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内蒙古地区测绘工作源于战国时期,赵、燕两国在今内蒙古南部,设置郡县,始建行政区域,绘制各自疆域地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藏各国地图于咸阳,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取河南地(今伊克昭盟北部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地区),后修筑长城,都有测绘保障。汉代进行全国疆域测绘,至今保存有平帝二年(公元2年)今内蒙古地区汉各郡的土地面积测量数据。辽代绘制的《契丹地理之图》,即辽国舆地图,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元代疆域扩大,测绘工作有较大的发展。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后改名上都,今正蓝旗境内)即位,设立天文机构司天台。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到河套地区进行水利勘察。至元四年(1267年)扎鲁马丁在上都制作木质地球仪。至元十六年(1279年)测设元上都和元北京(今宁城县大明镇)两个点天文纬度。至大四年(1311年)开始,朱思本用十年时间采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了长宽各7尺的元朝輿地图,明代将其图分切改绘为近似当代的分省地图集,内绘有包括内蒙古地区的《朔漠图》。
清初,测绘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聘用西方传教士,引进西欧测绘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测绘方法相结合,进行全国测绘,其中在今内蒙古地区测定经纬度点55个,作为测图的控制基础,第一次用地理坐标测绘地图,即《皇舆全览图》,开辟了近代测绘的先声。钦天监绘制的蒙文天文图,石刻镶嵌在雍正五年(1727年)奏请建造的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召院内,是当今全国乃至世界珍存的唯一的石刻蒙文天文图。乾隆八年(1743年)绘制《蒙古五十一旗地图》。清末,内蒙古地方测绘起步,绥远各垦务局配备测绘人员,承办垦地丈勘绘图业务。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驻防军配有测绘官员。盟旗绘图业务逐行开展。
鸦片战争后,内蒙古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窥测对象。同治及光绪年间,俄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人,以所谓考察、探险、旅游等不同身份,以侵略为目的,9次潜入内蒙古西部地区,盗测天文经纬度点28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次年派测量团进入呼伦贝尔地区,测绘1∶8.4万比例尺地形图近20万平方公里。日本帝国主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派遣5个测量班230人,测绘了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大部及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1∶10万地形图。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制定了军事测绘规划,今内蒙古地区的测绘工作,分由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北京陆军测量局承担,勘绘1∶10万地图788幅,成图区域占今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派员勘绘绥远和察哈尔北部1∶10万地图45幅,并于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和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之时,对内蒙古地区已有1∶10万和1∶5万地图,进行了大量的复制和翻印。
民国初年,内蒙古地区开始创建测绘队伍,成立绥远将军府测绘所,后易名为绥远都统署测绘所,进行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市)附近的1∶2.5万、包头镇1∶1万和东胜地区1∶10万地形图测绘。民国4年(1925年)成立绥远实业厅测量队,进行河套渠道测量。民国2年(1932年)晋绥军在绥远实行军垦,成立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测量队,进行萨拉齐以西地区1∶5万地形图测绘。民国23年(1934年)成立绥远省建设厅测量队,完成河套十大干渠和绥武(今呼和浩特市至武川县城)公路测量。民国3年(1942年)在陕坝成立绥西水利局测量队,1945年秋绥远省政府迁返归绥后,扩编为省水利局测量队。民国32年(1943年)在陕坝成立绥远省地政局305人的大型测量队,完成河套农地测量、市地(县城)测量和归绥、包头两市地籍测量等。
日本帝国主义陆地测量部为准备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进行修图定位,于民国5年(1916年)盗测多伦以东内蒙古地区天文点20个。民国20年(1931年)9月中国东北沦陷后,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测绘工作,由日本关东军测量队控制、进行了区域性的大地测量及地图测绘。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绞远后,日本关东军测量队进行了包头及其以东地区天文经纬度测量。“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组队到白云鄂博进行了70多天的调查,日本人测绘了主体矿附近1∶5000地形图。这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民国32年(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抗击国民党政府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共中央警备三旅测量队进行了陕北与甘肃、宁夏、绥远三省交界地区的1∶5万地形图测绘,给部队作战提供了测绘保障,其中测至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以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和东北军区司令部测绘科,先后复制翻印了今哲里木盟部分地区1∶5万地形图和东至通辽、西到巴彦淖尔盟燈口范围内的1∶10万地图。1949年初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西兵团先遣支队和中共绥蒙公安局分别绘制了包头、归绥两市大比例尺地图。绥蒙公安局还派员潜入归绥市,采用侦查手段,绘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图,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以国家测绘总局系统、总参谋部测绘局系统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门专业测绘队伍等三大测绘力量,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区展开大规模的测绘工作。
基本测绘任务,主要由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谋部测绘局两大系统进行(简称国家测绘)。1953~1956年,总参谋部测绘局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1∶10万地形图航测。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统一全国测绘工作规划,与总参谋部测绘局分工,由国家测绘总局负责内蒙古地区的基本测绘,1957年开始进行全区大地控制网布设和以1∶10万地形图为主,部分地区1∶5万、重点地区1∶2.5万地形图航测。60年代,总参谋部测绘局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测绘力量,加快了全区大地控制网布设和1∶5万地形图的测绘进程。
50年代,水利、农业、林业、地质、煤炭、冶金、电力、城建、铁路、交通等部门专业测绘队伍相继建立,测绘职工发展到1490多人。1959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机构,在建设厅设测绘处,后改设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统一全区测绘工作规划,开展了全区测绘管理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1961年为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精简机构,下放人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门测绘队伍人员精简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并撤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测绘大队合并,全区测绘力量严重削弱。1964年初,随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人员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划出,成立国家测绘总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处,加强了全区测绘管理工作,各测绘部门生产稳步回升,测绘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到1966年顺利地完成测绘部门的调整。但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测绘生产基本瘫痪,多数测绘单位被撤销,全区测绘人员仅剩下556人。在内蒙古地区长期作业的国家测绘总局大批队伍,1969年底随着总局的撤销,全部撤离解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各项建设事业带来极大地影响。
1973年5月,国务院、党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测绘队伍。是年10月8日,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1974~1976年建成自治区测量外业、航测内业、地图制图等500多人的基本测绘生产队伍,是担负内蒙古经济建设测绘的主要力量,各部门专业测绘队伍同时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73年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建制,1976年重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测绘队,同年新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勘测队,其它部门测绘力量相应增强。1994年末,全区测绘单位发展到161个,测给职工4800多人,拥有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3186台。引进先进的电磁波测距仪和全站仪48台,电子计算机203台,航测精密测图仪16台和地图印刷设备,形成大地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遥感、工程测量、地图制图和地图印刷等技术与设备配套的生产体系,内蒙古测绘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广大测绘工作者踏遍内蒙古大地,在野外艰苦的作业环境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严寒酷暑,克服了大自然造成的各种困难。有8名测绘职工以身殉职,还有职工终身致残,测绘内业职工也付出辛勤的劳动,获得数以万计的测绘成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50~60年代,国家测绘部门完成内蒙古地区天文大地网布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给部门进行了测区控制测量。到1994年,全区共测设天文、三角点3.5万多个,其中国家一、二等天文、三角点6052个和部分三等三角点,参加了1982年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计算,布网结构、成果精度,具有国标先进水平。为地形图测制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平面控制基础,为军事用途和地球研究等科学提供了保障。
1957~1960年,国家首布内蒙古地区精密水准网,以青岛水准原点做起算,测设一、二等水准路线50余条,路线长1.31万公里。1976~1989年,为保证地震预报研究的大范围开展和适应国防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测绘总局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等7个单位,完成重布内蒙古地区精密水准网,测设一、二等水准路线148条,全长2.4万多公里,比旧网路线长度增加82.2%。并于1991~1996年完成内蒙古地区全部一等水准网39条,全长9584公里的复测工程。国家和自治区测绘部门,为保证地形图测制和工程建设,施测三、四等水准路线全长9.65万公里。
1957年,国家布测中国“重力控制网”,其中在内蒙古地区测设重力基本点和一等重力点8个。1985年新建高精度的国家“重力基本网”,测设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3个重力基本点。1958~1978年,国家测绘、地质、石油等部门,完成内蒙古地区重力点加密测量15570个。为精确求定地球形状和重力场,发展空间技术,发射远程武器,保证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工程需要,提供了重力测量成果。
1980年,国家采用大地测量新技术,布测了“中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建立中国地心坐标系统,其中测设满洲里、锡林浩特、五原3个点。9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局勘测队开发应用GPS卫星定位测量新技术,在苏尼特左旗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包头、呼和浩特两市测绘管理处先后与全国城市测量应用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两市区平面控制网改造,开拓了自治区大地测量的新局面。
为保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图,国家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先进技术,1953年到60年代末,完成内蒙古地区全部1∶5万、1∶10万地形图测绘。并以新航测1∶5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编制了第二代1∶10万地形图和1∶20万、1∶50万、1∶100万地形图,新编绘全区1∶25万地形图,实现全区国家基本系比例尺地形图配套。还完成重点地区航测1∶2.5万地形图23万平方公里。此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利勘测设计院、土地利用局和计划委员会测绘局完成航测1∶2.5万地形图10.4万平方公里,纳入国家基本图出版。1957年,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还完成黄河灌区1∶1万地形图航测,此为自治区测绘部门最早进行的航测综合法测图。
70年代,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航测内外业配套的生产队伍,是担负全区经济建设测图的基本力量,并结束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不能进行丘陵、山地和高山地航测成图的历史。1976~1993年,自治区测绘局为给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资源详查提供用图依据,完成1∶1万农业区航测地形图8.54万平方公里。1992年开始对全区现有1∶5万地形图的内容及模式进行改革,建立1∶5万经济版地图体系,分别采取修测、修编、缩编等方法,已完成更新测绘428幅,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航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80年代,开发应用航空遥感测绘新技术,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与天津水利勘测设计院合作,完成测制河套灌区1∶5000彩红外像片影象地图5000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市勘察测绘管理处与北京市测绘院合作,完成市区1∶2.5万彩红外像片影像地图编制;在黑龙江、四川两省测绘局支援下,完成部分农业地区1∶1万像片影象地图测制4.36万平方公里,分别为水利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和土地详查等提供了内容信息丰富、立体感强和成图速度快的新型图种。同期利用航天遥感测绘,自治区测绘局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概查,编制了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内蒙古大学为主,完成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编制出版了不同比例尺的自然条件与草场资源系列图,这些都标志着自治区地图测制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各专业测绘部门,70年代起,由平板仗测图为主,转变为以航测成图为主,加快了地图测绘步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测绘院、煤田地质局和国家煤炭、石油、冶金等部门,为保证自治区地质矿藏资源详查及精查勘探工程用图和矿区生产建设需要,共航测1∶1万地形图3.29万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457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700平方公里;以自治区测绘局为主,为保证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图,还完成11个城市的航测。
国家林业部航测队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系统,1956~1987年,为保证大兴安岭林业资源调查和西部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需要,完成航空摄影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大都编制为林相图并直接提供了所需的航摄像片。
40多年来,各测绘单位紧密结合部门或系统建设需要,采用平板仪,完成局部地区或小范围大比例尺测图项目500多个,共施测1∶1万、1∶2.5万、1∶5万地形图20.8万平方公里,1∶1000、1∶2000、1∶5000地形图1.73万平方公里及相应的控制测量任务。各专业测绘部门完成大量的工程测绘项目,主要有:自治区地矿和有色地质勘查两系统完成300多个矿区、矿产地及煤田等地质勘探工程测绘;煤炭系统各矿务局地测处为保证各矿区的生产建设,进行了井下、井口和露天工程测绘;包钢测绘队伍完成所属7个矿区和包钢厂区建设测绘;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水库、河道、防洪及引黄(河)等水利工程测绘项目120多个;自治区土地勘测部门完成农牧场、种畜场和饲料基地测绘项目62个;林业系统完成林区37个市镇及林业局所在地测绘;电力勘测部门完成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测量2.28万公里和电厂、变电站(所)建设测量;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厅测量队为主,50年代到60年代初,完成86个城镇测绘;1979年起,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为主,完成第二期城镇测绘80个,90年代初开展城镇地籍测绘。铁路交通部门,完成全区新建铁路、公路和既有线路改造等工程勘测。
测绘部门还为界线勘测提供了保障。在外事部门的统一主持下,1963年、1982年组派测绘队伍,参加完成中蒙两国边界内蒙古管段的联合勘界及中蒙两国边界的联合检查。1993年起,参加中俄边界的勘界工作。自治区测绘局配合民政部门完成与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界线的勘定与树桩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图制图技术发展迅速。50年代以民政部门为主,编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图。70年代起,以测绘部门为主,编制出版了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地图及地质矿产、煤炭资源、森林分布、水利水系、交通、城市游览等多种专题地图。80年代,地图集品种增多,编制出版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国土资源图集、交通图集、地方病图集、煤炭资源图集、邮政编码图册等。并成功地编制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彩色蒙文地图集,填补了自治区和国家一项空白;印制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白的确良布彩色地图,深受用户欢迎;开拓了立体模型地图制作,丰富了地图出版品种。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自治区测绘局和地质测绘队、电力勘测设计院勘测队等单位,走进全国测绘市场,支援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承揽测绘任务,都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作风,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测绘技术的研究应用,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部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发展了测绘教育,1990年将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技工学校改设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职工培训中心,加强了全区在职测绘职工的技术培训。
全区测绘管理工作,在深化改革中,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加强法规建设,增设业务管理部门,新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科技档案资料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局机关设测绘管理处。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办法》、《测量标志管理办法》、《测绘资料和测绘档案管理办法》。1990年领发测绘成果管理办法,并在全区实行了《测绘许可证》的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迅速、稳定的发展。
今后十五年(到2010年)测绘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加速传统测绘产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全面过渡和发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测绘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以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体系基础,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对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和能源富积的地区进行三、四等平面控制加密测量及三等水准加密测量。加快完善自治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完成经济发达地区1∶1万地形图测绘,对重点地区实施更新或数字化,推进城镇规划以1∶2000地形图为基础的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完成全区1∶5万地形图的改革与更新。开发地图新品种,扩大服务领域,繁荣自治区地图市场。建立自治区区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分析依据。配合民政部门完成各级行政界线勘测,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和农牧业资源监测。发展测绘科技,推进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发展测绘教育,为发展现代化地理信息产业培养跨世纪人才。健全测绘事业运行机制,强化测绘工作管理,加强测绘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的迅速、稳定、全面的发展。展望未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全体测绘工作者要将以新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建设内蒙古、繁荣内蒙古作出新的贡献。
概述
内蒙古地区测绘工作源于战国时期,赵、燕两国在今内蒙古南部,设置郡县,始建行政区域,绘制各自疆域地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藏各国地图于咸阳,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取河南地(今伊克昭盟北部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地区),后修筑长城,都有测绘保障。汉代进行全国疆域测绘,至今保存有平帝二年(公元2年)今内蒙古地区汉各郡的土地面积测量数据。辽代绘制的《契丹地理之图》,即辽国舆地图,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元代疆域扩大,测绘工作有较大的发展。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后改名上都,今正蓝旗境内)即位,设立天文机构司天台。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到河套地区进行水利勘察。至元四年(1267年)扎鲁马丁在上都制作木质地球仪。至元十六年(1279年)测设元上都和元北京(今宁城县大明镇)两个点天文纬度。至大四年(1311年)开始,朱思本用十年时间采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了长宽各7尺的元朝輿地图,明代将其图分切改绘为近似当代的分省地图集,内绘有包括内蒙古地区的《朔漠图》。
清初,测绘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聘用西方传教士,引进西欧测绘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测绘方法相结合,进行全国测绘,其中在今内蒙古地区测定经纬度点55个,作为测图的控制基础,第一次用地理坐标测绘地图,即《皇舆全览图》,开辟了近代测绘的先声。钦天监绘制的蒙文天文图,石刻镶嵌在雍正五年(1727年)奏请建造的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召院内,是当今全国乃至世界珍存的唯一的石刻蒙文天文图。乾隆八年(1743年)绘制《蒙古五十一旗地图》。清末,内蒙古地方测绘起步,绥远各垦务局配备测绘人员,承办垦地丈勘绘图业务。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驻防军配有测绘官员。盟旗绘图业务逐行开展。
鸦片战争后,内蒙古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窥测对象。同治及光绪年间,俄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人,以所谓考察、探险、旅游等不同身份,以侵略为目的,9次潜入内蒙古西部地区,盗测天文经纬度点28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次年派测量团进入呼伦贝尔地区,测绘1∶8.4万比例尺地形图近20万平方公里。日本帝国主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派遣5个测量班230人,测绘了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大部及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1∶10万地形图。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制定了军事测绘规划,今内蒙古地区的测绘工作,分由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北京陆军测量局承担,勘绘1∶10万地图788幅,成图区域占今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派员勘绘绥远和察哈尔北部1∶10万地图45幅,并于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和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之时,对内蒙古地区已有1∶10万和1∶5万地图,进行了大量的复制和翻印。
民国初年,内蒙古地区开始创建测绘队伍,成立绥远将军府测绘所,后易名为绥远都统署测绘所,进行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市)附近的1∶2.5万、包头镇1∶1万和东胜地区1∶10万地形图测绘。民国4年(1925年)成立绥远实业厅测量队,进行河套渠道测量。民国2年(1932年)晋绥军在绥远实行军垦,成立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测量队,进行萨拉齐以西地区1∶5万地形图测绘。民国23年(1934年)成立绥远省建设厅测量队,完成河套十大干渠和绥武(今呼和浩特市至武川县城)公路测量。民国3年(1942年)在陕坝成立绥西水利局测量队,1945年秋绥远省政府迁返归绥后,扩编为省水利局测量队。民国32年(1943年)在陕坝成立绥远省地政局305人的大型测量队,完成河套农地测量、市地(县城)测量和归绥、包头两市地籍测量等。
日本帝国主义陆地测量部为准备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进行修图定位,于民国5年(1916年)盗测多伦以东内蒙古地区天文点20个。民国20年(1931年)9月中国东北沦陷后,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测绘工作,由日本关东军测量队控制、进行了区域性的大地测量及地图测绘。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绞远后,日本关东军测量队进行了包头及其以东地区天文经纬度测量。“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组队到白云鄂博进行了70多天的调查,日本人测绘了主体矿附近1∶5000地形图。这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民国32年(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抗击国民党政府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共中央警备三旅测量队进行了陕北与甘肃、宁夏、绥远三省交界地区的1∶5万地形图测绘,给部队作战提供了测绘保障,其中测至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以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和东北军区司令部测绘科,先后复制翻印了今哲里木盟部分地区1∶5万地形图和东至通辽、西到巴彦淖尔盟燈口范围内的1∶10万地图。1949年初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西兵团先遣支队和中共绥蒙公安局分别绘制了包头、归绥两市大比例尺地图。绥蒙公安局还派员潜入归绥市,采用侦查手段,绘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图,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以国家测绘总局系统、总参谋部测绘局系统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门专业测绘队伍等三大测绘力量,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区展开大规模的测绘工作。
基本测绘任务,主要由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谋部测绘局两大系统进行(简称国家测绘)。1953~1956年,总参谋部测绘局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1∶10万地形图航测。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统一全国测绘工作规划,与总参谋部测绘局分工,由国家测绘总局负责内蒙古地区的基本测绘,1957年开始进行全区大地控制网布设和以1∶10万地形图为主,部分地区1∶5万、重点地区1∶2.5万地形图航测。60年代,总参谋部测绘局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测绘力量,加快了全区大地控制网布设和1∶5万地形图的测绘进程。
50年代,水利、农业、林业、地质、煤炭、冶金、电力、城建、铁路、交通等部门专业测绘队伍相继建立,测绘职工发展到1490多人。1959年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机构,在建设厅设测绘处,后改设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统一全区测绘工作规划,开展了全区测绘管理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1961年为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精简机构,下放人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部门测绘队伍人员精简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并撤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测绘大队合并,全区测绘力量严重削弱。1964年初,随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划委员会测绘局人员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局划出,成立国家测绘总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处,加强了全区测绘管理工作,各测绘部门生产稳步回升,测绘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到1966年顺利地完成测绘部门的调整。但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测绘生产基本瘫痪,多数测绘单位被撤销,全区测绘人员仅剩下556人。在内蒙古地区长期作业的国家测绘总局大批队伍,1969年底随着总局的撤销,全部撤离解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各项建设事业带来极大地影响。
1973年5月,国务院、党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测绘队伍。是年10月8日,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1974~1976年建成自治区测量外业、航测内业、地图制图等500多人的基本测绘生产队伍,是担负内蒙古经济建设测绘的主要力量,各部门专业测绘队伍同时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73年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建制,1976年重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测绘队,同年新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勘测队,其它部门测绘力量相应增强。1994年末,全区测绘单位发展到161个,测给职工4800多人,拥有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3186台。引进先进的电磁波测距仪和全站仪48台,电子计算机203台,航测精密测图仪16台和地图印刷设备,形成大地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遥感、工程测量、地图制图和地图印刷等技术与设备配套的生产体系,内蒙古测绘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广大测绘工作者踏遍内蒙古大地,在野外艰苦的作业环境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严寒酷暑,克服了大自然造成的各种困难。有8名测绘职工以身殉职,还有职工终身致残,测绘内业职工也付出辛勤的劳动,获得数以万计的测绘成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50~60年代,国家测绘部门完成内蒙古地区天文大地网布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给部门进行了测区控制测量。到1994年,全区共测设天文、三角点3.5万多个,其中国家一、二等天文、三角点6052个和部分三等三角点,参加了1982年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计算,布网结构、成果精度,具有国标先进水平。为地形图测制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平面控制基础,为军事用途和地球研究等科学提供了保障。
1957~1960年,国家首布内蒙古地区精密水准网,以青岛水准原点做起算,测设一、二等水准路线50余条,路线长1.31万公里。1976~1989年,为保证地震预报研究的大范围开展和适应国防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测绘总局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等7个单位,完成重布内蒙古地区精密水准网,测设一、二等水准路线148条,全长2.4万多公里,比旧网路线长度增加82.2%。并于1991~1996年完成内蒙古地区全部一等水准网39条,全长9584公里的复测工程。国家和自治区测绘部门,为保证地形图测制和工程建设,施测三、四等水准路线全长9.65万公里。
1957年,国家布测中国“重力控制网”,其中在内蒙古地区测设重力基本点和一等重力点8个。1985年新建高精度的国家“重力基本网”,测设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3个重力基本点。1958~1978年,国家测绘、地质、石油等部门,完成内蒙古地区重力点加密测量15570个。为精确求定地球形状和重力场,发展空间技术,发射远程武器,保证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工程需要,提供了重力测量成果。
1980年,国家采用大地测量新技术,布测了“中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建立中国地心坐标系统,其中测设满洲里、锡林浩特、五原3个点。9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田地质局勘测队开发应用GPS卫星定位测量新技术,在苏尼特左旗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包头、呼和浩特两市测绘管理处先后与全国城市测量应用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两市区平面控制网改造,开拓了自治区大地测量的新局面。
为保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图,国家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先进技术,1953年到60年代末,完成内蒙古地区全部1∶5万、1∶10万地形图测绘。并以新航测1∶5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编制了第二代1∶10万地形图和1∶20万、1∶50万、1∶100万地形图,新编绘全区1∶25万地形图,实现全区国家基本系比例尺地形图配套。还完成重点地区航测1∶2.5万地形图23万平方公里。此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利勘测设计院、土地利用局和计划委员会测绘局完成航测1∶2.5万地形图10.4万平方公里,纳入国家基本图出版。1957年,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还完成黄河灌区1∶1万地形图航测,此为自治区测绘部门最早进行的航测综合法测图。
70年代,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航测内外业配套的生产队伍,是担负全区经济建设测图的基本力量,并结束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不能进行丘陵、山地和高山地航测成图的历史。1976~1993年,自治区测绘局为给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地资源详查提供用图依据,完成1∶1万农业区航测地形图8.54万平方公里。1992年开始对全区现有1∶5万地形图的内容及模式进行改革,建立1∶5万经济版地图体系,分别采取修测、修编、缩编等方法,已完成更新测绘428幅,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航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80年代,开发应用航空遥感测绘新技术,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与天津水利勘测设计院合作,完成测制河套灌区1∶5000彩红外像片影象地图5000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市勘察测绘管理处与北京市测绘院合作,完成市区1∶2.5万彩红外像片影像地图编制;在黑龙江、四川两省测绘局支援下,完成部分农业地区1∶1万像片影象地图测制4.36万平方公里,分别为水利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和土地详查等提供了内容信息丰富、立体感强和成图速度快的新型图种。同期利用航天遥感测绘,自治区测绘局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概查,编制了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内蒙古大学为主,完成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编制出版了不同比例尺的自然条件与草场资源系列图,这些都标志着自治区地图测制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各专业测绘部门,70年代起,由平板仗测图为主,转变为以航测成图为主,加快了地图测绘步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质测绘院、煤田地质局和国家煤炭、石油、冶金等部门,为保证自治区地质矿藏资源详查及精查勘探工程用图和矿区生产建设需要,共航测1∶1万地形图3.29万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457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1700平方公里;以自治区测绘局为主,为保证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图,还完成11个城市的航测。
国家林业部航测队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系统,1956~1987年,为保证大兴安岭林业资源调查和西部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需要,完成航空摄影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大都编制为林相图并直接提供了所需的航摄像片。
40多年来,各测绘单位紧密结合部门或系统建设需要,采用平板仪,完成局部地区或小范围大比例尺测图项目500多个,共施测1∶1万、1∶2.5万、1∶5万地形图20.8万平方公里,1∶1000、1∶2000、1∶5000地形图1.73万平方公里及相应的控制测量任务。各专业测绘部门完成大量的工程测绘项目,主要有:自治区地矿和有色地质勘查两系统完成300多个矿区、矿产地及煤田等地质勘探工程测绘;煤炭系统各矿务局地测处为保证各矿区的生产建设,进行了井下、井口和露天工程测绘;包钢测绘队伍完成所属7个矿区和包钢厂区建设测绘;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水库、河道、防洪及引黄(河)等水利工程测绘项目120多个;自治区土地勘测部门完成农牧场、种畜场和饲料基地测绘项目62个;林业系统完成林区37个市镇及林业局所在地测绘;电力勘测部门完成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测量2.28万公里和电厂、变电站(所)建设测量;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厅测量队为主,50年代到60年代初,完成86个城镇测绘;1979年起,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局为主,完成第二期城镇测绘80个,90年代初开展城镇地籍测绘。铁路交通部门,完成全区新建铁路、公路和既有线路改造等工程勘测。
测绘部门还为界线勘测提供了保障。在外事部门的统一主持下,1963年、1982年组派测绘队伍,参加完成中蒙两国边界内蒙古管段的联合勘界及中蒙两国边界的联合检查。1993年起,参加中俄边界的勘界工作。自治区测绘局配合民政部门完成与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界线的勘定与树桩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图制图技术发展迅速。50年代以民政部门为主,编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图。70年代起,以测绘部门为主,编制出版了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地图及地质矿产、煤炭资源、森林分布、水利水系、交通、城市游览等多种专题地图。80年代,地图集品种增多,编制出版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国土资源图集、交通图集、地方病图集、煤炭资源图集、邮政编码图册等。并成功地编制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彩色蒙文地图集,填补了自治区和国家一项空白;印制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白的确良布彩色地图,深受用户欢迎;开拓了立体模型地图制作,丰富了地图出版品种。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自治区测绘局和地质测绘队、电力勘测设计院勘测队等单位,走进全国测绘市场,支援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承揽测绘任务,都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作风,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测绘技术的研究应用,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部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发展了测绘教育,1990年将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技工学校改设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职工培训中心,加强了全区在职测绘职工的技术培训。
全区测绘管理工作,在深化改革中,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加强法规建设,增设业务管理部门,新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科技档案资料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局机关设测绘管理处。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管理办法》、《测量标志管理办法》、《测绘资料和测绘档案管理办法》。1990年领发测绘成果管理办法,并在全区实行了《测绘许可证》的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迅速、稳定的发展。
今后十五年(到2010年)测绘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加速传统测绘产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全面过渡和发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测绘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以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体系基础,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对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和能源富积的地区进行三、四等平面控制加密测量及三等水准加密测量。加快完善自治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完成经济发达地区1∶1万地形图测绘,对重点地区实施更新或数字化,推进城镇规划以1∶2000地形图为基础的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完成全区1∶5万地形图的改革与更新。开发地图新品种,扩大服务领域,繁荣自治区地图市场。建立自治区区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分析依据。配合民政部门完成各级行政界线勘测,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和农牧业资源监测。发展测绘科技,推进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发展测绘教育,为发展现代化地理信息产业培养跨世纪人才。健全测绘事业运行机制,强化测绘工作管理,加强测绘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事业的迅速、稳定、全面的发展。展望未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测绘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全体测绘工作者要将以新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建设内蒙古、繁荣内蒙古作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