年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通过共用天线接收电视,开始向有线电视过渡。于是,有线电视以其图像清晰、接收方便、频道多、节目内容丰富的优势深受用户欢迎,并迅速在各中小城镇及其郊区普及。1993年,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建成并播出。至1998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台达47座,用户共80万户。2001年,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143万户。有线电视的普及,为在新世纪实现全区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6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划属内蒙古广播电视厅管理,影视合流后,为统一管理,实现广播影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加快内部改革步伐,生产了《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多部有影响的电影,使弱势产业出现了转机。伴随着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服务和支持广播电视的其它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近30年中,为广播电视创作、排练、演播了相当数量的民族文艺节目,丰富了节目源。同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创作了一大批具有较离水平的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节目,培养了一批创作人员和优秀演员。此外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的内蒙古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广播电视报社等厅属事业单位,在为自治区培养广电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宣传影视节目,密切联系观众听众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为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
世纪之交,内蒙古广播电视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99~2002年,全系统的改革步伐加快,实效显著,显示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广播电视事业做强做大的态势。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决策层确立了“突出一个中心,认识两种属性,发挥两种优势,形成两个拳头,建设三支队伍,抓好四项主要工作”的工作思路。突出一个中心,就是要突出广播电视宣传这个中心;认识两种属性,就是要认识广播电视的宣传属性和产业属性;发挥两种优势,就是要发挥广播影视的蒙古语优势和汉语优势;形成两个拳头,就是形成广播、电视这两个拳头;建设好三支队伍,是指宣传队伍、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抓好四项主要工作,就是抓好广播影视节目生产、抓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抓好行业和内部管理、抓好经营创收。
从1999年起,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总体要求,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全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于2000年10月10日,基本实现了自治区行政村一级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全区3017个行政村盲点收听收看到了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内蒙古电视台节目,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逐步向自然村延伸,使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有很大提高。
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9·16”重要指示下达后,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一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西新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西新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覆盖与实验工作,扭转长期以来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状况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广电部门,从讲政治的高度,狠抓“西新工程”落实,在全区掀起一场加强广播覆盖和实验工作的大会战。于2001年10月底,提前完成了阶段性奋斗目标。全区167部中短波发射机实现“满功率、满时间、满调幅度”播出。广播覆盖和实验效果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了内蒙古地区多年存在的广播滑坡趋势。同时,按“西新工程”要求,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中短波发射台隶属关系调整工作,将分布在47个旗、县、市的53座中短波台上划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
为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建设,2000年8月启动了全区广电光缆干线的建设工程。到2001年7月1日,西线广电光缆干线(1480公里)建设任务已完成,并实现与全国广电网联通,在西部6个盟市、11个旗县开通了信号。同年8月8日,正式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2002年,东线广电光缆(3616公里)建设工程也已竣工。并有计划地推进各盟市、旗县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的升级改造,逐步实现以光缆干线为主干,以城域网为分支的全区联网。
为把自治区广播电视做强做大创造条件,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先后完成了电视蒙汉语新闻采编数字化改造及广播播控录系统数字化改造工程,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采编制作水平。
2001年,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优化内部结构,对现有频率、频道资源进行整合。将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内蒙古经济电视台与内蒙古电视台合并,内蒙古经济广播电台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电视台合并后,蒙古语开办新闻综合频道,汉语分别开办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科技教育频道、影视娱乐频道。广播电台合并后,蒙古语开办新闻综合节目,汉语分别开办新闻综合节目、调频立体声节目、经济类节目、音乐类节目。另外,在盟市与盟市所在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并的基础上,实现对盟市有线与无线的合并,从而增强了广播电视宣传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广播电视(含报刊)广告等经营收入达2亿多元。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内蒙古广播电视改革有了新突破,发展有了新成绩,宣传有了新气象,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广播电视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广播电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概述
1950~2002年,内蒙古的广播电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它伴随着自治区繁荣与进步的足音,挥洒着广播电视人追求与奋斗的汗水,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并走向辉煌,已经形成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星网结合,天地交融”的传输覆盖格局,成为当今全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传播媒体。内蒙古广播电视充分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2300余万各族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重要信息来源,成为教育和鼓舞全区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舆论工具和精神动力。
一
民国36年(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1950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建立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的决定。在党中央广播事业局和东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下,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于当年11月1日用蒙汉两种语言开始播音,它标志着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新纪元的开始。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奋斗,人民广播事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已发展成一项规模宏大的事业。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为“内蒙古台”)发展成为在全国发射功率大、覆盖面广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传送节目,信号源可覆盖全国及周边53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共有广播电台62座,其中自治区级2座、盟市级12座、旗县级48座;全区广播节目总计67套,其中自治区级4套、盟市级15套、旗县级48套;全区共有中、短波发射台56座,发射功率1476千瓦;调频发射台92座,发射功率86.16千瓦。到2002年,全区广,覆盖率为89.2%。
1950~1978年,是内蒙古台的起步与发展时期。
乌兰浩特台于1950年11月1日开始播音,办蒙汉两种语言节目。各旗县收音站每天按时抄收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并编印成广播快报,及时发往各乡、苏木。这种运用广播远距离迅速传播信息,各旗县就地抄收并编发广播快报的宣传方式,在当时交通不便,广大农牧区没有收听工具的情况下,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新闻时事、农牧业生产知识、人民生活卫生常识等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封闭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有力推动着中心工作的开展。
1954年3月,绥远省建制撤消,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迁至呼和浩特市,绥远人民广播电台改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不久,内蒙古台中波功率扩大为20千瓦,并同时使用4部短波发射机向首府东西两侧中远地区播出蒙汉语广播,覆盖范围扩大,传输能力增强。与此同时,农村收音站开始过渡为有线广播,网络通达广大农户。至此,大体形成无线广播与有线广播相结合的全区广播网雏形。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盟市广播电台相继建成。20世纪60年代前期,内蒙古台大功率中波台开播,农村广播网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牧民用收音机有了明显的普及,广播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期间,内蒙古台的蒙汉语节目实现了分机同时广播,各自办成一套完整的广播节目。蒙古语节目自编自采稿件比例增大,深入牧区、半农半牧区采录了大批优秀民族文艺节目,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更加鲜明。由于编采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逐步积累,驻各盟市记者站的建立,以及采录制作设备的补充和播音馆的建成,新闻时效明显提高,独家新闻日渐增加,录音报道经常运用,重大事件现场转播开始尝试,广播剧和电影录音剪辑在听众中产生广泛反响,整个节目的广播特点明显突出,基本上摆脱了依靠报纸办广播的模式。其中反响最大的有: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李先念副总理率党中央代表团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讲话等的现场直播;同年,集二线铁路通车仪式的录音新闻;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0月15日到包头为包钢一号髙炉建成出铁剪彩仪式的报道;三盛公黄河枢纽工程落成典礼的录音新闻。类似这些耳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广播新闻报道,使内蒙古千里草原上广大城乡各族人民备感亲切、深受鼓舞。
“大跃进”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广播宣传受当时的政治气氛影响,在宣传中逐步升温地报道人民公社化、全民大炼钢铁,继而多次以广播大会等形式宣传了各地脱离客观实际、违反科学规律的一些作法,促使瞎指挥、浮夸风、穷过渡愈演愈烈。这些失误虽然在1961年以后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指引下得到了纠正,但是给广播宣传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有线广播网建设在大干快上的思想影响下,有了大幅度地发展,并开始建设公社放大站,农村网开始从一级传输向两级传输过渡,基层网络广泛延伸,入户喇叭大幅度增加。但在这个大发展中,一些地区不适当地追求发展速度和普及率,对技术标准和建设质量有所忽视,致使一些基层网路质量不高,线路传输故障较多。为此,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几次进行全区规模的网路整顿维护。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到7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事业局根据“进山、进洞、分散、隐蔽”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播战备工程建设。其中主要项目有平战结合的短波战备台001台,有地下播控室002,有半进山地对外广播短波发射台657台,有包括播音车、控制车、节目制作车、检修车、发电车、生活车等配套齐全的战备广播车队,有全进山的播控台、发射台与2000千瓦火力电厂和生活区的702台。这些战略工程耗资巨大,除001台外,多数作用甚微。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内蒙古台的广播吸取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以健康、平稳的态势全面、深入地宣传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宣传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思想,在鼓舞各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暂时的困难,恢复与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内蒙古台和各盟市台、旗县站重新认识广播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既要闻风而动,又要冷静思考;既要密切联系实际,又要保持高度理性思维。因此,广播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明显增强,节目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性、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同时编采作风更加扎实,精心编稿、精心制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吸引听众的稿件和节目明显增加,广播宣传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下,广播宣传中“左”的错误重新抬头,而且越来越严重,调子越来越高。新闻报道充满了歌颂“红卫兵”破“四旧”,批“封、资、修”,支持“造反”、“夺权”,讨伐“叛国投修”,打倒“走资派”等内容;理论节目改成“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节目”,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文艺节目主要是“语录歌”、“样板戏”,大量优秀节目被禁锢。196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全区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自办节目停办,全天转播党中央台节目。1968年以后,陆续恢复少量自办节目,但基本上是当时林彪、“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以下简称“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翻版,与全国各地方广播一个腔调,一个面孔,一个模式,完全抹杀了内蒙古广播宣传的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文化大革命”10年间,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被否定,无产阶级新闻理论被歪曲,真实性、群众性被抛弃,深受各族人民欢迎的许多优秀节目被迫停办停播,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批判,大批优秀的广播工作者惨遭迫害、横加批判、被迫下放,各级领导干部几乎全被“打倒”,有的被迫害至伤、致残。“文化大革命”给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全国中波广播建设“大中小结合、中小为主、分散布点、地波覆盖”的方针,在全区各盟市进行了一系列中波转播台建设。不久,大多数转播台先后进入同步广播网,中波广播覆盖效果有了稳定的提高。
1979~1998年,是内蒙古人民广播事业改革与振兴时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民广播事业走上了一条改革与振兴的发展道路。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内蒙古各级广播台站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广播队伍大力进行思想、组织、纪律的整顿;大批遭受迫害与错误批判的人得以恢复名义,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广播宣传不断消除“左”的影响,结合实际完整地、准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宣传农业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和牧业畜群草场双承包责任制。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内蒙古台针对推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等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连续编发了若干篇针对性强、论据充分的评论。其中若干篇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主要领导指定《内蒙古日报》转发,第一次出现报纸转发广播评论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广播宣传在全区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听众来信大量增加,对广播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第一书记周惠来信说:感谢电台的同志们,我要写文章表扬你们。
这一时期,内蒙古台对广播宣传进行改革,恢复广播宣传“自己走路”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经济报道,强调新闻的短、快、新,增加了有深度的报道,于是播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其中有的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获奖作品的汇编中对这些连续报道加的评语为“连续报道的范例”。
内蒙古台在推进宣传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广播宣传规律的认识;并由此提出广播宣传应该以新闻为骨干的业务思想。这个认识于1983年夏季在承德举行的华北地区广播协作会议上受到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当年秋季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得到充分肯定。
这一阶段,内蒙古台以及各盟市台、旗县站在宣传工作中深入贯彻“自己走路”的方针,广播特色进一步发挥,民族特点与地方特色进一步突出,完全摆脱了对报纸的依赖。内蒙古台蒙古语广播基本上实现了自编自采,并根据广大蒙古语听众的要求和收听习惯进一步调整了节目设置,在各盟市记者站增配能用蒙古语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与此同时,与全国其他蒙古语广播的七省区广播电台建立了经常性业务协作,内蒙古台和盟市台的优秀蒙古语广播节目,特别是文艺节目常年与七省区台交换,在七省区广大蒙古族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蒙古语广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听众,每年都收到他们的大批来信,热情赞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改革开放,祝贺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由于“以新闻为骨干”业务思想的确立,内蒙古台新闻的时效明显提高,当天新闻几乎每天都有,电话报道与电话采访经常运用;独家新闻日渐增多,会议新闻减少,来自基层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生动实践的稿件成为每天新闻节目的主体。专题节目中《话说内蒙古》、《热爱内蒙古、献身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冒富大叔逛市场》、《厂长经理谈改革》等栏目都办得有声有色,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乡土特色。
为了彻底改变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远距离传输的落后状况,提高信号质量,解决边境牧区人民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及全区广播电视系统的业务通讯问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民政府于1984年5月批准,建设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东至满洲里(简称东线),西到巴彦浩特(简称西线)的两条微波干线,并把这项工程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的重点献礼项目。微波线路横贯全区12个盟市,40多个旗县,全长3500公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和新的短波发射中心建成,相当一部分旗县建成调频台,广播电视的传输跨进一个新阶段,广播的人口覆盖达到75%。与此同时,内蒙古台的调频立体声广播开播,进一步满足听众的多样化收听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台和盟市台先后几次对广播节目进行改版,节目设置与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性节目档次增加,每档节目发稿条数增多,经济新闻比例加大,市场经济类消息明显突出;宣传改革、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的宣传报道更加富有大局意识;随着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办,国计民生、改革话题引起广泛关注,舆论引导与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蒙汉语社教、文艺类节目更加贴近广大听众需求;宣传方式从单向交流转向双向交流,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播音从居高临下的态势转向平等亲切的谈心态势;以版块结构为形式的主持人节目增多。内蒙古台实现了广播系列化布局。基本形成了以蒙古语、汉语中短波频率广播为核心,调频立体声广播、音乐之声、城市之声3个调频频率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和社会服务对象化的5个专业频率。全台5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达到8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全区的广播节目制作播出手段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内蒙古台中波发射中心两部150千瓦老式发射机改为200千瓦新式发射机,短波发射中心从发射机到天线、配电系统全面更新为当前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
二
自1969年10月1日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电视组名义成功播出电视节目至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电视事业走过了近30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人民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一项规模宏大、备受各族群众瞩目的“朝阳事业”。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视渐入“佳境”,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确定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电视的积极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电视事业,从黑白到彩色,从对内到对外,从无线到有线,从微波到卫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全区共有电视台35座,其中自治区级2座、盟市级12座、旗县级20座、东风电视台1座(系统外);电视节目套数37套,其中自治区级4套、盟市级12套、旗县级20套、东风电视台1套;县级广播电视台50座;有线电视台47座,其中自治区级1座、盟市级4座、旗县级4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约80万户;电视发射台1274座,发射功率345.096千瓦;微波站124座,线路长度4948公里;卫星地面接收站4299座;到2002年,全区电视覆盖率达到84.9%。随着全区“村村通”广播电视的进展,基本上解决了偏远地区看电视难的问题。内蒙古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卫星传送不仅在全国许多省市落地,而且覆盖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
内蒙古电视台在经过1960年、1966年两度着手筹建两度中断之后,直至1969年夏初开始第三次筹建,克服重重困难,于同年9月底完成了技术设备安装与调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当晚,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电视组的名义成功地开始了试验播出。由于当时呼和浩特市几乎没有电视接收设备,为了扩大影响,电视组在试验播出之初的每个晚上,在呼和浩特市区以及郊区设十几个收看点,吸引了大批群众收看。一时间,呼和浩特播出电视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传播的喜讯。
试播期间,由于设备简陋,且不配套,加上人员少、缺乏经验,只能播出图片新闻和从电影发行公司租来的电影片以及天气预报。
1970年5月1日,内蒙古电视台完成了试播任务,积累了一定经验,充实了一些设备,改用呼和浩特电视台名义正式播出。1970年9月8日,播出以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第一条自采新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当年开办了第一个新闻性专栏节目《内蒙古新闻》。
1971年7月,在呼和浩特北面大青山最高峰了目山建了电视发射台——706台,发射功率由1000瓦扩大到7500瓦,覆盖半径由几公里扩展到近100公里,呼和浩特周围几个旗县均可以收看到。随着播出与发射条件的改善,从1973年7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内蒙古电视台。1974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楼落成,节目制作与播出设备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自办节目能力有所提髙,节目品种逐步齐全,内容进一步丰富,新闻时效日益增强。
1976年2月,蒙古语电视节目正式开播,最初为每周1次。1983年5月,增加到每周2次。1979年5月1日起,蒙汉语电视开始播出彩色节目。
1983年1月,与山西省广播局合作,完成了太原至呼和浩特微波线路建设,并与北京至太原的微波线路联通,内蒙古电视台通过这条微波线路开始直接收转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结束了靠传递录像带播出党中央台节目的历史。
1983年以后,陆续建成呼和浩特至包头、赛汉塔拉,萨拉齐至东胜,大武口至乌海等微波支线,内蒙古电视台节目传输与覆盖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扩大。至1987年7月,贯通全区各盟市的微波干线与彩电中心建成后,开始形成了党中央台、内蒙古台、盟市台节目相结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视覆盖网。1997年1月,内蒙古电视台蒙汉语电视实现了卫星传输,不仅解决了全自治区的覆盖,同时,把内蒙古电视台的蒙汉语两套节目传送到亚太、澳新、西北非、东欧53个国家和地区。至此,为世界各国人民全方位了解内蒙古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窗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内蒙古电视台对原有节目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新开办了新闻评论性节目、经济类节目、法制节目和少儿节目,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欣赏习惯,更加贴近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实际。其中反响大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今日观察》,由于它密切关注内蒙古的社会热点和忠实地反映百姓心声,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法制的健全以及社会民主的进程。内蒙古的电视观众把它叫做“内蒙古的《焦点访谈》”。儿童节目《娜荷芽》以独特的民族形式反映今日内蒙古各族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充满童真童趣。它的观众不仅遍及内蒙古广大城乡,而且在全国许多省区都有大批观众。
内蒙古电视台的各类节目始终遵循党的宣传政策和宣传方针,认真贯彻“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一直注意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从早期的《沙漠散记》、《草原母亲的爱》、《神山圣水阿尔山》、《夏营盘》、《套马》、《香鼬》一直到90年代末的《金色圣山》、《父亲的眼泪》、《母亲的襟怀》、《温都根查干》、《寻找都冷扎那》、《敖德斯尔》、《丽莎的梦》,都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的新面貌,展示内蒙古人民今日的生存状态,揭示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1997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上述一系列纪录片的研讨会上,许多资深的电视纪录片专家赞誉说:内蒙古电视艺术娴熟地表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今天发生的巨大发展,形成了当代内蒙古草原文化独领风骚的华章。
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卫视在全国可谓一枝独秀。为了丰富蒙古语电视节目,使广大蒙古族电视观众及时收看到区内外、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从1979年以来,内蒙古电视台开始逐年加强电视片的蒙古语译制工作。开始是在播出汉语影片过程中以蒙古语旁白解说形式译播,继而以两人对话形式译播。1981年以后,逐渐使译制工艺流程规范化,做到译制配音角色化,译制语言口型准确。脚本既忠实于原版风格,并符合蒙古族观众收视收听习惯。近20年中,共译制了电影777部、电视片4723集。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型电视片的译制播出深受广大蒙古族观众欢迎。对电视译制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给予嘉奖。内蒙古电视台译制的蒙古语电视片除满足本台播出外,还提供给兄弟省区办有蒙古语电视节目的电视台。
除影视译制外,还大力开展专题片与新闻节目的译制,1998年底,实现了当天用蒙古语译播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电视剧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拥有大量观众。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电视台拍摄了一批反映内蒙古现实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其中大多数在党中央台播出过,并在全国获奖,如《黄敬斋》、《东方商人》、《乌兰夫》、《那女人》、《老干部局长》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内蒙古电视台办台思路日臻成熟。在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为龙头的业务思想指导下,精办各类节目,重视开发荧屏资源,积极发展电视产业,围绕宣传这个中心,建设好宣传、技术、经营管理3支队伍,为办好电视提供组织保证和物质支持。
199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电视厅决定组建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内蒙古经济广播电视台(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是90年代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根据专业化分工的新思路,内蒙古电视台主要经营汉语新闻综合频道(卫视)、蒙古语频道(卫视)、文体娱乐频道;内蒙古经济电视台经营经济生活频道;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则侧重自办影视、信息类频道。形成了一厅四台的格局,这为今后实行频道资源整合,内蒙古电视台频道专业化奠定了基础。1998年底前,4个台经营的蒙汉语共6套电视节目,基本实现了栏目化。新闻节目实行滚动播出,增加了播出次数,开辟了评论节目,加强了深度报道,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品牌节目、栏目。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建成了较为完整、规范的电视中心设施及其配套技术设备。在节目传输方面,从运用传统的无线发送、微波传送发展到卫星传送。在宣传、技术许多方面与全国多数省市电视媒体保持同步发展。
1970年,在内蒙古电视台试播成功的影响与带动下,乌兰察布电视台开始筹建,于1971年7月1日正式播出,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盟级电视台。此后,各盟市电视台相继建成。同时,各旗县也建成电视台或电视转播台。当时,各盟市电视台除自办节目外,还通过传递录像带播出内蒙古电视台主要节目,并就近转播邻省区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党中央台节目。1987年7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建成后,各盟市电视台以及沿线旗县电视台、转播台开始直接转播内蒙古电视台蒙汉两种语言节目。1997年1月1日,内蒙古电视台实现卫星播出,随之,在全区各盟市旗县落地,各台转播效果进一步改善。
各盟市电视台的自办节目,密切联系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贴近当地人民生活。如呼伦贝尔台的《呼伦贝尔风情》、《布里亚特婚礼》,兴安台的《四等小站》,哲里木台的《今日哲里木》,锡林郭勒台的《草原红牛》、《认识的飞跃》,巴彦淖尔台的《艾力亚》,伊克昭台的《燃烧的火》,呼和浩特台的《奶茶飘香》、《白雾》、《雏鹰展翅》,包头台的《鹿城风采》、《金鹿鸣春》、《达尔罕草原的春节》等,都深受观众喜爱,有的被党中央台、内蒙古台采用播出,有的还被国外电视台选购。
从1991年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通过共用天线接收电视,开始向有线电视过渡。于是,有线电视以其图像清晰、接收方便、频道多、节目内容丰富的优势深受用户欢迎,并迅速在各中小城镇及其郊区普及。1993年,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建成并播出。至1998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台达47座,用户共80万户。2001年,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143万户。有线电视的普及,为在新世纪实现全区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6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划属内蒙古广播电视厅管理,影视合流后,为统一管理,实现广播影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加快内部改革步伐,生产了《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多部有影响的电影,使弱势产业出现了转机。伴随着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服务和支持广播电视的其它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近30年中,为广播电视创作、排练、演播了相当数量的民族文艺节目,丰富了节目源。同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创作了一大批具有较离水平的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节目,培养了一批创作人员和优秀演员。此外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的内蒙古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广播电视报社等厅属事业单位,在为自治区培养广电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宣传影视节目,密切联系观众听众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为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
世纪之交,内蒙古广播电视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99~2002年,全系统的改革步伐加快,实效显著,显示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广播电视事业做强做大的态势。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决策层确立了“突出一个中心,认识两种属性,发挥两种优势,形成两个拳头,建设三支队伍,抓好四项主要工作”的工作思路。突出一个中心,就是要突出广播电视宣传这个中心;认识两种属性,就是要认识广播电视的宣传属性和产业属性;发挥两种优势,就是要发挥广播影视的蒙古语优势和汉语优势;形成两个拳头,就是形成广播、电视这两个拳头;建设好三支队伍,是指宣传队伍、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抓好四项主要工作,就是抓好广播影视节目生产、抓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抓好行业和内部管理、抓好经营创收。
从1999年起,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总体要求,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全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于2000年10月10日,基本实现了自治区行政村一级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全区3017个行政村盲点收听收看到了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内蒙古电视台节目,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逐步向自然村延伸,使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有很大提高。
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9·16”重要指示下达后,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一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西新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西新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覆盖与实验工作,扭转长期以来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状况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广电部门,从讲政治的高度,狠抓“西新工程”落实,在全区掀起一场加强广播覆盖和实验工作的大会战。于2001年10月底,提前完成了阶段性奋斗目标。全区167部中短波发射机实现“满功率、满时间、满调幅度”播出。广播覆盖和实验效果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了内蒙古地区多年存在的广播滑坡趋势。同时,按“西新工程”要求,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中短波发射台隶属关系调整工作,将分布在47个旗、县、市的53座中短波台上划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
为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建设,2000年8月启动了全区广电光缆干线的建设工程。到2001年7月1日,西线广电光缆干线(1480公里)建设任务已完成,并实现与全国广电网联通,在西部6个盟市、11个旗县开通了信号。同年8月8日,正式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2002年,东线广电光缆(3616公里)建设工程也已竣工。并有计划地推进各盟市、旗县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的升级改造,逐步实现以光缆干线为主干,以城域网为分支的全区联网。
为把自治区广播电视做强做大创造条件,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电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先后完成了电视蒙汉语新闻采编数字化改造及广播播控录系统数字化改造工程,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采编制作水平。
2001年,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优化内部结构,对现有频率、频道资源进行整合。将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内蒙古经济电视台与内蒙古电视台合并,内蒙古经济广播电台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电视台合并后,蒙古语开办新闻综合频道,汉语分别开办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科技教育频道、影视娱乐频道。广播电台合并后,蒙古语开办新闻综合节目,汉语分别开办新闻综合节目、调频立体声节目、经济类节目、音乐类节目。另外,在盟市与盟市所在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并的基础上,实现对盟市有线与无线的合并,从而增强了广播电视宣传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广播电视(含报刊)广告等经营收入达2亿多元。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内蒙古广播电视改革有了新突破,发展有了新成绩,宣传有了新气象,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广播电视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广播电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