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多公里。至1990年,内蒙古邮电通信企业在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里,为自治区所辖8个盟、4个市、51个旗、18个县、3个自治旗、12个县级市、16个市辖区的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服务人口2145.7万,其中蒙古族337.5万。其他少数民族78.3万。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远古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揺篮之一。在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间,北方各民族与内地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交往。
内蒙古地区通信历史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300多年即有与中原通信联系的记载。烽燧通信始于西周,大将军南仲于河套一带(今伊克昭盟)用烽火通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魏、秦、赵、燕四国均筑长城烽燧用于军事防御。其后,秦、汉、隋、唐、辽、宋、金、元、明在今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烽燧达3万多公里,从今内蒙古西部区的额济纳旗至东部区的呼伦贝尔盟(8个盟4个市)都有遗址。
内蒙古的邮驿通信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北方边防建设,于公元前212年至210年,自咸阳经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甘泉山始,修“秦直道”直抵九原郡(今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一说包头市麻池古城),传送文书与军令。汉、唐、宋时期,均在今内蒙古地区建有驿路,设有驿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和建立蒙古国过程中,因军事、政治、经济运输和通信的需要,在今内蒙古地区这片“兴王故地”的蒙古国广袤的领土上广设站赤(驿站),自建元朝“凡在属国,皆设驿站、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元朝全境有驿站1万多所,驿马20万匹。1953年在乌兰察布盟凉城县三义泉村发现元代大同驿路上的铜质“常乐站印”;1981年在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吉木图朗乡甘珠花发现大都(今北京)经祥州至呼伦贝尔驿路上的铜质“祥州站印”是最宝贵的历史见证。元代还在大都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上都至京兆(今西安市)设急递铺,递送重要文书。清代,自京师(北京)设五条驿路,达内蒙古地区六盟四十九旗。邮驿是官办通信机构,民间不得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贸易往来日趋增多,清末出现了民营商业性通信组织—民信局。内蒙古地区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包头、丰镇、多伦等地设有“永利”、“三盛”、“三顺”民信局数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大肆侵犯中国的主权。内、外蒙古地区是沙皇俄国侵略的主要目标。沙俄首先霸占和控制了由中俄两国合办的由北京至恰克图(今俄罗斯与蒙古国边境)的驿路。此驿路主要传送沙俄的函件和包裹,蒙古族站丁承担着繁重的运递任务。按《中俄天津条约》规定,所有驿站费用,由俄国和中国各出一半,而实际上全部由中国负担。沙俄还于1897年利用修建中东铁路的机会,在内蒙古的满洲里、海拉尔、扎兰屯等地设立“客邮局”和“战地”邮局。
1885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湖南候补知府周冕(周嘉禾)会同地方有关人员建吉林省城经黑龙江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黑河电报线,1887年10月竣工,线路长1080公里,投资银10万两。1897年至1899年,修建由北京经张家口、滂江(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境内)、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恰克图的电报线路。全长2194华里,此两条线是内蒙古地区设立最早的电报线。
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近代邮政。1902年,太原副邮界在归化厅、绥远厅(今呼和浩特新城区)设立2处邮寄代办所,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自办邮政通信机构。1903年沿中东铁路的满洲里、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等站设有电话,系俄人经办。1907年赤峰设电报局,1910年,归化设电报局,1913年,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成立电话局。之后,内蒙古地区的近代邮政、电信通信缓慢地发展起来。
清末和民国时期,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绥远邮政机构分别隶属甘肃邮区和山西邮区。1926年1月1日,绥远地区邮政局、所全部划归北京邮区管辖。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地区的邮政局隶属直隶邮区和河北邮务管理局。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邮政局、所隶属吉黑邮区和奉天邮区。各地之电信通信机构,也分别隶属山西、甘肃、直隶、奉天、黑龙江等省区电信管理局(处)管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东北及华北等地区,内蒙古的邮政、电信大部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赤峰以东地区隶伪满洲国交通部之下的新京(今长春)、哈尔滨及锦州邮政管理局;包头以东至多伦地区的邮政、电信隶伪蒙疆政府的交通部(设在张家口)管辖;阿拉善、河套、伊克昭盟地区邮政、电信隶国民政府交通部管理。晋绥革命根据地设有人民邮政通信机构和地下交通线,隶晋绥边区人民政府领导。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东部地区获得解放。邮政、电信被地方政府接管。各地电信、邮政设施在日本投降时被破坏,通信处于瘫痪状态和恢复阶段。绥远地区之邮政、电信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邮电无统一领导机构,全区有邮电局所23处,有职工165人,通信线路1400公里,电话机614部。设有内蒙古自治政府邮电管理局(辖兴安盟)、呼伦贝尔盟邮电管理局(辖海拉尔地区)、纳文慕仁盟邮电管理局(辖扎兰屯地区),分散经营,分别由当地政府领导,业务上受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领导。1949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总局在乌兰浩特成立,隶属内蒙古自治政府交通部领导,东三盟始统一集中管理。俟后,增辖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邮电机构。
解放战争时期,绥远省邮政、电信分设,各成系统。1947年7月1日,绥远省地方专用电话总局(隶省建设厅)与电信局合并,成立归绥电信指挥局,隶交通部第七区电信管理局(设北平)。归绥设有邮政局,隶甘宁青邮区第四邮务管理段。全省通信线路由于战争的影响时断时续,通信基本上靠无线电台联系。至1949年9月19日,绥远中、西部地区和平解放。
内蒙古近代邮政、电信自清末开办以来,经历了兴衰起伏、坎坷不平的道路。到1949年末,全区仅有邮电局所114处,邮电职工1628人,邮电业务总量109万元,长途线路2762杆程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880门,其中自动电话只有归绥一个局,容量1200门,邮路总长度11783公里,全区乡镇苏木通邮面为5.1%,通话面为0.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邮电通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全区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内蒙古地区邮电实行“统一领导,整顿恢复”的方针。体制上实行“邮电合一”、“邮发合一”。自治区邮电管理总局于1950年12月在业务上接受邮电部的垂直领导,行政上受自治区政府领导。1951年1月1日改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在通信建设上为沟通首府乌兰浩特到各盟的通信进行恢复与建设。承担昂昂溪至满洲里700多公里国际线路杆线大修和加挂铜线线条任务;开通北京至满洲里,哈尔滨至满洲里载波电话,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着“团结、教育、使用、改造”的原则实行对邮电组织机构、人员职务、工资三不动的政策,12月,北京邮政管理局接管归绥邮局和包头邮局,邮电部接管归绥电信指挥局。
1951年4月1日,北京邮政管理局所辖多伦、宝昌、化德邮电局划归内蒙古。
1952年,邮电部门普遍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些基层企业为了完成过高的生产指标和片面追求收入,发生单纯的业务观点和单纯的盈利观点。1953年初,全区邮电部门开展了“纠偏”运动。认真贯彻执行了邮电部提出的“迅速、准确、安全、方便”“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方针,端正了邮电部门的经营思想。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西迁归绥市,12月1日起与绥远省邮电管理局合署办公。1954年3月6日起,蒙绥正式合并。4月25日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
1954年末,全区有邮电局所344处,邮电职工3680人,邮电业务总量507万元,邮路总长度4.5万公里,达3082个乡(苏木),占乡总数的74.8%。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340门,长途电话电路81路,长途线路8879对公里。有61个旗县可通电话,占旗县总数的75%。邮电业务总收入463.8万元,业务总支出489.4万元,亏24.5万元。
“一五”(1953~1957年)计划时期。开始建设以首府呼和浩特为中心逐步沟通与各盟市旗县的通信网。全区邮电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931.7万元,新建从乌兰察布盟的土木尔台经化德、宝昌、多伦到赤峰的长途通信线路,沟通从首府到东部海拉尔2433公里的载波电话,架设呼和浩特经赛汉塔拉、锡林浩特到林西的长途线路。租用集宁到二连浩特的铁路杆路,加挂集宁至二连浩特的通信线路,开通集宁到二连浩特和北京至乌兰巴托(蒙古国)的长话电路,使16个旗县通了长途电话。扩建呼和浩特市、新建包头、集宁市内自动电话,新建锡林浩特、扎鲁特旗等25个城市的磁石电话,新增市话交换机8264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农牧区通信建设。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县、翁牛特旗、乌丹县、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6个邮电局划入内蒙古。同年4月1日巴彦浩特、额济纳旗、磴口县3局划入内蒙古。经过“一五”计划的建设,到1957年末,全区设局、所563处,邮路达76626公里,长途线路6082杆程公里,长话电路156条,电报电路186条,市话交换机13355门(自动电话2200门),设市内电话的旗县市达76个,农话交换机容量达3049门,农话线路6817杆程公里,线条总长度6993对公里,农村电话机总数达1421部。实现了乡乡通邮路,90%以上的旗县设有市内电话。邮电业务总量867.4万元。
1958年,工农业实行“大跃进”。内蒙古邮电部门积极贯彻“大、中、小并举”和“土洋结合”的方针,朝着“逐步建成一个以现代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的目标迈进。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响应邮电部“大办邮电工业,自己武装自己”的号召,全区掀起自办工厂的高潮,研制生产单路、铁三路载波机。遵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设立机构开辟邮路,到年底全区旗县以内邮路增到81072公里。到1960年,设有局所的公社比重达到96.1%,农村电话线路42211杆程公里,农话交换机24613门,通话公社达到98.8%,通话大队65%。长途和市话的机线设备都有大幅度增加,邮电业务总量和邮电业务收入创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出现高指标、瞎指挥、虚报浮夸、弄虚作假。1958年末,邮电企业领导体制变革,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实行由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和邮电部双重领导。邮电企业层层下放,放而不管,在所谓“大破陈规陋习”的口号下,统一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大破大立”破而不立,干线通信调度失灵。内蒙古的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邮电通信发展受到制约,成为发展通信中的沉痛教训。
为了纠正连续三年“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及“左”的错误,1961年党中央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停缓建一些邮电基本建设项目;调整了服务水平,撤销了设置不合理的邮电服务机构;调整了业务范围和城乡投递频次;开展了精简人员工作;对邮电工业进行调整和整顿,缩小了规模。邮电管理体制再次实行以邮电部、管理局为主和地方政府管理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恢复了正常的通信秩序,使邮电通信畅通有了保障。在调整期间,邮电职工试验成功蒙文电报,建成自治区第一条呼和浩特至集宁的24路微波线路。全区旗县全部通了电话和电报,自治区首府到各盟市局长话电路实现了载波化。邮电业务经营自1958年到1964年连续7年扭亏为盈。1965年全区邮电各项主要指标都比1957年有较大增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邮电部门受到严重冲击。全区各级邮电局被造反派夺权,主要领导干部被揪斗,工作陷于瘫痪,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干扰。在“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左”的思想指导下,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挖内人党”(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批林(彪)批孔(丘)”、“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中,受迫害的干部职工达2844人,其中冤死45人,残废、基本残废426人。管理局机关有199人被错误地打成“新内人党”,有191人被送到唐山和柴沟堡学习班进行“斗批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批修正主义路线,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有20多名干部被送到农村插队落户,还有的被调出邮电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各级邮电部门。1969年8月,东三盟和西三旗从内蒙古划出,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三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年12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撤销,邮电分设,分别成立各级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实行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电信局由各级军区(武装部)领导。1969年12月19日起,全区邮政、电信全面实行军管。这次体制变动,又一次打乱邮电系统管理,削弱了邮电通信的集中统一领导,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1973年邮政、电信又重新合并,恢复原来的邮电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中,批“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改革沿袭封资修”规章制度,造成邮电通信质量下降,企业经营亏损,给邮电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是严重的。由于客观上对邮电通信要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多数邮电职工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使损失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基本上保证了通信。这一时期,由于加强了边境通信和战备通信建设,通信能力仍有较大的增强。主要工程有酒泉至额济纳旗、临河至海勃湾长途线路工程,通辽经扎兰屯至海拉尔12路载波工程,呼和浩特至北京12路载波工程,锡林浩特自动电话工程,建成呼和浩特电信局二站,开通呼和浩特至北京、山西和各盟市的迂回电路。邮政方面开办了呼和浩特经赛汉塔拉至锡林浩特、呼和浩特经和林格尔至清水河县、呼和浩特经武川县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自办汽车邮路等。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结束了十年的动乱局面。全区邮电通信开始走上整顿发展道路。由于对“文化大革命”时的错误理论和政策尚未纠正过来,又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77年,邮电部又提出“大干快上”,三年内实现“旗县电话自动化、旗县至公社电路载波化、电报传真化、有条件的农村牧区投递摩托化”新的“四化”跃进计划。这种超越客观条件,过高的奋斗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学大庆、赶延寿运动中,部分旗县局开展了大搞半电子自动电话的群众运动。这些设备都因质量不过关,很快被淘汰,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这一时期,邮电职工为尽快发展通信事业,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罪行,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通过对真理标准的讨论,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落实党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邮电通信建设和管理工作仍然取得成绩。1978年,全区固定资产达1.86亿元,邮电业务总量4158.7万元,邮电局、所1519处,邮路总长度1.73万公里,自办汽车邮路1.45万公里,电报电路393路,长话电路651路,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1850门,其中自动电话22280门,自动电话占42%。衣话交换机71541门,农话线路79742对公里。首府至盟市长话电路平均达9.3路,盟市至旗县平均3.7路。乡镇(苏木)设有邮电服务机构的比率占85.7%,通邮乡镇达100%,通邮大队99.1%,通邮生产队79%,通话乡镇98%,通话大队83.4%,全区电话普及率0.53%,城市电话普及率1.7%。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全区邮电工作始终围绕通信这一中心,集中精力搞通信建设,开展企业整顿,增强通信能力,发展业务,提高通信质量,改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开创了邮电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7月1日起,东三盟和西三旗邮电机构分别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甘肃、宁夏划归内蒙古邮电管理局。1980年1月1日,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实行以邮电部为主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地方国营农村电话实行独立核算。公社以下集体所有制农村电话,由公社自建、自用、自负盈亏。理顺了条块关系,充分发挥了党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80年,开通巴彦浩特经银川至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至呼和浩特的载波电路,全区12个盟市局都安装了12路载波机,实现了电报电传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布了优先发展邮电的指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邮电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计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进行通信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全区邮电部门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到1995年,内蒙古邮电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综合通信能力显著增强。“六五”计划期间投资1.6亿元,“七五”计划期间投资3.07亿元,“八五”计划期间投资43.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9.1亿元。新增邮电局所289处,微机1171台套。开通呼和浩特至海拉尔铁路邮路,阿拉善盟(巴彦浩特)至银川自办汽车邮路,俟后又开通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至蒙古国扎门乌德国际快速汽车邮路和呼和浩特至北京、呼和浩特经包头至东胜、乌兰浩特至白城、通辽至沈阳、呼和浩特至锡林浩特快速干线汽车邮路。干线汽车邮路自办率提高到97%。建成呼和浩特邮政枢纽,包头、通辽、锡林浩特、海拉尔、集宁等邮件处理中心。新增邮政生产场地15.35万平方米。新建国家一级干线京沈哈、京呼银兰光缆内蒙古段及区内光缆传输线路1万余公里。新建赤峰至朝阳、乌兰浩特至白城、阿拉善左旗至银川、扎兰屯、甘南等数字微波工程,以及呼和浩特、海拉尔等14座卫星地球站,极大地缓解了长途通信的紧张状况。全区长途业务电路由1980年的751条发展到1.9万条。增长了24倍多。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发展到6.8万路端。全区公众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7万门,比1980年的6.0432万门增长了100余万门。各局电话普遍升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巴彦淖尔盟6个盟市初步建成了扩大的本地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已覆盖11个盟市所在地和46个旗县,10个盟市已进入全国自动漫游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已连通盟市所在地和部分旗县(市)。
——通信网路技术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程控交换、光纤、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通信技术已在内蒙古电信网路得到普遍应用。东起新巴尔虎右旗、西到鄂托克旗,长达4702公里的SDH数字传输系统是中国目前最长的SDH只长途通信干线。1993年,实现旗县以上电话交换自动化,1994年,实现旗县以上长途交换自动化,1995年,又实现旗县以上电话交换程控化和基本实现长途传输数字化。内蒙古电信通信网基本完成了由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计算机技术在邮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建电子化支局163个,储蓄电子化营业窗口295处。报刊发行计算机网、速递查询网、邮政储蓄网已覆盖盟市所在地和部分旗县。呼和浩特“绿卡”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呼和浩特、包头等4个城市实现自动分拣。
——随着综合通信能力的增强和网路技术层次的提高,内蒙古邮电部门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和综合服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全网话机总数发展到85.6万部,1995年比1980年的10.64万部增长了8倍多。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3.79%,城市普及率达到9.07%,农村普及率达到0.6%。多年来反应比较强烈的装电话难、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全区已有569个乡镇实现电话自动化,536个乡镇进入长途自动网,占乡镇总数分别为38.3%和36%。乡镇(苏木)、村(嘎查)通话面分别达到97.3%和21%。邮件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呼和浩特至盟市所在地特快邮件次日投递率达到44.7%。全区乡镇(苏木)、村(嘎查)通邮面分别达到99.98%和96.7%。广告信函、邮购、礼仪专送、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电话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的开办,较好地满足了用户新的需求。邮电局风建设不断深入,装、移、修电话“吃拿卡要”的问题得到有效遏止。电话三项服务承诺、《内蒙古邮电服务规范》等措施的落实,促进了邮电服务工作的改善,“树邮电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初见成效。
内蒙古邮电通信的发展实践,提供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是:
一、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内蒙古邮电通信要加快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内蒙古邮电通信发展的历程,首先是从上到下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明确把加快通信发展,增强通信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胆负债,坚持高起点,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趋激烈的通信市场竞争形势,坚定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发展是硬道理,增强通信能力是基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前提。内蒙古邮电部门确立了“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通信建设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全区上下,步调一致,苦干实干,顽强拼搏,建设步伐一年比一年快,通信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三、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加快内蒙古通信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邮电通信发展一是争取邮电部的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经济核算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二是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使“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得到深入贯彻。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通信发展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三是积极探索与专用通信网等部门互惠互利联合建设的新路子;四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简政放权,调动基层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四、内蒙古邮电通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强化经营。内蒙古在通信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增收节支并重,既努力开拓市场,改善服务,发展业务,增量增收,又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加强成本管理。全区业务收入增长幅度和支差绝对数在全国的排列次序明显前移。
五、坚持两手抓,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实现内蒙古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内蒙古在加快通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一手抓通信建设,一手抓职工队伍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进干部思想好、懂经营、会管理、年轻化的进程;二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通信发展需要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及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职工队伍。
回顾历史,让人奋进;展望未来,前景辉煌。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为适应内蒙古经济与社会发展,邮电通信将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建成辐射全区、纵横交叉、快慢分运,航空、铁路、公路综合利用,相对独立自主的快速高效邮运网。邮政通信实现信息处理网络化、内部作业自动化、搬运装卸机械化和营业窗口电子化,提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电信通信继续完善长途传输网,以盟市为中心,市农话相统一,传输与交换数字化的本地电话网;建成移动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智能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组成的骨干网和七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网络管理网组成的支撑网。通信的发展,将为内蒙古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全方位与多层次的服务。使内蒙古邮电通信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跟上全国发展水平。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多公里。至1990年,内蒙古邮电通信企业在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里,为自治区所辖8个盟、4个市、51个旗、18个县、3个自治旗、12个县级市、16个市辖区的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服务人口2145.7万,其中蒙古族337.5万。其他少数民族78.3万。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远古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揺篮之一。在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间,北方各民族与内地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交往。
内蒙古地区通信历史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300多年即有与中原通信联系的记载。烽燧通信始于西周,大将军南仲于河套一带(今伊克昭盟)用烽火通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魏、秦、赵、燕四国均筑长城烽燧用于军事防御。其后,秦、汉、隋、唐、辽、宋、金、元、明在今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烽燧达3万多公里,从今内蒙古西部区的额济纳旗至东部区的呼伦贝尔盟(8个盟4个市)都有遗址。
内蒙古的邮驿通信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北方边防建设,于公元前212年至210年,自咸阳经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甘泉山始,修“秦直道”直抵九原郡(今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一说包头市麻池古城),传送文书与军令。汉、唐、宋时期,均在今内蒙古地区建有驿路,设有驿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和建立蒙古国过程中,因军事、政治、经济运输和通信的需要,在今内蒙古地区这片“兴王故地”的蒙古国广袤的领土上广设站赤(驿站),自建元朝“凡在属国,皆设驿站、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元朝全境有驿站1万多所,驿马20万匹。1953年在乌兰察布盟凉城县三义泉村发现元代大同驿路上的铜质“常乐站印”;1981年在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吉木图朗乡甘珠花发现大都(今北京)经祥州至呼伦贝尔驿路上的铜质“祥州站印”是最宝贵的历史见证。元代还在大都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上都至京兆(今西安市)设急递铺,递送重要文书。清代,自京师(北京)设五条驿路,达内蒙古地区六盟四十九旗。邮驿是官办通信机构,民间不得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贸易往来日趋增多,清末出现了民营商业性通信组织—民信局。内蒙古地区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包头、丰镇、多伦等地设有“永利”、“三盛”、“三顺”民信局数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大肆侵犯中国的主权。内、外蒙古地区是沙皇俄国侵略的主要目标。沙俄首先霸占和控制了由中俄两国合办的由北京至恰克图(今俄罗斯与蒙古国边境)的驿路。此驿路主要传送沙俄的函件和包裹,蒙古族站丁承担着繁重的运递任务。按《中俄天津条约》规定,所有驿站费用,由俄国和中国各出一半,而实际上全部由中国负担。沙俄还于1897年利用修建中东铁路的机会,在内蒙古的满洲里、海拉尔、扎兰屯等地设立“客邮局”和“战地”邮局。
1885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湖南候补知府周冕(周嘉禾)会同地方有关人员建吉林省城经黑龙江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黑河电报线,1887年10月竣工,线路长1080公里,投资银10万两。1897年至1899年,修建由北京经张家口、滂江(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境内)、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恰克图的电报线路。全长2194华里,此两条线是内蒙古地区设立最早的电报线。
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近代邮政。1902年,太原副邮界在归化厅、绥远厅(今呼和浩特新城区)设立2处邮寄代办所,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自办邮政通信机构。1903年沿中东铁路的满洲里、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等站设有电话,系俄人经办。1907年赤峰设电报局,1910年,归化设电报局,1913年,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成立电话局。之后,内蒙古地区的近代邮政、电信通信缓慢地发展起来。
清末和民国时期,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绥远邮政机构分别隶属甘肃邮区和山西邮区。1926年1月1日,绥远地区邮政局、所全部划归北京邮区管辖。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地区的邮政局隶属直隶邮区和河北邮务管理局。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邮政局、所隶属吉黑邮区和奉天邮区。各地之电信通信机构,也分别隶属山西、甘肃、直隶、奉天、黑龙江等省区电信管理局(处)管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东北及华北等地区,内蒙古的邮政、电信大部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赤峰以东地区隶伪满洲国交通部之下的新京(今长春)、哈尔滨及锦州邮政管理局;包头以东至多伦地区的邮政、电信隶伪蒙疆政府的交通部(设在张家口)管辖;阿拉善、河套、伊克昭盟地区邮政、电信隶国民政府交通部管理。晋绥革命根据地设有人民邮政通信机构和地下交通线,隶晋绥边区人民政府领导。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东部地区获得解放。邮政、电信被地方政府接管。各地电信、邮政设施在日本投降时被破坏,通信处于瘫痪状态和恢复阶段。绥远地区之邮政、电信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邮电无统一领导机构,全区有邮电局所23处,有职工165人,通信线路1400公里,电话机614部。设有内蒙古自治政府邮电管理局(辖兴安盟)、呼伦贝尔盟邮电管理局(辖海拉尔地区)、纳文慕仁盟邮电管理局(辖扎兰屯地区),分散经营,分别由当地政府领导,业务上受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领导。1949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总局在乌兰浩特成立,隶属内蒙古自治政府交通部领导,东三盟始统一集中管理。俟后,增辖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邮电机构。
解放战争时期,绥远省邮政、电信分设,各成系统。1947年7月1日,绥远省地方专用电话总局(隶省建设厅)与电信局合并,成立归绥电信指挥局,隶交通部第七区电信管理局(设北平)。归绥设有邮政局,隶甘宁青邮区第四邮务管理段。全省通信线路由于战争的影响时断时续,通信基本上靠无线电台联系。至1949年9月19日,绥远中、西部地区和平解放。
内蒙古近代邮政、电信自清末开办以来,经历了兴衰起伏、坎坷不平的道路。到1949年末,全区仅有邮电局所114处,邮电职工1628人,邮电业务总量109万元,长途线路2762杆程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880门,其中自动电话只有归绥一个局,容量1200门,邮路总长度11783公里,全区乡镇苏木通邮面为5.1%,通话面为0.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邮电通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全区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内蒙古地区邮电实行“统一领导,整顿恢复”的方针。体制上实行“邮电合一”、“邮发合一”。自治区邮电管理总局于1950年12月在业务上接受邮电部的垂直领导,行政上受自治区政府领导。1951年1月1日改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在通信建设上为沟通首府乌兰浩特到各盟的通信进行恢复与建设。承担昂昂溪至满洲里700多公里国际线路杆线大修和加挂铜线线条任务;开通北京至满洲里,哈尔滨至满洲里载波电话,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着“团结、教育、使用、改造”的原则实行对邮电组织机构、人员职务、工资三不动的政策,12月,北京邮政管理局接管归绥邮局和包头邮局,邮电部接管归绥电信指挥局。
1951年4月1日,北京邮政管理局所辖多伦、宝昌、化德邮电局划归内蒙古。
1952年,邮电部门普遍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些基层企业为了完成过高的生产指标和片面追求收入,发生单纯的业务观点和单纯的盈利观点。1953年初,全区邮电部门开展了“纠偏”运动。认真贯彻执行了邮电部提出的“迅速、准确、安全、方便”“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方针,端正了邮电部门的经营思想。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西迁归绥市,12月1日起与绥远省邮电管理局合署办公。1954年3月6日起,蒙绥正式合并。4月25日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
1954年末,全区有邮电局所344处,邮电职工3680人,邮电业务总量507万元,邮路总长度4.5万公里,达3082个乡(苏木),占乡总数的74.8%。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340门,长途电话电路81路,长途线路8879对公里。有61个旗县可通电话,占旗县总数的75%。邮电业务总收入463.8万元,业务总支出489.4万元,亏24.5万元。
“一五”(1953~1957年)计划时期。开始建设以首府呼和浩特为中心逐步沟通与各盟市旗县的通信网。全区邮电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931.7万元,新建从乌兰察布盟的土木尔台经化德、宝昌、多伦到赤峰的长途通信线路,沟通从首府到东部海拉尔2433公里的载波电话,架设呼和浩特经赛汉塔拉、锡林浩特到林西的长途线路。租用集宁到二连浩特的铁路杆路,加挂集宁至二连浩特的通信线路,开通集宁到二连浩特和北京至乌兰巴托(蒙古国)的长话电路,使16个旗县通了长途电话。扩建呼和浩特市、新建包头、集宁市内自动电话,新建锡林浩特、扎鲁特旗等25个城市的磁石电话,新增市话交换机8264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农牧区通信建设。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县、翁牛特旗、乌丹县、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6个邮电局划入内蒙古。同年4月1日巴彦浩特、额济纳旗、磴口县3局划入内蒙古。经过“一五”计划的建设,到1957年末,全区设局、所563处,邮路达76626公里,长途线路6082杆程公里,长话电路156条,电报电路186条,市话交换机13355门(自动电话2200门),设市内电话的旗县市达76个,农话交换机容量达3049门,农话线路6817杆程公里,线条总长度6993对公里,农村电话机总数达1421部。实现了乡乡通邮路,90%以上的旗县设有市内电话。邮电业务总量867.4万元。
1958年,工农业实行“大跃进”。内蒙古邮电部门积极贯彻“大、中、小并举”和“土洋结合”的方针,朝着“逐步建成一个以现代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的目标迈进。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响应邮电部“大办邮电工业,自己武装自己”的号召,全区掀起自办工厂的高潮,研制生产单路、铁三路载波机。遵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设立机构开辟邮路,到年底全区旗县以内邮路增到81072公里。到1960年,设有局所的公社比重达到96.1%,农村电话线路42211杆程公里,农话交换机24613门,通话公社达到98.8%,通话大队65%。长途和市话的机线设备都有大幅度增加,邮电业务总量和邮电业务收入创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出现高指标、瞎指挥、虚报浮夸、弄虚作假。1958年末,邮电企业领导体制变革,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实行由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和邮电部双重领导。邮电企业层层下放,放而不管,在所谓“大破陈规陋习”的口号下,统一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大破大立”破而不立,干线通信调度失灵。内蒙古的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邮电通信发展受到制约,成为发展通信中的沉痛教训。
为了纠正连续三年“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及“左”的错误,1961年党中央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停缓建一些邮电基本建设项目;调整了服务水平,撤销了设置不合理的邮电服务机构;调整了业务范围和城乡投递频次;开展了精简人员工作;对邮电工业进行调整和整顿,缩小了规模。邮电管理体制再次实行以邮电部、管理局为主和地方政府管理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恢复了正常的通信秩序,使邮电通信畅通有了保障。在调整期间,邮电职工试验成功蒙文电报,建成自治区第一条呼和浩特至集宁的24路微波线路。全区旗县全部通了电话和电报,自治区首府到各盟市局长话电路实现了载波化。邮电业务经营自1958年到1964年连续7年扭亏为盈。1965年全区邮电各项主要指标都比1957年有较大增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邮电部门受到严重冲击。全区各级邮电局被造反派夺权,主要领导干部被揪斗,工作陷于瘫痪,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干扰。在“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左”的思想指导下,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挖内人党”(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批林(彪)批孔(丘)”、“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中,受迫害的干部职工达2844人,其中冤死45人,残废、基本残废426人。管理局机关有199人被错误地打成“新内人党”,有191人被送到唐山和柴沟堡学习班进行“斗批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批修正主义路线,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有20多名干部被送到农村插队落户,还有的被调出邮电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各级邮电部门。1969年8月,东三盟和西三旗从内蒙古划出,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三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年12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管理局撤销,邮电分设,分别成立各级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实行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电信局由各级军区(武装部)领导。1969年12月19日起,全区邮政、电信全面实行军管。这次体制变动,又一次打乱邮电系统管理,削弱了邮电通信的集中统一领导,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1973年邮政、电信又重新合并,恢复原来的邮电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中,批“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改革沿袭封资修”规章制度,造成邮电通信质量下降,企业经营亏损,给邮电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是严重的。由于客观上对邮电通信要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多数邮电职工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使损失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基本上保证了通信。这一时期,由于加强了边境通信和战备通信建设,通信能力仍有较大的增强。主要工程有酒泉至额济纳旗、临河至海勃湾长途线路工程,通辽经扎兰屯至海拉尔12路载波工程,呼和浩特至北京12路载波工程,锡林浩特自动电话工程,建成呼和浩特电信局二站,开通呼和浩特至北京、山西和各盟市的迂回电路。邮政方面开办了呼和浩特经赛汉塔拉至锡林浩特、呼和浩特经和林格尔至清水河县、呼和浩特经武川县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自办汽车邮路等。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结束了十年的动乱局面。全区邮电通信开始走上整顿发展道路。由于对“文化大革命”时的错误理论和政策尚未纠正过来,又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77年,邮电部又提出“大干快上”,三年内实现“旗县电话自动化、旗县至公社电路载波化、电报传真化、有条件的农村牧区投递摩托化”新的“四化”跃进计划。这种超越客观条件,过高的奋斗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学大庆、赶延寿运动中,部分旗县局开展了大搞半电子自动电话的群众运动。这些设备都因质量不过关,很快被淘汰,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这一时期,邮电职工为尽快发展通信事业,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罪行,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通过对真理标准的讨论,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落实党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邮电通信建设和管理工作仍然取得成绩。1978年,全区固定资产达1.86亿元,邮电业务总量4158.7万元,邮电局、所1519处,邮路总长度1.73万公里,自办汽车邮路1.45万公里,电报电路393路,长话电路651路,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1850门,其中自动电话22280门,自动电话占42%。衣话交换机71541门,农话线路79742对公里。首府至盟市长话电路平均达9.3路,盟市至旗县平均3.7路。乡镇(苏木)设有邮电服务机构的比率占85.7%,通邮乡镇达100%,通邮大队99.1%,通邮生产队79%,通话乡镇98%,通话大队83.4%,全区电话普及率0.53%,城市电话普及率1.7%。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全区邮电工作始终围绕通信这一中心,集中精力搞通信建设,开展企业整顿,增强通信能力,发展业务,提高通信质量,改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开创了邮电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7月1日起,东三盟和西三旗邮电机构分别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甘肃、宁夏划归内蒙古邮电管理局。1980年1月1日,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实行以邮电部为主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地方国营农村电话实行独立核算。公社以下集体所有制农村电话,由公社自建、自用、自负盈亏。理顺了条块关系,充分发挥了党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80年,开通巴彦浩特经银川至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至呼和浩特的载波电路,全区12个盟市局都安装了12路载波机,实现了电报电传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布了优先发展邮电的指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邮电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计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进行通信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全区邮电部门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到1995年,内蒙古邮电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综合通信能力显著增强。“六五”计划期间投资1.6亿元,“七五”计划期间投资3.07亿元,“八五”计划期间投资43.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9.1亿元。新增邮电局所289处,微机1171台套。开通呼和浩特至海拉尔铁路邮路,阿拉善盟(巴彦浩特)至银川自办汽车邮路,俟后又开通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至蒙古国扎门乌德国际快速汽车邮路和呼和浩特至北京、呼和浩特经包头至东胜、乌兰浩特至白城、通辽至沈阳、呼和浩特至锡林浩特快速干线汽车邮路。干线汽车邮路自办率提高到97%。建成呼和浩特邮政枢纽,包头、通辽、锡林浩特、海拉尔、集宁等邮件处理中心。新增邮政生产场地15.35万平方米。新建国家一级干线京沈哈、京呼银兰光缆内蒙古段及区内光缆传输线路1万余公里。新建赤峰至朝阳、乌兰浩特至白城、阿拉善左旗至银川、扎兰屯、甘南等数字微波工程,以及呼和浩特、海拉尔等14座卫星地球站,极大地缓解了长途通信的紧张状况。全区长途业务电路由1980年的751条发展到1.9万条。增长了24倍多。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发展到6.8万路端。全区公众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7万门,比1980年的6.0432万门增长了100余万门。各局电话普遍升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巴彦淖尔盟6个盟市初步建成了扩大的本地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已覆盖11个盟市所在地和46个旗县,10个盟市已进入全国自动漫游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已连通盟市所在地和部分旗县(市)。
——通信网路技术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程控交换、光纤、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通信技术已在内蒙古电信网路得到普遍应用。东起新巴尔虎右旗、西到鄂托克旗,长达4702公里的SDH数字传输系统是中国目前最长的SDH只长途通信干线。1993年,实现旗县以上电话交换自动化,1994年,实现旗县以上长途交换自动化,1995年,又实现旗县以上电话交换程控化和基本实现长途传输数字化。内蒙古电信通信网基本完成了由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计算机技术在邮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建电子化支局163个,储蓄电子化营业窗口295处。报刊发行计算机网、速递查询网、邮政储蓄网已覆盖盟市所在地和部分旗县。呼和浩特“绿卡”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呼和浩特、包头等4个城市实现自动分拣。
——随着综合通信能力的增强和网路技术层次的提高,内蒙古邮电部门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和综合服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全网话机总数发展到85.6万部,1995年比1980年的10.64万部增长了8倍多。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3.79%,城市普及率达到9.07%,农村普及率达到0.6%。多年来反应比较强烈的装电话难、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全区已有569个乡镇实现电话自动化,536个乡镇进入长途自动网,占乡镇总数分别为38.3%和36%。乡镇(苏木)、村(嘎查)通话面分别达到97.3%和21%。邮件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呼和浩特至盟市所在地特快邮件次日投递率达到44.7%。全区乡镇(苏木)、村(嘎查)通邮面分别达到99.98%和96.7%。广告信函、邮购、礼仪专送、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电话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的开办,较好地满足了用户新的需求。邮电局风建设不断深入,装、移、修电话“吃拿卡要”的问题得到有效遏止。电话三项服务承诺、《内蒙古邮电服务规范》等措施的落实,促进了邮电服务工作的改善,“树邮电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初见成效。
内蒙古邮电通信的发展实践,提供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是:
一、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内蒙古邮电通信要加快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内蒙古邮电通信发展的历程,首先是从上到下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明确把加快通信发展,增强通信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胆负债,坚持高起点,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趋激烈的通信市场竞争形势,坚定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发展是硬道理,增强通信能力是基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前提。内蒙古邮电部门确立了“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通信建设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全区上下,步调一致,苦干实干,顽强拼搏,建设步伐一年比一年快,通信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三、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加快内蒙古通信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邮电通信发展一是争取邮电部的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经济核算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二是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使“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得到深入贯彻。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通信发展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三是积极探索与专用通信网等部门互惠互利联合建设的新路子;四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简政放权,调动基层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四、内蒙古邮电通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强化经营。内蒙古在通信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增收节支并重,既努力开拓市场,改善服务,发展业务,增量增收,又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加强成本管理。全区业务收入增长幅度和支差绝对数在全国的排列次序明显前移。
五、坚持两手抓,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实现内蒙古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内蒙古在加快通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一手抓通信建设,一手抓职工队伍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进干部思想好、懂经营、会管理、年轻化的进程;二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通信发展需要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及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职工队伍。
回顾历史,让人奋进;展望未来,前景辉煌。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为适应内蒙古经济与社会发展,邮电通信将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建成辐射全区、纵横交叉、快慢分运,航空、铁路、公路综合利用,相对独立自主的快速高效邮运网。邮政通信实现信息处理网络化、内部作业自动化、搬运装卸机械化和营业窗口电子化,提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电信通信继续完善长途传输网,以盟市为中心,市农话相统一,传输与交换数字化的本地电话网;建成移动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智能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组成的骨干网和七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网络管理网组成的支撑网。通信的发展,将为内蒙古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全方位与多层次的服务。使内蒙古邮电通信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跟上全国发展水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