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北纬37°24′~53°20′,东经97°10′~126°09′。国界线总长4200公里。
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3%。
全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属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共有大兴安岭,阴山及贺兰山三大山系。全区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千余个,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等。
全区草原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74.4%,森林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13.6%。
全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气候区域。春季气温骤升,多风干旱;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早临;冬季寒冷漫长,降雪较多。全区年降水量100~450毫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太阳辐射则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自然分界线。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
内蒙古地区是人类最古老的摇篮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呼和浩特市市郊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萨拉乌苏文化属于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呼伦贝尔盟的扎赉诺尔人和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而赤峰市郊红山文化和敖汉旗的小河沿文化又是新石器时代的见证。自治区中南部又具有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诸多特征。
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出现了牧业部落。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有:猃狁、匈奴、林胡、楼胡、楼烦和东胡。
秦汉时期,匈奴强盛,曾臣服于汉朝。呼和浩特南郊昭君墓相传为出嫁给匈奴单于的西汉宫妃王嫱墓葬。
汉朝时期,东胡系统中的鲜卑,乌桓兴起于内蒙古东部,曾南下建立北魏政权。今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境内的嘎仙洞经考证为鲜卑王室祖先旧墟。
公元6至7世纪,突厥在北方兴起,曾与中原隋唐王朝战火频繁。突厥汗国衰亡后,内蒙古东部契丹兴起,10世纪建立辽国,与中原北宋王朝对峙。辽国五京中上京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在赤峰市宁城境内。北宋末年,东北女真贵族建立金朝,取代辽国。12世纪,蒙古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流域兴起。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史称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四大汗国,先后攻灭了西夏,金朝和南宋,最后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元朝上都(夏季陪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明朝灭亡元朝后,内蒙古地区处于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状态。一部分蒙古族退至漠北;另一部分在漠南的蒙古部落则与明朝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修建了库和屯,即今呼和浩特。
清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首先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划为6盟49旗。从此大漠南北的蒙古被称为内外蒙古。
鸦片战争后,内蒙古地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入沙皇俄国,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范围。1931年“九·一八”事变,内蒙古东部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成为伪满洲国的部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内蒙古西部大片领土。1939年成立了傀儡政权蒙古联合自治政府(蒙疆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正式成立。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到1957年,全区人口2029.3万人,其中蒙古族285.5万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设4直辖市(呼和浩特、包头、赤峰、乌海)8盟(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下设54旗、17县、13县级市、16市辖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
本志断限,上溯远古,下限1987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科学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远古至1840年)科学技术
内蒙古地区曾是人类古老文化源头之一。40万年前已懂得用火。特别在农牧业、手工业和医药技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5万年前),内蒙古地区已有家畜的祖先——真马、真牛、真羊、真驼。
新石器时代(约1万至4000年前)出现了原始家畜驯养业,并逐步向原始游牧业过渡。《史记·匈奴列传》:唐虞山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并且出现了种间杂种——马骡和驴骡。
商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3世纪)内蒙古地区已有较发达的制陶业和冶铜技术。内蒙古东西部均有大量青铜刀剑、饰物;各种陶器出土。1978年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出土的周朝青铜针,经鉴定为医畜刺用针。
秦代统一中原后,开始向内蒙古西部移民垦殖,逐步发展农业。修筑了由咸阳至九原(今包头市西)的驿道,至今东胜市漫赖乡残留百余米。赤峰市出土“始皇诏铁石权”,上铸秦始皇26年统一度量衡诏书。
汉代,内蒙古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呼和浩特黄合少乡发现西汉铁工厂遗迹一处。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居延泽(今额济纳旗)及朔方(今河套)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居延汉简》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名称就有十多种,并出现了粮食。云中(今托克托古城)出现了铁木复合农具。朔方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灌溉设施——汉渠。
东汉汉武帝时已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盐官。匈奴人入汉朝养马,擢升为马监。
南北朝时鲜卑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并继续在河套地区辟田屯垦,通渠灌溉。史载北魏曾开辟黄河中游(今银川到乌拉特前旗)的粮运。
唐代,内蒙古地区突厥马闻名中原。《唐会要·诸蕃马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盛唐时期,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载有“匈奴露宿丸治寒冷积聚方”。藏医《四部医典》中载有蒙古炙疗法。
五代时契丹族建立辽国。大量迁入关内移民在塞北垦殖定居。各种锄、锹、镐、犁、铧等农具普遍使用,蔬菜瓜果种类繁多。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在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上修建的潢水石桥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石拱桥。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建。
宋代蒙医蒙药中炙疗,正骨疗法,酸马奶食疗法应用已广。宋人出使辽国曾见用酒将马麻醉后施行割肺手术。辽国出现官营牧场,延续至金朝。
元代蒙古族建立了一统南北的王朝。在蒙古汗国时代已出现保护草原的法令。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天文纬度测量。全国共设27个观测站,内蒙古地区有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北京(今赤峰市宁城县)2个观测站。
1298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1271~1295年间他在东方游历的见闻。书中大量记录了元朝初年的故事,战争和蒙古大汗朝廷宫殿盛况,以及各地名城物产富庶,文教昌明的繁荣景象。书中涉及科技也有不少,如“契丹全境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这是内蒙古地区用煤的重要记载。又如关于蒙古族季节放牧方式的描述,“每逢冬季届临,他们就会移居到一个比较温暖的草原。……。到夏季,他们又迁移到山里比较凉爽的地方”。
元代蒙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元太医忽思慧在元文宗年间(1330年)编成《饮膳正要》,是第一部将药物学与营养学熔于一炉的专著。
明代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居漠北,一部分在漠南与明朝互市通商。土默特部俺答汗在发展牧业的同时,大量接纳由山西流入的汉人发展农业。中原的瓜、茄、芥、葱、韭等传入内蒙古西部。沿大黑河两岸建立了数百个农牧结合的“板申”(村庄)。
清代内蒙古地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清康熙年间伊克昭盟开采天然碱湖,粗加工为“锭子碱”,作为食用和手工业原料。小煤矿开采遍及全区。
蒙医药及专著不断出现。蒙医与藏医不断溶合借鉴。中医中药也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发展。
清代内蒙古地区交通日益繁忙。设有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5路驿站,分别从京师(今北京)通往内蒙古各盟旗。
蒙古族天文历算家明安图先后完成《律历渊源》,《割圆密率捷法》等重要天文、数学巨著。清乾隆二年(1737年)归化城金刚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建立,塔下北院墙上嵌有蒙文星座图石刻。
雍正年代,德国及俄国学者开始进入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开始与西方科学技术接触。
近现代(1840~1912~1947年)科学技术
1840年后,西方科学技术逐步传入内蒙古地区。清同治五年(1866年)法国学者戴维(P.A.David),同治九年(1870年)俄国学者普热瓦尔斯基(H.M.IIржевальский)相继来到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比利时神父德玉明等来内蒙古地区传教,并最早将西方医学传入。1877年归化城设立牛痘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罗马圣母圣心教会天主堂在三道河(今磴口县)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开始了较快发展。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东铁路呼伦贝尔段开工,1903年交付营运。1908年张家口—绥远铁路开始测量,1921年建成。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京经张家口、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恰克图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同年成立海拉尔邮局。
随着中东铁路建成,俄侨带入奶牛饲养。1917年后又带入大批奶牛到三河地区,经长期杂交选育,形成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三河奶牛品种。
俄方矿务局进一步查明了札赉诺尔煤矿储量。1902年俄侨在通辽开始使用火犁(拖拉机)开荒。1903年俄商在泸滨(今满洲里)开办了蒸汽推动直流发电厂。1906年俄侨建成了扎兰屯吊桥。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内蒙古地区开始设立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设立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与推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绥中学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开始讲授物理、化学课程。1910年绥远设农事试验站,附设农林小学堂。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近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替代传统技术。范围更广,影响更深。但由于交通闭塞,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科学技术进步缓慢。
1912年民国工商部多次派王竹泉、谢家荣、翁文灏、孙建初亲来内蒙古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勘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在1907年成立满铁地质研究所,从事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地质矿产调查。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时,发现了包头白云鄂博铁矿,1935年经何作霖鉴定,在矿石中首先发现稀土矿物。
民国期间内蒙古地区交通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1919年西北汽车公司开办丰镇—归绥—包头之间的汽车运输业。1921年张家口—归绥铁路建成,1923年通车至包头。1926年北京至绥远长途电话开通。1938年开通长途载波电话。1929年修筑了包头—乌拉河公路。1931年中国德国合资欧亚航空公司开辟了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林西—满洲里航线(“九·一八”事变后停航)。1934年绥远东门外修建了飞机场。
与此同时,内蒙古地区产生小型现代工业雏型。1905年归绥开办工艺局,织染毛布。1916年丰镇开采云母矿,兴和开采石墨矿。1920年天津三条石铁工厂来归绥创办铸铁厂。1921年旅蒙商号大盛魁接办绥远地方电灯公司。1930年包头开始生产甘草浸膏。东部满洲里开办牛奶加工作坊,布特哈旗小油坊开始采用丝杠榨油机榨油。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厂生产双驼牌面粉。1934年绥远省官商合办绥远毛织股份有限公司(今内蒙古第四毛纺厂)。
农牧业发展也逐步向现代科学技术过渡。1913年巴彦淖尔盟王同春在巴盟兴修水利后又跨越黄河到达拉特旗筑坝开渠。1914年索伦旗(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引进畜力割搂草机。1916年奈曼旗将10余万亩土地租押给日本人用拖拉机垦荒种地。1921年绥远省农事试验场成立。1929年合并为农林试验场,分总务、农务、林务三股,在归绥城西南设立苗圃。1930年起绥远省举办农产比赛会。1932年五原农事试验场利用苜蓿试行粮草轮作。1936年五原农事试验场试种甜菜成功。1940年绥西农业改进所在临河世成西成立,从事农、牧、林、果等研究和生产。1944年河套地区通过甘肃引进“华莱士”硬皮甜瓜。
医药卫生技术在此阶段有了进步发展。1917年开办了现代医院。1923年天主教会在归绥开办公教医院(今呼和浩特市医院)。山东齐鲁医学院毕业生韩鸿德在包头开设鸿德医院,接种牛痘,新法接生。30年代一批兽医药业在归绥开业。由于医学技术进步,开始对鼠疫、克山病、炭疽等地方流行病进行了初步调查。1922年哲里木盟博王旗(今科尔沁左翼后旗)建立了伊胡塔职业学校,培养现代兽医技术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学技术更多受到日本的影响。
1934年伪满洲国马政局在东部地区建立多处种马场,改良牛马。1936年设立检疫机构,对家畜传染病进行普查。1935年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实业学校成立,是东部最早的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与此同时,为了侵略和掠夺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进行了各种资源矿产调查。1933年日本人编写了通辽开鲁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938年满铁地质调查所出版《1:100万满州地质及矿产分布图》。除此,日本植物学家编著《满洲植物考察》,北满经济调查所出版《大兴安岭纵断调查报告》。1941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调查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同年满铁株式会社出版《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概述了呼伦贝尔草原生物资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及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科学技术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甚少进展。
当代(1947~1987年)科学技术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科学技术重点首先放在群众性传染病防治和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工农牧业生产上。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中提出“保护牧场,畜牧业改善饲养法,提倡打井,储草,增进医疗卫生防疫及兽医设备”等措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原东北人民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恢复工作,并于1953年开始了国家重点项目大规模筹建工作。
工业技术方面。1950年建立海拉尔乳品厂(前身与长春市合营牛乳化工厂)。1951年包头铁工厂(今包头市冶金矿山机械厂)投产。同年热河省麻黄素厂(今赤峰市制药厂)制得左旋盐酸麻黄素。1952年伊克昭盟天然碱公司成立。牙克石乳品厂首次生产出奶粉。1952年归绥砖瓦厂(今呼和浩特砖瓦厂)建厂。除此,各行业均开展了技术革新,改善操作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活动。如归绥面粉厂工人改造锅炉,大兴安岭林区工人改进锯伐作业,热河省麻黄素厂提高麻黄收得率等。
农牧业技术方面。1949年起自治区政府建立多处种畜场。1950年大批由苏联引进优良品种。东北人民政府推广新式农具,开展田间选种运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在哲里木盟钱家店建立农业试验场,各盟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1年推广赛力散农药拌种。1952年西辽河平原建立有计划的灌区。
医疗卫生工作是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重点。1947年东北防疫队和苏联防疫队联合进行鼠疫疫情调查。1948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流行病防治所。1950年在张家口成立察蒙鼠疫防治所。同年自治区性病普查普治队深入牧区工作。自治区农牧部还设立兽医机动防疫队。
为了开展工作需要,大量培养及吸收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1948年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从乌兰浩特内蒙古军政大学挑选出130名学员派往吉林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机械制造、化工、矿山机电和土木建筑专业。这是我区由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工业技术干部。1950年首批由国家统一分配的43名大学毕业生来到内蒙古。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在乌兰浩特成立,1954年迁呼和浩特。同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在归绥成立。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有计划的大规划发展时期。
工业技术方面。一方面全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开始在我区西部工业城市包头筹建,另一方面自治区地方工业由点及面,填平补齐,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3年党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成立包钢筹备组。1957年厂区建设开工典礼。1953年海拉尔皮革厂引进捷克制革设备。年底,华北地质局提交《绥远省伊克昭盟准格尔煤田普查报告》。1954年又提交《乌兰察布盟石拐子煤田长汗沟井地质评勘报告》。1954年呼和浩特农业机械厂试制成功韧性铸铁和球墨铸铁,呼和浩特新生铁工厂生产工业锅炉。1955年海拉尔机械铁工厂(今海拉尔牧业机械厂)试制出剪毛机及农用水泵。1957年内蒙古新生联合机械制造厂生产出10千瓦J型电动机。
工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始起步。1954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业部化验室,1956年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业实验所(今自治区轻工研究所,乳品研究所)。
交通运输方面。1953年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开工,1954年底建成,1956年开通中蒙苏联运。1954年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同年电台维修部组装成功7灯电子管收音机。1956年呼和浩特至海拉尔长途载波电话线路竣工。1956年1月二连浩特国际邮件交换站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成第一座农村有线广播站。1957年呼和浩特至包头电传电路开通。
公路方面。1953年建成卓资山南河大桥,包头昆都仑大桥。1956年呼和浩特至武川正规划公路建成。
农牧业技术方面。195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拌种农药。1954年全区第一个国营农业机械化农场——巴彦塔拉农场在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哲里木盟通辽钱家店拖拉机站成立。195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
牧业方面。开展了草原资源调查,优良牧草引种,兽医防疫,畜禽品种引进等工作。与此同时,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院(今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有关专业学会相继建立。
医药卫生方面。开始对一些主要传染病(鼠疫、布鲁氏菌)进行了调研。内蒙古医学院和中蒙医研究所成立。初次开展了工业职业病调查。
1956年在全国“向科学进军”号召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文化、教育及知识分子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1955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成立自治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1956年7月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科普)成立。1958年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959年改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内蒙古分会(科联)成立。后科普与科联合并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科协)。
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于1957年成立,乌兰夫主席亲任校长。
1958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以及随后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事业有较大幅度的波折。
大跃进促进了自治区各工业部门,特别是地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成百上千的各类工厂在内蒙古草原上出现。经过调整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森工、机械、化工、电子、建材、轻纺、皮革、食品和军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逐渐合理。
1959年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出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专程前来剪彩。同年包头铝厂电解车间出铝。1957年包头糖厂投产。1958年海拉尔牧业机械厂建成。1960年包头棉纺厂(今包头纺织总厂)试产。
1958年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成立。同年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开始研制小型电子管计算机。1962年中科院内蒙古分院缩编为内蒙古综合研究所。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指导下,沿海一部分工厂内迁,更名为内蒙古动力机厂、电动工具厂、电子设备厂、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呼市制锁厂、内蒙古电线厂、巴盟面粉机械厂、集宁电焊条厂等,填补了自治区工业不足。
在此期间,我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开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崭露头角。如内蒙古大学罗辽复在基本粒子方面的探索,内蒙古医学院陈锵有关心脏病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师树简等关于二茂铁的研制等。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工作在“左”倾路线影响下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科研机构被撤销或兼并,科技人员下放及流失,科技工作受到极大摧残。但广大科技人员仍在困境中排除干扰,不断前进,取得了不少成果。
农牧业方面。培育和推广各种新品种、杂交品种。甜菜、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品种不断更新。在耕作制度上开始复种套种,化学施肥,节水试验。园艺方面始建塑料大棚。牧业方面通过多年选育,命名了一批新的优良畜种,如科尔沁细毛羊、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
工业方面。包钢炼钢、初轧、轨梁、无缝各厂相继投产,不断试制出新的产品。稀土合金生产起步。1971年伊盟绒毛厂建成。特别是电子及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如呼市电子设备厂的光电输入机、磁带机、平板数字处理绘图机、呼市电子仪器厂的各种示波器、半导体厂的大功率半导体管。1970年全区单晶硅大会战。呼市试制成TQ-1型晶体管计算机。1976年国产DJS-21型计算机在包钢投入试用。
“文化大革命”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兴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如乌拉山化肥厂,海渤湾玻璃厂)也开始发挥作用。
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再生)能源工作开始发展。1974年研制成功30瓦微型风力发电机。召开了沼气、太阳能利用示范现场会议。
通信广播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呼市电视设备厂生产各种差转设备。1969年广播设备修造厂(今内蒙古电视机厂)开始生产35厘米黑白电视接收机。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发射站台及设备也不断完善。
医药技术方面。在继续对传染病深入探讨的同时,较多地注意到地方病(如氟中毒、碘缺乏等)的研究。同时完成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如断手再植、左足右移、肾自体移植、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复杂尿瘘等。
基础研究在基本粒子、激光、数学等方面也有不少收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革开放。1978~1987年是自治区科技工作全面高速发展的十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自治区召开了全区科学大会,奖励一大批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委员会科技组、科技局恢复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也恢复了建制,并建立了内蒙古科技馆,1980年开始出版《科技报》。
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提出了技术人员归队,合理流动,录用闲散科技人员等一系列措施。自治区党委成立了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后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干部局。领导干部听科学普及讲座。恢复了职称评定工作。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年召开科学技术成果评选授奖大会。
工业技术方面。首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全面技术引进,从根本上改善了各个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无论是冶金、机械、电子、建材,还是轻工、纺织、皮革、食品工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出许多新产品,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电子及电子计算机的大量引入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先后引进用于科学计算、有限元分析、气象分析、人口普查、工业普查、高等学校招生分数统计管理的中型机、小型机多台。还有大批的微型机。软件方面不但采用了多种汉字输入系统,而且独创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蒙文信息处理软件,制定蒙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
交通通信技术发展在本阶段十分醒目。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铁路货运客运量数倍增大。民航事业更是一日千里,机型由活塞式,国产运-7型,发展到英国BAe-146型喷气客机。各地机场陆续扩建。
内蒙古地区首次出现了电报译码机,传真电报。1979年5月l日开始了彩色电视播出。1981年通过微波干线转播党中央电视台节目。1984年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内蒙古电视机厂建成。1987年内蒙古彩电中心竣工。1986年呼和浩特电信局卫星地面站建成。第二年全区地面站即达165个。1987年首次出现了无线电寻呼服务。
冶金矿山方面。白云鄂博矿发现多种新型矿物。稀土冶金技术不断提高。稀土在冶金、轻工、化工方面应用日广。出现了高磁能合金及多种磁性材料产品。国家多次在包头召开包头矿综合利用科技会议。
准格尔煤田开始了大规模勘探。东胜煤田进入了开发高潮。
新能源开发及应用成绩卓著。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我区已能批量生产各种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装机6万台,列全国第一。给千里草原带来了光明。太阳能电池也经过单晶、多晶到绒面的发展。不但建成了一批被动式太阳房,而且大力推广太阳能畜舍,接羔房。
国土资源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国土开发整治试点,区划化经营管理。出版了《内蒙古国土资源地图集》。遥感技术及卫星图片开始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探矿等方面得到应用。
环境保护首次提上了日程。1979年成立了自治区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环境质量评估研究。自然保护区和“人与生物圈”也列入了计划。
农业技术。一方面继续进行玉米、小麦、谷子、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良种的引进、培育与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经济作物甜菜、向日葵、大豆良种的研究与开发。耕作制度上引进粮草轮作,地膜覆盖,干旱农业,节水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并发展成为模式化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方面重点是盐碱地治理。
林业水土保持方面开展了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干旱黄土丘陵造林,速生丰产林,飞播牧草,种植柠条等措施。小流域治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成立了治沙造林所和试验中心。
畜牧业方面大力引进国外优良畜种,审定命名了一批优良畜品。如引进澳洲美利奴种羊改良内蒙古羊;培育命名了敖汉细毛羊、乌珠穆沁羊;锡林郭勒马、三河马、草原红牛、三河牛等。推广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推出多种畜牧业适用技术。引进了网围栏。
与此同时禽类饲养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蛋鸡和肉鸡的饲养有了飞速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饲料及添加剂工业。
医药技术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术。如颅内外动脉吻合,心脏瓣膜置换,尿道电切。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如B超,断层X射线诊断机(CT),彩色多普勒仪。在癌症研究、血红蛋白研究、中西医结合、蒙医蒙药方面也出现不少突出成果。
基础研究方面。有罗辽复的基本粒子理论,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李迪的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等。1983年包头市第九中学教师陆家羲关于“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组合数学的研究”,1994年内蒙古大学旭日干在日本进行首例试管羔羊成功,均获得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一阶段中,教育事业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很大发展。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79年恢复教师、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内蒙古各大学也都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泛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至1987年共派出留学生、进修生300余名。并开辟了自治区派遣留学生的地方渠道,为自治区民族科技人员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大量引进国外智力,从语言到各学科,从教育到各工业部门。许多外籍华人、国外著名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我区考察,参加会议,讲学。
我区开始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立大学教学研究中心。自治区科委成立了测试中心。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开通科技情报国际联机检索。
自治区科委组织全区专家编写“七五”技术发展政策,出版《科学管理研究》。软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起步,并日益受到重视。
1987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四十周年。至1987年,一个能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我区地区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的科学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北纬37°24′~53°20′,东经97°10′~126°09′。国界线总长4200公里。
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3%。
全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属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共有大兴安岭,阴山及贺兰山三大山系。全区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千余个,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等。
全区草原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74.4%,森林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13.6%。
全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气候区域。春季气温骤升,多风干旱;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早临;冬季寒冷漫长,降雪较多。全区年降水量100~450毫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太阳辐射则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自然分界线。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
内蒙古地区是人类最古老的摇篮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呼和浩特市市郊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萨拉乌苏文化属于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呼伦贝尔盟的扎赉诺尔人和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而赤峰市郊红山文化和敖汉旗的小河沿文化又是新石器时代的见证。自治区中南部又具有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诸多特征。
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出现了牧业部落。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有:猃狁、匈奴、林胡、楼胡、楼烦和东胡。
秦汉时期,匈奴强盛,曾臣服于汉朝。呼和浩特南郊昭君墓相传为出嫁给匈奴单于的西汉宫妃王嫱墓葬。
汉朝时期,东胡系统中的鲜卑,乌桓兴起于内蒙古东部,曾南下建立北魏政权。今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境内的嘎仙洞经考证为鲜卑王室祖先旧墟。
公元6至7世纪,突厥在北方兴起,曾与中原隋唐王朝战火频繁。突厥汗国衰亡后,内蒙古东部契丹兴起,10世纪建立辽国,与中原北宋王朝对峙。辽国五京中上京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在赤峰市宁城境内。北宋末年,东北女真贵族建立金朝,取代辽国。12世纪,蒙古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流域兴起。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史称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四大汗国,先后攻灭了西夏,金朝和南宋,最后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元朝上都(夏季陪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明朝灭亡元朝后,内蒙古地区处于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状态。一部分蒙古族退至漠北;另一部分在漠南的蒙古部落则与明朝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修建了库和屯,即今呼和浩特。
清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首先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划为6盟49旗。从此大漠南北的蒙古被称为内外蒙古。
鸦片战争后,内蒙古地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入沙皇俄国,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范围。1931年“九·一八”事变,内蒙古东部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成为伪满洲国的部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内蒙古西部大片领土。1939年成立了傀儡政权蒙古联合自治政府(蒙疆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正式成立。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到1957年,全区人口2029.3万人,其中蒙古族285.5万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设4直辖市(呼和浩特、包头、赤峰、乌海)8盟(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下设54旗、17县、13县级市、16市辖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
本志断限,上溯远古,下限1987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科学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远古至1840年)科学技术
内蒙古地区曾是人类古老文化源头之一。40万年前已懂得用火。特别在农牧业、手工业和医药技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5万年前),内蒙古地区已有家畜的祖先——真马、真牛、真羊、真驼。
新石器时代(约1万至4000年前)出现了原始家畜驯养业,并逐步向原始游牧业过渡。《史记·匈奴列传》:唐虞山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并且出现了种间杂种——马骡和驴骡。
商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3世纪)内蒙古地区已有较发达的制陶业和冶铜技术。内蒙古东西部均有大量青铜刀剑、饰物;各种陶器出土。1978年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出土的周朝青铜针,经鉴定为医畜刺用针。
秦代统一中原后,开始向内蒙古西部移民垦殖,逐步发展农业。修筑了由咸阳至九原(今包头市西)的驿道,至今东胜市漫赖乡残留百余米。赤峰市出土“始皇诏铁石权”,上铸秦始皇26年统一度量衡诏书。
汉代,内蒙古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呼和浩特黄合少乡发现西汉铁工厂遗迹一处。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居延泽(今额济纳旗)及朔方(今河套)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居延汉简》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名称就有十多种,并出现了粮食。云中(今托克托古城)出现了铁木复合农具。朔方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灌溉设施——汉渠。
东汉汉武帝时已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盐官。匈奴人入汉朝养马,擢升为马监。
南北朝时鲜卑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并继续在河套地区辟田屯垦,通渠灌溉。史载北魏曾开辟黄河中游(今银川到乌拉特前旗)的粮运。
唐代,内蒙古地区突厥马闻名中原。《唐会要·诸蕃马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盛唐时期,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载有“匈奴露宿丸治寒冷积聚方”。藏医《四部医典》中载有蒙古炙疗法。
五代时契丹族建立辽国。大量迁入关内移民在塞北垦殖定居。各种锄、锹、镐、犁、铧等农具普遍使用,蔬菜瓜果种类繁多。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在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上修建的潢水石桥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石拱桥。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建。
宋代蒙医蒙药中炙疗,正骨疗法,酸马奶食疗法应用已广。宋人出使辽国曾见用酒将马麻醉后施行割肺手术。辽国出现官营牧场,延续至金朝。
元代蒙古族建立了一统南北的王朝。在蒙古汗国时代已出现保护草原的法令。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天文纬度测量。全国共设27个观测站,内蒙古地区有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北京(今赤峰市宁城县)2个观测站。
1298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1271~1295年间他在东方游历的见闻。书中大量记录了元朝初年的故事,战争和蒙古大汗朝廷宫殿盛况,以及各地名城物产富庶,文教昌明的繁荣景象。书中涉及科技也有不少,如“契丹全境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这是内蒙古地区用煤的重要记载。又如关于蒙古族季节放牧方式的描述,“每逢冬季届临,他们就会移居到一个比较温暖的草原。……。到夏季,他们又迁移到山里比较凉爽的地方”。
元代蒙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元太医忽思慧在元文宗年间(1330年)编成《饮膳正要》,是第一部将药物学与营养学熔于一炉的专著。
明代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居漠北,一部分在漠南与明朝互市通商。土默特部俺答汗在发展牧业的同时,大量接纳由山西流入的汉人发展农业。中原的瓜、茄、芥、葱、韭等传入内蒙古西部。沿大黑河两岸建立了数百个农牧结合的“板申”(村庄)。
清代内蒙古地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清康熙年间伊克昭盟开采天然碱湖,粗加工为“锭子碱”,作为食用和手工业原料。小煤矿开采遍及全区。
蒙医药及专著不断出现。蒙医与藏医不断溶合借鉴。中医中药也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发展。
清代内蒙古地区交通日益繁忙。设有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5路驿站,分别从京师(今北京)通往内蒙古各盟旗。
蒙古族天文历算家明安图先后完成《律历渊源》,《割圆密率捷法》等重要天文、数学巨著。清乾隆二年(1737年)归化城金刚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建立,塔下北院墙上嵌有蒙文星座图石刻。
雍正年代,德国及俄国学者开始进入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开始与西方科学技术接触。
近现代(1840~1912~1947年)科学技术
1840年后,西方科学技术逐步传入内蒙古地区。清同治五年(1866年)法国学者戴维(P.A.David),同治九年(1870年)俄国学者普热瓦尔斯基(H.M.IIржевальский)相继来到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比利时神父德玉明等来内蒙古地区传教,并最早将西方医学传入。1877年归化城设立牛痘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罗马圣母圣心教会天主堂在三道河(今磴口县)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开始了较快发展。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东铁路呼伦贝尔段开工,1903年交付营运。1908年张家口—绥远铁路开始测量,1921年建成。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京经张家口、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恰克图长途电报线路建成。同年成立海拉尔邮局。
随着中东铁路建成,俄侨带入奶牛饲养。1917年后又带入大批奶牛到三河地区,经长期杂交选育,形成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三河奶牛品种。
俄方矿务局进一步查明了札赉诺尔煤矿储量。1902年俄侨在通辽开始使用火犁(拖拉机)开荒。1903年俄商在泸滨(今满洲里)开办了蒸汽推动直流发电厂。1906年俄侨建成了扎兰屯吊桥。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内蒙古地区开始设立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设立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与推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绥中学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开始讲授物理、化学课程。1910年绥远设农事试验站,附设农林小学堂。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近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替代传统技术。范围更广,影响更深。但由于交通闭塞,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科学技术进步缓慢。
1912年民国工商部多次派王竹泉、谢家荣、翁文灏、孙建初亲来内蒙古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勘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在1907年成立满铁地质研究所,从事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地质矿产调查。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时,发现了包头白云鄂博铁矿,1935年经何作霖鉴定,在矿石中首先发现稀土矿物。
民国期间内蒙古地区交通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1919年西北汽车公司开办丰镇—归绥—包头之间的汽车运输业。1921年张家口—归绥铁路建成,1923年通车至包头。1926年北京至绥远长途电话开通。1938年开通长途载波电话。1929年修筑了包头—乌拉河公路。1931年中国德国合资欧亚航空公司开辟了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林西—满洲里航线(“九·一八”事变后停航)。1934年绥远东门外修建了飞机场。
与此同时,内蒙古地区产生小型现代工业雏型。1905年归绥开办工艺局,织染毛布。1916年丰镇开采云母矿,兴和开采石墨矿。1920年天津三条石铁工厂来归绥创办铸铁厂。1921年旅蒙商号大盛魁接办绥远地方电灯公司。1930年包头开始生产甘草浸膏。东部满洲里开办牛奶加工作坊,布特哈旗小油坊开始采用丝杠榨油机榨油。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厂生产双驼牌面粉。1934年绥远省官商合办绥远毛织股份有限公司(今内蒙古第四毛纺厂)。
农牧业发展也逐步向现代科学技术过渡。1913年巴彦淖尔盟王同春在巴盟兴修水利后又跨越黄河到达拉特旗筑坝开渠。1914年索伦旗(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引进畜力割搂草机。1916年奈曼旗将10余万亩土地租押给日本人用拖拉机垦荒种地。1921年绥远省农事试验场成立。1929年合并为农林试验场,分总务、农务、林务三股,在归绥城西南设立苗圃。1930年起绥远省举办农产比赛会。1932年五原农事试验场利用苜蓿试行粮草轮作。1936年五原农事试验场试种甜菜成功。1940年绥西农业改进所在临河世成西成立,从事农、牧、林、果等研究和生产。1944年河套地区通过甘肃引进“华莱士”硬皮甜瓜。
医药卫生技术在此阶段有了进步发展。1917年开办了现代医院。1923年天主教会在归绥开办公教医院(今呼和浩特市医院)。山东齐鲁医学院毕业生韩鸿德在包头开设鸿德医院,接种牛痘,新法接生。30年代一批兽医药业在归绥开业。由于医学技术进步,开始对鼠疫、克山病、炭疽等地方流行病进行了初步调查。1922年哲里木盟博王旗(今科尔沁左翼后旗)建立了伊胡塔职业学校,培养现代兽医技术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学技术更多受到日本的影响。
1934年伪满洲国马政局在东部地区建立多处种马场,改良牛马。1936年设立检疫机构,对家畜传染病进行普查。1935年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实业学校成立,是东部最早的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与此同时,为了侵略和掠夺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进行了各种资源矿产调查。1933年日本人编写了通辽开鲁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938年满铁地质调查所出版《1:100万满州地质及矿产分布图》。除此,日本植物学家编著《满洲植物考察》,北满经济调查所出版《大兴安岭纵断调查报告》。1941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调查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同年满铁株式会社出版《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概述了呼伦贝尔草原生物资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及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科学技术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甚少进展。
当代(1947~1987年)科学技术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科学技术重点首先放在群众性传染病防治和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工农牧业生产上。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中提出“保护牧场,畜牧业改善饲养法,提倡打井,储草,增进医疗卫生防疫及兽医设备”等措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原东北人民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恢复工作,并于1953年开始了国家重点项目大规模筹建工作。
工业技术方面。1950年建立海拉尔乳品厂(前身与长春市合营牛乳化工厂)。1951年包头铁工厂(今包头市冶金矿山机械厂)投产。同年热河省麻黄素厂(今赤峰市制药厂)制得左旋盐酸麻黄素。1952年伊克昭盟天然碱公司成立。牙克石乳品厂首次生产出奶粉。1952年归绥砖瓦厂(今呼和浩特砖瓦厂)建厂。除此,各行业均开展了技术革新,改善操作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活动。如归绥面粉厂工人改造锅炉,大兴安岭林区工人改进锯伐作业,热河省麻黄素厂提高麻黄收得率等。
农牧业技术方面。1949年起自治区政府建立多处种畜场。1950年大批由苏联引进优良品种。东北人民政府推广新式农具,开展田间选种运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在哲里木盟钱家店建立农业试验场,各盟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1年推广赛力散农药拌种。1952年西辽河平原建立有计划的灌区。
医疗卫生工作是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重点。1947年东北防疫队和苏联防疫队联合进行鼠疫疫情调查。1948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流行病防治所。1950年在张家口成立察蒙鼠疫防治所。同年自治区性病普查普治队深入牧区工作。自治区农牧部还设立兽医机动防疫队。
为了开展工作需要,大量培养及吸收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1948年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从乌兰浩特内蒙古军政大学挑选出130名学员派往吉林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机械制造、化工、矿山机电和土木建筑专业。这是我区由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工业技术干部。1950年首批由国家统一分配的43名大学毕业生来到内蒙古。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在乌兰浩特成立,1954年迁呼和浩特。同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在归绥成立。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有计划的大规划发展时期。
工业技术方面。一方面全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开始在我区西部工业城市包头筹建,另一方面自治区地方工业由点及面,填平补齐,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3年党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成立包钢筹备组。1957年厂区建设开工典礼。1953年海拉尔皮革厂引进捷克制革设备。年底,华北地质局提交《绥远省伊克昭盟准格尔煤田普查报告》。1954年又提交《乌兰察布盟石拐子煤田长汗沟井地质评勘报告》。1954年呼和浩特农业机械厂试制成功韧性铸铁和球墨铸铁,呼和浩特新生铁工厂生产工业锅炉。1955年海拉尔机械铁工厂(今海拉尔牧业机械厂)试制出剪毛机及农用水泵。1957年内蒙古新生联合机械制造厂生产出10千瓦J型电动机。
工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始起步。1954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业部化验室,1956年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业实验所(今自治区轻工研究所,乳品研究所)。
交通运输方面。1953年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开工,1954年底建成,1956年开通中蒙苏联运。1954年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同年电台维修部组装成功7灯电子管收音机。1956年呼和浩特至海拉尔长途载波电话线路竣工。1956年1月二连浩特国际邮件交换站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成第一座农村有线广播站。1957年呼和浩特至包头电传电路开通。
公路方面。1953年建成卓资山南河大桥,包头昆都仑大桥。1956年呼和浩特至武川正规划公路建成。
农牧业技术方面。195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拌种农药。1954年全区第一个国营农业机械化农场——巴彦塔拉农场在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建立,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哲里木盟通辽钱家店拖拉机站成立。195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
牧业方面。开展了草原资源调查,优良牧草引种,兽医防疫,畜禽品种引进等工作。与此同时,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院(今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有关专业学会相继建立。
医药卫生方面。开始对一些主要传染病(鼠疫、布鲁氏菌)进行了调研。内蒙古医学院和中蒙医研究所成立。初次开展了工业职业病调查。
1956年在全国“向科学进军”号召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文化、教育及知识分子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1955年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成立自治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1956年7月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科普)成立。1958年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959年改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内蒙古分会(科联)成立。后科普与科联合并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科协)。
自治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于1957年成立,乌兰夫主席亲任校长。
1958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以及随后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事业有较大幅度的波折。
大跃进促进了自治区各工业部门,特别是地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成百上千的各类工厂在内蒙古草原上出现。经过调整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森工、机械、化工、电子、建材、轻纺、皮革、食品和军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逐渐合理。
1959年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出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专程前来剪彩。同年包头铝厂电解车间出铝。1957年包头糖厂投产。1958年海拉尔牧业机械厂建成。1960年包头棉纺厂(今包头纺织总厂)试产。
1958年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成立。同年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开始研制小型电子管计算机。1962年中科院内蒙古分院缩编为内蒙古综合研究所。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指导下,沿海一部分工厂内迁,更名为内蒙古动力机厂、电动工具厂、电子设备厂、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呼市制锁厂、内蒙古电线厂、巴盟面粉机械厂、集宁电焊条厂等,填补了自治区工业不足。
在此期间,我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开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崭露头角。如内蒙古大学罗辽复在基本粒子方面的探索,内蒙古医学院陈锵有关心脏病的研究,内蒙古大学师树简等关于二茂铁的研制等。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工作在“左”倾路线影响下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科研机构被撤销或兼并,科技人员下放及流失,科技工作受到极大摧残。但广大科技人员仍在困境中排除干扰,不断前进,取得了不少成果。
农牧业方面。培育和推广各种新品种、杂交品种。甜菜、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品种不断更新。在耕作制度上开始复种套种,化学施肥,节水试验。园艺方面始建塑料大棚。牧业方面通过多年选育,命名了一批新的优良畜种,如科尔沁细毛羊、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
工业方面。包钢炼钢、初轧、轨梁、无缝各厂相继投产,不断试制出新的产品。稀土合金生产起步。1971年伊盟绒毛厂建成。特别是电子及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如呼市电子设备厂的光电输入机、磁带机、平板数字处理绘图机、呼市电子仪器厂的各种示波器、半导体厂的大功率半导体管。1970年全区单晶硅大会战。呼市试制成TQ-1型晶体管计算机。1976年国产DJS-21型计算机在包钢投入试用。
“文化大革命”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兴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如乌拉山化肥厂,海渤湾玻璃厂)也开始发挥作用。
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再生)能源工作开始发展。1974年研制成功30瓦微型风力发电机。召开了沼气、太阳能利用示范现场会议。
通信广播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呼市电视设备厂生产各种差转设备。1969年广播设备修造厂(今内蒙古电视机厂)开始生产35厘米黑白电视接收机。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发射站台及设备也不断完善。
医药技术方面。在继续对传染病深入探讨的同时,较多地注意到地方病(如氟中毒、碘缺乏等)的研究。同时完成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如断手再植、左足右移、肾自体移植、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复杂尿瘘等。
基础研究在基本粒子、激光、数学等方面也有不少收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革开放。1978~1987年是自治区科技工作全面高速发展的十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自治区召开了全区科学大会,奖励一大批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委员会科技组、科技局恢复为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也恢复了建制,并建立了内蒙古科技馆,1980年开始出版《科技报》。
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提出了技术人员归队,合理流动,录用闲散科技人员等一系列措施。自治区党委成立了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后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干部局。领导干部听科学普及讲座。恢复了职称评定工作。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年召开科学技术成果评选授奖大会。
工业技术方面。首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全面技术引进,从根本上改善了各个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无论是冶金、机械、电子、建材,还是轻工、纺织、皮革、食品工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出许多新产品,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电子及电子计算机的大量引入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先后引进用于科学计算、有限元分析、气象分析、人口普查、工业普查、高等学校招生分数统计管理的中型机、小型机多台。还有大批的微型机。软件方面不但采用了多种汉字输入系统,而且独创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蒙文信息处理软件,制定蒙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
交通通信技术发展在本阶段十分醒目。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铁路货运客运量数倍增大。民航事业更是一日千里,机型由活塞式,国产运-7型,发展到英国BAe-146型喷气客机。各地机场陆续扩建。
内蒙古地区首次出现了电报译码机,传真电报。1979年5月l日开始了彩色电视播出。1981年通过微波干线转播党中央电视台节目。1984年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内蒙古电视机厂建成。1987年内蒙古彩电中心竣工。1986年呼和浩特电信局卫星地面站建成。第二年全区地面站即达165个。1987年首次出现了无线电寻呼服务。
冶金矿山方面。白云鄂博矿发现多种新型矿物。稀土冶金技术不断提高。稀土在冶金、轻工、化工方面应用日广。出现了高磁能合金及多种磁性材料产品。国家多次在包头召开包头矿综合利用科技会议。
准格尔煤田开始了大规模勘探。东胜煤田进入了开发高潮。
新能源开发及应用成绩卓著。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我区已能批量生产各种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装机6万台,列全国第一。给千里草原带来了光明。太阳能电池也经过单晶、多晶到绒面的发展。不但建成了一批被动式太阳房,而且大力推广太阳能畜舍,接羔房。
国土资源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国土开发整治试点,区划化经营管理。出版了《内蒙古国土资源地图集》。遥感技术及卫星图片开始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探矿等方面得到应用。
环境保护首次提上了日程。1979年成立了自治区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环境质量评估研究。自然保护区和“人与生物圈”也列入了计划。
农业技术。一方面继续进行玉米、小麦、谷子、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良种的引进、培育与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经济作物甜菜、向日葵、大豆良种的研究与开发。耕作制度上引进粮草轮作,地膜覆盖,干旱农业,节水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并发展成为模式化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方面重点是盐碱地治理。
林业水土保持方面开展了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干旱黄土丘陵造林,速生丰产林,飞播牧草,种植柠条等措施。小流域治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成立了治沙造林所和试验中心。
畜牧业方面大力引进国外优良畜种,审定命名了一批优良畜品。如引进澳洲美利奴种羊改良内蒙古羊;培育命名了敖汉细毛羊、乌珠穆沁羊;锡林郭勒马、三河马、草原红牛、三河牛等。推广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推出多种畜牧业适用技术。引进了网围栏。
与此同时禽类饲养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蛋鸡和肉鸡的饲养有了飞速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饲料及添加剂工业。
医药技术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术。如颅内外动脉吻合,心脏瓣膜置换,尿道电切。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如B超,断层X射线诊断机(CT),彩色多普勒仪。在癌症研究、血红蛋白研究、中西医结合、蒙医蒙药方面也出现不少突出成果。
基础研究方面。有罗辽复的基本粒子理论,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李迪的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等。1983年包头市第九中学教师陆家羲关于“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组合数学的研究”,1994年内蒙古大学旭日干在日本进行首例试管羔羊成功,均获得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一阶段中,教育事业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很大发展。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79年恢复教师、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内蒙古各大学也都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广泛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至1987年共派出留学生、进修生300余名。并开辟了自治区派遣留学生的地方渠道,为自治区民族科技人员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大量引进国外智力,从语言到各学科,从教育到各工业部门。许多外籍华人、国外著名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我区考察,参加会议,讲学。
我区开始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立大学教学研究中心。自治区科委成立了测试中心。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开通科技情报国际联机检索。
自治区科委组织全区专家编写“七五”技术发展政策,出版《科学管理研究》。软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起步,并日益受到重视。
1987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四十周年。至1987年,一个能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我区地区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的科学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