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19世纪中叶,自1865年俄国人克鲁包特金在大兴安岭北部进行地质调查后,至1934年间,先后有德国人李希霍芬;俄国人奥勃鲁切夫、希洛纽戈夫、瑞典人新常富、法国人德日进等到自治区某些地区做过地质调查,并对煤、池盐等矿产地进行过初步调查。自本世纪初叶起,我国的一些地质工作先驱者如,谭锡畴、孙健初、翁文灏、王竹泉、谢家荣等也先后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和以煤、铁为主的矿区作过地质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1927年丁道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5年何作霖在白云鄂博矿区发现了稀土矿物。日本帝国主义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其势力不断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出于其对我国矿产资源的掠夺需要,1907年起,派人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矿产资源调查。随着侵华战争扩张,日军对内蒙古地区的占领,日本国的地质工作者对内蒙古地区地质情况调查及矿产资源初查的范围也逐渐西扩,到达乌盟和包头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上述我国地质工作者和一些外国地质工作人员曾对内蒙古某些局部地区的矿区、矿点作过一些地质调查,但都是零星的、非系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简单粗略,仅以路线地质调查为主,配以少量的样品分析,提交一份地质调查报告或发表一篇地质学术文章,研究程度很低,大大落后于当时世界地质学的发展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对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内蒙古地质工作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地质工作规模也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1950年,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部(原首府设在乌兰浩特)即培训地质技术人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地质工作;1953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厅地质处;1954年改为工业厅地质局,下组几个地质队,从事地方工业矿山所需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规模正规的地质工作,是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将建设包头钢铁基地做好前期工作时开始的。1950年地质部的前身——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241队开始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普查与勘探,并从全国选调了有丰富地质学识的专家和大量的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中专地质、水文、测量、探矿、化验等专业毕业生,同时又从各部门抽调了大批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充实加强了地质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为内蒙古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该队于1954年圆满地完成主、东矿勘探任务,提交了报告。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建设包钢所需冶金辅助原料,又对包头外围固阳县乃至乌海市的冶金用白云岩、熔剂石灰岩、炼焦用煤、耐火粘土等进行地质普查、详查直至勘探工作,自此,党中央冶金部、建材部等组成的地质队进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
1956年下半年,党中央地质部为加强对地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各省(自治区)成立地质局,1957年3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宣告成立,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厅地质局并入内蒙古地质局,地质部将其在内蒙古地区工作的直属地质、水文、地球物理探矿等队伍下放给内蒙古地质局直接领导,至此,内蒙古地质局共拥有20个地质勘探队和水文、物探、测绘等专业队和实验室、探矿厂、地质中专学校等直属单位,地质职工达到7600人。1959年,内蒙古地质局又在各盟成立了七个盟地质局,经两年实践,未发挥积极作用,并在1961年予以撤销。党中央各主管工业部门在内蒙古工作的地质队随着工业体制改革和权力下放,自1957年后被陆续下放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由各工业部门领导,成立了自治区各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探公司或地质勘探队,核工业原料地质勘探队则由核工业部直接领导。自治区境内的石油地质工作,始终由地矿部和石油工业部直接领导,二连盆地及其以东的油气工作由大庆、辽河、华北石油管理局承担,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以西地区的油气工作则由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及石油部长庆油田承担。我区正规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上由地质矿产部和内蒙古地矿局所属单位承担。始于1956年,由地质部大兴安岭区测队和黑龙江省区测队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开展工作,1962年内蒙古地质局呼和浩特幅地质队最终完成了我区1:10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第一次作了全区性区域地质总结,并编制、出版了一系列图件。更详细的1:20万国际分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于1962年及1963年先后于中西部及东部由内蒙古地质局第一、第二区调队承担开测,按照国际分幅我区与邻省(区)跨幅的地区,则由相邻省(区)区调队进入我区完成,截至1987年共完成232幅,占全区应测图幅的87.8%,至此,全区除沙漠、原始森林、沼泽等地区外,凡可通测地区均告完成。围绕主要成矿区带,直接为地质找矿服务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71年,先后由内蒙古地质局第二、及第一区凋队承担,截至1995年,共完成面积5.9万平方公里。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为我区直接发现了许多大中型矿床。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成果不仅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普查、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最重要的资料,而且也服务于我区国民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如地震预测、工程施工、水文找水、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等。
自治区的煤田普查和井田精查工作,主要由煤炭部地质队伍承担,为国家在自治区建设四大露天煤矿作出了重大贡献,东胜—神木世界级优质精煤煤田的发现和开发,更对我区以能源资源大省面貌出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地质部在50年代曾承担过两个重要煤田的普查,1964年以后即停止了在重要煤田的地质工作,仅为地方找煤承担少量工作,自80年代起内蒙古地质局又在全区进行煤田远景调查,以实际资料预测我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油气地质工作以石油部所属队伍为主,地质部直属的第三石油普查大队为辅,始于1950年银川石油局在伊盟东胜、达拉特旗的工作。正规石油普查始于1953年石油局101队在伊盟北部发现的二叠纪及侏罗纪原生油层;华北石油管理局于1989年锡林郭勒盟发现阿尔善油田,控制储量2亿吨,建成年产原油100万吨的基地,宣告了我区没有石油生产历史的结束。
自治区的黑色金属普勘工作,始于1950年地质部241地质队对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探,自此至70年代末,对铁矿的普勘工作一直由内蒙古地矿局及冶金部,包钢所属地质队断续地进行着,始终是我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其重要工作地区为包白铁路沿途的一些大中型鞍山式铁矿以及赤峰北部黄岗梁大型铁锡钨金属矿。铬矿在1956~1962年间始终是内蒙古地矿局地质工作的重心,该局以很大的人力、物力在锡盟北部及乌盟中部首次探明了国内第1个中型和2个小型铬铁矿床,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富有经验,从事铬矿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
有色金属地质工作始于1951年东北科研所,对突泉县莲花山铜矿的普查。1957年后以冶金部所属地质队为主力,在狼山地区接连发现了霍各气、东升庙、炭窑口等多金属硫铁矿,经以后工作均构成大型矿床,形成所谓狼山硫多金属成矿带。内蒙古地质局的有色金属地质工作起步稍晚,投入力量也很小,仅于1958年发现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直至70年代初,内蒙古地质局的东部几个地质队才大力进行有色金属普勘工作,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探明了铜、铅、锌等大型矿床5处,中小型矿床多处,极大地改观了东部地区的资源状况,尤应指出的是黑龙江冶金地质公司706队,自1977年以后在呼盟西部的有色金属普勘工作成绩卓著,陆续发现了区内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及两个大型铅、银矿。
贵金属矿床的正规普勘工作始于1959年对阿拉善盟阿拉腾敖包地区铂金的普查和详查,后由内蒙古地质局201队、203队于1962年在赤峰南部两个大型金矿区拉开会战序幕,提交了国内第一份金矿勘探报告。至80年代中期以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加强了金矿普勘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1985年内蒙古地矿局和武警黄金11支队共同发现的乌拉山大型金矿,从而改变了我国黄金生产东强西弱的格局。80年代以后,银矿地质工作逐步加强,1984年由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发现,并于1985年经116队工作证实呼盟新巴尔虎右旗额仁陶勒盖有大型银矿,其储量居自治区首位。
稀有、稀土矿产是自治区的优势矿产资源,最重要的地质工作是1963年地质部105队对白云鄂博主矿、东矿的稀土、稀有元素矿产进行的评价工作,查清了物质组分及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其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与此同时进行的实验室型试验证明铌、稀土矿物是可选的,此项评价工作使我国稀土矿产储量跃居世界首位。另一项取得优异成果的工作是1975年吉林省地质局在我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所发现和评价的“801”稀有、稀土矿,该矿床共生的钇、铌、钽、铍、锆、铈等六种元素氧化物的储量都达到大型,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效益。
非金属矿产的地质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由在内蒙古工作的各部门所属地质队持续地进行着。因该类矿产的矿种繁杂,用途广泛,成矿条件各异,因此,是工作范围最广、投入较多的一项地质工作,主要工作单位有:内蒙古地矿局、建材局(非金属地质队)、冶金部地质局、化工部地质队伍、盐业总局勘查队等。发现和评价了阿左旗吉兰泰食盐、四子王旗萤石、鄂托克旗石膏、达拉特旗芒硝、苏尼特右旗查干里门诺尔天然碱、兴和县石墨、奈曼旗水泥灰岩、乌海市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等一批特大型和大型矿产地。
在基础地质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过程中,科研工作得到不断的加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它们又反过来指导了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普勘工作的正确进行,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地质找矿一等奖二项,自治区二等科技奖多项,其主要成果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域矿产总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类矿产资源远景预测》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各专业中的引进和运用也日益广泛和普及,以内蒙古地矿局为例,除在60年代就建立起岩矿测试实验室、地质研究专业队、测绘队、城市水文环境综合监测站外,进入80年代后,还建立起专门的电算站、遥感地质站等单位,将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质图成图、地质找矿信息解译、区域地质调查的室内图像解译等方面,大大促进了地质工作现代化。
国家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每年都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特别是50~60年代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是自治区地矿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了培养自治区的技术人才,内蒙古地矿局在1961~1964年间即办起内蒙古地质学校中专班,培养了一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965年后改为内蒙古地质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各类地质技工,所培养的中专毕业生和技工现已成为内蒙古地质战线上新的技术骨干。
据统计,党中央各部门设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质勘探公司或地质勘探队有如下单位:
1.地质矿产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内蒙古地矿局)
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内蒙古地质勘探公司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队
5.化学工业部化工地质勘探公司内蒙古地质队
6.石油工业部二连指挥部
7.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
8.核工业部地质队
9.包头钢铁公司地质勘探队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黄金第11支队
11.地质矿产部水勘院呼和浩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中心。
常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行工作的区外地质勘探单位有:石油工业部长庆石油管理局、辽河石油管理局、黑龙江有色金属公司706地质队。
在地质工作鼎盛时期,上述固定在自治区工作的地质队伍职工总数达到2.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总数近5100人。四十多年来,地质战线的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常年在我区的荒漠草原、崇山峻岭、人迹罕见的野外,风餐露宿、忍饥耐渴从事艰苦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为自治区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证实了我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矿产资源大省,矿种较齐全,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储量比较丰富,已发现132种矿产,已探明储量并载入储量平衡表的矿种有83种,矿产地784处,其中大中型矿283处。铌、稀土、锆等6种,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锌、铬、铍等1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巨大,达13万亿元,仅次于新疆和四川,列全国第三位。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为自治区工农业建设,提供了矿物原料,而且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建设,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对繁荣自治区经济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例如,由于白云鄂博铁矿的探明和开发,促进了包钢和包头市的建设,使其成为自治区的钢城和第一大市,由于桌子山煤田及水泥灰岩等资源的探明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原本十分落后的乌海市的建设发展。国家“七五”计划期间新建的5个露天煤矿其中有4个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完全是因为那里探明了有巨大储量的可供露采的煤炭资源,因之在这4个露天煤矿产地,亦即出现了新的城镇。自治区内几条铁路专用支线的铺设,也完全出于开发、运输矿产品的需要,如包头至白云鄂博铁路、通辽至霍林河铁路、包头至石拐沟铁路、包头至神木铁路、海拉尔至伊敏铁路、乌海市至吉兰泰铁路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内,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均为驻在内蒙古地区的党中央各部委直属的工作单位,以及驻在外地而不定期在内蒙古工作的派出单位,其地质工作经费均为国家通过各主管部委按计划下拨,因此仅有国家经费这一单一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地质工作服务面的拓广,地质工作管理逐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原有的国家经费投入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地质工作的需要,形势发展要求开辟地质事业经费新的投入渠道。为此,内蒙古地矿局于1985年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和初步实践经验,提出地质工作事业费采用“三拼盘”的新模式,即指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矿产普勘项目的经费,由国家(经过地矿局)、自治区(经过区计委)及受益的地方,各出三分之一。这种模式及经验,一经提出便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获得较多的地质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内蒙古地矿局在地矿工作管理方面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地质工作的指导方针也几经变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地质工作的方针是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矿产资源及供水水源的需要,因此地质工作项目也以包钢建设所需的铁矿(以白云鄂博铁矿为主)、煤矿(尤其是炼焦煤)和矿山供水以及呼和浩特、包头两市供水工作为重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期间,地质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服从于当时的“建设总路线”需要,提出“普杳与勘探并举,大中小同时并举,党中央与地方同时并举”的方针。实际上是以找铁为纲,地质项目遍地开花,缺乏重点,不讲效益,高指标、浮夸风盛行,错误地“以钻探为纲”,盲日追求钻探进尺,在各盟市都建立了地质局,分散了力量,在此期间,自治区地质工作的重点是铬铁矿和铁矿,面对区内其他优势矿产,如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安排极少。在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核时期,自治区调整了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撤销了各盟、市地质局,合并了一批地质队,精简了地质队伍;核实了“大跃进”期间浮夸了的矿产储量;恢复健全了地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部署了地质工作,找矿成果显著,质量逐步提高,地质工作逐步走上既要满足国家建设和内蒙古建设的要求,又要密切与内蒙古地质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轨道。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地质工作遭受严重破坏,经广大地质职工极力抵制,仍取得许多新的地质成果,在有色金属、煤田、非金属、供水水文地质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在1971年以后,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曾出现过几次较大的失误,例如自治区地质系统也曾掀起过学习江西909队的所谓“经验”,否定规章制度,把地质工作引向简单化。内蒙古地质局由于忽视前人的地质认识和客观成矿条件的可能性,又再次对锡盟北部已经作过评价的铁矿组织大会战,对赫格敖拉铬铁矿再次进行工作,造成很大的人、财、物浪费,但并未取得新的地质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地质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第一次明确“地质工作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指导方针,自治区对地质工作部署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坚决撤消了不切合内蒙古地质实际的铁矿普勘和铬铁矿项目,对一些工作周期过长、预期成果不好的“胡子”项目要求尽快结束评价,按照地质成矿条件,重新调整(主要是合并)了地质队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到成矿最有远景的地区。在80年代前期,地质矿产工作的具体方针是“加强普查,重视详查,择优勘探”,在地质找矿的方法方面坚持“区划、区调、科研、物(化)探先行、普查五统一”的原则。在此期间,自治区加强了能源(煤炭)矿产的远景调查,摸清了自治区煤炭资源总远景,完成了4大露天煤矿前期精查,发现并圈定了二连油田,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工作又取得新的成果,非金属矿产有了重大突破,水文地质工作则基本完成了全区区域性水文地质勘查,为重点建设的厂矿和乌海、包头等城市进行了供水勘查。
80年代后期,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地质工作更加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矿普勘工作提出了新的“加强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探”的方针,使地质事业费的投入更加突出重点,讲求地质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口勘探”意即国家或地方既对之有矿产资源要求,且又能承担地质勘探经费的项目,方能对之进行建设前期的勘探工作,这种经费投入方式,具有市场经济机制的特点。而“择优详查”系指只对有良好资源前景又有可能作为后期建设资源储备的矿产地,方由国家通过各地质部门投入地质事业费进行详查,这种经费投入方式仍是计划经济的。进入90年代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入,要求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管理,在矿产地质工作方面执行“加强普查、对口详查”的方针,内蒙古地矿局在有关地方建设的矿产项目上,更全面的实行了“三拼盘”的资金投入方法。
四十多年来,在内蒙古地质队伍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国家、地矿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荣誉称号和表彰,其名单如下:
1.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集体
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09地质队602机台国家六部委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105地质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功勋队”称号:第一物化探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称号:原113地质队(现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个人
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胡泽瑾、崔筑华、洪慧娣(女)
地矿部一等奖一等功获得者:廖寿元、朱以武
全国劳动模范:史美山于明望
地矿部劳动模范:杜荣 于江 张文耀 吕怀 李景祥 葛玉玮 赵兴文 朱以武 李士勤 高美琳(女)欧阳清 陈家骐 郭秉全冯润田 任玉樽 白玉珍 段其顺 平文田 何汝琳 自治区劳动模范:王建伟 胡泽瑾 黄捷 洪慧娣(女)王大畏崔筑华贾淑秀于明望
张荣社内蒙古地质系统各单位科技人员因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名单如下:(依批准年限排序)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潘启宇、梁玉左、陈宏达、邵和明、王大畏、葛玉玮、李士勤、沈鸿章、冯广文、周明贤、徐福泰、虞有庆、王楫、胡泽瑾、陈家骐、李春明、陈世波、张文耀、特古斯、刘海阔、孙绍华、吴青山、贺泰亨、杨天博、边振铎、李国忱、张履桥、康景隆、赵国龙、沈逸民、程堃、董启贤、晏惕非、郭光熙、洪慧娣、程正海、边树起、冯鹤龄、张月森、贾拴虎、陈之立、冯润田、鲍修坡共43名。
2.武警黄金第十一支队
地质找矿一等奖获得者:张甫王永梁海军三等奖获得者:尹忠宋洪深康树明陈庭芳郭砚田张甫等。
因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郭砚田张甫各厅局地质工作单位历年来在地质找矿勘查及科研方面的获奖情况详见附录(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进行地质工作的各厅、局级机构组成变化沿革及其领导成员组成情况见附录(二)
概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19世纪中叶,自1865年俄国人克鲁包特金在大兴安岭北部进行地质调查后,至1934年间,先后有德国人李希霍芬;俄国人奥勃鲁切夫、希洛纽戈夫、瑞典人新常富、法国人德日进等到自治区某些地区做过地质调查,并对煤、池盐等矿产地进行过初步调查。自本世纪初叶起,我国的一些地质工作先驱者如,谭锡畴、孙健初、翁文灏、王竹泉、谢家荣等也先后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和以煤、铁为主的矿区作过地质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1927年丁道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5年何作霖在白云鄂博矿区发现了稀土矿物。日本帝国主义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其势力不断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出于其对我国矿产资源的掠夺需要,1907年起,派人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矿产资源调查。随着侵华战争扩张,日军对内蒙古地区的占领,日本国的地质工作者对内蒙古地区地质情况调查及矿产资源初查的范围也逐渐西扩,到达乌盟和包头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上述我国地质工作者和一些外国地质工作人员曾对内蒙古某些局部地区的矿区、矿点作过一些地质调查,但都是零星的、非系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简单粗略,仅以路线地质调查为主,配以少量的样品分析,提交一份地质调查报告或发表一篇地质学术文章,研究程度很低,大大落后于当时世界地质学的发展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对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内蒙古地质工作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地质工作规模也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1950年,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部(原首府设在乌兰浩特)即培训地质技术人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地质工作;1953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厅地质处;1954年改为工业厅地质局,下组几个地质队,从事地方工业矿山所需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规模正规的地质工作,是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将建设包头钢铁基地做好前期工作时开始的。1950年地质部的前身——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241队开始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普查与勘探,并从全国选调了有丰富地质学识的专家和大量的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中专地质、水文、测量、探矿、化验等专业毕业生,同时又从各部门抽调了大批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充实加强了地质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为内蒙古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该队于1954年圆满地完成主、东矿勘探任务,提交了报告。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建设包钢所需冶金辅助原料,又对包头外围固阳县乃至乌海市的冶金用白云岩、熔剂石灰岩、炼焦用煤、耐火粘土等进行地质普查、详查直至勘探工作,自此,党中央冶金部、建材部等组成的地质队进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
1956年下半年,党中央地质部为加强对地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各省(自治区)成立地质局,1957年3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宣告成立,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厅地质局并入内蒙古地质局,地质部将其在内蒙古地区工作的直属地质、水文、地球物理探矿等队伍下放给内蒙古地质局直接领导,至此,内蒙古地质局共拥有20个地质勘探队和水文、物探、测绘等专业队和实验室、探矿厂、地质中专学校等直属单位,地质职工达到7600人。1959年,内蒙古地质局又在各盟成立了七个盟地质局,经两年实践,未发挥积极作用,并在1961年予以撤销。党中央各主管工业部门在内蒙古工作的地质队随着工业体制改革和权力下放,自1957年后被陆续下放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由各工业部门领导,成立了自治区各工业部门的地质勘探公司或地质勘探队,核工业原料地质勘探队则由核工业部直接领导。自治区境内的石油地质工作,始终由地矿部和石油工业部直接领导,二连盆地及其以东的油气工作由大庆、辽河、华北石油管理局承担,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以西地区的油气工作则由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及石油部长庆油田承担。我区正规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上由地质矿产部和内蒙古地矿局所属单位承担。始于1956年,由地质部大兴安岭区测队和黑龙江省区测队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开展工作,1962年内蒙古地质局呼和浩特幅地质队最终完成了我区1:10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第一次作了全区性区域地质总结,并编制、出版了一系列图件。更详细的1:20万国际分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于1962年及1963年先后于中西部及东部由内蒙古地质局第一、第二区调队承担开测,按照国际分幅我区与邻省(区)跨幅的地区,则由相邻省(区)区调队进入我区完成,截至1987年共完成232幅,占全区应测图幅的87.8%,至此,全区除沙漠、原始森林、沼泽等地区外,凡可通测地区均告完成。围绕主要成矿区带,直接为地质找矿服务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71年,先后由内蒙古地质局第二、及第一区凋队承担,截至1995年,共完成面积5.9万平方公里。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为我区直接发现了许多大中型矿床。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成果不仅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普查、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最重要的资料,而且也服务于我区国民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如地震预测、工程施工、水文找水、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等。
自治区的煤田普查和井田精查工作,主要由煤炭部地质队伍承担,为国家在自治区建设四大露天煤矿作出了重大贡献,东胜—神木世界级优质精煤煤田的发现和开发,更对我区以能源资源大省面貌出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地质部在50年代曾承担过两个重要煤田的普查,1964年以后即停止了在重要煤田的地质工作,仅为地方找煤承担少量工作,自80年代起内蒙古地质局又在全区进行煤田远景调查,以实际资料预测我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油气地质工作以石油部所属队伍为主,地质部直属的第三石油普查大队为辅,始于1950年银川石油局在伊盟东胜、达拉特旗的工作。正规石油普查始于1953年石油局101队在伊盟北部发现的二叠纪及侏罗纪原生油层;华北石油管理局于1989年锡林郭勒盟发现阿尔善油田,控制储量2亿吨,建成年产原油100万吨的基地,宣告了我区没有石油生产历史的结束。
自治区的黑色金属普勘工作,始于1950年地质部241地质队对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探,自此至70年代末,对铁矿的普勘工作一直由内蒙古地矿局及冶金部,包钢所属地质队断续地进行着,始终是我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其重要工作地区为包白铁路沿途的一些大中型鞍山式铁矿以及赤峰北部黄岗梁大型铁锡钨金属矿。铬矿在1956~1962年间始终是内蒙古地矿局地质工作的重心,该局以很大的人力、物力在锡盟北部及乌盟中部首次探明了国内第1个中型和2个小型铬铁矿床,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富有经验,从事铬矿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
有色金属地质工作始于1951年东北科研所,对突泉县莲花山铜矿的普查。1957年后以冶金部所属地质队为主力,在狼山地区接连发现了霍各气、东升庙、炭窑口等多金属硫铁矿,经以后工作均构成大型矿床,形成所谓狼山硫多金属成矿带。内蒙古地质局的有色金属地质工作起步稍晚,投入力量也很小,仅于1958年发现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直至70年代初,内蒙古地质局的东部几个地质队才大力进行有色金属普勘工作,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探明了铜、铅、锌等大型矿床5处,中小型矿床多处,极大地改观了东部地区的资源状况,尤应指出的是黑龙江冶金地质公司706队,自1977年以后在呼盟西部的有色金属普勘工作成绩卓著,陆续发现了区内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及两个大型铅、银矿。
贵金属矿床的正规普勘工作始于1959年对阿拉善盟阿拉腾敖包地区铂金的普查和详查,后由内蒙古地质局201队、203队于1962年在赤峰南部两个大型金矿区拉开会战序幕,提交了国内第一份金矿勘探报告。至80年代中期以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加强了金矿普勘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1985年内蒙古地矿局和武警黄金11支队共同发现的乌拉山大型金矿,从而改变了我国黄金生产东强西弱的格局。80年代以后,银矿地质工作逐步加强,1984年由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发现,并于1985年经116队工作证实呼盟新巴尔虎右旗额仁陶勒盖有大型银矿,其储量居自治区首位。
稀有、稀土矿产是自治区的优势矿产资源,最重要的地质工作是1963年地质部105队对白云鄂博主矿、东矿的稀土、稀有元素矿产进行的评价工作,查清了物质组分及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其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与此同时进行的实验室型试验证明铌、稀土矿物是可选的,此项评价工作使我国稀土矿产储量跃居世界首位。另一项取得优异成果的工作是1975年吉林省地质局在我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所发现和评价的“801”稀有、稀土矿,该矿床共生的钇、铌、钽、铍、锆、铈等六种元素氧化物的储量都达到大型,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效益。
非金属矿产的地质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由在内蒙古工作的各部门所属地质队持续地进行着。因该类矿产的矿种繁杂,用途广泛,成矿条件各异,因此,是工作范围最广、投入较多的一项地质工作,主要工作单位有:内蒙古地矿局、建材局(非金属地质队)、冶金部地质局、化工部地质队伍、盐业总局勘查队等。发现和评价了阿左旗吉兰泰食盐、四子王旗萤石、鄂托克旗石膏、达拉特旗芒硝、苏尼特右旗查干里门诺尔天然碱、兴和县石墨、奈曼旗水泥灰岩、乌海市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等一批特大型和大型矿产地。
在基础地质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过程中,科研工作得到不断的加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它们又反过来指导了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普勘工作的正确进行,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地质找矿一等奖二项,自治区二等科技奖多项,其主要成果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域矿产总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类矿产资源远景预测》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各专业中的引进和运用也日益广泛和普及,以内蒙古地矿局为例,除在60年代就建立起岩矿测试实验室、地质研究专业队、测绘队、城市水文环境综合监测站外,进入80年代后,还建立起专门的电算站、遥感地质站等单位,将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质图成图、地质找矿信息解译、区域地质调查的室内图像解译等方面,大大促进了地质工作现代化。
国家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每年都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特别是50~60年代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是自治区地矿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了培养自治区的技术人才,内蒙古地矿局在1961~1964年间即办起内蒙古地质学校中专班,培养了一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965年后改为内蒙古地质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各类地质技工,所培养的中专毕业生和技工现已成为内蒙古地质战线上新的技术骨干。
据统计,党中央各部门设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质勘探公司或地质勘探队有如下单位:
1.地质矿产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内蒙古地矿局)
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内蒙古地质勘探公司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4.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队
5.化学工业部化工地质勘探公司内蒙古地质队
6.石油工业部二连指挥部
7.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
8.核工业部地质队
9.包头钢铁公司地质勘探队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黄金第11支队
11.地质矿产部水勘院呼和浩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中心。
常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行工作的区外地质勘探单位有:石油工业部长庆石油管理局、辽河石油管理局、黑龙江有色金属公司706地质队。
在地质工作鼎盛时期,上述固定在自治区工作的地质队伍职工总数达到2.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总数近5100人。四十多年来,地质战线的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常年在我区的荒漠草原、崇山峻岭、人迹罕见的野外,风餐露宿、忍饥耐渴从事艰苦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为自治区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证实了我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矿产资源大省,矿种较齐全,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储量比较丰富,已发现132种矿产,已探明储量并载入储量平衡表的矿种有83种,矿产地784处,其中大中型矿283处。铌、稀土、锆等6种,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锌、铬、铍等1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巨大,达13万亿元,仅次于新疆和四川,列全国第三位。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为自治区工农业建设,提供了矿物原料,而且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建设,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对繁荣自治区经济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例如,由于白云鄂博铁矿的探明和开发,促进了包钢和包头市的建设,使其成为自治区的钢城和第一大市,由于桌子山煤田及水泥灰岩等资源的探明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原本十分落后的乌海市的建设发展。国家“七五”计划期间新建的5个露天煤矿其中有4个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完全是因为那里探明了有巨大储量的可供露采的煤炭资源,因之在这4个露天煤矿产地,亦即出现了新的城镇。自治区内几条铁路专用支线的铺设,也完全出于开发、运输矿产品的需要,如包头至白云鄂博铁路、通辽至霍林河铁路、包头至石拐沟铁路、包头至神木铁路、海拉尔至伊敏铁路、乌海市至吉兰泰铁路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内,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均为驻在内蒙古地区的党中央各部委直属的工作单位,以及驻在外地而不定期在内蒙古工作的派出单位,其地质工作经费均为国家通过各主管部委按计划下拨,因此仅有国家经费这一单一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地质工作服务面的拓广,地质工作管理逐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原有的国家经费投入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地质工作的需要,形势发展要求开辟地质事业经费新的投入渠道。为此,内蒙古地矿局于1985年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和初步实践经验,提出地质工作事业费采用“三拼盘”的新模式,即指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矿产普勘项目的经费,由国家(经过地矿局)、自治区(经过区计委)及受益的地方,各出三分之一。这种模式及经验,一经提出便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获得较多的地质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内蒙古地矿局在地矿工作管理方面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地质工作的指导方针也几经变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地质工作的方针是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矿产资源及供水水源的需要,因此地质工作项目也以包钢建设所需的铁矿(以白云鄂博铁矿为主)、煤矿(尤其是炼焦煤)和矿山供水以及呼和浩特、包头两市供水工作为重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期间,地质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服从于当时的“建设总路线”需要,提出“普杳与勘探并举,大中小同时并举,党中央与地方同时并举”的方针。实际上是以找铁为纲,地质项目遍地开花,缺乏重点,不讲效益,高指标、浮夸风盛行,错误地“以钻探为纲”,盲日追求钻探进尺,在各盟市都建立了地质局,分散了力量,在此期间,自治区地质工作的重点是铬铁矿和铁矿,面对区内其他优势矿产,如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安排极少。在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核时期,自治区调整了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撤销了各盟、市地质局,合并了一批地质队,精简了地质队伍;核实了“大跃进”期间浮夸了的矿产储量;恢复健全了地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部署了地质工作,找矿成果显著,质量逐步提高,地质工作逐步走上既要满足国家建设和内蒙古建设的要求,又要密切与内蒙古地质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轨道。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地质工作遭受严重破坏,经广大地质职工极力抵制,仍取得许多新的地质成果,在有色金属、煤田、非金属、供水水文地质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在1971年以后,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曾出现过几次较大的失误,例如自治区地质系统也曾掀起过学习江西909队的所谓“经验”,否定规章制度,把地质工作引向简单化。内蒙古地质局由于忽视前人的地质认识和客观成矿条件的可能性,又再次对锡盟北部已经作过评价的铁矿组织大会战,对赫格敖拉铬铁矿再次进行工作,造成很大的人、财、物浪费,但并未取得新的地质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地质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第一次明确“地质工作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指导方针,自治区对地质工作部署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坚决撤消了不切合内蒙古地质实际的铁矿普勘和铬铁矿项目,对一些工作周期过长、预期成果不好的“胡子”项目要求尽快结束评价,按照地质成矿条件,重新调整(主要是合并)了地质队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到成矿最有远景的地区。在80年代前期,地质矿产工作的具体方针是“加强普查,重视详查,择优勘探”,在地质找矿的方法方面坚持“区划、区调、科研、物(化)探先行、普查五统一”的原则。在此期间,自治区加强了能源(煤炭)矿产的远景调查,摸清了自治区煤炭资源总远景,完成了4大露天煤矿前期精查,发现并圈定了二连油田,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工作又取得新的成果,非金属矿产有了重大突破,水文地质工作则基本完成了全区区域性水文地质勘查,为重点建设的厂矿和乌海、包头等城市进行了供水勘查。
80年代后期,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地质工作更加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地矿普勘工作提出了新的“加强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探”的方针,使地质事业费的投入更加突出重点,讲求地质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口勘探”意即国家或地方既对之有矿产资源要求,且又能承担地质勘探经费的项目,方能对之进行建设前期的勘探工作,这种经费投入方式,具有市场经济机制的特点。而“择优详查”系指只对有良好资源前景又有可能作为后期建设资源储备的矿产地,方由国家通过各地质部门投入地质事业费进行详查,这种经费投入方式仍是计划经济的。进入90年代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入,要求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管理,在矿产地质工作方面执行“加强普查、对口详查”的方针,内蒙古地矿局在有关地方建设的矿产项目上,更全面的实行了“三拼盘”的资金投入方法。
四十多年来,在内蒙古地质队伍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国家、地矿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荣誉称号和表彰,其名单如下:
1.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集体
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09地质队602机台国家六部委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105地质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功勋队”称号:第一物化探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称号:原113地质队(现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个人
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胡泽瑾、崔筑华、洪慧娣(女)
地矿部一等奖一等功获得者:廖寿元、朱以武
全国劳动模范:史美山于明望
地矿部劳动模范:杜荣 于江 张文耀 吕怀 李景祥 葛玉玮 赵兴文 朱以武 李士勤 高美琳(女)欧阳清 陈家骐 郭秉全冯润田 任玉樽 白玉珍 段其顺 平文田 何汝琳 自治区劳动模范:王建伟 胡泽瑾 黄捷 洪慧娣(女)王大畏崔筑华贾淑秀于明望
张荣社内蒙古地质系统各单位科技人员因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名单如下:(依批准年限排序)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潘启宇、梁玉左、陈宏达、邵和明、王大畏、葛玉玮、李士勤、沈鸿章、冯广文、周明贤、徐福泰、虞有庆、王楫、胡泽瑾、陈家骐、李春明、陈世波、张文耀、特古斯、刘海阔、孙绍华、吴青山、贺泰亨、杨天博、边振铎、李国忱、张履桥、康景隆、赵国龙、沈逸民、程堃、董启贤、晏惕非、郭光熙、洪慧娣、程正海、边树起、冯鹤龄、张月森、贾拴虎、陈之立、冯润田、鲍修坡共43名。
2.武警黄金第十一支队
地质找矿一等奖获得者:张甫王永梁海军三等奖获得者:尹忠宋洪深康树明陈庭芳郭砚田张甫等。
因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郭砚田张甫各厅局地质工作单位历年来在地质找矿勘查及科研方面的获奖情况详见附录(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进行地质工作的各厅、局级机构组成变化沿革及其领导成员组成情况见附录(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