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与东北、华北、西北8个省(区)毗邻,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边境线42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草原、沙漠、山川交错,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适宜发展民用航空事业。
民国19年(1930年),黑龙江省修建满洲里机场,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修建林西机场,开辟上海—南京—济南—北平(今北京)—林西—满洲里航线,“九·一八”事变后,该航线的北平—满洲里段停航。民国23年(1934年)欧亚航空公司修建包头机场,开辟兰州—银川—包头航线,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停航。东北和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沦陷后,日伪在内蒙古沦陷地区先后修建海拉尔(东山)、赤峰、通辽、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开鲁、林东等机场。伪满洲航空公司、伪中华航空公司开辟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赤峰—朝阳—锦州、“新京”(今长春)—通辽—开鲁—林东—林西—赤峰—承德、“新京”—白城子—齐齐哈尔—海拉尔、承德—赤峰—林西—开鲁—郑家屯—“新京”、北平—张家口—大同—“厚和豪特”(今呼和浩特)—包头等航线,打着民用航空的旗号,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日本投降后,中国航空公司于民国36年(1947年)开辟北平—归绥(今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航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民航事业逐步发展壮大。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简称中苏民航公司)修复海拉尔东山机场,开辟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赤塔(苏联)国际航线,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开辟的3条国际航线之一。1955年,民航北京管理处开辟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航线;1956年,朝鲜航空公司开辟平壤—沈阳—哈尔滨—海拉尔—赤塔国际航线;同年,民航北京管理处整修了包头机场,1957年,开辟北京—包头—兰州—西宁—塔尔丁航线;同年,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处开辟乌鲁木齐—酒泉—包头—北京航线。鉴于当时飞机小、航程短,不得不在中途设较多的经停站点,海拉尔和包头两个航空站即属此类性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用航空管理局于1958年筹建,1959年7月正式成立,从此揭开了内蒙古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内蒙古民航局成立后,在中国民航局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内蒙古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等机场,修复赤峰机场。1958年和1959年,先后开辟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呼和浩特—北京—赤峰—通辽等航线,实现从全区6个盟市可乘飞机抵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首都北京,对促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59年起,内蒙古民航局还承担了包头—东胜在黄河流凌期间的季节性航班任务,为两岸架起空中桥梁,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1983年10月,包头黄河大桥落成后,这条飞行24年的航线停航。内蒙古民航除经营运输航空外,还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各种通用航空服务。1952年,中国民航(军委民航局农林队)首次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进行航空护林飞行。1953年,中国民航与地质部门合作在包头白云鄂博进行磁测探矿。此后,逐渐发展到农业、牧业、林化和航空摄影、抢险救灾等领域。
1966年,民航第11飞行大队由北京迁至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起第一个永久性的飞行基地,主要承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华北地区的通用航空任务,从此,内蒙古民航开始执管飞机。1969年,第11飞行大队奉令转场后,留在呼和浩特的1个飞行中队和1个机务分队,组建民航北京管理局独立飞行中队。1981年,独立飞行中队扩编为民航第24飞行大队,正式划人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建制,24飞行大队以运五型飞机为主要机型,另外有3架伊尔-14型运输机是集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为一体的混合型大队。
40多年中,无论是鄂尔多斯高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还是东部、中部、西部农田,都留下了通用航空的业绩。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飞播树种草种改良草场、防风固沙,森林防护以及抢险救灾等方面均发挥了特殊作用,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及华北地区农牧林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航总局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执行军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随之划归军队建制。1980年3月5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决定从3月15日起,将中国民航总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实行企业化管理。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实行由民航北京管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民航北京管理局领导为主。
60~70年代,内蒙古民航事业虽有发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加之呼伦贝尔盟(当时包括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划出自治区后,航线减少,使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内蒙古民航在消除“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基础上,制定打破封闭,实行开放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确定扩建机场、更新机型、培养人才、改善职工生活,分阶段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并以迎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为契机,开创内蒙古民航事业的新局面。
1982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人民政府和民航上级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筹划扩建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985年,经中国民航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开工,从此拉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扩建、改建、新建机场的序幕。1985~1998年,先后扩建、改建呼和浩特(白塔)、海拉尔(东山)、包头、赤峰、通辽等机场,搬迁新建锡林浩特机场和乌兰浩特义勒力特机场,至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7个运输机场全部建成为3C-4D级机场。与此同时,一批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通信导航、气象保障等设备和设施在机场、航路建成投入使用,提高了机场、航路的保障能力。1998年,有5家国内航空公司、2家国外航空公司开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航线。由全区7个机场始发的区内航线有5条、国内航线有14条、国际航线有1条,先后有4家包机公司,营运俄罗斯—呼和浩特不定期货运包机航线。1998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共保证各类飞行44328架次,其中,保证飞机起降10488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为48.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0.88万吨,换算总吞吐量为59.10万人次,分别是1985年旅客吞吐量的8.75倍、货(邮)吞吐量的11.04倍和总吞吐量的8.91倍。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国力的日益增强,出入中国的中外航空公司的大型飞机逐年增多,仅1998年全区5个导航台共保证飞越飞机33840架次,航路费收入占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主要营业收入的71.92%。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不仅为改革开放和提高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界的声誉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经国务院批准,1991年12月,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开辟为航空口岸机场,1993年7月,海拉尔东山机场作为航空口岸机场重新开放,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接与蒙古国和俄罗斯通航成为可能。
1983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在原有3架伊尔-14型飞机的基础上,又调入2架安-24型飞机,除满足区内航线需要外,还首次开通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南京—上海、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郑州—长沙—广州航线,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华北、华东、华中及沿海地区7个城市实现了直接通航。1985~1990年,又购进6架国产运七型飞机和4架英制BAe-146型飞机,使内蒙古民航长期运力不足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引外联,为内蒙古民航进—步开拓区内外航空市场,改善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
随着新机型的引进和基础设施的更新,各类人才的紧缺和职工队伍素质急待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内蒙古民航从1983年开始,采取接收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各业务技术岗位;向民航院校和国外选送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提高;自办技工学校,培养急需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狠抓业务学习,提高岗位技能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加速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工作。经过10余年努力,内蒙古民航职工队伍的文化、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大批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熟悉业务的骨干人才脱颖而出,已陆续走上区局、分公司级、处(部)级领导岗位,对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0年3月,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进行体制改革,将飞行大队、机务、运输销售等部门划出,筹建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同年7月24日国航内蒙古分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内蒙古民航事业进入一个向更高更快发展的新阶段。1993~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先后引进5架波音—737型客机,使其机队顺利实现活塞式—涡浆式—涡扇式的转变,机型由小型通用机、小型运输机向中型、大型运输机过渡。1990~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开辟38条区内、区外航线,并开通蒙古国、俄罗斯的定期航班航线和通往香港、日本国、韩国等国家(地区)的不定期包机航线,多次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任务。1998年,分公司经营5条区内航线,53条国内航线和1条国际航线,通航里程50076公里(不重复计算),通达38个国内外城市。旅客运输量为110.57万人,货(邮)运输量为0.59万吨,总周转量为9768.38万吨公里。分别是1990年旅客运输量的3.63倍,货邮运输量的1.6倍,总周转量的3.49倍。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1993年7月,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所属的航空油料部门划出,组建中国航空油料内蒙古分公司,担负着全区航空油料供应任务。
民航实行企业化管理,为内蒙古民航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1959年,内蒙古民航局固定资产净值为35.49万元,到1998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固定资产净值为5.59亿元,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为7.12亿元,中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因为不是独立核算单位,未作统计。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开始扭亏为盈,盈利7618万元,摘掉亏损帽子。1998年在航空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盈利9972.67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质量效益型企业。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则因受地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内航空市场发展缓慢,航线少、航班少、机场利用率低等,直到1998年仍亏损达2443万元。历年亏损额均由中国民航总局拨款弥补,未给自治区财政增加负担。
内蒙古民航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大力抓好运输生产、机场服务、航务保障、油料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兴办多种经营,为减员增效,人员分流,开源节流,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近10年中,职工收入、住房条件、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职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爱岗敬业、团结奋斗精神蔚然成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被呼和浩特市评为“双文明单位”。1997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被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内蒙古民航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内蒙古民航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以更加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踏实的工作,为21世纪内蒙古民航事业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与东北、华北、西北8个省(区)毗邻,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边境线42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草原、沙漠、山川交错,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适宜发展民用航空事业。
民国19年(1930年),黑龙江省修建满洲里机场,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修建林西机场,开辟上海—南京—济南—北平(今北京)—林西—满洲里航线,“九·一八”事变后,该航线的北平—满洲里段停航。民国23年(1934年)欧亚航空公司修建包头机场,开辟兰州—银川—包头航线,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停航。东北和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沦陷后,日伪在内蒙古沦陷地区先后修建海拉尔(东山)、赤峰、通辽、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开鲁、林东等机场。伪满洲航空公司、伪中华航空公司开辟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赤峰—朝阳—锦州、“新京”(今长春)—通辽—开鲁—林东—林西—赤峰—承德、“新京”—白城子—齐齐哈尔—海拉尔、承德—赤峰—林西—开鲁—郑家屯—“新京”、北平—张家口—大同—“厚和豪特”(今呼和浩特)—包头等航线,打着民用航空的旗号,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日本投降后,中国航空公司于民国36年(1947年)开辟北平—归绥(今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航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民航事业逐步发展壮大。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简称中苏民航公司)修复海拉尔东山机场,开辟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赤塔(苏联)国际航线,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开辟的3条国际航线之一。1955年,民航北京管理处开辟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航线;1956年,朝鲜航空公司开辟平壤—沈阳—哈尔滨—海拉尔—赤塔国际航线;同年,民航北京管理处整修了包头机场,1957年,开辟北京—包头—兰州—西宁—塔尔丁航线;同年,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处开辟乌鲁木齐—酒泉—包头—北京航线。鉴于当时飞机小、航程短,不得不在中途设较多的经停站点,海拉尔和包头两个航空站即属此类性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用航空管理局于1958年筹建,1959年7月正式成立,从此揭开了内蒙古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内蒙古民航局成立后,在中国民航局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内蒙古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等机场,修复赤峰机场。1958年和1959年,先后开辟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呼和浩特—北京—赤峰—通辽等航线,实现从全区6个盟市可乘飞机抵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首都北京,对促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59年起,内蒙古民航局还承担了包头—东胜在黄河流凌期间的季节性航班任务,为两岸架起空中桥梁,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1983年10月,包头黄河大桥落成后,这条飞行24年的航线停航。内蒙古民航除经营运输航空外,还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各种通用航空服务。1952年,中国民航(军委民航局农林队)首次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进行航空护林飞行。1953年,中国民航与地质部门合作在包头白云鄂博进行磁测探矿。此后,逐渐发展到农业、牧业、林化和航空摄影、抢险救灾等领域。
1966年,民航第11飞行大队由北京迁至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起第一个永久性的飞行基地,主要承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华北地区的通用航空任务,从此,内蒙古民航开始执管飞机。1969年,第11飞行大队奉令转场后,留在呼和浩特的1个飞行中队和1个机务分队,组建民航北京管理局独立飞行中队。1981年,独立飞行中队扩编为民航第24飞行大队,正式划人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建制,24飞行大队以运五型飞机为主要机型,另外有3架伊尔-14型运输机是集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为一体的混合型大队。
40多年中,无论是鄂尔多斯高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还是东部、中部、西部农田,都留下了通用航空的业绩。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飞播树种草种改良草场、防风固沙,森林防护以及抢险救灾等方面均发挥了特殊作用,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及华北地区农牧林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航总局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执行军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随之划归军队建制。1980年3月5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决定从3月15日起,将中国民航总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实行企业化管理。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实行由民航北京管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民航北京管理局领导为主。
60~70年代,内蒙古民航事业虽有发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加之呼伦贝尔盟(当时包括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划出自治区后,航线减少,使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内蒙古民航在消除“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基础上,制定打破封闭,实行开放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确定扩建机场、更新机型、培养人才、改善职工生活,分阶段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并以迎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为契机,开创内蒙古民航事业的新局面。
1982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人民政府和民航上级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筹划扩建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985年,经中国民航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开工,从此拉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扩建、改建、新建机场的序幕。1985~1998年,先后扩建、改建呼和浩特(白塔)、海拉尔(东山)、包头、赤峰、通辽等机场,搬迁新建锡林浩特机场和乌兰浩特义勒力特机场,至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7个运输机场全部建成为3C-4D级机场。与此同时,一批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通信导航、气象保障等设备和设施在机场、航路建成投入使用,提高了机场、航路的保障能力。1998年,有5家国内航空公司、2家国外航空公司开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航线。由全区7个机场始发的区内航线有5条、国内航线有14条、国际航线有1条,先后有4家包机公司,营运俄罗斯—呼和浩特不定期货运包机航线。1998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共保证各类飞行44328架次,其中,保证飞机起降10488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为48.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0.88万吨,换算总吞吐量为59.10万人次,分别是1985年旅客吞吐量的8.75倍、货(邮)吞吐量的11.04倍和总吞吐量的8.91倍。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国力的日益增强,出入中国的中外航空公司的大型飞机逐年增多,仅1998年全区5个导航台共保证飞越飞机33840架次,航路费收入占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主要营业收入的71.92%。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不仅为改革开放和提高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界的声誉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经国务院批准,1991年12月,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开辟为航空口岸机场,1993年7月,海拉尔东山机场作为航空口岸机场重新开放,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接与蒙古国和俄罗斯通航成为可能。
1983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在原有3架伊尔-14型飞机的基础上,又调入2架安-24型飞机,除满足区内航线需要外,还首次开通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南京—上海、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郑州—长沙—广州航线,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华北、华东、华中及沿海地区7个城市实现了直接通航。1985~1990年,又购进6架国产运七型飞机和4架英制BAe-146型飞机,使内蒙古民航长期运力不足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引外联,为内蒙古民航进—步开拓区内外航空市场,改善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
随着新机型的引进和基础设施的更新,各类人才的紧缺和职工队伍素质急待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内蒙古民航从1983年开始,采取接收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各业务技术岗位;向民航院校和国外选送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提高;自办技工学校,培养急需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狠抓业务学习,提高岗位技能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加速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工作。经过10余年努力,内蒙古民航职工队伍的文化、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大批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熟悉业务的骨干人才脱颖而出,已陆续走上区局、分公司级、处(部)级领导岗位,对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0年3月,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进行体制改革,将飞行大队、机务、运输销售等部门划出,筹建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同年7月24日国航内蒙古分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内蒙古民航事业进入一个向更高更快发展的新阶段。1993~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先后引进5架波音—737型客机,使其机队顺利实现活塞式—涡浆式—涡扇式的转变,机型由小型通用机、小型运输机向中型、大型运输机过渡。1990~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开辟38条区内、区外航线,并开通蒙古国、俄罗斯的定期航班航线和通往香港、日本国、韩国等国家(地区)的不定期包机航线,多次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任务。1998年,分公司经营5条区内航线,53条国内航线和1条国际航线,通航里程50076公里(不重复计算),通达38个国内外城市。旅客运输量为110.57万人,货(邮)运输量为0.59万吨,总周转量为9768.38万吨公里。分别是1990年旅客运输量的3.63倍,货邮运输量的1.6倍,总周转量的3.49倍。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1993年7月,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所属的航空油料部门划出,组建中国航空油料内蒙古分公司,担负着全区航空油料供应任务。
民航实行企业化管理,为内蒙古民航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内蒙古民航事业的发展。1959年,内蒙古民航局固定资产净值为35.49万元,到1998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固定资产净值为5.59亿元,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为7.12亿元,中航油内蒙古分公司因为不是独立核算单位,未作统计。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开始扭亏为盈,盈利7618万元,摘掉亏损帽子。1998年在航空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盈利9972.67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质量效益型企业。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则因受地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内航空市场发展缓慢,航线少、航班少、机场利用率低等,直到1998年仍亏损达2443万元。历年亏损额均由中国民航总局拨款弥补,未给自治区财政增加负担。
内蒙古民航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大力抓好运输生产、机场服务、航务保障、油料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兴办多种经营,为减员增效,人员分流,开源节流,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近10年中,职工收入、住房条件、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职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爱岗敬业、团结奋斗精神蔚然成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96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被呼和浩特市评为“双文明单位”。1997年,民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局被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内蒙古民航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内蒙古民航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以更加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踏实的工作,为21世纪内蒙古民航事业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